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談心說識 第七章 心包太虛——人類與自然的融和

  

第七章 心包太虛——人類與自然的融和

  

一、心生萬法

  

   禅宗典籍《宗鏡錄》卷九十八:

   大珠和尚雲:“心性無形即是微妙法身,心生體空即是虛空無邊身,示行莊嚴即是功德法身;此法身是萬化之本,隨處立名,智用無盡。(中略)森羅萬象至空而極,百川衆流至海而極,一切賢聖至佛而極,十二部經、五部毗尼、四圍陀論至心而極。”

   “心是總持都院萬法之源,亦是大智慧藏無住涅槃,百千名號,皆是心之異名。”(《大正藏》卷四十,九上六中——下)

   此心能生萬法能納虛空,所以《楞嚴經》雲:“諸法所惟生心所現。一切因果世界微塵,因心成體”。我輩凡夫,起心動念,舉手投足皆在造因。一切世間出世間法皆由人造。心悟則“心包太虛,國土清淨;心迷則耽著五欲,妄認幻相爲實有,塵影爲自心。”所以國土淨穢,成聖成凡,決定於自己心性之迷悟染淨,不怨天、不尤人,皆因不出一心。

   有一天有位名作家面對一位出家師父,如此問道:“佛經中說:“須彌納芥子,又說芥子納須彌”,前者以大包小尚能了解,後者以小容大,這實在令人難以接納,於理不通,說不過去。”

   師問作家:“先哲有句話說,讀破萬卷書,下筆如有神,您同意此說嗎?”作家颔首。又問:“我們稱那些不學無術的人說是“胸無點墨”,難道那些有學問的人都是喝了很多墨水才讀書嗎?而對那些從上到大讀了不少書的飽學之士,我們尊他們說“學富五車”,五部車的書真的可以全部裝到肚子裏去嗎?又對那些很有眼光很會作計劃的智士贊其爲“胸有丘壑”,形容寬宏大量的人說“宰相肚裏能撐船”這些不都是以小容大的實例嗎?”

   就如你出版很多書,衆人贊歡:“著作等身”。你的氣質高雅,人又說:“腹有詩書氣自華。”萬卷的詩書都能隱於腹中,而使你氣質高尚,小小的芥子當然可以容納須彌山。作家對此答覆甚是滿意,禁不住點頭微笑。又問:“可否請師父示知,那些經論有此說法?”

   師答:“《首楞嚴叁昧經》卷上雲:

   堅慧菩薩,得首楞嚴叁昧。能以叁千大千世界入芥子,令諸山河日月星宿悉現故。(《大正藏》卷十五,六叁五下)

   《大智度論》雲:以智慧大故能轉一切諸法。所謂小能做大,大能做小。能以千肆無量劫爲一日,又能以一日爲千萬劫。(《大正藏》卷二十五,二八叁下)

   由以上經文可知,叁千世界可盡入芥子之中,深不可測的心當然可包容廣大無邊的太虛空。若以“心”喻人類,“虛空”則是大自然的呈現,兩者的關系是相互含容,是相互共存,是同本同分、同根一體。所以美好的湖光山色可使人塵慮盡滌,涼爽的清風可使人火氣全消。和煦的陽光可使人寒意盡除。朱熹詩雲:

   半畝方塘一鑒開,

   開光雲影共徘徊,

   問渠那得清如許,

   爲有源頭活水來。

   有首禅詩亦雲:“郁郁黃花無非般若,青青翠竹皆是法身”,大自然的一切是佛的般若智慧,是佛的法身所在。因此北宋蘇東坡有“溪聲盡是廣長舌,山色無非清淨身”的詩句。將清淨的身心融和於萬物之中,從大自然中認知悟佛的存在。所以《大智度論》雲:

   叁界所有皆心所作。何以故?隨心所念,悉皆得見。

   以心見佛,以心作佛。心即是佛,心即我身。

  

  

二、人類與自然的關系

  

   既雲:“自然與人類是同根一體”,清淨的大自然可孕育出高貴的心靈,故諺雲:“地靈人傑”所以保護自然環境,使自然生態不被汙染是目前不容緩之事。

   被譽爲日本國佛教學泰鬥的鐮田茂雄教授,參加佛光山所舉辦的國際學術會議作專題演說,題目:“東洋的自然觀——自然和人類的調和與共存”。鎌田教授表示:愛自然,將自然與人融合在一起,是中國佛教的精神特色,此時有必要把中國傳統佛教再發掘,再重申其理念。這樣的主題,應該能契合太虛大師、星雲大師等大德所提倡的“人間佛教”。當教授做專題演說時,筆者擔當即席翻譯,深覺其內容合乎現代人間佛教的精神,寓佛法於天地萬物,大自然之中,爲使向隅者亦有機會得聞此精彩內容。特將此演說全文翻譯出來。

  

  

叁、自然和人類的調和與共存

  

   美國的宇宙飛行士(太空人)接塞爾·休瓦卡特在一個講演會中,講了一段話:“從宇宙看地球,地球是一顆閃閃發亮的星球,而我們都是生活在這美麗星球中的一份子,我們感受到無數生命的尊嚴。雖如此,但人們卻常因國境、民族、觀念體系等的不同而産生種種藩籬,使我感到難過。”

