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大佛頂首楞嚴經講義 第十六卷▪P2

  ..續本文上一頁經總題,亦即該攝全經要義。我從妙耳門,圓湛不生滅性,爲因地心,即如來密因。照字是起智觀照,做入流照性,背塵合覺之工夫,即修證了義。緣心自在,隨緣普應,或冥應,或顯應;心得自在,任運利生,即諸菩薩萬行。得叁摩地,即得首楞嚴大定。 成就菩提者:此成無上極果之菩提,圓得叁菩提也。證真性菩提之妙理,滿實智菩提之妙智,起方便菩提之妙用,故曰成就菩提。上我從耳門圓照,即得元明覺,無生滅性,爲因地心。此句即然後圓成果地修證。 斯爲第一者:斯者此也,此耳根圓通,最爲第一,即結答法門殊勝。此耳根一門,即佛首告阿難,有叁摩提,名大佛頂,首楞嚴王,具足萬行,十方如來,一門超出,妙莊嚴路之一門;亦即阿難請入華屋之門;亦即十方薄伽梵,一路涅槃門:故爲第一。 又此成就菩提,斯爲第一者:即觀世音代佛明答阿難所問,十方如來得成菩提,妙奢摩他、叁摩、禅那,最初方便。謂我從耳門,悟圓湛不生滅性,大開圓解,即妙奢摩他,起智觀照,依耳根,爲本修因,反聞照性,而起圓修,即妙叁摩;隨緣應化,心得自在,安住圓定,萬行繁興,即妙禅那。具足叁定,圓成首楞嚴大定,成就無上菩提,惟此耳根第一。悟根性爲因地心,是最初方便;從根修證,是初方便爲入初發心住之方便。;獲二勝、發叁用,隨緣利生,是方便。阿難能問耳根圓通,悟徹得成菩提之法,改偏聞之轍,向耳根門頭,旋妄複真,即是具足叁慧,速證圓通,何待佛敕文殊再選也。

  世尊!彼佛如來,歎我善得,圓通法門,于大會中,授記我爲觀世音號。

  此結自利殊勝。彼佛如來,即古觀世音如來,教我從聞、思、修入叁摩地,我即秉教修習,而得圓通。歎我善得圓通法門,即贊歎于我;善得者,費力少,而收效速,得循圓根,與不圓根,日劫相倍也。于大會中,授記我爲觀世音號,此即依修證自利行,而授因位之名,應在證圓通時授之,由其師資道合,故授同名之記。

  由我觀聽,十方圓明,故觀音名,遍十方界。

  上約人得名,此約法得名。法即修證之法,由我觀照耳根,聽聞之性,圓照法界,惟妙覺明,十方衆生,念我名號,無不圓明了知,不因心念,不假作意,與樂拔苦,自在成就,由是十方衆生,皆稱我名,故觀音名,遍十方界。十方衆生,皆與菩薩有緣,禮念供養,甲于其他菩薩也。二觀音廣陳竟,並上諸聖異說,子二衆說本因竟。

  子叁 佛現瑞應 分二 醜初 彰圓通總相 二 顯圓通別相 今初

  爾時世尊,于師子座,從其五體,同放寶光,遠灌十方,微塵如來及法王子,諸菩薩頂。

  此因諸聖各說圓通,二十五門悉啓,雖門門皆可證入圓通,而以觀音耳根爲最。爾時,即諸聖各說已竟之時,佛現瑞應。世尊,指本師釋迦,于師子座上:師子爲獸中王,遊行無所畏,佛爲法中王,說法無所畏,故以師子名座。從其五體:乃從佛全身,一首兩手兩腳爲五體,同放寶光;其光遠灌十方,微塵數如來之頂,及法王子,諸菩薩頂:此則表顯圓通總相,圓通妙理,自他因果交徹;諸佛表果,諸聖表因,光明互相灌注,正顯自他因果交徹也。今佛光灌諸佛頂,乃以自果徹他果;灌菩薩頂,以自果徹他因;然必灌其頂者,表圓通妙理,爲最勝頂法也。

