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谈心说识 第八章 计较与执著——遍计所执与诸法性空▪P2

  ..续本文上一页》所说的“妄执蕴处界等,若我若法自性差别”,它归结於识的遍计所执性的作用。

   常言“心有千千结”,就是因为这颗凡夫心,时常会为外境所转,会执著计度各种现象,所以《摄大第六论》中说有二种遍计,四种遍计,十种遍计;《显扬圣教论》说有六种遍计;《瑜伽师地论》卷七十三说有五种遍计等,今将遍计的种类列举於下一节。

  

  

四、遍计所执的种类

  

   《成唯识论》卷八云:识品虽二,而有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等遍计不同。(《大正藏》卷三十一,四十六上)

   1、二种遍计:

   就是《摄大乘论》所说的自性计与差别计。如该论说:“遍计所执亦有二种:一者,自性遍计所执故,二者,差别遍计所执故,由此故名遍计所执”(《大正藏》卷三十一,一三九下)。《摄论讲记》解释说:“一、自性遍计所执,就是遍计诸法的一一自性,如色声等。二、差别遍计所执,就是遍计色声诸法的差别不同的义用,像色声等的无常义、苦义、空义等。自性遍计,执诸法的自相;差别遍计,执诸法的共相。由遍计诸法的自性及差别,所以有两种遍计所执自性”。《瑜伽师地论》卷七十三同样说有二种遍计执性。如该论说:“云何遍计中自性?谓有二种:一、无差别;二、有差别。无差别者,谓遍计一切法所有名;有差别者,谓遍计名,此名为受,此名为想,此名为行,此名为识。如是等类无量无数差别法中各各别名。复次,遍计所执自性执,当知略有二种:一、加行执;二、名施设执。加行执当知复有五种:(一)贪爱加行故;(二)瞋恚加行故;(三)合会加行故;(四)别离加行故;(五)舍随与加行故。名施设执当知复有二种:(一)非文字所作;(二)文字所作。非文字所作者,谓执此为何物?云何此物?此物是何?此物云何?文字所作者,谓执此为此物,此物如是,或色乃至或识,或有为或无为,或常或无常,或善或不善或无记,如是等”。(《大正藏》卷三十,七O三——七O四)《瑜伽师地论》卷七十四又说二种:“又於依他起自性中,当知有二种遍计所执自性执:一者,随觉;二者,串习气随眠”。

   2、三种遍计者

   有说一我、二法、三用的三种;有说一自性、二随念、三计度分别的三种。《对法论》第二说:“自性分别者,谓於现在所受诸行自相行分别;随念分别者,谓於昔曾受诸行追念行分别;计度分别者,谓於去来今不现见事思构行分别”。有关我、法、用的三种遍计,在《瑜伽师地论》卷七十三说:“或依境中体用差别,开体令用分之为三,谓我、法、用体用相随。”

   3、四种遍计者

   就是一、计自性;二、主差别;三、计所取;四、计能取。《瑜伽师地论》卷七十三说这四遍计的差别:“谓计三科诸法自性,名1、计自性;谓计色等一切诸法有见无见、无漏、漏等一切差别种种道理,名2、计差别;谓计色等一切诸法,是彼各各三界、三性、漏、无漏等心心所取,名3、计所取;谓计色等能取色等及计心心所取诸法,名4、计能取”。《摄论》说四遍计,除了自性计、差别计的两种,更加有觉计、无觉计的二种。无性后二计说:“善名言者,谓自意趣在语前,行领解具足,故名有觉;与此相违说外无觉”(《大正藏》卷三十,四O四中),世亲摄论释后二计说:“善名言者,谓解名言,不善名言者,谓牛羊等。虽有分别,然於文字不能解了”。

   4、五种遍计者

   《摄论·所知相品》云:“如是遍计复有五种:一、依名遍计义自性,谓如是名有如是义:二、依义遍计名自性,谓如是义有如是名;三、依名遍计名自性,谓遍计度未了义名;四、依义遍计义自性,谓遍计度未了名义;五、依二遍计二自性,谓遍计度此名此义如是体性”。(《大正藏》卷三十一,一三九下)

   印顺导师的《摄论讲记》解释说:

   一、依名遍计义自性,听到某一不知意义的名字,就去推度那名下所诠的义是什么,以为如是名有如是义,这叫依名遍计义自性。二、依义遍计名自性,现见某一义相,不知它的名字,就去推想那义的能诠名是直么,以为如是义有如是名,这叫信义遍计名自性。三、依名遍计名自性,依已经了解所诠义的名,遍计度未了义的名,如听见一译名,譬如说阿赖耶,根本不知它的意义,现在用我国习知的名字去译它,说阿赖耶就是藏,依藏名去计度阿赖耶名,这样的遍计,叫依名遍计名自性。四、依义遍计义自性,依已知名称的义,遍计度未了名的义。如初见电灯,不知它是什么东西,见它能放光,知放光是灯名的所诠义,因此,以灯义去推度这电灯,这叫依义遍计义自性。五、依二遍计二自性,就是以已了义的名,及已了名的义,推求未了知的名义,或因名而推想到义,或因义而推想到名,遍计度此名此义,如是体性,这叫依二遍二自性。

