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大佛頂首楞嚴經講義 第十五卷▪P5

  ..續本文上一頁羅身,而爲說法,令其成就。

  阿修羅此雲非天,有天福無天德故,此指化生阿修羅,是天趣攝。更有胎生人趣攝,卵生鬼趣攝,濕生畜趣攝。亦雲無端正,男醜女美,無端正男故。長阿含經雲:南洲金剛山,有修羅宮,六千由旬,欄楯行樹,每日叁時,苦具自至,刀槍劍戟,從空飛入宮中,修羅若不躲避,必受殺傷,故生厭離,樂脫其倫。名義集雲:由在因時,雖行五常,懷猜忌心,欲勝他故,作下品十善,感修羅身。我于彼前現阿修羅身,爲說慈忍謙恭,虛心受教,及中品十善之法,令其成就。

  按《法華經普門品》,此部之後有迦樓羅,此雲金翅鳥,以龍爲食,龍求佛救,佛授袈裟,俾纏龍角,乃至纏袈裟一縷者,金翅烏皆不敢食。鳥亦往佛求救,佛曰汝無人食汝,何爲求救?鳥曰:我無龍食,則必餓死,佛安可不救?佛曰:汝遵吾教,不可食龍,我每日受食時,布施汝食。現在侍者施食,偈雲:“大鵬金翅鳥,曠野鬼神衆,羅刹鬼子母,甘露悉充滿。”故亦樂脫其倫。大士現同類身,爲說仁慈愛物之法,令其成就。此經無此部,諒系抄寫之脫漏也。

  若緊那羅,樂脫其倫;我于彼前,現緊那羅身,而爲說法,令其成就。

  緊那羅此雲疑神,其形似人,頭有一角,見者生疑,唐翻歌神,是帝釋唱歌之神,貌醜而音美。《菩薩處胎經》雲:須彌山北,十寶山間,有緊那羅,于中治化,由昔布施之力,居七寶殿,壽命極長,天欲奏樂,腋下汗流,便自上天。帝釋請佛,諸天弦歌而頌法門者,即是此神。今樂脫其倫者,大士爲現同類身,爲說歌詠亂心,欲樂無常,及中品十善之法,令其成就。

  若摩呼羅伽,樂脫其倫,我于彼前,現摩呼羅伽身,而爲說法,令其成就。

  摩呼羅伽此雲大蟒神,亦雲地龍,而無神通,乃屬腹行,較之天龍,其苦自倍。此類因心中多癡恚,故所感之報,聾騃無知,常含毒傷生,必更墮落。今樂脫本類,求生人道,大士爲現同類身,爲說修慧、修慈,忍辱柔和,及中品十善之法,令其成就,四應離八部竟。

  午五 應人修人

  若諸衆生,樂人修人;我現人身,而爲說法,令其成就。

  若諸衆生:衆生之名,本是六道通稱。此對下句,樂人修人,即是人道,好樂生生世世爲人。經雲:人身難得,今生既得,好樂修持人道,來生不失人身,故曰樂人修人。六道之中,諸天著樂,余道多苦,故樂得人身;又以人身,方值佛法,諸佛皆于人中成道故。又人道易于修證,出世四聖,皆人道修成,所以八部,皆樂脫本倫,轉生人道。人者仁也,恻隱之心,人皆有之,恻隱即是仁。孟子曰:無恻隱之心非人也。是則內教外教,皆重人倫。我于彼前,即現人身,爲說五戒,中品十善,令其成就。五應人修人竟。

  午六 應離非人

  若諸非人,有形無形,有想無想,樂脫其倫;我于彼前,皆現其身,而爲說法,令其成就。

  《指掌》雲:上科人倫,統收人王宰官等,不盡之機。此科非人,統收天龍八部等,不盡之類。以彼所不攝者,皆此攝故。長水子璇法師雲:有形有色蘊,如休咎精明等,無形無色蘊,如空散銷沈等;有想有四蘊,如鬼神精靈等;無想無四蘊,如精神化爲土木金石等。有好樂度其本倫,轉生人道者,我于彼等之前,一一各隨其類而現身,各應其機以說法,令其成就。二條陳妙應竟。

