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大佛顶首楞严经讲义 第十六卷▪P2

  ..续本文上一页经总题,亦即该摄全经要义。我从妙耳门,圆湛不生灭性,为因地心,即如来密因。照字是起智观照,做入流照性,背尘合觉之工夫,即修证了义。缘心自在,随缘普应,或冥应,或显应;心得自在,任运利生,即诸菩萨万行。得三摩地,即得首楞严大定。 成就菩提者:此成无上极果之菩提,圆得三菩提也。证真性菩提之妙理,满实智菩提之妙智,起方便菩提之妙用,故曰成就菩提。上我从耳门圆照,即得元明觉,无生灭性,为因地心。此句即然后圆成果地修证。 斯为第一者:斯者此也,此耳根圆通,最为第一,即结答法门殊胜。此耳根一门,即佛首告阿难,有三摩提,名大佛顶,首楞严王,具足万行,十方如来,一门超出,妙庄严路之一门;亦即阿难请入华屋之门;亦即十方薄伽梵,一路涅槃门:故为第一。 又此成就菩提,斯为第一者:即观世音代佛明答阿难所问,十方如来得成菩提,妙奢摩他、三摩、禅那,最初方便。谓我从耳门,悟圆湛不生灭性,大开圆解,即妙奢摩他,起智观照,依耳根,为本修因,反闻照性,而起圆修,即妙三摩;随缘应化,心得自在,安住圆定,万行繁兴,即妙禅那。具足三定,圆成首楞严大定,成就无上菩提,惟此耳根第一。悟根性为因地心,是最初方便;从根修证,是初方便为入初发心住之方便。;获二胜、发三用,随缘利生,是方便。阿难能问耳根圆通,悟彻得成菩提之法,改偏闻之辙,向耳根门头,旋妄复真,即是具足三慧,速证圆通,何待佛敕文殊再选也。

  世尊!彼佛如来,叹我善得,圆通法门,于大会中,授记我为观世音号。

  此结自利殊胜。彼佛如来,即古观世音如来,教我从闻、思、修入三摩地,我即秉教修习,而得圆通。叹我善得圆通法门,即赞叹于我;善得者,费力少,而收效速,得循圆根,与不圆根,日劫相倍也。于大会中,授记我为观世音号,此即依修证自利行,而授因位之名,应在证圆通时授之,由其师资道合,故授同名之记。

  由我观听,十方圆明,故观音名,遍十方界。

  上约人得名,此约法得名。法即修证之法,由我观照耳根,听闻之性,圆照法界,惟妙觉明,十方众生,念我名号,无不圆明了知,不因心念,不假作意,与乐拔苦,自在成就,由是十方众生,皆称我名,故观音名,遍十方界。十方众生,皆与菩萨有缘,礼念供养,甲于其他菩萨也。二观音广陈竟,并上诸圣异说,子二众说本因竟。

  子三 佛现瑞应 分二 丑初 彰圆通总相 二 显圆通别相 今初

  尔时世尊,于师子座,从其五体,同放宝光,远灌十方,微尘如来及法王子,诸菩萨顶。

  此因诸圣各说圆通,二十五门悉启,虽门门皆可证入圆通,而以观音耳根为最。尔时,即诸圣各说已竟之时,佛现瑞应。世尊,指本师释迦,于师子座上:师子为兽中王,游行无所畏,佛为法中王,说法无所畏,故以师子名座。从其五体:乃从佛全身,一首两手两脚为五体,同放宝光;其光远灌十方,微尘数如来之顶,及法王子,诸菩萨顶:此则表显圆通总相,圆通妙理,自他因果交彻;诸佛表果,诸圣表因,光明互相灌注,正显自他因果交彻也。今佛光灌诸佛顶,乃以自果彻他果;灌菩萨顶,以自果彻他因;然必灌其顶者,表圆通妙理,为最胜顶法也。

