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大佛顶首楞严经讲义 第十六卷

  大佛顶首楞严经讲义 第十六卷

  圆瑛大师著

  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讲义

  福州鼓山涌泉禅寺 圆瑛弘悟 述 受法弟子明旸日新 敬校辰三 四不思议 分五 巳初 标承圆通自在力 二 同体形咒不思议三 异体形咒不思议 四 破贪感求不思议 五 供养佛生不思议 今初

  世尊!我又获是圆通,修证无上道故,又能善获四不思议无作妙德。

  此重标自证圆通体用。上三句证体,下三句起用;前上合下同,带果行因,历位进修,皆标从三昧。此重标,我又得是真实圆通:获者得也;修证无上道故:当是功行渐深,修证将满,得成无上之佛道故,温陵多约等觉释之。 又能善获下,称体起用;而言善获者,即不假作意,任运自在,至妙至神,不可思惟,不可拟议,言思所不能及,口欲谈而辞丧,心欲缘而虑亡也。四种皆是无作无为不可思议之德用,妙即不可思议之谓也。

  巳二 同体形咒不思议

  一者:由我初获,妙妙闻心,心精遗闻,见、闻、觉、知,不能分隔,成一圆融,清净宝觉,故我能现,众多妙容,能说无边,秘密神咒。

  此叙得体现用之来由。一者,四种居首,即第一不思议。推其原由,即由我蒙彼观世音如来,教我从闻、思、修入三摩地,初于闻中,入流照性,从本觉妙理,起始觉妙智,以妙智,照妙理,理智双妙,故曰妙妙闻心。又六根之性,为妙性耳根超诸根而独妙,是谓妙中之妙。初得此心,为本修因地,故曰初获妙妙闻心。 心精遗闻:遗者脱也,即闻所闻尽,惟一心精,根尘双脱也。见、闻、觉、知:即六精,举四摄六故。不能分隔者:见等不为六根分离隔碍,以尘亡根尽,反流全一,六用不行,即属此根初解,先得人空。成一圆融,清净宝觉者:即不住化城,渐次增进,而得法空,俱空。直透末后牢关,生灭既灭,寂灭现前,伏归本元真体,成一圆融无碍,清净本然,宝觉真心。六根互用曰圆融,诸尘不染曰清净。证入三如来藏心,本觉理体,犹如摩尼宝珠,故曰宝觉。 宝觉真心,由来清净,本无一法可得,即空如来藏,如摩尼珠之体,清净无染:真心随缘,而成十界诸法,如摩尼珠,随方现色;真心虽随缘,而本体不变,如摩尼珠,虽现众色,珠体不变。 故我能现,众多妙容下:大用现前。一身能现多容,即现首、现臂、现目。能说无边秘密神咒:咒而称秘密者,乃诸圣密言,下位不知,上位密咒。持之得益,具有神妙力用,故又称神咒也。

  其中或现:一首、三首、五首、七首、九首、十一首,如是乃至一百八首,千首、万首、八万四千烁迦罗首。

  此明现首。其中即众多妙容之中。首为五根都聚之处,一身以首为尊,以首为贵,菩萨故先现之。首以一数为本数,递加至八万四千,以应法门之数,对治尘劳烦恼。六祖曰:“我此法门,从一般若,生八万四千智慧。何以故?为世有八万四千尘劳烦恼,若无尘劳,智慧常现,何用转染成净?”烁迦罗此云坚固不坏也。 或问:“菩萨现八万四千首,是事奚足信?”答:“此是菩萨不思议境界,讵可以凡情测度哉?普贤菩萨,于一毛孔,不可说佛刹次第入,则现首更无足疑,即如人之一身,有八万四千毛孔,无足异也。”

  二臂、四臂、六臂、八臂、十臂、十二臂、十四、十六、十八、二十、至二十四,如是乃至一百八臂,千臂、万臂、八万四千母多罗臂。

  此明现臂。臂即手臂。一身二臂为本数,递增至八万四千,以表法门如前说。母多罗:此云印,谓臂各有手,手各结印故。

  二目、三目、四目、九目、如是乃至一百八目、千目、万目、八万四千清净宝目。

  此明现目。人但二目,摩醯首罗天王,则有三目,故以双数单数,互增至八万四千。清净宝目:即法眼圆明清净,无碍无染,如佛绀目澄清是也。

  或慈、或威,或定、或慧,救护众生,得大自在。

  此之慈、威、定、慧,对上首、臂、目言。或是不定之意,或现慈容可亲,或现威容可畏;或垂臂提携则慈,或擎拳勇健则威;或慈眼眷顾为慈,或怒目狰狞为威;或结印安静则定,或摩顶授记则慧;慈是爱念相,威是雄勇相,定是寂静相,慧是开朗相。所现诸相,皆为救护众生,救是救拔,令其离苦,护是护念,令其得乐。又慈以护其善根,威以救其恶性,定以护其散乱,慧以救其昏迷。得大自在:即由不思议妙德,不劳作意,任运示现,自在成就,无往而不适其宜也。形既如是,咒可例知,亦必救护自在矣!

