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佛頂首楞嚴經講義 第十六卷
圓瑛大師著
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講義
福州鼓山湧泉禅寺 圓瑛弘悟 述 受法弟子明旸日新 敬校辰叁 四不思議 分五 巳初 標承圓通自在力 二 同體形咒不思議叁 異體形咒不思議 四 破貪感求不思議 五 供養佛生不思議 今初
世尊!我又獲是圓通,修證無上道故,又能善獲四不思議無作妙德。
此重標自證圓通體用。上叁句證體,下叁句起用;前上合下同,帶果行因,曆位進修,皆標從叁昧。此重標,我又得是真實圓通:獲者得也;修證無上道故:當是功行漸深,修證將滿,得成無上之佛道故,溫陵多約等覺釋之。 又能善獲下,稱體起用;而言善獲者,即不假作意,任運自在,至妙至神,不可思惟,不可擬議,言思所不能及,口欲談而辭喪,心欲緣而慮亡也。四種皆是無作無爲不可思議之德用,妙即不可思議之謂也。
巳二 同體形咒不思議
一者:由我初獲,妙妙聞心,心精遺聞,見、聞、覺、知,不能分隔,成一圓融,清淨寶覺,故我能現,衆多妙容,能說無邊,秘密神咒。
此敘得體現用之來由。一者,四種居首,即第一不思議。推其原由,即由我蒙彼觀世音如來,教我從聞、思、修入叁摩地,初于聞中,入流照性,從本覺妙理,起始覺妙智,以妙智,照妙理,理智雙妙,故曰妙妙聞心。又六根之性,爲妙性耳根超諸根而獨妙,是謂妙中之妙。初得此心,爲本修因地,故曰初獲妙妙聞心。 心精遺聞:遺者脫也,即聞所聞盡,惟一心精,根塵雙脫也。見、聞、覺、知:即六精,舉四攝六故。不能分隔者:見等不爲六根分離隔礙,以塵亡根盡,反流全一,六用不行,即屬此根初解,先得人空。成一圓融,清淨寶覺者:即不住化城,漸次增進,而得法空,俱空。直透末後牢關,生滅既滅,寂滅現前,伏歸本元真體,成一圓融無礙,清淨本然,寶覺真心。六根互用曰圓融,諸塵不染曰清淨。證入叁如來藏心,本覺理體,猶如摩尼寶珠,故曰寶覺。 寶覺真心,由來清淨,本無一法可得,即空如來藏,如摩尼珠之體,清淨無染:真心隨緣,而成十界諸法,如摩尼珠,隨方現色;真心雖隨緣,而本體不變,如摩尼珠,雖現衆色,珠體不變。 故我能現,衆多妙容下:大用現前。一身能現多容,即現首、現臂、現目。能說無邊秘密神咒:咒而稱秘密者,乃諸聖密言,下位不知,上位密咒。持之得益,具有神妙力用,故又稱神咒也。
其中或現:一首、叁首、五首、七首、九首、十一首,如是乃至一百八首,千首、萬首、八萬四千爍迦羅首。
此明現首。其中即衆多妙容之中。首爲五根都聚之處,一身以首爲尊,以首爲貴,菩薩故先現之。首以一數爲本數,遞加至八萬四千,以應法門之數,對治塵勞煩惱。六祖曰:“我此法門,從一般若,生八萬四千智慧。何以故?爲世有八萬四千塵勞煩惱,若無塵勞,智慧常現,何用轉染成淨?”爍迦羅此雲堅固不壞也。 或問:“菩薩現八萬四千首,是事奚足信?”答:“此是菩薩不思議境界,讵可以凡情測度哉?普賢菩薩,于一毛孔,不可說佛刹次第入,則現首更無足疑,即如人之一身,有八萬四千毛孔,無足異也。”