  巳叁 結名出由

  是名妙淨,叁十二應,入國土身;皆以叁昧,聞熏聞修,無作妙力,自在成就。

  上叁句指所現之身,下四句出起用之本。是字即應九界機,普門示現身相。上結列總標之名,名爲妙淨叁十二應,入國土身:一時頓現,隨類各應曰妙;所現身相,不著于相曰淨;又妙者不可思議,淨者無所染著,即大士證圓通已,而得叁輪不思議之明證也。先由意輪鑒機既定,應以何身得度,即現何身,應以何法得度,即說何法;身、口、意叁輪,皆不思議,曰妙,一一皆無染著曰淨,是爲妙淨叁十二應。入國土身:即十方諸國土,無刹不現身,以一身普入一切刹,一切刹中作佛事。如是妙用,乃稱圓通體所起,皆由耳門修證叁昧之力也。聞熏聞修者:由本覺聞性內熏,熏起始覺妙智,作反聞修習之工夫,時時反聞自性,熏變執習,解六結,破五陰,妄窮真露,生滅既滅,寂滅現前。得成無作妙力:即不假作意,不可思議之力用;一身不分而普現,萬機鹹應以無違,如一月在天,影臨衆水,月豈作意而臨水耶?千江有水千江月,世間之物尚然,何況大士,圓通妙力?自在成就者:即任運而應,有感斯通,千處祈求千處應,苦海常作渡人舟。 以上所現叁十二應之身,與法華普門品,互爲出沒,如天趣,此有四天王國太子,人趣此有女主及國夫人,彼經則無。八部中彼有迦樓羅,八部外彼有執金剛神,此並不列。大士妙應無方,神化莫測,叁十二應,亦不過略言而已,實則應化無盡,故兩經隨意取舍,以成叁十二數也。初叁十二應竟。

  辰二 十四無畏 分叁 巳初 標承悲仰 二 條陳無畏 叁 結名顯益 今初

  世尊!我複以此,聞熏聞修,金剛叁昧,無作妙力,與諸十方叁世,六道一切衆生,同悲仰故。令諸衆生,于我身心,獲十四種,無畏功德。

  此標自證圓通妙力,能與衆生同悲仰也。亦由大士返聞證性,下合衆生,本妙覺心,既同其體,遂運同體大悲心,故能與衆生同悲仰。乃稱呼世尊,自述我又因此,聞性內熏,熏起始覺之智:智光不外泄,反聞修習,以照能聞之性,是謂回光返照;照徹心源,無動無壞,是名金剛叁昧。此二句乃證體,下則起用,用不離體也。 無作妙力者:稱性無作,任運成益,故曰妙力。由此不思議力用,所以得與十方叁世,六道一切衆生,同其悲哀拔苦,仰望與樂也。故字即大士與衆生,同悲仰之故,以爲無畏之本。衆生悲仰之心,即大士之大士身心,獲得也十四種無畏功德;身、即大士妙應身,心、即大士妙觀心。若衆生在苦惱厄難之中,一心稱名,感應道交,正在怖畏之中,蒙救得脫,即獲無畏。無畏,約衆生說;功德,約大士言。由大士圓通妙力,功能德用,故令衆生脫苦無畏。普門品雲:“衆生被困厄,無量苦逼身,觀音妙智力,能救世間苦。”

  巳二 條陳無畏 分四 午初 八難無畏 二 叁毒無畏 叁 二求無畏 四 持名無畏 今初

  一者:由我不自觀音,以觀觀者。令彼十方苦惱衆生,觀其音聲,即得解脫。

  此苦惱難無畏。八難中此一爲總,余七爲別。逼迫外身曰苦,逼迫內心曰惱。上叁句出自修之本,下四句彰利他之用。一者由我不自觀音以觀觀者:觀爲能觀之智,智光不外照,即不自觀世間之音聲,以觀能觀者是誰?上句是離塵,下句爲照性,亦即脫黏內伏,背塵合覺,由此聞熏聞修,金剛叁昧,無作妙力,加被衆生;故能令十方苦惱衆生,但能一心稱我名號,我則觀其稱念音聲,尋聲救苦,令其即得解脫苦惱,則苦惱無畏矣!

