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辨中边论》探微▪P30

  ..续本文上一页十种。一是后后果。后后果并非特指哪一果,而是指每种果的排列,前面的为因,后面的为果。也就是说,相对前面的因就会产生后面的结果。《分位品》中所说修行的十八个位次也是这样,前面为因后面为果。比如种性是因,发心就是结果;以发心为因,加行位就是结果;以加行位为因,果位就是结果;果位是因,有所作位就是结果。所以,后后果是相对前前因来说的,并非特指哪一种结果。

  “二最初果,谓最初证出世间法。”最初果指最早证得的出世间法。其时是在初果见道位,断尽三界见惑,最初通达真如实相。

  “三数习果,谓从此后诸有学位。”见道之后还要修道,不断修习戒定慧。在修道过程中,随着断惑的多少又不断成就结果,其间又有二果、三果等区别。比如断三界见惑之后,再进一步断欲界九品思惑的前六品,就成就了二果。断尽欲界残余的后三品思惑,就成就了三果。这些果位都叫数习果,是不断修习之后成就的结果。这种结果主要从有学位来说,所有有学位的结果都是数习果。

  “四究竟果,谓无学法。”究竟果指无学位。这里说的究竟,指声闻乘在修学上的最高成就,称为无学位。无学,表示已经毕业,不用再修再学了。但这种毕业也是相对而言,就像同学们在佛学院四年毕业。毕业之后是不是代表学业圆满了呢?不是的,还要进一步学修、研究,所谓学无止境。所以,无学果与无上佛果相比还是不究竟的。

  “五随顺果,谓因渐次,应知即是后后果摄。”随顺果是相对因所成就的果,与前面的后后果有点相似。

  “六障灭果,谓能断道即最初果,能灭障故,说为障灭。”障灭果是灭除障碍后所成就的结果。比如在见道位灭除了见惑,在修道位又灭除了修惑。声闻乘的修行就灭除了烦恼障,而菩萨的修习、佛果的成就不仅是断除烦恼障,同时也灭除所知障。灭除障碍后所成就的结果就是障灭果。

  “七离系果,谓即数习及究竟果,学无学位如次远离烦恼系故。”离系果包含数习果和究竟果,指有学、无学位的修学过程中,不断远离种种烦恼束缚,故称离系果。

  “八殊胜果,谓神通等殊胜功德。”声闻乘的修习能够成就三明六通,这一成就属于殊胜果。应该注意一点,殊胜果、离系果、障灭果、随顺果,这四果和前面的最初果、数习果和究竟果并非截然不同,也不是截然分开的。殊胜果、离系果、障灭果、随顺果是根据前面的最初果、数习果、究竟果的不同功德和特征所安立。所以,它们并没有截然分开。到此为止,这八种果主要是根据声闻乘的修习果位而安立。

  “九有上果,谓菩萨地,超出余乘未成佛故。”有上果指菩萨地。菩萨远远超出声闻乘,但还没有成佛,所以说有上。所谓“有上”,就是还有更高的结果。打个比方来说,某地盖了一幢高楼,这幢楼的第六层已经超过一般房屋,但它本身只是第六层,并不是最高的顶层。有上果就是这个意思,因为菩萨乘超出声闻乘,但尚未成佛。

  “十无上果,谓如来地,此上更无余胜法故。”无上果指如来地。即是无上菩提、无上佛果,是修行者成就的最高果位,没有比这果位更高了,所以叫无上果。

  “此中所说后六种果,即究竟等前四差别。如是诸果但是略说,若广说即无量。”这里进一步说明,后面所讲的六种果没有超出前面四种果的范畴,没有超出究竟果。这个究竟果不妨停留在声闻果位上理解。阿罗汉果在声闻乘中的果位也是最高的,但从大乘的角度来理解,究竟果当然是指佛果。以上所说的十种果都是略说,广说就更多了。

  甲三、结  说

  果总义者,谓摄受故,差别故,宿习故,后后引发故,标故,释故。此中摄受者,谓五果。差别者,谓余果。宿习者,谓异熟果。后后引发者,谓余四果。标者,谓后后等四果。释者,谓随顺等六果,分别前四果故。

  这是对前面所说的各种果作总结、归纳和说明。

  “果总义者,谓摄受故,差别故,宿习故,后后引发故,标故,释故。”总的归纳起来,果可以说为六种,即摄受、差别、宿习、后后引发、标、释。

  “摄受者,谓五果。”摄受果指异熟等五果。五果为什么叫摄受呢?因为它包含了一切果。世间和出世间的一切果,都不外乎五果的内容。

  “差别者,谓余果。”差别指余果。余果十种,指修道过程中的差别果。

  “宿习者,谓异熟果。”宿习指异熟果。过去生所种的因,就是今生所感得的结果。

  “后后引发者,谓余四果。”后后引发指余四果,即除异熟果之外的增上果、等流果、士用果、离系果。这四种果属于后后引发的,以前一种果为因,引发后面一种结果。如以增上果为因产生等流果,以等流果为因产生士用果,余者依此类推。