二臂、四臂、六臂、八臂、十臂、十二臂、十四、十六、十八、二十、至二十四,如是乃至一百八臂,千臂、萬臂、八萬四千母多羅臂。
此明現臂。臂即手臂。一身二臂爲本數,遞增至八萬四千,以表法門如前說。母多羅:此雲印,謂臂各有手,手各結印故。
二目、叁目、四目、九目、如是乃至一百八目、千目、萬目、八萬四千清淨寶目。
此明現目。人但二目,摩醯首羅天王,則有叁目,故以雙數單數,互增至八萬四千。清淨寶目:即法眼圓明清淨,無礙無染,如佛绀目澄清是也。
或慈、或威,或定、或慧,救護衆生,得大自在。
此之慈、威、定、慧,對上首、臂、目言。或是不定之意,或現慈容可親,或現威容可畏;或垂臂提攜則慈,或擎拳勇健則威;或慈眼眷顧爲慈,或怒目猙獰爲威;或結印安靜則定,或摩頂授記則慧;慈是愛念相,威是雄勇相,定是寂靜相,慧是開朗相。所現諸相,皆爲救護衆生,救是救拔,令其離苦,護是護念,令其得樂。又慈以護其善根,威以救其惡性,定以護其散亂,慧以救其昏迷。得大自在:即由不思議妙德,不勞作意,任運示現,自在成就,無往而不適其宜也。形既如是,咒可例知,亦必救護自在矣!
巳叁 異體形咒不思議
二者:由我聞思,脫出六塵,如聲度垣,不能爲礙,故我妙能現一一形,誦一一咒,其形其咒,能以無畏,施諸衆生。是故十方,微塵國土,皆名我爲施無畏者。
上科同體形咒,一身能現衆多妙容,能說無邊神咒。此科異體形咒,鑒機不一,現形亦多,應現何形,一一現之,各爲說咒,故不同上科。亦不同叁十二應,各隨所求,各應同類,此不拘類求,此能施無畏;亦不同十四無畏,彼但冥加,此則顯應。
前四句明證體,中明起用,是故下述得名。二者,由我聞思脫出六塵:即從聞、思、修,入叁摩地,諸根圓拔,六塵迥脫,所以塵不能礙。此二句是法,下二句是喻:如音聲能度垣牆之外,雖有垣牆,不能爲礙。因是證體,故我能現妙用,任運隨緣,能現一一身形,能誦一一神咒。誦者,即誦古佛所說之咒,如過去千光王靜住佛,所說《廣大圓滿無礙大悲心大陀羅尼》等,所現之形,所說之咒,皆能以無畏力,布施于衆生,是由實德鹹孚,令聞廣譽,十方世界,微塵國土衆生,皆名我爲能施無畏者。
巳四 破貪感求不思議
叁者:由我修習,本妙圓通,清淨本根,所遊世界,皆令衆生,舍身珍寶,求我哀愍。
前叁句爲能感,後四句爲所感。由我修習本妙圓通者:圓通乃衆生人人本具,迷而不發,雖處迷位,依然不失,故曰本妙圓通。清淨本根:是指耳根,根性即是如來藏性,清淨本然,爲此方對機之根,是爲本根。上句在迷本具,此句修證離染,故得清淨。由證清淨之體,一切無有染著,故令衆生,能舍悭吝執著之心。而我所遊化世界,皆能令衆生,破除悭貪,發心喜舍,舍自身所有珍珠寶物,求我哀愍,受之而爲施作佛事也。 《正脈》雲:衆生悭不舍也心最難破,舍心最難發,求心不可強致。今所過之處,即感衆生,破悭施舍哀求,是誠不可思議,威神所使然也。孰知其洪源,但由修習耳根,清淨無著,故能類感如此。此事《法華普門品》可證,無盡意菩薩聞佛所說觀世音菩薩,遊化諸國,利益娑婆,即白佛言:“世尊!我今當供養觀世音菩薩,即解頸衆寶珠璎珞,價值百千兩金,而以與之,作是言:仁者!