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谈心说识 第八章 计较与执著——遍计所执与诸法性空

  

第八章 计较与执著——遍计所执与诸法性空

  

一、遍计所执性

  

   在人世间,有很多纷争的起因就是从计较“你多我少”、执著“你有我无”中引发了不少无谓的烦恼。

   举世闻名的福特公司,有天为一位领班在其退休前夕举行送别会,当这位当了十九年领班的人起来致词时,大家才发现到,领班的脸和公司经理的脸怎么那么像,不禁纳闷在心。

   领班首先感谢大家这十几年来对他的支持、照顾,接著又说:“从懂事到现在,小时候抱怨零用钱太少,计较衣服不够新款,长大有了工作后,计较薪水太低,假期太少,我的一生就在这样不断的计较与抱怨中过了一大半。而我的弟弟,从不跟我争执,只是埋头做他自己的计划,并细心检查计划是否周详,计划实现后在检讨缺失,怎样才能更完美,从不把心思放在“得与失”上,更不会和人计较,就这样他所作的计划一个又一个地实现,他也从小职员成公司的经理。同在一家公司,由於我的心态和他不同,所以至今仍是一个领班。或许各位已经发现了,那位和我长得很像的经理也在此,他就是我弟弟,我没什么礼物给各位,只有把自己亲身经历的心路向大家报告。今后我还有一大段美好的人生,我也要好好地计划一下如何来过这个不计较、不执著的人生……”全场此时响起一片掌声……。

   看到别人开著名贵轿车很拉风地在路上行驶,而看看自己只有骑著噗噗作响的摩托车的份儿,心里觉得不是滋味,不如人。但回头看一看,还有人骑者脚踏车,或步行,甚至还有人满头大汗地推著一辆板车上山坡,看看自己此上虽不足,比下还有绰绰有馀。如果我们对世间上的一切,都能抱持知足的心理,不羡慕、不比较,幸福自然会常伴左右。

   星云大师说:“一个有力量的人,他的价值观是建立在对自己的肯定之上。没有信心的人,才从外在的环境找寻自己的价值;当外境不如意时,起了比较、计较的心,痛苦也随之而至。幸福的人,不从计较、比较上去贪求别人给予,而是肯定知足的奉献人羣!

   在唯识学上,把分别计较,常起执著的心态称为遍计所执。

  

  

二、识的三性、三无性说

  

   凡是有为法皆是因缘所生的假法,无一法能够常住而实有。而我们从古至今,仍迷於这些因缘所生的假法,执著心外有实法,相信“海可枯,石可烂,此情永不变”的誓言是真的,追求富华富贵以为拥有它即可享幸福人生。由於对人起实我,对境起实法的妄见,而永沉於生死苦海中,无法出离。慈悲伟大的佛陀,为了要济度众生的虚妄执著,特地讲说三性、三无性的中道,俾使众生得以契悟——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

   三性,就是三种自性:遍计所执性、圆成实性。三无性,是相无自性、生无自性、胜义无自性。

   人对宇宙万有总相的认识是无止境的,人们只能从总体上去把握属於被意识到的事物和外部各个方面的完整规律,从中悟出在於现象后面被意识遮蔽著的本质。为了达到这个目的,唯识学从意识再现的事物入手,观察其本质与现象之间互为体用因果的关系,去实证体认真理、认识客观存在的途经。识的运动和变化就在这个限度内去展开其“万法以用显体”的规律和方法。因此,作为显现意识的本质及其作用的识的三性层次,本身必须具备著有自性与无自性的形式。《成唯识论》卷九说:

   即依此前所说三性,立彼后说三处无性,谓即相、生、胜义无性。故佛密意说一切法皆无自性,非性全无。说密意言显非了义。谓后二性,显体非无,而有愚夫於彼增益,妄执实有我法自性,此即名为遍计所执。为除此执,故佛世尊於有及无总说无性。(《大正藏》卷三十,四十八上)

   佛学把人的思想惟划分为两上系统:一是可以借助概念的逻辑形式进行有意识的思惟;一是只能通过非概念的思想方式进行的无意识思惟。前谓:“了义”后谓“不了义”。把有意识之了义和无意识之不了义两个系统的思惟,一起来把握即谓“无性”。此时,人的思想俱备著超意识的自主性、主观性等的限制而获得大自在,故说“佛世尊於有及无总说无性”。唯识学认为,在思惟的领域内,无性是依有性而存在的,离开了意识的各种作用,人就无法进行思惟,也不存在无意识之思惟系统了,故说“佛密意说一切法皆无自性,非性全无”。但由於人们仅习惯於在主体(实我)与客体(实法)互相作用下引起的有意识思惟活动,故佛学特开创依有意识而存在无意识的教法,而这只在不可思议的、非言说的思想实践活动中才能够实现,故说“密意说,非了义”。此中“相、生、胜义无性”,指的是,依识的遍计所执性而存在的观念的本质,谓“相无性”;依识的依他起性而存在的思惟规律的本质,谓“生无性”;依识的圆成实性而存在的知识的本质,谓“胜义无性”。唯识学就通过识的三自性的作用和三无性的本质,来表达“无我”即“空”的思想,并以此去揭示人的思惟活动的奥秘。言意识作用下之思惟者“说有”,言无意识作用下之思惟者“谈空”,空有皆不离识乃唯识理论思惟的一大特色。舍离遍计所执性之妄执、存依他起性之缘生,而证圆成实性之真性,从而悟入“诸法无自性”的理体以契合“中道实相”的妙理,这就是唯识学提出三性三无性说的目的所在。

