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赏花色、月光,心中无所牵挂”。从其诗永中可知其心境已和自然融和成一体。
镰仓时代,开创日莲宗的日莲上人(一二二二——一二八二)在<草木成佛口诀>云:“草木皆成佛”。又《法华经》中云:所有的人皆可成佛,真正的佛是遍一切处。草木皆是佛,意在说明自然界的草木皆是佛之显现。日本的江户时代,报德教的创始者,二宫尊德(一七八九——一八五六)歌云:“无声亦亦无臭,常於天地间,书无字真经。”“经”不是用文字写成的,“经”是浑然天成於天地间。宇宙、天地、大自然即是“经典”,如何阅读这部“无字真经”?他说:“闭上肉眼以心眼来读;肉眼所见有限,心眼所视无限。”以心眼来看大自然,自然可读通无字真经。
日本人继承著中国人的自然观,他们生活在美丽的国土,大自然的怀抱中,而道出“山川草木,悉皆成佛”。这句话正足以表现日本人的自然观。
(三)结语
自然和人类是同根,是一体,站在这样的东洋自然观的立场来说,人类和自然调和与共存无论如何是必行的,也是必须的。若人类不以和自然共存共荣为目标的话,人类很快就会步上灭亡之道,我们应该知道,自然所能提供给我们可资利用的是有界限。
日本的首都东京,无计划地急於前进迈向都市化,导致人口激增,绿地几乎消失殆尽而被称为沙漠东京。但就在这样的东京都内,皇宫以及明治神宫广大的区域内仍留有一大片自然的青绿。而明治神宫的森林区并非是自然生长,那是集合全国各处献来的十万株树林而成的人工林,这个人工林的树木如今仍然郁郁苍苍,如同自然林一般。凋落的落的叶自然而成护林的肥料,人们只要有爱大自然的心,人工林也能变成自然森林。如同上述所举之例。
如今正是迎向二十一世纪的时代,必须要以爱心来正视科学与自然。要以维护地球的清净,积极保护自然生态环境其不受污染不被破坏为使命。日本政府发表了一项新闻,提到明年度将在“国立公害研究所”中新设“地球环境中心”,是一个专门从事地环境之研究为要务的机构。又近来关於环境保护的问题及其重要性,透过大众媒介不断地被提起。事实上,政府也好,大企业也好,最重要的是每一个国民的意识所在。在每一个人的心中,都要有对环境保护的共识;确定文明是建立在人类和自然共存的基点上,这样的共识,也就是人类文明提升的指标。
四、心净则国土净
译完全文,不禁连想到,世界为什么这样纷乱?人类为什么会如此不安,为什么不懂得爱护大自然?追究其根底,必有其病源。根不固而求木之繁茂,源不远而求水之流长,是绝对无有是处,因此人心不安,世事纷乱乃根源於人心自私自利,投机取巧。所以国父说:“国者,人之器也”。国之好坏,不在客观器世间的好坏,而在主观的人心的好坏。所谓心是功之魁,罪之首;如一把刀,用得当即有功,用得不当即有罪。又如手能救人,也能害人。拳头捶背很舒服,拳头打人痛不可支。所以手的举动,刀的运用还是由心来指挥的。因此心才是万物的主宰。说远一点,不但世间法由心所主宰,即出世间法亦是心所创的,故《华严经》云:“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是故欲谋世界和平,必先净化人心。如《维摩经》所云:“心净则一切国土皆净”。
如何净化人心呢?以佛教的立场言:守五戒、行十善(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绮语、不恶口、不两舌、不贪、不嗔、不痴),信仰因果道理。唯如此才是人们运通、得失、富贵的尺度。唯有因果才能使人除却不正的思想,才能轨范人们的善恶行为。世间有一人能信因果,就有一人能够行善,也就是国家少一个坏人,多一个好人。若一个家庭里的人,都能深信因果法则,不昧因果,人类心理自然会改变,而向善的方面去努力而行。唯有守法、行善才能使我们享受到真正自由的生活。过和平的日子。有这么一个故事说:
一家人到湖边去度假以前,做父亲的宣布了度假的规则,但是家里的两个少年表示反对。他们说:“我们是到湖滨去享受自由自在的生活,我们不需要规则的束缚。”
父亲采纳了他们的意见,取消了一切规则。但是一到湖滨,问题就来了。两个男孩都发现没有带游泳裤。母亲说,父亲原来规定由她负责收拾和检查行李,规则既已废除,她犯不著多管闭事。