   從宇宙望地球,地球就好像一艘“地球號的宇宙船”。在這如船般的星球中,進行著民族間的紛爭,過著優心核子戰爭威脅的生活,可以想像這是多麼愚癡之事。現在,又加上,因環境汙染對地球所産生的破壞,目前這又是一個新的威脅,正有幾項嚴重的事態在發生,舉例如下:一、臭氣層的破壞。二、沙漠區域日趨擴大。叁、地球的溫度漸趨上升。四、酸性雨所造成的災害。五、熱帶雨林被破壞。六、海洋的汙染。七、有害廢棄物所造成的災害。八、野生動物的減少等。總而言之,大自然正在被破壞。

   地球自誕生以來已經過了四、五億年,在這漫無邊際長的歲月當中,形成了一個自然調和的生態環境,但一百年來,地球的生態環境逐漸被破壞。對人類的生存而言,維護地球的原貌是首務,如果這個環境,缺乏蝴蝶的飛舞,鳥的叫聲,那也正表示人類的生存也岌可危了。

   現今熱帶雨林的大量砍伐,對大自然的破壞,速度相當驚人。在過去二十年間,平均每一分鍾約有叁八·六平方公尺面積的熱帶雨林消失。(相當於日本甲子園棒球場的十分之一)。

   東南亞的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南美亞馬遜河流域等地的森林的亂開發,不知何時才能停止。東洋有句古諺雲:“山高非爲貴,以有樹而爲貴”。

   生長在日本屋久島的屋杉,有些樹齡已高達七千歲,仍生長繁茂;人自有文明以來已有叁千年的曆史。七千年是叁千年的二倍,對大自然有如此強的生命力,不得不驚歡。

   人類開發自然,利用科學技術而有了今日的現代文明,今後的時代,其進行的趨勢,應是人們與自然的共存,與自然的調和。爲了尋求這樣的理念,對於東亞細亞的自然景觀,尤其是佛教的自然觀,必須重新加以認識。

  

  

(一)中國佛教的自然觀

   中國的東晉時代,《法華經》的譯者,鸠摩羅什的弟子,也就是有名的《肇論》的作者,僧肇(A.D.叁八四——四一四)言:“天地與我同根,萬物和我同體”(出自《涅槃無名論》)意謂山川草木、動物、人類皆出於同一根源。這是“天地與我同生,萬物和我一體”;換句話說,僧肇的萬物一體觀是來自於《莊子》齊物論的思想。僧肇的這句話以佛教的立場再加以诠釋的是華嚴宗祖師澄觀在(A.D.七叁八——八叁九)。澄清在《華嚴經疏》卷五十:“真如與我同根,法性與我一體”。把僧肇的“天地”易以“真如”;“萬物”改物“法性”。其內容可說是相同的;在華嚴教學裏,真如和法性意味著天地理法之道,是在揭示此道和天地之根源是一體。

   又宋朝的蘇轼(蘇東坡A.D.一O叁六——一一O一)在《續傅燈錄》卷二<東坡居士章>裏的悟道偈雲:“溪聲盡是廣長舌,山色無非清淨身”。溪水的聲音是佛的說法,隨著四季遷移的山色是佛清淨的法身,這是從大自然去認知佛的存在,是在顯示自然和人類是源出一體。

   我到中國的長江流域的廬山或黃山時,遠遠眺望那些命名爲觀音峯、毗廬峯等的山峯,隱隱約約的白雲霧中顯現出來,感覺是那麼的神秘,其形狀亦仿佛是佛身的再現。我曾登過四大靈山之一的九華山,是地藏菩薩的聖地。位於主峯天臺峯的地藏寺,爲和俗界有所區別。被稱爲“中天世界”,寺前的岩壁上刻有“非人間”的刻字,正顯示著那個地方是一個神仙世界,不是凡人居住之處。從地藏寺的萬佛樓往下望有千丈深的溪谷、香爐峯、鍾峯、鼓峯等都隱伏於其中。

   四川省峨眉山普賢菩薩的道場,在華嚴頂、萬佛頂等山頂上聳立著觀音岩,長壽岩等奇岩,山中以萬年寺爲始而有仙峯寺、中峯寺、雷音寺、伏虎寺等佛教寺院,整座山彌漫著佛教聖地的氣氛,可以說,山色本身的自然即是佛化身之顯現。

  

  

(二)日本佛教的自然觀

   跟隨中國的如淨禅師學佛而有所悟的日本曹洞宗始祖道元禅師(A.D.一二OO——一二五叁),他承受了蘇轼的自然觀而說:“峯色谷響皆是釋迦牟尼佛的聲音和姿態”,在其主要著作《正法眼藏》中<溪聲山色>卷裏雲:“因溪聲山色之功德,大地有情同時成道,有諸佛見明星悟道……”這詩偈中引用先前所述,蘇轼的悟道偈,以此爲本說明溪聲是如來轉*輪的音聲,山色是如來的清淨法身。道元又有吟詠:“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子規,冬有雪”。這首詩歌出了日本的四季分明,自然景觀變化很美。

     又首創念佛舞的日本時宗的開祖,一遍上人(A.D一二叁九——一二八九)雲:“有情衆生,山河草木,風聲浪潮,無一不是念佛音聲。”他的出生地濑戶內海是又美又靜之地,站在岸邊聆聽浪潮聲仿佛是一句句的念佛聲,又像是從太古傅來的搖籃曲。對嬰兒而言,母親的歌是佛曲,母親安祥且充滿慈愛地擁著嬰兒的形像是佛國,是淨土,是我們內心祈求的和平世界。一遍上人把鳥鳴、風聲皆視爲念佛的音聲,又說:“欣…

《談心說識 第七章 心包太虛——人類與自然的融和》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