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談心說識 第七章 心包太虛——人類與自然的融和▪P2

  ..續本文上一頁賞花色、月光,心中無所牽挂”。從其詩永中可知其心境已和自然融和成一體。

   鐮倉時代,開創日蓮宗的日蓮上人(一二二二——一二八二)在<草木成佛口訣>雲:“草木皆成佛”。又《法華經》中雲:所有的人皆可成佛,真正的佛是遍一切處。草木皆是佛,意在說明自然界的草木皆是佛之顯現。日本的江戶時代,報德教的創始者,二宮尊德(一七八九——一八五六)歌雲:“無聲亦亦無臭,常於天地間,書無字真經。”“經”不是用文字寫成的,“經”是渾然天成於天地間。宇宙、天地、大自然即是“經典”,如何閱讀這部“無字真經”?他說:“閉上肉眼以心眼來讀;肉眼所見有限,心眼所視無限。”以心眼來看大自然,自然可讀通無字真經。

   日本人繼承著中國人的自然觀,他們生活在美麗的國土,大自然的懷抱中,而道出“山川草木,悉皆成佛”。這句話正足以表現日本人的自然觀。

  

  

(叁)結語

   自然和人類是同根,是一體,站在這樣的東洋自然觀的立場來說,人類和自然調和與共存無論如何是必行的,也是必須的。若人類不以和自然共存共榮爲目標的話,人類很快就會步上滅亡之道,我們應該知道,自然所能提供給我們可資利用的是有界限。

   日本的首都東京,無計劃地急於前進邁向都市化,導致人口激增,綠地幾乎消失殆盡而被稱爲沙漠東京。但就在這樣的東京都內,皇宮以及明治神宮廣大的區域內仍留有一大片自然的青綠。而明治神宮的森林區並非是自然生長,那是集合全國各處獻來的十萬株樹林而成的人工林,這個人工林的樹木如今仍然郁郁蒼蒼,如同自然林一般。凋落的落的葉自然而成護林的肥料,人們只要有愛大自然的心,人工林也能變成自然森林。如同上述所舉之例。

   如今正是迎向二十一世紀的時代,必須要以愛心來正視科學與自然。要以維護地球的清淨,積極保護自然生態環境其不受汙染不被破壞爲使命。日本政府發表了一項新聞,提到明年度將在“國立公害研究所”中新設“地球環境中心”,是一個專門從事地環境之研究爲要務的機構。又近來關於環境保護的問題及其重要性,透過大衆媒介不斷地被提起。事實上,政府也好,大企業也好,最重要的是每一個國民的意識所在。在每一個人的心中,都要有對環境保護的共識;確定文明是建立在人類和自然共存的基點上,這樣的共識,也就是人類文明提升的指標。

  

  

四、心淨則國土淨

  

   譯完全文,不禁連想到,世界爲什麼這樣紛亂?人類爲什麼會如此不安,爲什麼不懂得愛護大自然?追究其根底,必有其病源。根不固而求木之繁茂,源不遠而求水之流長,是絕對無有是處,因此人心不安,世事紛亂乃根源於人心自私自利,投機取巧。所以國父說:“國者,人之器也”。國之好壞,不在客觀器世間的好壞,而在主觀的人心的好壞。所謂心是功之魁,罪之首;如一把刀,用得當即有功,用得不當即有罪。又如手能救人,也能害人。拳頭捶背很舒服,拳頭打人痛不可支。所以手的舉動,刀的運用還是由心來指揮的。因此心才是萬物的主宰。說遠一點,不但世間法由心所主宰,即出世間法亦是心所創的,故《華嚴經》雲:“應觀法界性,一切唯心造”。是故欲謀世界和平,必先淨化人心。如《維摩經》所雲:“心淨則一切國土皆淨”。

   如何淨化人心呢?以佛教的立場言:守五戒、行十善(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绮語、不惡口、不兩舌、不貪、不嗔、不癡),信仰因果道理。唯如此才是人們運通、得失、富貴的尺度。唯有因果才能使人除卻不正的思想,才能軌範人們的善惡行爲。世間有一人能信因果,就有一人能夠行善,也就是國家少一個壞人,多一個好人。若一個家庭裏的人,都能深信因果法則,不昧因果,人類心理自然會改變,而向善的方面去努力而行。唯有守法、行善才能使我們享受到真正自由的生活。過和平的日子。有這麼一個故事說:

   一家人到湖邊去度假以前,做父親的宣布了度假的規則,但是家裏的兩個少年表示反對。他們說:“我們是到湖濱去享受自由自在的生活,我們不需要規則的束縛。”

   父親采納了他們的意見,取消了一切規則。但是一到湖濱,問題就來了。兩個男孩都發現沒有帶遊泳褲。母親說,父親原來規定由她負責收拾和檢查行李,規則既已廢除,她犯不著多管閉事。