  彼諸如來,亦于五體,同放寶光,從微塵方,來灌佛頂,並灌會中,諸大菩薩,及阿羅漢。

  此他佛光灌我佛,主伴之頂。正顯佛佛道同,頂法無二,唯一藏心。諸佛以之爲密因,菩薩依之興萬行,皆不離乎此者也。

  醜二 顯圓通別相

  林木池沼,皆演法音,交光相羅,如寶絲網。是諸大衆,得未曾有,一切普獲金剛叁昧。

  上彰圓通總相,即圓通妙理,諸佛同證;此顯圓通別相,色聲諸法,法法圓融。林木池沼聚水處大者爲池,小者爲沼。屬無情,皆演法音成有情,如極樂世界,水流花間,風吹行樹,皆演法音,此即情與無情共一體。交光相羅,如寶絲網者:我佛光灌他佛,他佛光灌我佛,光光相交,彼此羅織,猶如寶絲網相似,同體不分,不雜不亂。此即處處皆同真法界,以表諸聖法門,即同而異,即異而同,互遍互嚴,天地呈祥,滿目瑞相,而成圓通真境。是諸大衆,眼觀瑞相,耳聞法音,身居法會,頂灌佛光,各各得未曾有。 一切普獲金剛叁昧者:乃即事明理,因相悟性,悟明一切事究竟堅固之理性,即普獲大士所證金剛叁昧,是謂徹法底源,無動無壞。此顯同悟,陰、入、處、界、七大,本如來藏,妙真如性,諸聖入門,雖各不同,所證圓通,則一而已。

  即時天雨去聲落也百寶蓮華,青、黃、赤、白、間錯紛糅,十方虛空,成七寶色。

  即時,即于諸佛放光現瑞之時。諸天雨華,供養海會佛生,所雨之華,乃是百寶蓮華,而分青、黃、赤、白四色,相間錯綜,紛然糅合;一時十方虛空,寶華盈滿,成七寶色。華分四色以表行,寶具光明以表智;蓮華因果同時,方華即果以表因心具足果覺,果覺不離因心;百寶四色,表智行紛敷;間錯糅合,表智行相即;空成寶色,表理智互嚴也。

  此娑婆界,大地山河,俱時不現。唯見十方,微塵國土,合成一界,梵呗詠歌,自然敷奏。

  正當諸佛放光,而成種種瑞相之時,此娑婆世界,依報之大地山河,俱同同時也不現,唯見十方,微塵諸佛國土,合成一個世界,自他不隔,一體圓融。此文上叁句,表諸妄銷亡,中叁句表一真獨露。妄空真顯,即生滅既滅,寂滅現前,正是圓通真境,到此則梵呗詠歌,自然敷奏。梵者淨也,呗爲贊頌,西域之呗,猶東土之贊,即歌詠贊歎。自然敷揚節奏,無異天樂鳴空也。此表圓通法樂,任運而成。二佛敕諸聖各說竟。

