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谈心说识 第一章 心与识的定义——五种感觉意识的作用

  

第一章 心与识的定义——五种感觉意识的作用

  

   回国后於佛光山短期出家修道会,教师夏令营、时代青年佛学夏令营等活动中开了一些课,内容都是触及到心识的问题,每一堂课下来总会有一些老师、学员兴致勃勃地说,真希望能有更多的时间一系列听完。更有一些老师们说想不到以佛法来解析心理学如此有趣;自觉是天大的委屈、烦恼经过层层分析后,就觉得没有那么严重,原来有大部份皆是自己和自己过不去,自寻烦恼;今后不再动不动就骂学生不懂事,要求他们时得先问自己是否也能做到。映现在吾人瞳孔里的都是别人的所作所为,若非用心眼,我们真是看不到自己。

   “今日的社会经济成迅速、科技文明发达,相对的精神资粮却缺乏,人们找不到自我心中的主宰,苦闷、郁躁很需要佛法的甘霖来滋润,希望您能将上课的内容整理出来让更多人能透过佛法对心识的解析而更能清楚地了解自己、认识自我。”以上是上过课的学员们一致的建议,这也是促成此文的因缘之一。笔者自觉所学尚浅,有许多不足之处,愿藉此抛砖引玉,恳切祈望教界大德斧正指导。

  

  

一、以心为宗

  

   佛教是一个谈心的宗教,故禅门宝典《无门关》云:“佛语心为宗”,三藏十二部经典所说的教理,就是在教人如何净心。因为在这世界上和我们最亲近、关系最密切的就是我们的心,和其所起的意识变化,因为不是单一之物,是各种要因的积集,此刻的我正是从过去累积至今而成,而未来的我,就端赖此刻的我所作所为而决定,所以“心”是过去和未来的总体。因此当我们关心十大建设时,也请别忽略和我们息息相关的心理建设。

   现代人研究心理学,几乎都止於一般常理所知的心态变化或劝导或予以药物治疗。二千多年来佛教一直在深究人的内心的变化,加以注视省察,且把这种内心的实态予以常握并从中寻求拯救的方法和悟道之理,而这个探讨人类深层心理或深层意识领域的宗教又被唤作唯识佛教,其主要目的是要唤醒人们内心的自觉,找到自己心中的主人。告诉我们,这个有呼吸、心脏正常跳动、有喜怒哀乐的身体是真真实实存在,由於有了这个人身才知道要去修行,才能去体会人情冷暖,从中悟到宇宙人生的真理。

   有一首描写心的偈语这么说:

   三点若星相,横钩似月斜,披毛从此得,成佛也由他。

   有说明由於的动作可使人堕至畜牲道亦可使人成佛作祖,就端赖我们如何把握这颗心。《杂阿含经》云:“心恼故众生恼,心净故众生净”,《维摩经》亦云:“唯其心净则一切国土皆净”,不管面临什么困难只要对自己有绝对的自信心,都会有解决的方法。而这个自信心的强弱则取决於我们对一件事的看法和所持的心态是悲观或乐观。

   记得念中学时,有位地理老师,第一天上课时,他手里拿了一个苹果,那是十八九年前的事,当时苹果算是很贵重的水果。老师说:“如果有人送你一个苹果,而你舍不得一下子把它吃完就把它贮存著,有天当你忍不住那苹果香的诱惑而拿起它正想一口咬下时,却发现苹果已烂了一半,此时你作何想法。有的人会觉得很懊恼,早知道如此当时就全部吃掉它,现只剩下半个,好可惜哦!满脑子都在恁那个已烂去的半个而唏嘘不已!但换了一个人,他是小心翼翼地把好的那一半苹果捧在手里,满心欢喜的说,幸亏只损失一半我还有半个可享用,真是有口福,若苹果整个都烂掉,那我只有嚥口水的份儿!师问你们希望自己在为那一种人呢?”这一席话深村脑海中,对那半个苹果,是懊恼是欢喜,这二个心态不正意谓著二种截然不同的人生观吗?每当我把得失看得太重或遭遇困难时,一回忆起这席话,也就释然了。马上告诉自己:“人不可能一直居於峯顶,也不可能一直处在谷底,总会有办法的,厄运不可能一直持续下去,黎明前总会有一段黑暗的……逆境是顺境之因,没有长年的地底蛰伏哪来那声声悦耳的蝉鸣啊!”

  

  

二、心意识的功能

  

   一般人是把“心意识”混为一谈,其实心、意、识各有其职司功能。《阿毘达磨大毘婆沙论》卷七二云:“心意识三,亦有差别,谓心是种族义、意是生门义、识是积聚义……复次、滋长是心业,思量是意业,分别是识业。这是说明“心”有集起之义,集诸法之种子,起诸法之现行,亦即第八阿赖耶识。“意”是指第七末那识,恒审思量,此识是我执的根本,生死的原动力。“识”是指眼、耳、鼻、舌、身、意等前六识而言,有“了别”之意,亦即主观的心对客观的境有明了分别之功能。《金刚经》云:“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芸芸众生,不会其义,认假作真虚妄分别,大小方圆、高低长短等,即称为“打妄想”此即是“识”的作用。