   兩個孩子玩夠了回來吃東西的時候,父母親已經吃過點心。爸爸說,沒有規則,每個人都應該照料自己。

   這兩個少年終於得到了一個教訓;規則有時候好像是不必要的束縛,但是卻能創造一個可以使你享受真正自由自在的生活的環境。

  

  

五、心包太虛,量周沙界

  

   這世界上最值得欣賞的是清沏的藍天,甯靜的青山,樹蔭下的陰涼,草地上的溫馨,鳥兒的歌唱,小溪裏潺潺的流水聲,還有掠過天空的雲彩,以及陣雨後鮮花的清麗和泥土的芳香。

   有些詩人認爲大自然比藝術品更美,英國十七世紀桂冠詩人德來敦曾說明它的理由:“因爲藝術可能有錯,大自然卻永不失誤。”

   我們的心若能容納大自然的一切,任其自由自在生長,則能和宇宙萬物渾然成一體。萬物靜觀皆自得,一念靜心成正覺。

   如禅詩雲:“木食草衣心似月,一生無念複無涯,時人若問居何處,青山綠水是我家。”民國六十九年十二月叁日,星雲大師在國父紀念館講演時提到:《六祖壇經》說:“自性迷即是衆生,自性覺即是佛”,心、佛、衆生等無差別,佛就是衆生,衆生就是佛,其差別只在“心”的迷悟;迷則妄念叢生,萬緣攀附,疆界障隔,人我兩立;悟則豁然開朗,遠離妄緣,平等攝衆,心包太虛。

   各位知道麽?我們的心原本民與佛陀一般,能夠包容一切。我們的心原本是何等寶貴,何等寬大啊!我們的心好像太陽、月亮,可以照破黑暗;我們的心好像田地,可以滋長善根,種植功德;我們的心好像明鏡,可以洞察萬象,映現一切;我們的心又如大海一般,蘊藏著無限的能源寶藏。

   我們近來常聽說世界發生能源危機,其實真正的能源未必就是石油,或電力,真正的能源乃在我們的心中。如果沒有石油,沒有電力,我們的內心依然可以發放光明;我們的道德之光、修養可以照亮人間。雖然沒有錢財富貴,只要心中有能源,便能時時滿足,刻刻感恩,那也就是擁有富貴錢財了。

   “若人欲識佛境界,當淨其心如虛空”,我們想和叁世諸平等齊名,首先便要把心擴大,擴大到如同虛空一般。不僅我們的丈夫、子女可愛,乃至公婆、妯娌都很可愛;不只自己的親子可愛,前妻的兒女也很可愛;不僅是我們的親人、朋友可愛,乃至外面的同事、社會上的衆人、世間的芸芸衆生,每個人都很可愛。我們心中有佛,我們每個人都可以擴大自己的心。如果你要富貴,那就先把你的心擴大開來,使它能包能容,廣包廣容,富貴自然就在其中了。

  

  

六、總結

  

   最後就以一段經文,做爲本文之結束。祈望人們能深切地了解自心,認識真心,不以自我爲中心——體悟佛所說的緣生諸法的真理,用虛心來容納一切,做到“我爲人人,人人爲我”。諸法既是衆緣和合的,當然就不是唯一、單獨。所以人類與自然可融和,人與人之間能互助。人人如此,就不會生起不善的心理去破壞他人,假若去破壞他人,那就無異破壞自己;汙染大自然,也等於汙染自己的心一樣。好比,和農夫過不去,我就沒有飯吃,和工人吵架,工人一罷工,我就沒有衣穿。俗雲:“人如水,我如魚”,魚離開水,就不能生存,我離開了人,我破壞了大自然,同樣不能生存。世界上的人,如能個個如此想,去實行,則社會安樂、世界和平就指日可待了。那真的是“萬家生佛”!

   《大乘止觀法門》卷四:

   心性自清淨,諸法唯一心;

   此心即衆生,此心菩薩佛。

   生死亦是心,涅槃亦是心;

   一心而作二,二還無二相,

   一心如大海,其性恒一味。

   而具種種義,是無窮法藏,

   是故諸行者,應當一切時。

   觀察自身心,知悉由染業,

   熏藏心故起,既知如來藏。

   信熏作世法,應解衆生體,

   悉是如來藏,複念真藏心。

   隨熏作世法,若以淨業熏,

   藏必作佛果。(《大正藏》卷四十六,六十六二上)

   注釋:

   ①芥子——梵語Sarsapa,原後芥菜之種子,顔色有白、黃、赤、青、黑之分。體積微小,故於經典中屢用以比喻極小之物,如謂“芥子容須彌,毛孔收殺海。”即爲常見於佛典中之譬喻。又以“芥子投針鋒”比喻極難得之事。如北本《涅槃經》卷二:“佛出世之難得猶如芥子投針鋒”。

   ②《大正藏》卷二十五,二七六中。

   ③慈航法師講述,《菩提心影》第二篇——人生。

   ④《星雲大師講演集》(二)<從心的動態到心的靜態>

  

《談心說識 第七章 心包太虛——人類與自然的融和》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