  癸叁 佛敕文殊選擇 分二 子初 如來敕選 二 文殊偈對 子初分二 醜初 先示諸說平等 二 後出選擇本意 今初

  于是如來,告文殊師利法王子:汝今觀此二十五無學,諸大菩薩,及阿羅漢,各說最初成道方便,皆言修習,真實圓通,彼等修行,實無優劣,前後差別。

  此佛敕文殊揀選。因前悟圓入一科中曾雲:“得循圓通,與不圓根,日劫相倍。”又雲:“隨汝詳擇,其可入者,吾當發明,令汝增進。”因阿難不知最圓之根,佛雖密示耳根,阿難仍未領悟,故請如來,最後開示,退藏密機,冀佛冥授。故佛敕諸聖各說因地修證法門,皆曰斯爲第一。阿難亦複罔知所措,故敕文殊揀選圓通根,文殊爲根本大智,過去乃七佛之師,承命揀選有二意:一者、佛前雖令一門深入,究竟未曾顯說,何門即是;況今諸門並陳,理宜決定一門也。二者、諸聖所說,各皆方便,惜不對根智,惟觀音曲合機宜,惟此一選,決定舍諸門,而獨取耳門也。 于是如來,特告文殊師利法王子,汝現今觀此二十五位菩薩羅漢;皆稱無學者,以圓人修同無修故。各說最初,成道方便,皆言修習,真實圓通者:各說最初發心,乃至成道,無非根、塵、識十八界,以及七大,以爲下手,權巧方便,皆言依此修習,究竟俱得真實圓通,各稱第一也。 彼等修行,實無優劣,前後差別者:彼諸聖等,所修之行,所證圓通,畢竟無二,實無優劣之分,與差別之異也。此雖歸元無二,其實方便多門,而其所入之門,不無巧拙遲速之不同耳;是猶千徑九逵,共會王城之意。據此,則二十五門,應無所揀矣!

  醜二 後出選擇本意

  我今欲令,阿難開悟,二十五行,誰當其根;兼我滅後,此界衆生,入菩薩乘,求無上道,何方便門,得易成就?

  上正爲阿難。以證處雖皆平等,而從入之門,豈盡對此方之機,豈盡可常時修學耶?我今欲令阿難開悟,于二十五行,誰當其根?阿難多聞第一,慣用耳根,故下文殊選出:“將聞持佛佛,何不自聞聞?”下兼爲未來,兼我滅後,此界末世衆生,根機愈鈍,開悟愈難,若不選對方之根,則縱入菩薩乘,舍小慕大,求無上道,亦難究竟。故佛命文殊選擇,先授意雲:一對阿難一類之機,次對末法此界衆生,叁修真因,四得極果,乃曰何方便門,能得容易成就也。

  子二 文殊偈對 分二 醜初 敘儀標偈 二 詳演偈文 今初

  文殊師利法王子,奉佛慈旨,即從座起,頂禮佛足,承佛威神,說偈對佛:

  此經家敘儀。文殊師利法王子,奉佛慈旨者:欽奉我佛慈悲之法旨,即所授意揀選之事,故後偈雲:“堪以教阿難,及末劫沈淪,但以此根指耳根修,圓通超余者。”即從座起,頂禮佛足者:果後大人,受命常儀,尚且如是。承佛威神者:仗佛威德神力,加被于我,以二十五聖,與文殊齊肩者,實有其人,非仗佛威神,焉敢自行品量也。而以偈對,不以文對者,貫華易持,令聞已而思修也。

  醜二 詳演偈文 分六 寅初 發源開選 二 了揀諸門 叁 獨選耳根 四 普勸修持 五 結答覆命 六 求加總結 寅初分叁 卯初 雙示二源 二 略彰生滅 叁 正明須選 今初

  覺海性澄圓,圓澄覺元妙,元明照生所,所立照性亡。

  上二句,所依真源,即是本有真心,亦即如來藏性。此猶前文,將問明與不明,先標性本二覺,將破有爲無爲,先標真性二字也。覺海不作法喻解,乃直稱覺性爲海,如《華嚴》所謂刹海,劫海等是也。若取水海,猶墮法喻不齊之過。以覺海橫無邊涯,豎無底蘊,非若水海,尚有邊底也。覺海性,性字指體大,澄圓圓澄約相大,元妙元明謂用大。澄圓謂覺海澄湛不動,圓含萬有,此即寂而照,不變常隨緣也。圓澄,謂覺海雖然圓含萬有,究竟澄湛不動,此即照而寂,隨緣常不變也。元妙,本來自妙,不由造作;元明,本來自明,不假功用,既曰元妙元明,則一念不生,法爾具足。此中元妙二字,即含有元明之意,對上澄圓,即元妙義,圓澄即元明義也。 元明照生所,所立照性亡:此二句能依妄源,即最初根本不覺,亦即獨頭生相無明,一切妄法,皆依他而生,故此句元明二字,蹑上文而來。元明,不妄生照用,則是本明,毫無一物,今于彼元明性上,妄生照用,此照是妄照,即…

《大佛頂首楞嚴經講義 第十六卷》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