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談心說識 第八章 計較與執著——遍計所執與諸法性空▪P2

  ..續本文上一頁》所說的“妄執蘊處界等,若我若法自性差別”,它歸結於識的遍計所執性的作用。

   常言“心有千千結”,就是因爲這顆凡夫心,時常會爲外境所轉,會執著計度各種現象,所以《攝大第六論》中說有二種遍計,四種遍計,十種遍計;《顯揚聖教論》說有六種遍計;《瑜伽師地論》卷七十叁說有五種遍計等,今將遍計的種類列舉於下一節。

  

  

四、遍計所執的種類

  

   《成唯識論》卷八雲:識品雖二,而有二、叁、四、五、六、七、八、九、十等遍計不同。(《大正藏》卷叁十一,四十六上)

   1、二種遍計:

   就是《攝大乘論》所說的自性計與差別計。如該論說:“遍計所執亦有二種:一者,自性遍計所執故,二者,差別遍計所執故,由此故名遍計所執”(《大正藏》卷叁十一,一叁九下)。《攝論講記》解釋說:“一、自性遍計所執,就是遍計諸法的一一自性,如色聲等。二、差別遍計所執,就是遍計色聲諸法的差別不同的義用,像色聲等的無常義、苦義、空義等。自性遍計,執諸法的自相;差別遍計,執諸法的共相。由遍計諸法的自性及差別,所以有兩種遍計所執自性”。《瑜伽師地論》卷七十叁同樣說有二種遍計執性。如該論說:“雲何遍計中自性?謂有二種:一、無差別;二、有差別。無差別者,謂遍計一切法所有名;有差別者,謂遍計名,此名爲受,此名爲想,此名爲行,此名爲識。如是等類無量無數差別法中各各別名。複次,遍計所執自性執,當知略有二種:一、加行執;二、名施設執。加行執當知複有五種:(一)貪愛加行故;(二)瞋恚加行故;(叁)合會加行故;(四)別離加行故;(五)舍隨與加行故。名施設執當知複有二種:(一)非文字所作;(二)文字所作。非文字所作者,謂執此爲何物?雲何此物?此物是何?此物雲何?文字所作者,謂執此爲此物,此物如是,或色乃至或識,或有爲或無爲,或常或無常,或善或不善或無記,如是等”。(《大正藏》卷叁十,七O叁——七O四)《瑜伽師地論》卷七十四又說二種:“又於依他起自性中,當知有二種遍計所執自性執:一者,隨覺;二者,串習氣隨眠”。

   2、叁種遍計者

   有說一我、二法、叁用的叁種;有說一自性、二隨念、叁計度分別的叁種。《對法論》第二說:“自性分別者,謂於現在所受諸行自相行分別;隨念分別者,謂於昔曾受諸行追念行分別;計度分別者,謂於去來今不現見事思構行分別”。有關我、法、用的叁種遍計,在《瑜伽師地論》卷七十叁說:“或依境中體用差別,開體令用分之爲叁,謂我、法、用體用相隨。”

   3、四種遍計者

   就是一、計自性;二、主差別;叁、計所取;四、計能取。《瑜伽師地論》卷七十叁說這四遍計的差別:“謂計叁科諸法自性,名1、計自性;謂計色等一切諸法有見無見、無漏、漏等一切差別種種道理,名2、計差別;謂計色等一切諸法,是彼各各叁界、叁性、漏、無漏等心心所取,名3、計所取;謂計色等能取色等及計心心所取諸法,名4、計能取”。《攝論》說四遍計,除了自性計、差別計的兩種,更加有覺計、無覺計的二種。無性後二計說:“善名言者,謂自意趣在語前,行領解具足,故名有覺;與此相違說外無覺”(《大正藏》卷叁十,四O四中),世親攝論釋後二計說:“善名言者,謂解名言,不善名言者,謂牛羊等。雖有分別,然於文字不能解了”。

   4、五種遍計者

   《攝論·所知相品》雲:“如是遍計複有五種:一、依名遍計義自性,謂如是名有如是義:二、依義遍計名自性,謂如是義有如是名;叁、依名遍計名自性,謂遍計度未了義名;四、依義遍計義自性,謂遍計度未了名義;五、依二遍計二自性,謂遍計度此名此義如是體性”。(《大正藏》卷叁十一,一叁九下)

   印順導師的《攝論講記》解釋說:

   一、依名遍計義自性,聽到某一不知意義的名字,就去推度那名下所诠的義是什麼,以爲如是名有如是義,這叫依名遍計義自性。二、依義遍計名自性,現見某一義相,不知它的名字,就去推想那義的能诠名是直麼,以爲如是義有如是名,這叫信義遍計名自性。叁、依名遍計名自性,依已經了解所诠義的名,遍計度未了義的名,如聽見一譯名,譬如說阿賴耶,根本不知它的意義,現在用我國習知的名字去譯它,說阿賴耶就是藏,依藏名去計度阿賴耶名,這樣的遍計,叫依名遍計名自性。四、依義遍計義自性,依已知名稱的義,遍計度未了名的義。如初見電燈,不知它是什麼東西,見它能放光,知放光是燈名的所诠義,因此,以燈義去推度這電燈,這叫依義遍計義自性。五、依二遍計二自性,就是以已了義的名,及已了名的義,推求未了知的名義,或因名而推想到義,或因義而推想到名,遍計度此名此義,如是體性,這叫依二遍二自性。