  彼诸如来,亦于五体,同放宝光,从微尘方,来灌佛顶,并灌会中,诸大菩萨,及阿罗汉。

  此他佛光灌我佛,主伴之顶。正显佛佛道同,顶法无二,唯一藏心。诸佛以之为密因,菩萨依之兴万行,皆不离乎此者也。

  丑二 显圆通别相

  林木池沼,皆演法音,交光相罗,如宝丝网。是诸大众,得未曾有,一切普获金刚三昧。

  上彰圆通总相,即圆通妙理,诸佛同证;此显圆通别相,色声诸法,法法圆融。林木池沼聚水处大者为池,小者为沼。属无情,皆演法音成有情,如极乐世界,水流花间,风吹行树,皆演法音,此即情与无情共一体。交光相罗,如宝丝网者:我佛光灌他佛,他佛光灌我佛,光光相交,彼此罗织,犹如宝丝网相似,同体不分,不杂不乱。此即处处皆同真法界,以表诸圣法门,即同而异,即异而同,互遍互严,天地呈祥,满目瑞相,而成圆通真境。是诸大众,眼观瑞相,耳闻法音,身居法会,顶灌佛光,各各得未曾有。 一切普获金刚三昧者:乃即事明理,因相悟性,悟明一切事究竟坚固之理性,即普获大士所证金刚三昧,是谓彻法底源,无动无坏。此显同悟,阴、入、处、界、七大,本如来藏,妙真如性,诸圣入门,虽各不同,所证圆通,则一而已。

  即时天雨去声落也百宝莲华,青、黄、赤、白、间错纷糅,十方虚空,成七宝色。

  即时,即于诸佛放光现瑞之时。诸天雨华,供养海会佛生,所雨之华,乃是百宝莲华,而分青、黄、赤、白四色,相间错综,纷然糅合;一时十方虚空,宝华盈满,成七宝色。华分四色以表行,宝具光明以表智;莲华因果同时,方华即果以表因心具足果觉,果觉不离因心;百宝四色,表智行纷敷;间错糅合,表智行相即;空成宝色,表理智互严也。

  此娑婆界,大地山河,俱时不现。唯见十方,微尘国土,合成一界,梵呗咏歌,自然敷奏。

  正当诸佛放光,而成种种瑞相之时,此娑婆世界,依报之大地山河,俱同同时也不现,唯见十方,微尘诸佛国土,合成一个世界,自他不隔,一体圆融。此文上三句,表诸妄销亡,中三句表一真独露。妄空真显,即生灭既灭,寂灭现前,正是圆通真境,到此则梵呗咏歌,自然敷奏。梵者净也,呗为赞颂,西域之呗,犹东土之赞,即歌咏赞叹。自然敷扬节奏,无异天乐鸣空也。此表圆通法乐,任运而成。二佛敕诸圣各说竟。

