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大佛頂首楞嚴經講義 第十四卷▪P4

  ..續本文上一頁提,斯爲第一。

  此結答圓通。我因修水觀,觀內水外水,同一氣分,一味流通,等無差別,了悟水性空寂,本自無生,得無生忍,證入圓通。如欲圓滿無上菩提,惟斯水大,最爲第一。

  卯四 琉璃風大 分四 辰初 陳白古佛示觀 二 觀察群動無二 叁 觀成頓證徹悟 四 結答所證圓通 今初

  琉璃光法王子,即從座起,頂禮佛足,而白佛言:我憶往昔,經恒沙劫,有佛出世,名無量聲。開示菩薩,本覺妙明,觀此世界,及衆生身,皆是妄緣,風力所轉。

  琉璃光依觀得名,取後身心發光,洞徹無礙,故得是號。梵語具雲吠琉璃,此雲青色寶。此法王子,常放青色光明,同彼琉璃,即《涅槃經》,琉璃光菩薩,放青色光,至釋迦座前者。今在楞嚴會上,自述圓通,起座頂禮白佛:我回憶往昔,經恒河沙劫之前,有佛出世,名無量聲,此佛亦由觀風大所成之佛。由觀一切音聲,因風而生,聲既無量,風亦無量,即聲觀風,在在可成觀境,故知此佛,亦由觀風大所成也。 開示菩薩,本覺妙明二句,有機教體用兩對:開示是教,菩薩是機,對大機說大教,故說本覺妙明,最上一乘之理。本覺即天然本具,靈覺之性,寂然不動,有感則通,在衆生分上,爲本來佛性。妙是體,明是用,稱體起用,全用即體,體用不相舍離,即妙而明,即明而妙;又妙是不變義,明是隨緣義,不變常隨緣,隨緣常不變,而風性不變,常隨衆緣,而成聲也。

  觀此世界,及衆生身下,示修觀法,觀即能觀之智,世界指無情依報之世界,衆生身指有情正報之衆生,爲所觀境。此依正之境,皆是無明妄緣,風力所轉變而有也。本覺即真如,真如界內,本來不立一塵,豈有世界衆生?皆由最初一念無明妄動,動則有風,風大即一念,心中動相耳,情器世間,一切諸風,莫不資始乎此,故曰皆是妄緣,風力指無明所轉變也。欲細釋此二語,可將第四卷首,佛答叁種忽生之文,從性覺必明起,至彼無同異,真有爲法止,可作此注腳。

  辰二 觀察群動無二

  我于爾時,觀界安立,觀世動時,觀身動止,觀心動念,諸動無二,等無差別。

  我于爾時:即彼佛授觀時,指示風大發源時,風大由于本覺妙明,隨緣起念,一念妄動,自蔽妙明,妄循無明風力所轉,故有世界衆生。但能觀得風性本空,動相非有,便可旋妄複真,還歸本覺妙明之真心矣!故我依教修觀,觀察界之安立,十方界相,皆由風力執持;世之流動,叁世推遷,皆由風力密移;身之動止靜也,行、住、坐、臥,莫非風力所使;心之動念,生、住、異、滅,莫非風力所推。如此觀察,外而世界,內而身心,諸動雖多,其體無二,唯一風性,故曰等無差別。

  我時覺了,此群動性,來無所從,去無所至,十方微塵,顛倒衆生,同一虛妄。

  先觀世界身心,諸動雖多,唯一風性;我此時覺了,此群動之風性,無所從來,亦無所去,當體全空,無有實體,可跟究故。十方微塵世界:此指無情之器界;以及顛倒衆生:此指有情之根身,同一虛妄,皆妄緣風力所轉耳。

  辰叁 觀成頓證徹悟

  如是乃至,叁千大千,一世界內,所有衆生;如一器中,貯百蚊蚋,啾啾亂鳴,于分寸中,鼓發狂鬧,逢佛未幾,得無生忍。

  如是乃至:是從廣至狹,從微塵數世界,乃至叁千大千,一世界內,所有一切衆生:上是法,下舉喻。喻如一器皿之中,貯百蚊蚋,啾啾小鳴之聲亂鳴,在分寸小器之中,鼓發狂鬧:鼓動也,狂亂也。一器喻一界,蚊蚋喻衆生;一界衆生,如小器中,貯百蚊蚋,于分寸中,亂鳴鼓動狂鬧,喻各爲妄緣風力所轉,于世界中,爭人競我,稱王圖霸,求名謀利,此皆狂鬧。由觀力故,觀大同小,觀妄非真,即妄緣風力,亦皆虛妄無體。逢佛未幾者:逢遇無量聲佛授觀,經時未久,速得悟證;先悟風大,來無所從,去無所至,當體性空。風大如是,諸大皆然,本無生滅之相可得,即得無生法忍,獲證圓通。

