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談心說識 第一章 心與識的定義——五種感覺意識的作用

  

第一章 心與識的定義——五種感覺意識的作用

  

   回國後於佛光山短期出家修道會,教師夏令營、時代青年佛學夏令營等活動中開了一些課,內容都是觸及到心識的問題,每一堂課下來總會有一些老師、學員興致勃勃地說,真希望能有更多的時間一系列聽完。更有一些老師們說想不到以佛法來解析心理學如此有趣;自覺是天大的委屈、煩惱經過層層分析後,就覺得沒有那麼嚴重,原來有大部份皆是自己和自己過不去,自尋煩惱;今後不再動不動就罵學生不懂事,要求他們時得先問自己是否也能做到。映現在吾人瞳孔裏的都是別人的所作所爲,若非用心眼,我們真是看不到自己。

   “今日的社會經濟成迅速、科技文明發達,相對的精神資糧卻缺乏,人們找不到自我心中的主宰,苦悶、郁躁很需要佛法的甘霖來滋潤,希望您能將上課的內容整理出來讓更多人能透過佛法對心識的解析而更能清楚地了解自己、認識自我。”以上是上過課的學員們一致的建議,這也是促成此文的因緣之一。筆者自覺所學尚淺,有許多不足之處,願藉此抛磚引玉,懇切祈望教界大德斧正指導。

  

  

一、以心爲宗

  

   佛教是一個談心的宗教,故禅門寶典《無門關》雲:“佛語心爲宗”,叁藏十二部經典所說的教理,就是在教人如何淨心。因爲在這世界上和我們最親近、關系最密切的就是我們的心,和其所起的意識變化,因爲不是單一之物,是各種要因的積集,此刻的我正是從過去累積至今而成,而未來的我,就端賴此刻的我所作所爲而決定,所以“心”是過去和未來的總體。因此當我們關心十大建設時,也請別忽略和我們息息相關的心理建設。

   現代人研究心理學,幾乎都止於一般常理所知的心態變化或勸導或予以藥物治療。二千多年來佛教一直在深究人的內心的變化,加以注視省察,且把這種內心的實態予以常握並從中尋求拯救的方法和悟道之理,而這個探討人類深層心理或深層意識領域的宗教又被喚作唯識佛教,其主要目的是要喚醒人們內心的自覺,找到自己心中的主人。告訴我們,這個有呼吸、心髒正常跳動、有喜怒哀樂的身體是真真實實存在,由於有了這個人身才知道要去修行,才能去體會人情冷暖,從中悟到宇宙人生的真理。

   有一首描寫心的偈語這麼說:

   叁點若星相,橫鈎似月斜,披毛從此得,成佛也由他。

   有說明由於的動作可使人墮至畜牲道亦可使人成佛作祖,就端賴我們如何把握這顆心。《雜阿含經》雲:“心惱故衆生惱,心淨故衆生淨”,《維摩經》亦雲:“唯其心淨則一切國土皆淨”,不管面臨什麼困難只要對自己有絕對的自信心,都會有解決的方法。而這個自信心的強弱則取決於我們對一件事的看法和所持的心態是悲觀或樂觀。

   記得念中學時,有位地理老師,第一天上課時,他手裏拿了一個蘋果,那是十八九年前的事,當時蘋果算是很貴重的水果。老師說:“如果有人送你一個蘋果,而你舍不得一下子把它吃完就把它貯存著,有天當你忍不住那蘋果香的誘惑而拿起它正想一口咬下時,卻發現蘋果已爛了一半,此時你作何想法。有的人會覺得很懊惱,早知道如此當時就全部吃掉它,現只剩下半個,好可惜哦!滿腦子都在恁那個已爛去的半個而唏噓不已!但換了一個人,他是小心翼翼地把好的那一半蘋果捧在手裏,滿心歡喜的說,幸虧只損失一半我還有半個可享用,真是有口福,若蘋果整個都爛掉,那我只有嚥口水的份兒!師問你們希望自己在爲那一種人呢?”這一席話深村腦海中,對那半個蘋果,是懊惱是歡喜,這二個心態不正意謂著二種截然不同的人生觀嗎?每當我把得失看得太重或遭遇困難時,一回憶起這席話,也就釋然了。馬上告訴自己:“人不可能一直居於峯頂,也不可能一直處在谷底,總會有辦法的,厄運不可能一直持續下去,黎明前總會有一段黑暗的……逆境是順境之因,沒有長年的地底蟄伏哪來那聲聲悅耳的蟬鳴啊!”

  

  

二、心意識的功能

  

   一般人是把“心意識”混爲一談,其實心、意、識各有其職司功能。《阿毘達磨大毘婆沙論》卷七二雲:“心意識叁,亦有差別,謂心是種族義、意是生門義、識是積聚義……複次、滋長是心業,思量是意業,分別是識業。這是說明“心”有集起之義,集諸法之種子,起諸法之現行,亦即第八阿賴耶識。“意”是指第七末那識,恒審思量,此識是我執的根本,生死的原動力。“識”是指眼、耳、鼻、舌、身、意等前六識而言,有“了別”之意,亦即主觀的心對客觀的境有明了分別之功能。《金剛經》雲:“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芸芸衆生,不會其義,認假作真虛妄分別,大小方圓、高低長短等,即稱爲“打妄想”此即是“識”的作用。