  巳三 异体形咒不思议

  二者:由我闻思,脱出六尘,如声度垣,不能为碍,故我妙能现一一形,诵一一咒,其形其咒,能以无畏,施诸众生。是故十方,微尘国土,皆名我为施无畏者。

  上科同体形咒,一身能现众多妙容,能说无边神咒。此科异体形咒,鉴机不一,现形亦多,应现何形,一一现之,各为说咒,故不同上科。亦不同三十二应,各随所求,各应同类,此不拘类求,此能施无畏;亦不同十四无畏,彼但冥加,此则显应。

  前四句明证体,中明起用,是故下述得名。二者,由我闻思脱出六尘:即从闻、思、修,入三摩地,诸根圆拔,六尘迥脱,所以尘不能碍。此二句是法,下二句是喻:如音声能度垣墙之外,虽有垣墙,不能为碍。因是证体,故我能现妙用,任运随缘,能现一一身形,能诵一一神咒。诵者,即诵古佛所说之咒,如过去千光王静住佛,所说《广大圆满无碍大悲心大陀罗尼》等,所现之形,所说之咒,皆能以无畏力,布施于众生,是由实德咸孚,令闻广誉,十方世界,微尘国土众生,皆名我为能施无畏者。

  巳四 破贪感求不思议

  三者:由我修习,本妙圆通,清净本根,所游世界,皆令众生,舍身珍宝,求我哀愍。

  前三句为能感,后四句为所感。由我修习本妙圆通者:圆通乃众生人人本具,迷而不发,虽处迷位,依然不失,故曰本妙圆通。清净本根:是指耳根,根性即是如来藏性,清净本然,为此方对机之根,是为本根。上句在迷本具,此句修证离染,故得清净。由证清净之体,一切无有染著,故令众生,能舍悭吝执著之心。而我所游化世界,皆能令众生,破除悭贪,发心喜舍,舍自身所有珍珠宝物,求我哀愍,受之而为施作佛事也。 《正脉》云:众生悭不舍也心最难破,舍心最难发,求心不可强致。今所过之处,即感众生,破悭施舍哀求,是诚不可思议,威神所使然也。孰知其洪源,但由修习耳根,清净无著,故能类感如此。此事《法华普门品》可证,无尽意菩萨闻佛所说观世音菩萨,游化诸国,利益娑婆,即白佛言:“世尊!我今当供养观世音菩萨,即解颈众宝珠璎珞,价值百千两金,而以与之,作是言:仁者!受此法施,珍宝璎珞璎珞虽然贵重,本是财施,而曰法施者,一解供之时,了达三轮体空;二不为己施,乃为众施,求作佛事,饶益众生,故成法施。。时观世音菩萨,不肯受之。无尽意复白观世音菩萨言:仁者!愍我等故,受此璎珞观世音不受有二意:一不供佛,而供我,佛不命受,故不敢受;二现从颈解,受之非义,故不宜受。无尽意重请,亦有二意:一表诚恳,望佛转致,令其必受;二为众而施,为众而受,乃无伤于义。。尔时,佛告观世音菩萨,当愍此无尽意菩萨,及四众八部,受此璎珞。即时观世音菩萨,愍诸四众八部,受其璎珞,分作二分,一分奉释迦牟尼佛,一分奉多宝佛塔既为众而受,亦为众而供,奉供二尊,佛为无上福田,以此转供,回施一切众生,令植佛因,旁引法华,以见菩萨,言之有征也。。

  巳五 供养佛生不思议

  四者,我得佛心,证于究竟,能以珍宝,种种供养,十方如来,傍及法界,六道众生。

  前二句述所证体,下明所起用。我得佛心者:即得诸佛如来,秘密之因地心。依此因心,而起了义修证,从妙耳门,反闻照性,证得一切事究竟坚固首楞严定,即证入如来藏,则世出世法,一一无不含藏其中,故能具足珍宝,供养佛生,以见佛生不二,等与供养也。证于究竟:莫作妙觉极果解,以菩萨示居等觉因位故也。

  求妻得妻,求子得子,求三昧得三昧,求长寿得长寿,如是乃至,求大涅槃得大涅槃。

  上则佛、生等供,此则财、法二施。求妻得妻,求子得子:此对人道,以外财布施,国城妻子,皆外财也;求长寿得长寿:此对人道天仙,以内财布施,寿命色力,皆内财也。此应在三昧前。人间,有求长年益寿,仙道有求坚固形骸,寿千万岁;天道,亦有长寿天,有求皆得,上皆以财布施。 求三昧得三昧:此对上二界诸天,及三乘圣众,或求四禅,四空,有漏禅定,或求声闻、缘觉、三贤、十圣,无漏三昧,皆能令得三昧;或求无余大涅槃,究竟断德,即令得大涅槃;此皆以法布施。盖由大士,证得藏心,一真法界,平等真如,故能生佛等供,财法二施,其无作妙力,岂可得而思议哉?二承演三科竟,并上科寅三详演称体起用竟。

  寅四 结答所证圆通

  佛问圆通,我从耳门,圆照三昧,缘心自在,因入流相,得三摩地,成就菩提,斯为第一。

  佛前问我等,悟十八界,谁为圆通,从何方便,入三摩地?我观世音乃从妙耳门,依本根圆湛不生灭性,起智观照,是谓圆照,即反闻照性,照到一心本源,即得三昧,是首楞严王三昧。此圆照三昧四字,上二修因,下二证果。缘心自在句,即果后修因,又曰带果行因,包括上三科。缘字,即三十二应,十四无畏,四不思议,随缘应化,所起妙用,心得自在。上结答佛问悟十八界谁为圆通,我悟妙耳门,即是圆通根。 因入流相,得三摩地者:此结答佛问从何方便,入三摩地,我因入流相,得三摩地。因入流相四字,即从闻、思、修,解六结,破五阴,所有行相。因者依也,依耳根,最优胜,最圆满之根;又因者由也,由耳根闻性,起始觉智。入流者,逆生死流,入涅槃流,由浅入深,入到生灭既灭,寂灭现前,得三摩地,即如幻闻薰闻修,金刚三昧,名得耳根圆通。此上所答五句,该摄一…

《大佛顶首楞严经讲义 第十六卷》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