   关於第六意识、第七识、第八识的功能、作用和所起之变化——转识成智,会另有专文讨论,上次要谈的是八识中位於前方打头阵的前五识。

  

  

三、眼、耳、鼻、舌、身识之会谈

  

   有一首偈云:

   兄弟八人一个痴,

   其中一个最伶俐;

   五个门前做买卖,

   一个在家出主意。

   这是在说明心的八个作用(亦即八识)的譬喻,“五个门前做买卖”指的就是打前锋的五个识——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又称五表识,是我们的五种感官作用。平常各司其职,相安无事。有一天五个兄弟突然想起来要聚聚,谈谈各人的工作内容,交换一些心得意见也好增进彼此的了解。身为老大哥的这个身体就以自己的家为开会地点召集大家来发言讨论。按照高低顺序发言。

  

  

(一)、“眼睛”首先发言:“我的职司是视觉作用,看的是外界的青、黄、赤、白等颜色;长、短、方、圆等形状,山川草木等美丽风光。如果我一闭上眼睛,眼前就一片黑暗,人生也就暗淡了。”(但眼盲心不盲的人例外)

  

  

(二)、接著“耳朵”也起来讲话:“我管的是声音,以听觉神经为主,自然界的风声、雷声、雨声、人、畜牲、鸡犬等动物的声音、钟、鼓、丝竹、管弦等乐音,另外车声、嗽叭声等皆属我的管辖区域。如果我罢工的话,那这世间就一片沈寂,听不到声音,而无法下外界沟通。又佛陀云:娑婆世界的众生耳根最利,凡有学习先从听闻再有记忆。而听觉也最能直接反应人的感情变化。听到好听且熟悉的音乐情不自禁地要跟著哼甚至手舞足蹈,听到人的赞美,说他好喜欢你,在未分辨真伪之前,直觉的反应就是心里很受用、心花怒放,还有……。”“该轮到我了吧!”“鼻子”在一旁似乎等不及似地呼呼作响。以下是“鼻子”的发言。

  

  

(三)、“我掌管嗅觉作用,凡是有气味的东西,不管是香的臭的腥膻的皆难逃我这一关。我所闻到之气味可分四种——好香、恶香、等香、不等香。好香指的是旃檀、沈香、麝香等,恶香指的是、葱蒜薤等,另外等香、不等香指的是资养自身和不能资养自身等区分,视其作用而定。例如麻药(麻啡)的香,身患重病时可止剧痛是等香,若是常人用来吸食,其香就成了害人的毒品了,是属不等香。如果嗅觉不灵,香臭就难以分辨,食物是否腐败闻不出来,甚至瓦斯漏气也不觉,那就有生命危险了。最重要的是若我一停止呼吸那人的生命也就难保了。”

  

  

(四)、“舌头”也坐不住地急欲表达自己的重要性,终於轮到自己说话。舌头:“我的任务是辨认所有人入嘴之味道。可分成苦、酸、辣、甘、咸、淡等六种味道。如果我的辨别味觉的功能消失了,那再怎么昂贵的珍馐佳肴也是食不知味,而人生的乐趣也跟著失去泰半。”

  

  

(五)、最后是由身为主席的“身体”起来发言,他说:“我的职责是触觉。是用皮肤去感受,轻、重、湿、滑、暖、硬、软等感觉,把手伸到很热的水中,直接的反应就是——啊!很汤,触到柔软的毛毯时肌肤的反就是轻柔愉悦,我很忠实地在傅达身体感官的感觉。”

   主席又言:“日本有名的教育学者,贺来琢磨氏主张:“保育从接触开始”,此意为人人婴儿期开始其身心的成长是否正常发展,端赖其双亲和婴儿之间身体的接触是否恰到好处,太溺爱或过於疏忽都会影响幼儿日后长大、人格身心的健全与否。因缺乏爱的教育而造成的心理障碍也会给社会带来问题。”

   记得笔者高中时代曾参加过世界女子童军团所举办的团体露营,睡大广单,一间四十馀人。几天下来发现有一个同学喜欢挨著人睡,而且喜欢人在其身上轻拍才睡得著,甚至若有人拥著她睡,会使她睡得特别香甜。一直百思不得其解,在一次深谈中终於了解问题的徵结所在。原来这位同学,家里兄弟姐妹众多,且年龄的差距小,她妹妹和她只差一岁,等於她出生后不久其母又怀孕、当好尚嗷嗷待哺时,妹妹已生下来,当然母亲无暇照顾她,任恁其在婴儿床上啼哭,只是用奶瓶止住了她的哭声,很少将其抱起来喂乳,久而久之,她也习惯自己一个人独自玩而不敢奢望依偎在母亲胸怀的温馨。但长大成人后,一入眠常因缺乏安全感而容易被惊醒,但只要有人在其身边就感到较安全而容易入眠,其内心深处从小时就渴望被母亲抱的需求也会在不知不觉中流露出来。

   不用言语,恁著触觉,有时也能表达内心的情感,例如欧美人士,见面时喜欢以碰触身体做为打招呼来表达他们的友谊和热诚。因为身体…

《谈心说识 第一章 心与识的定义——五种感觉意识的作用》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