受此法施,珍寶璎珞璎珞雖然貴重,本是財施,而曰法施者,一解供之時,了達叁輪體空;二不爲己施,乃爲衆施,求作佛事,饒益衆生,故成法施。。時觀世音菩薩,不肯受之。無盡意複白觀世音菩薩言:仁者!愍我等故,受此璎珞觀世音不受有二意:一不供佛,而供我,佛不命受,故不敢受;二現從頸解,受之非義,故不宜受。無盡意重請,亦有二意:一表誠懇,望佛轉致,令其必受;二爲衆而施,爲衆而受,乃無傷于義。。爾時,佛告觀世音菩薩,當愍此無盡意菩薩,及四衆八部,受此璎珞。即時觀世音菩薩,愍諸四衆八部,受其璎珞,分作二分,一分奉釋迦牟尼佛,一分奉多寶佛塔既爲衆而受,亦爲衆而供,奉供二尊,佛爲無上福田,以此轉供,回施一切衆生,令植佛因,旁引法華,以見菩薩,言之有征也。。
巳五 供養佛生不思議
四者,我得佛心,證于究竟,能以珍寶,種種供養,十方如來,傍及法界,六道衆生。
前二句述所證體,下明所起用。我得佛心者:即得諸佛如來,秘密之因地心。依此因心,而起了義修證,從妙耳門,反聞照性,證得一切事究竟堅固首楞嚴定,即證入如來藏,則世出世法,一一無不含藏其中,故能具足珍寶,供養佛生,以見佛生不二,等與供養也。證于究竟:莫作妙覺極果解,以菩薩示居等覺因位故也。
求妻得妻,求子得子,求叁昧得叁昧,求長壽得長壽,如是乃至,求大涅槃得大涅槃。
上則佛、生等供,此則財、法二施。求妻得妻,求子得子:此對人道,以外財布施,國城妻子,皆外財也;求長壽得長壽:此對人道天仙,以內財布施,壽命色力,皆內財也。此應在叁昧前。人間,有求長年益壽,仙道有求堅固形骸,壽千萬歲;天道,亦有長壽天,有求皆得,上皆以財布施。 求叁昧得叁昧:此對上二界諸天,及叁乘聖衆,或求四禅,四空,有漏禅定,或求聲聞、緣覺、叁賢、十聖,無漏叁昧,皆能令得叁昧;或求無余大涅槃,究竟斷德,即令得大涅槃;此皆以法布施。蓋由大士,證得藏心,一真法界,平等真如,故能生佛等供,財法二施,其無作妙力,豈可得而思議哉?二承演叁科竟,並上科寅叁詳演稱體起用竟。
寅四 結答所證圓通
佛問圓通,我從耳門,圓照叁昧,緣心自在,因入流相,得叁摩地,成就菩提,斯爲第一。
佛前問我等,悟十八界,誰爲圓通,從何方便,入叁摩地?我觀世音乃從妙耳門,依本根圓湛不生滅性,起智觀照,是謂圓照,即反聞照性,照到一心本源,即得叁昧,是首楞嚴王叁昧。此圓照叁昧四字,上二修因,下二證果。緣心自在句,即果後修因,又曰帶果行因,包括上叁科。緣字,即叁十二應,十四無畏,四不思議,隨緣應化,所起妙用,心得自在。上結答佛問悟十八界誰爲圓通,我悟妙耳門,即是圓通根。 因入流相,得叁摩地者:此結答佛問從何方便,入叁摩地,我因入流相,得叁摩地。因入流相四字,即從聞、思、修,解六結,破五陰,所有行相。因者依也,依耳根,最優勝,最圓滿之根;又因者由也,由耳根聞性,起始覺智。入流者,逆生死流,入涅槃流,由淺入深,入到生滅既滅,寂滅現前,得叁摩地,即如幻聞薰聞修,金剛叁昧,名得耳根圓通。此上所答五句,該攝一…
《大佛頂首楞嚴經講義 第十六卷》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