  “标者,谓后后等四果。”标指后后等四果。后后等四果就是余果中的后后果、最初果、数习果、究竟果。这四种果把总果标出来,把所有的果笼统地标出来,这就是标。

  “释者,谓随顺等六果,分别前四果故。”释指随顺等六果,即随顺果、障灭果、离系果、殊胜果、有上果、无上果。这六果主要解释余果中前面的四种果。

  辨无上乘品第七

  《辨中边论》共七品,前六品主要从境、行、果三方面介绍修学佛法的整个内容。本品名为《辨无上乘品》,“无上乘”意为无上大乘,主要说明大乘的殊胜。也就是说,大乘在佛法中是最殊胜、最究竟的。在唯识另一部重要论典《摄大乘论》中,具体谈到了十种殊胜,以此说明大乘殊胜于小乘。《无上乘品》的重点,也是说明大乘的殊胜超过小乘。瑜伽唯识的论典特别提出大乘是佛说,并显示大乘殊胜于小乘,可以说是唯识学的又一大特色。

  本品共二十九颂,主要从三个方面来显示大乘的殊胜。三种无上是:正行无上、所缘无上、修证无上。这三种无上从境行果三个方面显示大乘的究竟:正行无上指行,所缘无上指境,修证无上指果。

  甲一、总  标

  已辨得果,无上乘今当说。颂曰:

  总由三无上,说为无上乘。谓正行所缘,及修证无上。

  论曰:此大乘中总由三种无上义故,名无上乘。三无上者,一正行无上,二所缘无上,三修证无上。

  《无上乘品》通过三种无上来说明大乘无上。所以,大乘叫做无上乘。三无上为正行、所缘和修证无上。正行指修行的方法,所缘指大乘所缘的境界,修证指通过修行最终证得的结果。所谓无上,也就是佛法中最高、最究竟的。

  “论曰:此大乘中总由三种无上义故,名无上乘。”大乘之所以被称为无上乘,原因是它具有三种无上义。

  “三无上者,一正行无上,二所缘无上,三修证无上。”哪三种无上呢?第一是正行无上,修行方法是最高的;第二是所缘无上,所缘境界是最殊胜的;第三是修证无上,所证境界是最圆满的。

  甲二、正 行 无 上

  此中正行无上者,谓十波罗蜜多行。此正行相云何应知?颂曰:

  正行有六种,谓最胜作意,随法离二边,差别无差别。

  论曰:即于十种波罗蜜多随修差别有六正行,一最胜正行,二作意正行,三随法正行,四离二边正行,五差别正行,六无差别正行。

  正行无上指十波罗蜜行,共有六种。

  “论曰:即于十种波罗蜜多随修差别有六正行。”正行的内容指十种波罗蜜多,也就是十度。十度的修行特征,可以从六个方面进行说明,所以又称为六种正行。

  其中,第一是最胜正行,第二是作意正行,第三是随法正行,第四是离二边正行,第五是差别正行,第六是无差别正行。兹一一讲述如下。

  乙一、最胜正行

  最胜正行其相云何?颂曰:

  最胜有十二,谓广大长时,依处及无尽,无间无难性,

  自在摄发起,得等流究竟,由斯说十度,名波罗蜜多。

  论曰:最胜正行有十二种,一广大最胜,二长时最胜,三依处最胜,四无尽最胜,五无间最胜,六无难最胜,七自在最胜,八摄受最胜,九发起最胜,十至得最胜,十一等流最胜,十二究竟最胜。此中广大最胜者,终不欣乐一切世间富乐自在,志高远故。长时最胜者,三无数劫熏习成故。依处最胜者,普为利乐一切有情为依处故。无尽最胜者,回向无上正等菩提无穷尽故。无间最胜者,由得自他平等胜解,于诸有情发起施等波罗蜜多速圆满故。无难最胜者,于他有情所修善法但深随喜,令自施等波罗蜜多速圆满故。自在最胜者,由虚空藏等三摩地力,令所修施等速圆满故。摄受最胜者,无分别智之所摄受,能令施等极清净故。发起最胜者,在胜解行地最上品忍中。至得最胜者,在极喜地。等流最胜者,在次八地。究竟最胜者,在第十地及佛地中,菩萨如来因果满故。由施等十波罗蜜多,皆有如斯十二最胜,是故皆得到彼岸名。

  “论曰:最胜正行有十二种。”最胜正行有十二种,最胜也就是最殊胜的。所谓最胜正行,以十波罗蜜多为例,每一波罗蜜都具足这十二种殊胜的特征。当然,好与不好是相对而言的,十波罗蜜多相对于声闻、缘觉的修行来说是最好的。十二种正行分别为:一广大最胜,二长时最胜,三依处最胜,四无尽最胜,五无间最胜,六无难最胜,七自在最胜,八摄受最胜,九发起最胜,十自得最胜,十一等流最胜,十二究竟最胜。

  一广大最胜。“此中广大最胜者,终不欣乐一切世间富乐自在,志高远故。”什么叫广大最胜?菩萨修十波罗蜜的目标是成佛,决不会羡慕世间的荣华富贵。世人做好事,比如修布施、持戒等,目的只是为了生天,或发财、当官,眼光很狭窄,心量很狭小。而菩萨修十度不是为了这些,乃至世间一切荣华富贵统统不要,唯一的目的只是成佛。所以叫“广大最胜”,因为追求的目标广大的缘故。

  二长时最胜。“长时最胜者,三无数劫熏习成故。”什么叫长时最胜?十度的修行,所经历的时间非常漫长。修十度,不是一天两天地修,不是一年两年地修,…

《《辨中边论》探微》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