  

  

三、遍计所执的定义

  

   遍计的执性,梵语Parikalpita-svabh

  va。唯识三自性之一。又被译为遍计所执相、分别性、妄相自性、妄计自性、虚妄分别相、虚妄分别名字相等。

   《解深密经》卷二<一切法相品>中云:

   云何诸法遍计所执相,

   谓一切法名假安立自性差别,

   乃至唯令随起言说。(《大正藏》卷十六,六九三上)

   上段经文藏语的意译如下:“所谓诸法的遍计所执相,由於仅是随言说而起,若言诸法自性或差别,只不过是安立在名(namam)和假名(Samketa)表示上。换言之,各种现象的生起,是依因缘而生起,暂时假有无实休可得。吾辈凡夫对此幻象执著其为实有而起分别心。这就是遍计所执相。《解深密经》又云:

   若诸菩萨能於诸法依他起相上,如实了知遍计所搪相即能如实了知一切无相之法。(《大正藏》卷十六,六九三中)

   遍计所执性,遍计,就是周遍计度之意,是在意识上作种种推求的心理活动。指一般凡夫迷惑之妄心。所执性,指在迷心之前所妄现之我相、法相;心执著外界的现象为实有,此当情现相(对著情境而起执著、著迷之相)即叫遍计所执性。其实万法因缘生,何来真实之我、法?所谓,我、法,只是在迷惑心之前才有,并非真有。如在暗夜见麻绳,误以为蛇,蛇乃妄有,理上则无,是心外法,是故必须排除。“杯弓蛇影”的事人皆尽知,把弓箭之影误认为蛇,生起心病,这也就是遍计所执。又凡夫妄执万象,认为实物皆实有,而遍计一切法,是明显的自以为是,如俗云:“一朝被蛇咬,三年畏井绳”;如夜入空屋,妄执有鬼,基於妄执,无中生有,像空中华,在相上是虚幻不实在。这便是周遍计度,妄情所现在实我实法相,称之为遍计所执性。

   《唯识三十颂》云:由彼彼遍计,遍计种种物,此遍计所执,自性无所有。(《大正藏》卷三十一,六十一)

   “遍”有种种的意思,如意识,有思惟、考察的种种行相如是周遍的生起计执,名为遍计。如眼识见各式各样的物相,耳识听各式各样的声音……身识接触各式各样的体相,都全有遍计的作用。因遍缘一切境界,这个遍计心的品类众多,不一,所以说为“彼彼”。“种种物”指的是普遍被计较执著的境界。指的就是被我们妄执实有的“五蕴”、“十二处”、“十八界”等。这个遍计所执的自性本无自体,但当虚妄分别心,妄执这个无体之物时,当下也会有一些境界现前。如我们看戏时,明知剧中人物和情节是虚构不实,也常情不自禁地进入情况,随著剧情的“悲欢离合”而情绪起伏不定。尤其是看到《红楼梦》中,林黛玉的境遇时,不自觉地会为共坎坷的命运,病弱的身体一掬同情之泪。其实哪一个是真实的呢,待戏终人散,什么王公将相、美女、英雄一切都不存在。而当我们为剧中人流泪、伤心、生气时的心境就是一种遍计所执性。

   《成唯识论》卷八说:周遍计度,故说遍计,品类众多,说为彼彼。谓能虚妄分别,即由彼彼虚妄分别,遍计种种所遍计物。谓妄执蕴处界等,若我若法自性差别。此所妄执自性差别,总名遍计所执自性。(《大正藏》卷三十一,四十五下)

   人的主观精神活动是在意识的作用下进行的,它使人能够在思想上预先构拟出活动成果的全貌,或者在想象中创造出来事物的样式和它们独具的尺度等等。这就是所谓的“周遍计度”。它反映出意识的改造能力,包括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改造自己的主观世界。由於在人的认识活动中存在著思想的主观意向以及随之形成的客观内容两方面因素的制约,使那些已经被意识到或者终将被意识到的种种现象,首先作为经验的感性的直观映象展现在人们的面前。然而这类映象本身,可能存在著歪曲地表达了事物内部本质联系的属性,因此它直接反映到人的头里所形成的东西,就不可能准确地显示出事物的真相,故说“谓能虚妄分别,即由彼彼虚妄分别,遍计种种所遍计物。”唯识学把这种虚妄分别的主观映象称为“似外境”,它是与现实的“心外境”有一定差别的。这种差别不但来自主观自身的认识差异性,而且来自主观在反映客体时,客体自身的讯息差异性。这就如《成唯识论…

《谈心说识 第八章 计较与执著——遍计所执与诸法性空》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