   5、六種遍計者

   《顯揚聖教論》卷十六雲:“由有六種遍計差別故,遍計所執自性亦有六種。何等名爲六種遍計?一、自性遍計,謂遍計色等實有自相;二、差別遍計,謂遍計色等決定實有有色無色,有見無見等諸差別相;叁、覺悟遍計,謂善名言者所有遍計(如成年人能用言語表達所認識的,叫做善名言的覺悟遍計);四、隨眠遍計,謂不善名言者所有遍計(如嬰兒的咿呀,及牛羊等不能以言語傅達它的意境,叫不善名言的隨眠遍計);五、加行遍計,此複五種(就是前說的貪愛加行等的五種);六、名遍計,此複二種:(一)文字所起;(二)非文字所起者。非文字所起者,如有計執此爲何物?雲何此物?此物是何?此物雲何?文字所起者,中有計執此爲此物,此物如是,或色乃至識,或有爲或無爲,或常或無常,或善或不善或無記,如是等”(《大正藏》卷叁十一,五五八上)

   6、七種遍計者

   就是七種分別,如前曾經說過的有相分別、無相分別、任運分別、尋求分別、伺察分別、染汙分別、不染汙分別。

   7、八種遍計者

   《顯揚聖教論》卷十六雲:“八種分別能生叁事:一、分別戲論所依緣事;二見我慢事;叁、貪瞋癡事。八種分別者:一、自性分別,謂於色等想事,分別色等所有自性;二、差別分別,謂即於色等想事起諸分別,此有色此無色,此有見此無見,此有對此無對,如是等無量差別,以自性分別爲依處故,分別種種差別之義;叁、總執分別,謂即於色等想事所立我及有情、命者、生者等假想施設所引分別,由於積聚多法總執爲因分別轉故;又於舍、軍、林等及於飲食、衣、乘等想事,所立舍等假想施設所引尋思;四、我分別,謂若事有漏有取,長時數習我執所衆,由數習邪執自見處事爲緣所起虛妄分別;五、我所分別,謂若事有漏有取,長時數習我所執所聚,由數習邪執自見處事爲緣所起虛妄分別;六、愛分別,謂緣淨妙可意事境分別;七、不愛分別,謂緣不淨妙不可意事境分別;八、愛不愛俱相違分別,謂緣淨不淨可意不可意俱離事境分別。如是略說有二種,謂分別自體及分別所依所緣事”。(《大正藏》卷叁十一,五五八中下)

   8、九種遍計者

   就是指的九結:一、愛結;二、恚結;叁、慢結;四、無明結;五、疑結;六、見結;七、取結;八、悭結;九、嫉結。結是煩惱的別名,以此九種皆能系結衆生於生死中不得出離,所以名結。至於九結的意義,在解說諸煩惱時已有提及,不再多說。

   9、十種遍計者

   就是《攝論》所說的十種分別(《大正藏》卷叁十一,一叁九下——一四O上)。如該論說:“總攝一切分別略有十種:一、根本分別,謂阿賴耶識(賴耶是一切種子識,以虛妄分別爲自性。一方面它本身是虛妄分別,另一方面它又是一切分別的根本,爲一切分別生起的依止。所以也可說賴耶是能遍計);二、緣相分別,謂色等識(色等一切法爲緣而生顛倒分別,是能分別的所緣相,它本身是虛妄分別爲自性,是識的一分;並且依色等相而生起分別,所以名爲緣相分別);叁、顯相分別,謂眼識等並所依識(這是眼識等的六識,並六識所依的染意識。這七轉識能顯了境相,它是能分別,又因之而起分別,所以名爲顯相分別);四、緣相變異分別,謂老等變異,樂受等變異,貪等變異,逼害時節代謝等變異,捺洛迦等諸趣變異,及欲界等諸界變異(這是由緣相分別的變異轉動而産生的分別。如老病死等的變異……因這種種的變異而引起分別,叫做緣相變異分別);五、顯相變異分別,謂即如前所說變異所有變異(這是在識及所依止的顯相分別上,因如上所說的種種變異,而起的所有一切的變異,如因根有利鈍而識有明昧的變異,這叫顯相變異分別。這兩者,就是因一切法“現”變異而生的分別。根本分別微細不可知,所以不說根本變異分別);六、他引分別,謂聞非正法類及聞正法類分別(這是因從他聽聞非正法類及聞正法類而引起的分別);七、不如理分別,謂諸外道聞非正法類分別(外道們聽聞那些非正法類,而於其中生起的不稱正理的妄分別);八、如理分別,謂正法中聞正法類分別(正法中的佛弟子,聽聞種種如理的正法類,引生正見的分別。這叁者,他引分別是總,如理不如理是別,是依分別生起的思想學說的邪而分別,不像前四、五兩種是有情俱生的分別);九、執著分別,謂不如理作意類,薩迦耶見爲本,六十二見趣相應分別(是不如理作意類的薩迦耶“身”見爲本,而起的六十二見趣相應的分別,是小乘所對治的對象。以我見爲主體,引起六十二種各別的意見,所以叫見趣。六十二見,以五蘊叁世來分別:如說色是我,我有色,色屬我,我在色中;第一句是我見,後叁句是我所見。色蘊有四句,受想行識四蘊也各有四句,總成二十句。再約叁世相乘,過去二十句,現在二十句,未來二十句,…

《談心說識 第八章 計較與執著——遍計所執與諸法性空》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