  此即觀世音菩薩,果上得名之因緣。《法華經普門品》,無盡意菩薩問佛:觀世音菩薩以何因緣,名觀世音?佛告無盡意菩薩:善男子,若有無量百千萬億衆生,受諸苦惱,聞是觀世音菩薩,一心稱名即稱念菩薩名號,觀世音菩薩,即時觀其音聲,皆得解脫觀世間稱念菩薩名號音聲,故名觀世音。。彼經但約菩薩,果上利他而立名,故不說菩薩因中所修自利之行。此經雙約兩利,由得自利行成,方能利他也。 或有以觀其音聲句,作衆生受苦惱時,自己觀其音聲。交師非之當矣!因此經苦惱衆生下,略去一心稱名等字,致有如是錯解,交師加蒙我二字,意即顯矣!衆生在苦惱難中,能有幾人解作觀?即使能作觀得脫,與總標之文,于我身心,獲十四種無畏功德,亦不能合。試詳察焉。

  二者:知見旋複,令諸衆生,設入大火,火不能燒。

  此大火難無畏。知見二字,包括六根見、聞、嗅、嘗、覺、知。旋複:即旋妄複真,旋轉緣塵之妄知妄見,複歸自性之真知真見。大士用耳根,反聞入流工夫,旋聞與聲脫,既旋彼妄聞,而與聲塵脫離,則根塵不偶,一根既返源,六根成解脫,故諸根一一皆能旋妄複真。知見旋複,則內見覺之大火既息,而外世間之火,不能爲害。 溫陵曰:內外四大,常相交感,見覺屬火,故見業交,則見猛火。今知見旋複,則無見業,是以火不能燒。令諸衆生,入火不燒,此即大士,自證之力,加被衆生。普門品言:“由是菩薩威神力故”。《正脈》雲:“證極法界,威神無量,故令一心稱名者,即爲大悲威光所攝,不墮火難,如入山陰,暑不能侵也。”此能令衆生,大火不燒,則大火難無畏矣! 大火不燒,是事難信,特爲引證。《應驗傳》雲:祝長舒,晉元康中,于洛陽住草屋,爲大火延燒將及,鄰舍幾家,皆忙搬移物件,他在草屋中,一心稱念菩薩聖號,乃爲菩薩威神加被,風回火轉,至鄰舍而滅,人皆奇之,草屋飛一火星,亦當燒滅,何以安然無恙?乃詢其故,答曰:惟念觀世音聖號。裏中有一人,不信稱名所致,特因風燥之時,夜間擲火燒之,一次不燒,連擲叁夜,皆不能燒,方信菩薩神力冥加,乃向直言忏悔。

  叁者:觀聽旋複,令諸衆生,大水所漂,水不能溺。

  此大水難無畏。觀聽旋複:此句是妙力,下是大用。謂由反觀聽聞之性,旋彼妄聞,複歸真聞,聽聞屬水,故聞業交,則見大水,今既旋聞複性,則無聞業,是以水不能溺。令諸衆生,大水所漂,水不能溺:亦即大士自證之力,加被衆生,故大水難無畏矣! 唐岑文本,字景仁,棘陽人,少信佛,嘗誦普門品,一日往吳江舟覆,文本亦溺水中,俄聞有人雲:能誦普門品,水難應免。如是者叁,遂浮水面,須臾水浪漂送岸邊,爲人所救,得免于難。

  四者:斷滅妄想,心無殺害,令諸衆生,入諸鬼國,鬼不能害。

  此羅刹難無畏。妄想乃是第六意識,前佛破識非心文雲:此非汝心,乃是前塵,虛妄相想,喻之如賊。能殺害衆生法身慧命,如同羅刹能食人,深可怖畏。大士反聞入流,外不緣塵,內不循根,根…

《大佛頂首楞嚴經講義 第十五卷》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