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的觸覺作用使我們知道寒天要加衣,火熱不可觸,電擊會傷人等。而佛教也非常重視這個感覺領域。例如《長阿含經》中有“四食”(段食、觸食、思食、識食)的說法。段食指的是米、硯等長養色身之食物,思食意謂人的意志,識食是指心是維持生命的資源,長養名、色故曰識食。而觸食指的就是我們的感覺器官,從感受自外界而來的種種觸覺去體會人生的樂趣,例如喜好遊泳者感受到水之於身的樂趣,喜登山者,當他爬上最高峯時那迎面而來的清風山岚吹撫的感觸是其最高之愉悅。
總而言之,主席做結論說,我們這五兄弟對人類而言缺一不可,少了哪一個都不行,而且我們也是人類最忠實最正直的朋友,因爲我們是一點也不虛僞也不造作地如實地在向人類反映我們的感覺;湯熱時我們絕不會反應成冷的;圓形的我們也不會看成方的。雖然我們是這麼地忠心耿耿,但若是加上個老六——第六意識,那就問題複雜。因爲他主意最多會指使我們作不實的判決。例如,遇到自己不喜歡的人和其握手時,手是伸出去了但心裏不是滋味又礙於情面不得不佯裝笑臉去握,對方的觸覺或許察覺不出但第六意識很清楚地可察知誠意不夠。有的人甚至握了手之後還要趕快至洗手間揉擦許主、要把晦氣洗掉。又天很熱時,指使我們盡快找一涼快之處——冷氣間去消暑,或到避暑地度假也是第六意識。
我們心裏都知道,不可以貌取人,要以愛心待人,但現象、境界一來,五種感覺官功能一時興起,也就忘了那顆博愛之心。例如:我們上電影院,入坐後緊接著旁鄰坐下來的是一個嬉皮,衣衫褴褛,身有惡臭,不自覺地我們扪著鼻子甚至想起身換個坐位,心中或許還要嘀咕——倒黴。但若換一個角度、身旁坐了一位小姐、千嬌百媚,且又不時表來陣陣名貴香水的芳行,那身體直覺的感受就會覺得很舒坦,如沐春風。在未加以思弁前五官的反應是本能,是直覺地!
四、五根、五識的變現——心轉境優、成所作智
五根 五識 五境(五塵)
1、“眼根” 依眼識 緣色境 (赤、黃、白、大小、方圓等)
2、“耳根” 衣耳識 緣聲境 (風、雷、鍾、鼓、可意、不可意)
3、“鼻根” 依鼻識 緣香境 (旃檀、沈、麝、蔥、蒜等好香、惡香)
4、“舌根” 依舌識 緣味境 (苦、酸、辣、甘、鹹、淡)
5、“身根” 依身識 緣觸境 (輕、重、暖、硬、軟等)
(五根梵語Pacemdriy
mi五種根之義。五根除能攝取外界之對象外,並能引起心內五識之認識作用,因具有此等殊勝之作用,故稱爲“根”。)
“根”有增上、出生之意義。因爲它會産生作用故具有非常強烈之力量,其也包括産生作用的地點。以眼睛而言因能見物而産生眼識的作用。而“一目十行”則爲其含藏之力量,發揮這個作用的地點就是眼球或視覺神經。“眼根”是指眼球或視覺神經。“耳根”是指耳朵、聽覺神經。“鼻根”就是鼻腔、嗅覺神經。“舌根”是指舌頭以及味蕾等味覺神經。“身根”是指皮膚和觸覺神經。