   5、六种遍计者

   《显扬圣教论》卷十六云:“由有六种遍计差别故,遍计所执自性亦有六种。何等名为六种遍计?一、自性遍计,谓遍计色等实有自相;二、差别遍计,谓遍计色等决定实有有色无色,有见无见等诸差别相;三、觉悟遍计,谓善名言者所有遍计(如成年人能用言语表达所认识的,叫做善名言的觉悟遍计);四、随眠遍计,谓不善名言者所有遍计(如婴儿的咿呀,及牛羊等不能以言语傅达它的意境,叫不善名言的随眠遍计);五、加行遍计,此复五种(就是前说的贪爱加行等的五种);六、名遍计,此复二种:(一)文字所起;(二)非文字所起者。非文字所起者,如有计执此为何物?云何此物?此物是何?此物云何?文字所起者,中有计执此为此物,此物如是,或色乃至识,或有为或无为,或常或无常,或善或不善或无记,如是等”(《大正藏》卷三十一,五五八上)

   6、七种遍计者

   就是七种分别,如前曾经说过的有相分别、无相分别、任运分别、寻求分别、伺察分别、染污分别、不染污分别。

   7、八种遍计者

   《显扬圣教论》卷十六云:“八种分别能生三事:一、分别戏论所依缘事;二见我慢事;三、贪瞋痴事。八种分别者:一、自性分别,谓於色等想事,分别色等所有自性;二、差别分别,谓即於色等想事起诸分别,此有色此无色,此有见此无见,此有对此无对,如是等无量差别,以自性分别为依处故,分别种种差别之义;三、总执分别,谓即於色等想事所立我及有情、命者、生者等假想施设所引分别,由於积聚多法总执为因分别转故;又於舍、军、林等及於饮食、衣、乘等想事,所立舍等假想施设所引寻思;四、我分别,谓若事有漏有取,长时数习我执所众,由数习邪执自见处事为缘所起虚妄分别;五、我所分别,谓若事有漏有取,长时数习我所执所聚,由数习邪执自见处事为缘所起虚妄分别;六、爱分别,谓缘净妙可意事境分别;七、不爱分别,谓缘不净妙不可意事境分别;八、爱不爱俱相违分别,谓缘净不净可意不可意俱离事境分别。如是略说有二种,谓分别自体及分别所依所缘事”。(《大正藏》卷三十一,五五八中下)

   8、九种遍计者

   就是指的九结:一、爱结;二、恚结;三、慢结;四、无明结;五、疑结;六、见结;七、取结;八、悭结;九、嫉结。结是烦恼的别名,以此九种皆能系结众生於生死中不得出离,所以名结。至於九结的意义,在解说诸烦恼时已有提及,不再多说。

   9、十种遍计者

   就是《摄论》所说的十种分别(《大正藏》卷三十一,一三九下——一四O上)。如该论说:“总摄一切分别略有十种:一、根本分别,谓阿赖耶识(赖耶是一切种子识,以虚妄分别为自性。一方面它本身是虚妄分别,另一方面它又是一切分别的根本,为一切分别生起的依止。所以也可说赖耶是能遍计);二、缘相分别,谓色等识(色等一切法为缘而生颠倒分别,是能分别的所缘相,它本身是虚妄分别为自性,是识的一分;并且依色等相而生起分别,所以名为缘相分别);三、显相分别,谓眼识等并所依识(这是眼识等的六识,并六识所依的染意识。这七转识能显了境相,它是能分别,又因之而起分别,所以名为显相分别);四、缘相变异分别,谓老等变异,乐受等变异,贪等变异,逼害时节代谢等变异,捺洛迦等诸趣变异,及欲界等诸界变异(这是由缘相分别的变异转动而产生的分别。如老病死等的变异……因这种种的变异而引起分别,叫做缘相变异分别);五、显相变异分别,谓即如前所说变异所有变异(这是在识及所依止的显相分别上,因如上所说的种种变异,而起的所有一切的变异,如因根有利钝而识有明昧的变异,这叫显相变异分别。这两者,就是因一切法“现”变异而生的分别。根本分别微细不可知,所以不说根本变异分别);六、他引分别,谓闻非正法类及闻正法类分别(这是因从他听闻非正法类及闻正法类而引起的分别);七、不如理分别,谓诸外道闻非正法类分别(外道们听闻那些非正法类,而於其中生起的不称正理的妄分别);八、如理分别,谓正法中闻正法类分别(正法中的佛弟子,听闻种种如理的正法类,引生正见的分别。这三者,他引分别是总,如理不如理是别,是依分别生起的思想学说的邪而分别,不像前四、五两种是有情俱生的分别);九、执著分别,谓不如理作意类,萨迦耶见为本,六十二见趣相应分别(是不如理作意类的萨迦耶“身”见为本,而起的六十二见趣相应的分别,是小乘所对治的对象。以我见为主体,引起六十二种各别的意见,所以叫见趣。六十二见,以五蕴三世来分别:如说色是我,我有色,色属我,我在色中;第一句是我见,后三句是我所见。色蕴有四句,受想行识四蕴也各有四句,总成二十句。再约三世相乘,过去二十句,现在二十句,未来二十句,…

《谈心说识 第八章 计较与执著——遍计所执与诸法性空》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