   關於第六意識、第七識、第八識的功能、作用和所起之變化——轉識成智,會另有專文討論,上次要談的是八識中位於前方打頭陣的前五識。

  

  

叁、眼、耳、鼻、舌、身識之會談

  

   有一首偈雲:

   兄弟八人一個癡,

   其中一個最伶俐;

   五個門前做買賣,

   一個在家出主意。

   這是在說明心的八個作用(亦即八識)的譬喻,“五個門前做買賣”指的就是打前鋒的五個識——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又稱五表識,是我們的五種感官作用。平常各司其職,相安無事。有一天五個兄弟突然想起來要聚聚,談談各人的工作內容,交換一些心得意見也好增進彼此的了解。身爲老大哥的這個身體就以自己的家爲開會地點召集大家來發言討論。按照高低順序發言。

  

  

(一)、“眼睛”首先發言:“我的職司是視覺作用,看的是外界的青、黃、赤、白等顔色;長、短、方、圓等形狀,山川草木等美麗風光。如果我一閉上眼睛,眼前就一片黑暗,人生也就暗淡了。”(但眼盲心不盲的人例外)

  

  

(二)、接著“耳朵”也起來講話:“我管的是聲音,以聽覺神經爲主,自然界的風聲、雷聲、雨聲、人、畜牲、雞犬等動物的聲音、鍾、鼓、絲竹、管弦等樂音,另外車聲、嗽叭聲等皆屬我的管轄區域。如果我罷工的話,那這世間就一片沈寂,聽不到聲音,而無法下外界溝通。又佛陀雲:娑婆世界的衆生耳根最利,凡有學習先從聽聞再有記憶。而聽覺也最能直接反應人的感情變化。聽到好聽且熟悉的音樂情不自禁地要跟著哼甚至手舞足蹈,聽到人的贊美,說他好喜歡你,在未分辨真僞之前,直覺的反應就是心裏很受用、心花怒放,還有……。”“該輪到我了吧!”“鼻子”在一旁似乎等不及似地呼呼作響。以下是“鼻子”的發言。

  

  

(叁)、“我掌管嗅覺作用,凡是有氣味的東西,不管是香的臭的腥膻的皆難逃我這一關。我所聞到之氣味可分四種——好香、惡香、等香、不等香。好香指的是旃檀、沈香、麝香等,惡香指的是、蔥蒜薤等,另外等香、不等香指的是資養自身和不能資養自身等區分,視其作用而定。例如麻藥(麻啡)的香,身患重病時可止劇痛是等香,若是常人用來吸食,其香就成了害人的毒品了,是屬不等香。如果嗅覺不靈,香臭就難以分辨,食物是否腐敗聞不出來,甚至瓦斯漏氣也不覺,那就有生命危險了。最重要的是若我一停止呼吸那人的生命也就難保了。”

  

  

(四)、“舌頭”也坐不住地急欲表達自己的重要性,終於輪到自己說話。舌頭:“我的任務是辨認所有人入嘴之味道。可分成苦、酸、辣、甘、鹹、淡等六種味道。如果我的辨別味覺的功能消失了,那再怎麼昂貴的珍馐佳肴也是食不知味,而人生的樂趣也跟著失去泰半。”

  

  

(五)、最後是由身爲主席的“身體”起來發言,他說:“我的職責是觸覺。是用皮膚去感受,輕、重、濕、滑、暖、硬、軟等感覺,把手伸到很熱的水中,直接的反應就是——啊!很湯,觸到柔軟的毛毯時肌膚的反就是輕柔愉悅,我很忠實地在傅達身體感官的感覺。”

   主席又言:“日本有名的教育學者,賀來琢磨氏主張:“保育從接觸開始”,此意爲人人嬰兒期開始其身心的成長是否正常發展,端賴其雙親和嬰兒之間身體的接觸是否恰到好處,太溺愛或過於疏忽都會影響幼兒日後長大、人格身心的健全與否。因缺乏愛的教育而造成的心理障礙也會給社會帶來問題。”

   記得筆者高中時代曾參加過世界女子童軍團所舉辦的團體露營,睡大廣單,一間四十馀人。幾天下來發現有一個同學喜歡挨著人睡,而且喜歡人在其身上輕拍才睡得著,甚至若有人擁著她睡,會使她睡得特別香甜。一直百思不得其解,在一次深談中終於了解問題的徵結所在。原來這位同學,家裏兄弟姐妹衆多,且年齡的差距小,她妹妹和她只差一歲,等於她出生後不久其母又懷孕、當好尚嗷嗷待哺時,妹妹已生下來,當然母親無暇照顧她,任恁其在嬰兒床上啼哭,只是用奶瓶止住了她的哭聲,很少將其抱起來喂乳,久而久之,她也習慣自己一個人獨自玩而不敢奢望依偎在母親胸懷的溫馨。但長大成人後,一入眠常因缺乏安全感而容易被驚醒,但只要有人在其身邊就感到較安全而容易入眠,其內心深處從小時就渴望被母親抱的需求也會在不知不覺中流露出來。

   不用言語,恁著觸覺,有時也能表達內心的情感,例如歐美人士,見面時喜歡以碰觸身體做爲打招呼來表達他們的友誼和熱誠。因爲身體…

《談心說識 第一章 心與識的定義——五種感覺意識的作用》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