两个孩子玩够了回来吃东西的时候,父母亲已经吃过点心。爸爸说,没有规则,每个人都应该照料自己。
这两个少年终於得到了一个教训;规则有时候好像是不必要的束缚,但是却能创造一个可以使你享受真正自由自在的生活的环境。
五、心包太虚,量周沙界
这世界上最值得欣赏的是清沏的蓝天,宁静的青山,树荫下的阴凉,草地上的温馨,鸟儿的歌唱,小溪里潺潺的流水声,还有掠过天空的云彩,以及阵雨后鲜花的清丽和泥土的芳香。
有些诗人认为大自然比艺术品更美,英国十七世纪桂冠诗人德来敦曾说明它的理由:“因为艺术可能有错,大自然却永不失误。”
我们的心若能容纳大自然的一切,任其自由自在生长,则能和宇宙万物浑然成一体。万物静观皆自得,一念静心成正觉。
如禅诗云:“木食草衣心似月,一生无念复无涯,时人若问居何处,青山绿水是我家。”民国六十九年十二月三日,星云大师在国父纪念馆讲演时提到:《六祖坛经》说:“自性迷即是众生,自性觉即是佛”,心、佛、众生等无差别,佛就是众生,众生就是佛,其差别只在“心”的迷悟;迷则妄念丛生,万缘攀附,疆界障隔,人我两立;悟则豁然开朗,远离妄缘,平等摄众,心包太虚。
各位知道麽?我们的心原本民与佛陀一般,能够包容一切。我们的心原本是何等宝贵,何等宽大啊!我们的心好像太阳、月亮,可以照破黑暗;我们的心好像田地,可以滋长善根,种植功德;我们的心好像明镜,可以洞察万象,映现一切;我们的心又如大海一般,蕴藏著无限的能源宝藏。
我们近来常听说世界发生能源危机,其实真正的能源未必就是石油,或电力,真正的能源乃在我们的心中。如果没有石油,没有电力,我们的内心依然可以发放光明;我们的道德之光、修养可以照亮人间。虽然没有钱财富贵,只要心中有能源,便能时时满足,刻刻感恩,那也就是拥有富贵钱财了。
“若人欲识佛境界,当净其心如虚空”,我们想和三世诸平等齐名,首先便要把心扩大,扩大到如同虚空一般。不仅我们的丈夫、子女可爱,乃至公婆、妯娌都很可爱;不只自己的亲子可爱,前妻的儿女也很可爱;不仅是我们的亲人、朋友可爱,乃至外面的同事、社会上的众人、世间的芸芸众生,每个人都很可爱。我们心中有佛,我们每个人都可以扩大自己的心。如果你要富贵,那就先把你的心扩大开来,使它能包能容,广包广容,富贵自然就在其中了。
六、总结
最后就以一段经文,做为本文之结束。祈望人们能深切地了解自心,认识真心,不以自我为中心——体悟佛所说的缘生诸法的真理,用虚心来容纳一切,做到“我为人人,人人为我”。诸法既是众缘和合的,当然就不是唯一、单独。所以人类与自然可融和,人与人之间能互助。人人如此,就不会生起不善的心理去破坏他人,假若去破坏他人,那就无异破坏自己;污染大自然,也等於污染自己的心一样。好比,和农夫过不去,我就没有饭吃,和工人吵架,工人一罢工,我就没有衣穿。俗云:“人如水,我如鱼”,鱼离开水,就不能生存,我离开了人,我破坏了大自然,同样不能生存。世界上的人,如能个个如此想,去实行,则社会安乐、世界和平就指日可待了。那真的是“万家生佛”!
《大乘止观法门》卷四:
心性自清净,诸法唯一心;
此心即众生,此心菩萨佛。
生死亦是心,涅槃亦是心;
一心而作二,二还无二相,
一心如大海,其性恒一味。
而具种种义,是无穷法藏,
是故诸行者,应当一切时。
观察自身心,知悉由染业,
熏藏心故起,既知如来藏。
信熏作世法,应解众生体,
悉是如来藏,复念真藏心。
随熏作世法,若以净业熏,
藏必作佛果。(《大正藏》卷四十六,六十六二上)
注释:
①芥子——梵语Sarsapa,原后芥菜之种子,颜色有白、黄、赤、青、黑之分。体积微小,故於经典中屡用以比喻极小之物,如谓“芥子容须弥,毛孔收杀海。”即为常见於佛典中之譬喻。又以“芥子投针锋”比喻极难得之事。如北本《涅槃经》卷二:“佛出世之难得犹如芥子投针锋”。
②《大正藏》卷二十五,二七六中。
③慈航法师讲述,《菩提心影》第二篇——人生。
④《星云大师讲演集》(二)<从心的动态到心的静态>
《谈心说识 第七章 心包太虚——人类与自然的融和》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