  癸三 佛敕文殊选择 分二 子初 如来敕选 二 文殊偈对 子初分二 丑初 先示诸说平等 二 后出选择本意 今初

  于是如来,告文殊师利法王子:汝今观此二十五无学,诸大菩萨,及阿罗汉,各说最初成道方便,皆言修习,真实圆通,彼等修行,实无优劣,前后差别。

  此佛敕文殊拣选。因前悟圆入一科中曾云:“得循圆通,与不圆根,日劫相倍。”又云:“随汝详择,其可入者,吾当发明,令汝增进。”因阿难不知最圆之根,佛虽密示耳根,阿难仍未领悟,故请如来,最后开示,退藏密机,冀佛冥授。故佛敕诸圣各说因地修证法门,皆曰斯为第一。阿难亦复罔知所措,故敕文殊拣选圆通根,文殊为根本大智,过去乃七佛之师,承命拣选有二意:一者、佛前虽令一门深入,究竟未曾显说,何门即是;况今诸门并陈,理宜决定一门也。二者、诸圣所说,各皆方便,惜不对根智,惟观音曲合机宜,惟此一选,决定舍诸门,而独取耳门也。 于是如来,特告文殊师利法王子,汝现今观此二十五位菩萨罗汉;皆称无学者,以圆人修同无修故。各说最初,成道方便,皆言修习,真实圆通者:各说最初发心,乃至成道,无非根、尘、识十八界,以及七大,以为下手,权巧方便,皆言依此修习,究竟俱得真实圆通,各称第一也。 彼等修行,实无优劣,前后差别者:彼诸圣等,所修之行,所证圆通,毕竟无二,实无优劣之分,与差别之异也。此虽归元无二,其实方便多门,而其所入之门,不无巧拙迟速之不同耳;是犹千径九逵,共会王城之意。据此,则二十五门,应无所拣矣!

  丑二 后出选择本意

  我今欲令,阿难开悟,二十五行,谁当其根;兼我灭后,此界众生,入菩萨乘,求无上道,何方便门,得易成就?

  上正为阿难。以证处虽皆平等,而从入之门,岂尽对此方之机,岂尽可常时修学耶?我今欲令阿难开悟,于二十五行,谁当其根?阿难多闻第一,惯用耳根,故下文殊选出:“将闻持佛佛,何不自闻闻?”下兼为未来,兼我灭后,此界末世众生,根机愈钝,开悟愈难,若不选对方之根,则纵入菩萨乘,舍小慕大,求无上道,亦难究竟。故佛命文殊选择,先授意云:一对阿难一类之机,次对末法此界众生,三修真因,四得极果,乃曰何方便门,能得容易成就也。

  子二 文殊偈对 分二 丑初 叙仪标偈 二 详演偈文 今初

  文殊师利法王子,奉佛慈旨,即从座起,顶礼佛足,承佛威神,说偈对佛:

  此经家叙仪。文殊师利法王子,奉佛慈旨者:钦奉我佛慈悲之法旨,即所授意拣选之事,故后偈云:“堪以教阿难,及末劫沉沦,但以此根指耳根修,圆通超余者。”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者:果后大人,受命常仪,尚且如是。承佛威神者:仗佛威德神力,加被于我,以二十五圣,与文殊齐肩者,实有其人,非仗佛威神,焉敢自行品量也。而以偈对,不以文对者,贯华易持,令闻已而思修也。

  丑二 详演偈文 分六 寅初 发源开选 二 了拣诸门 三 独选耳根 四 普劝修持 五 结答覆命 六 求加总结 寅初分三 卯初 双示二源 二 略彰生灭 三 正明须选 今初

  觉海性澄圆,圆澄觉元妙,元明照生所,所立照性亡。

  上二句,所依真源,即是本有真心,亦即如来藏性。此犹前文,将问明与不明,先标性本二觉,将破有为无为,先标真性二字也。觉海不作法喻解,乃直称觉性为海,如《华严》所谓刹海,劫海等是也。若取水海,犹堕法喻不齐之过。以觉海横无边涯,竖无底蕴,非若水海,尚有边底也。觉海性,性字指体大,澄圆圆澄约相大,元妙元明谓用大。澄圆谓觉海澄湛不动,圆含万有,此即寂而照,不变常随缘也。圆澄,谓觉海虽然圆含万有,究竟澄湛不动,此即照而寂,随缘常不变也。元妙,本来自妙,不由造作;元明,本来自明,不假功用,既曰元妙元明,则一念不生,法尔具足。此中元妙二字,即含有元明之意,对上澄圆,即元妙义,圆澄即元明义也。 元明照生所,所立照性亡:此二句能依妄源,即最初根本不觉,亦即独头生相无明,一切妄法,皆依他而生,故此句元明二字,蹑上文而来。元明,不妄生照用,则是本明,毫无一物,今于彼元明性上,妄生照用,此照是妄照,即…

《大佛顶首楞严经讲义 第十六卷》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