這五種感覺器官——根——依其感覺機能——識——而産生——五境——清清楚楚各有所依各顯其境,眼識絕不能由鼻根産生作用,舌根也不可能有耳識的作用。但《大乘莊嚴經論》、《成唯識論》中,有這麼個說法:“如來的五根、諸根互用。”內容是說如來用眼睛來聽聲音、用耳朵看東西,雖很奇妙,但有佛法的世界本就不可思議。這種說法並非只止於如來佛,人世間也可實行。例如,眼睛看不到的舞者卻能演出是美的舞臺劇。眼盲又耳朵聽不到的人能演奏並寫出世界最偉大的曲子。例:貝多芬者是。又如海倫凱勒克服身體的殘障後亦成爲世界有名的教育家。其他以口代手而成名的畫家,眼盲以觸診而起家的名醫等。有很多的成功事例告訴我們,身體的器官,不管哪一方面失去功能、它們之間是可以相互取而代用的。只要生存的意志健在,任何的困境皆可超越。又俗雲“視而不見、聽而不聞”,這豈不違反了器官忠實傅達感覺之功能,其實這是前五識的能動性之變現,而承受第六意識所影響。例如一個不抽煙的人,去旅行時決不會去注意街頭巷尾或飯店裏是否有擺設販煙機;而嗜煙如命者,不管旅行至何處,第一個進入其眼簾的一定是賣煙的攤子或自動販賣機。同理,一個虔誠的佛教徒一進大殿是先禮拜叁拜後再細細瞻仰佛像聖容;而一個沒有信仰的觀光容,佛像在其眼中或許只是一尊精致的藝術雕像,沒有禮拜的念頭,直覺的反應就是舉起相機按下快門。
聽錄音機整理筆記時,往往有這種感覺。在教室中充耳不聞,毫無所覺的粉筆聲、窗外的鳥鳴、遲到者的開門聲等,透過機器再傅入耳中的這些雜音竟了了分明甚至比老師講課的聲音還來得清晰入耳。同樣是老師的聲音爲何在課堂上可以聽得清楚,透過錄音機反而模糊?關鍵在於“心”是否專精一致,是否心無旁骛。另一主因是在顯現耳識的能變性,應該聽聞的則聽進去,沒有必要聽的雜音當下就舍去,而機器卻無分辨能力,全盤接收。
嘗雲:“叁界唯心、萬法唯識”;是在說明宇宙間之一切森羅萬象只不過是八個識所變現的假相而已。例如:山河大地、紅白方圓等色境,當我們以眼識攀緣時,固然覺得一切皆有、但假若將雙眼緊閉,刹那間,景物全失。由此可知我們平日所見之一切境界,是由眼識所變現,並不是外實有之物。又如:外界種種的音聲。以耳識去攀緣時,可以馬上分辨出什麼音聲,但若將雙耳堵塞,頃刻間,勢必馬上感到萬籁俱寂,由相可知,平時所聽到之音聲是由耳識所變現,離開耳識並無實在之音聲。其馀的香、味、觸等境界,各由鼻、舌、身等識所變現,離此則無實在之香、味、等境界亦可比量而知。
此即唯識家所謂:“絕無離心之境,定有內識之心”之事例。又偈雲:“如人所見糞穢處,傍生見爲淨妙食。”此即所謂:“隨福見異、垢淨爲心;業自差殊、實無粗細。”否定以心外境爲實有的謬見,山河大地雖有形體可尋但皆是因緣假合故是“有而非實。”
由於心外無境,所以才會有“情人眼裏出西施”之感覺,年輕時覺得美妙如天樂般的搖滾,熱門音樂等到了老年就視其爲噪音,一刻也受不了,聽不下去。
人心莫測高深變化無常,同樣的事物、因時地的不同感受也不同,所以落雞的皇帝要鄉間饑腸時吃到的地瓜湯驚爲是珍品美味,一回到宮中再品嘗竟難以下嚥。因心識是善變而難以捉摸所以若能如實掌握自心進而去了解他人的心,知已知彼就無事不成了。宋朝的方會禅師有一首偈雲:
心隨萬境轉 轉處實能幽
隨流認得性 無喜亦無優
且讓我們細細咀嚼,品嘗心轉境幽,人生之樂趣吧!
《談心說識 第一章 心與識的定義——五種感覺意識的作用》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