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辨中边论》探微▪P29

  ..续本文上一页很难辨别得一清二楚。

  甲二、略 为 三 位

  此诸分位差别虽多,应知略说但有三种。其三者何?颂曰:

  应知法界中,略有三分位。不净净不净,清净随所应。

  论曰:于真法界位略有三,随其所应摄前诸位。一不净位,谓从因位乃至加行。二净不净位,谓有学位。三清净位,谓无学位。

  “此诸分位差别虽多,应知略说但有三种。其三者何?颂曰:应知法界中,略有三分位。不净净不净,清净随所应。”修行的过程虽然很多,但不外乎三种状态:一是不清净的状态,二是清净和不清净混杂的状态,三是纯粹清净的状态。

  “论曰:于真法界位略有三,随其所应摄前诸位。”在真法界位上,从整个成佛修行的本身来说,略有三个过程,即三种状态。概括起来就是前面所说的十八种过程,十八个位次。

  “一不净位,谓从因位乃至加行。”不净就是不清净。有漏就是不净,无漏就是清净。从因位一直到加行位的整个过程,都属于不净位,因为他们都是在有漏的状态中修行与生活。

  “二净不净位,谓有学位。”有漏和无漏夹杂在一起。在有学位的修习过程,是有漏和无漏夹杂着现行,一会儿是有漏,一会儿是无漏。

  “三清净位,谓无学位。”进入无学状态时,生命也进入一种纯粹无漏的状态,即清净位。这三位分得精确到位,简单明了。

  甲三、依 位 说 人

  云何应知依前诸位差别建立补特伽罗。颂曰:

  依前诸位中,所有差别相,随所应建立,诸补特伽罗。

  论曰:应知依前诸位别相,如应建立补特伽罗,谓此住种性,此已发心等。

  “云何应知依前诸位差别建立补特伽罗。”刚才已经谈了修行的位次,现在再来谈谈在修行过程中有什么差别。修行人处在每个位次及过程中,又是一种怎样的状态?

  “颂曰:依前诸位中,所有差别相,随所应建立,诸补特伽罗。”根据前面修行过程的不同,确认修行人到底是属于哪一种位次。

  “论曰:应知依前诸位别相,如应建立补特伽罗,谓此住种性,此已发心等。”根据修行位次来确认到底属于哪一种修行层次。这是什么道理呢?比如读小学的就是小学生,读中学的就是中学生,读大学的就是大学生。同样,从修行过程来确认修行位次也是这个道理。在发心位的状态就是发心位的菩萨,证入初果位就是初果的圣人,证入无学位就是无学位的圣人。根据所修证的位次来确定修行地位,就像拿到硕士证书就是硕士学位,拿到博士证书就是博士学位一样。

  甲四、结  说

  修分位总义者,谓堪能位即种性位,发趣位即入加行位,不净位、净不净位、清净位,有庄严位,遍满位谓遍满十地故,无上位。

  这里作最后的总结。“堪能位”就是种性位,这种人有能力学佛修行。具有菩萨种性,就有能力成为菩萨;具有声闻种性,就有能力成为声闻行者。种性是基础,非常重要。“发趣位”指入加行位。初果和初地之前的位次属于“不净位”,三果之前和八地之前的果位属于“净不净位”,四果、八地以后的果位才属于“清净位”。在修行过程中,初果、初地以上所成就的种种神通、智慧、功德等就是“有庄严位”。“遍满位”指十地,“无上位”指成佛。

  

  辨得果品第六

  《辨得果品》从内容上说和《辨修分位品》大体相同。《分位品》重点讲的是过程,而《得果品》的重点讲的是结果。其实,从这两品的内容上看,都讲到了过程,也讲到了结果。《辨分位品》既讲到过程也讲到结果,同样,本品也讲到过程和结果。

  讲到修学结果时,包含两方面的结果:一是从究竟意义上说的结果,二是从不究竟的意义上说的结果。就像同学们在这里学习四年,毕业是结果,但没有毕业之前有没有结果呢?也有结果,学一门课就有一门课的结果,学两门课就有两门课的结果。毕业时表示该学的都已学完,属于究竟意义上的结果。学习一门或两门课程的结果,虽然不是究竟意义上的结果,但同样属于结果。又如前面举过的例子,坐火车到北京,到达北京是终点,属于究竟意义上的结果。事实上,从离开厦门开始,途中每到达的一个站点,也都属于结果。所以,有究竟意义上的结果和不究竟意义上的结果。也就是说,结果有究竟与不究竟的差别。

  《辨得果品》既包含究竟意义上的结果,也包含不究竟意义上的结果。究竟的结果,如二乘无学果和菩萨乘的佛果。不究竟的结果,如修证过程中各个阶次的结果。

  前面说过,在声闻乘的经典中,一般只说声闻乘的结果。如《俱舍论》、《阿含经》等,只讲声闻乘修行的结果。而大乘经典只讲行菩萨道的修行结果。《辨中边论》则把三乘修学的结果综合起来加以说明,这是本论的一大特色,既属于大乘的思想体系,又没有脱离声闻乘的内容。

  甲一、总 说 五 果

  已辨修位,得果云何?颂曰:

  器说为异熟,力是彼增上。爱乐增长净,如次即五果。

  论曰:器谓随顺善法异熟。力谓由彼器增上力,令诸善法成上品性。爱乐谓先世数修善力,今世于善法深生爱乐。增长谓现在数修善力,令所修善根速得圆满。净谓障断得永离系。此五如次即是五果:一异熟果,二增上果,三等流果,四士用果,五离系果。

  这一品非常短,只有两个偈颂。本颂讲总果,也就是五种果。五果,通常是对一切结果的说明,不只是从修行意义上说的。比如说,五果中的离系果,纯粹是修证意义上的果。但异熟果、增上果、等流果、士用果都属于世间的果,不一定属于出世间。它们和修道可以有关系,也可以没关系。但现在所说的五种果,主要是从修道成就的结果来说明,是依法修行所成就的,不同于一般的五果。

  五种果的名称是:一异熟果,二增上果,三等流果,四士用果,五离系果。本颂用几个比较特殊的概念来解释五种果,用“器”来解释异熟果,用“力”来解释增上果,用“爱乐”来解释等流果,用“增长”来解释士用果,用“净”来解释离系果。

  在修学佛法中,五果又具有因果次第的意义。以异熟果为因而有增上果,以增上果为因而有等流果,以等流果为因而有士用果,以士用果为因而有离系果。五果前前各为后后之因,后后各为前前之果,各作增上之因,体现了因果的相对性。所以,这里根据因果次第来解释五果。

  “论曰:器谓随顺善法异熟。”“器”释异熟果,有三种含义:一异时而熟,二异类而熟,三变异而熟。异时而熟指因果不在同一个时间。异类而熟指因和果的属性不一样,比如说因是善恶、果唯无记,这就是类型不同。变异而熟指从因到果有变化,如果没有变化的话,果就不能成熟。比如说现有的色身、生存的器界及社会环境,一切都属于各人的异熟果。但异熟果在这里主要指随顺善法所产生的结果。《菩提道次第广论》中讲到八种无暇人身,就是随顺善法所产生的果。暇满人身是学习佛法的基础,首先是六根具足,同时善根深厚,并能生活在有佛法的社会环境中。

  “力谓由彼器增上力,令诸善法成上品性。”“力”释增上果。良好的人生异熟果是修学佛法的重要前提,以此作为增上力量,能令所修善法结出殊胜的果实。

  “爱乐谓先世数修善力今世于善法深生爱乐。”“爱乐”释等流果。等是平等,流是流动,等流也就是相似相续。一期生命的延续具有自身的一贯性。今生是否具有慧根,善根是否深厚,取决于过去生。因为前生有良好的基础,延续到今生才有今生的结果。这是生命的一种沉淀和积累,这点很重要。因为前生的好基础,所以今生的根基才会特别好。同样,在佛学院四年时间里,如果能好好学习,打下一个坚实、良好的基础,将来走出校门去讲课、讲经,准备起来就容易了。以“爱乐”释等流者,是因为过去学习佛法所积累的深厚基础,今生看到佛法就能深深爱乐,接受佛法的教导感觉很欢喜,而且能学得特别好,这是等流果的作用。

  “增长谓现在数修善力,令所修善根速得圆满。”“增长”释士用果。士用是一种比喻,就像农夫在田里种菜,然后不断浇水、施肥,精心培植,菜很快生长起来。同样,修学佛法如果有良好基础,再加上不断持戒、修定,就能使善根快速增长并成就。所以,士用果是一种作用的结果,是建立在等流果的基础上。

  “净谓障断得永离系。”“净”释离系果,指远离烦恼系缚,让烦恼障永远消失后成就的果。它建立在前面所说的异熟果、增上果、等流果、士用果等基础上,然后才能成就离系果。

  “此五如次即是五果:一异熟果,二增上果,三等流果,四士用果,五离系果。”在修学过程中,五种果本身是一种因果次第的关系,这种解释比较特殊。以往解释这五果,都是从世间法上来说,而本论则从修行的角度来谈五果,阐述得非常清楚。

  甲二、余 果 十 种

  复次,颂曰:

  复略说余果,后后初数习究竟顺障灭,离胜上无上。

  论曰:略说余果差别有十。一后后果,谓因种性得发心果,如是等果展转应知。二最初果,谓最初证出世间法。三数习果,谓从此后诸有学位。四究竟果,谓无学法。五随顺果,谓因渐次应知即是后后果摄。六障灭果,谓能断道即最初果,能灭障故,说为障灭。七离系果,谓即数习及究竟果,学无学位如次远离烦恼系故。八殊胜果,谓神通等殊胜功德。九有上果,谓菩萨地,超出余乘未成佛故。十无上果,谓如来地,此上更无余胜法故。此中所说后六种果,即究竟等前四差别。如是诸果但是略说,若广说即无量。

  余果差别有十种。一后后果,二最初果,三数习果,四究竟果,五随顺果,六障灭果,七离系果,八殊胜果,九有上果,十无上果。十果纯粹是从三乘学者修道的过程来说明。

  “论曰:略说余果差别有十:一后后果,谓因种性得发心果,如是等果展转应知。”简单地说,余果差别有…

《《辨中边论》探微》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