  爾時心開,乃見東方,不動佛國爲法王子。事十方佛,身心發光,洞徹無礙。

  心開:乃本覺真心開顯。東方屬震,爲群動之首,乃見動中有不動佛,即阿佛。梵語阿,此雲不動。此乃于風性妄緣動中,親見本覺不動之真體;即于不動佛會下,爲法王子,乃能遍事十方諸佛,即如觀世音,在彌陀會下,爲法王子,而能遊化諸國,遍事諸佛。身心發光者:既了妄身妄心,皆屬妄緣,風力所轉,親見法身真心,乃是當人自性本具,內外洞徹,如淨琉璃,映現諸法,此即得名所以。

  辰四 結答所證圓通

  佛問圓通,我以觀察,風力無依,悟菩提心,入叁摩地,合十方佛,傳一妙心,斯爲第一。

  此結答圓通。我以因也觀察風力無依,即是無體,此了妄也;悟明本覺菩提真心,此悟真也。又觀風大,來無所從,去無所至,則風大無依,當體即空;則由妄緣風力所轉,身心世界,豈不亦空?此句即前所雲,諸妄銷亡。悟菩提心,妄窮真顯,即前所雲,不真何待?從此得入叁摩地,合十方諸佛,所傳微妙心印:如第二卷,顯見不分科中,文殊代問,佛告文殊,十方如來,及大菩薩,于其自住叁摩地中,見與見緣,並所想相,如虛空華,本無所有;此見及緣,元是菩提,妙淨明體,即諸佛所傳妙心。琉璃光,因觀風大證此,故曰斯爲第一。

  卯五 空藏空大 分五 辰初 陳白自身所證 二 詳明色空無礙 叁 依正攝入圓融 四 總由觀空神力 五 結答所證圓通 今初

  虛空藏菩薩,即從座起,頂禮佛足,而白佛言:我與如來,定光佛所,得無邊身。

  清涼雲:混虛空爲體性,故名虛空藏,以虛空爲身,又名無邊身,因虛空無邊故。藏字之義,如《宗鏡》雲:大集會中,虛空藏來時,純現虛空相,謂阿難言:我以自身證知,是故如所證知,能如是說,何以故?我身即是虛空,以虛空證知一切法,爲虛空印所印。爾時五百聲聞,各以所著,郁多羅僧,奉虛空藏,一時同聲說如是言。智法藏中,不墮其外。所奉之衣,即便不現,諸聲聞問:衣何至耶?虛空藏言:入我藏中。又此菩薩,以虛空爲庫藏,雨十方無量阿僧祗世界,所有寶物,衣服飲食故。偈雲:虛空藏菩薩,得虛空庫藏,充足諸有情,此藏無窮盡,因是名爲虛空藏;即從座起,頂禮白佛。

  我與如來:指釋迦如來,定光佛即然燈佛。《大論》雲:太子生時,身光如燈,後發心出家,直至成佛,故名然燈。是釋迦如來,第二僧祗,授記本師。虛空藏與釋迦,但同事然燈,得無邊身,乃菩薩自述所證,非與釋迦同得也。

  辰叁 詳明色空無礙

  爾時手執,四大寶珠,照明十方,微塵佛刹,化成虛空。

  菩薩既以空性爲身,應以空慧爲手;四大寶珠:即照空四大之智珠,菩薩已得虛空身,則內四大之我已空,若外四大之法不空,則身相不純,大用不遍;故複以空智,照明十方微塵數佛刹,所有外四大,一一化成虛空;此空非斷滅空,乃空諸妄相,妄盡真純,以真空妙智,智光所融,一一化成真空妙理;爲此得體,證法身德。

  又于自心,現大圓鏡,內放十種微妙寶光,流灌十方,盡虛空際。

  自心:即自己本覺真心。現出大圓鏡智:此智是佛轉第八識所成。因虛空藏,分證如來叁德秘藏,故能現此智,且能于此總智,更現十種別智;十種微妙寶光,即十智,如《華嚴》叁世智,乃至無邊諸佛智。智光流灌十方,盡虛空邊際:則空中所有世界,無一不在智光所照之中,色空無礙。或以一智,而現十智,照徹十法界,窮盡真空妙有,此屬現相,全事即理,而成理事無礙法界,證般若德。

  辰叁 依正攝入圓融

  諸幢王刹,來入鏡內;涉入我身,身同虛空,不相妨礙。

  此攝刹入身,及下分身入刹,依正互相攝入,圓融自在,乃事事無礙法界,不思議業用。諸幢王刹:即無量香水海中,諸浮幢王刹,乃依報廣大之境,攝入我正報身中,身同虛空,彼此不相妨礙,此廣陝自在無礙門。

  身能善入微塵國土,廣作佛事,得大隨順。

  此以正報入依報。身能善入者:以一身而入一國,或多身而入多國,皆不得稱爲善入;今能善入者,以一身而分無量身,同時遍入微塵國,廣作無邊佛事。得大隨順:即大自在。此乃起用,證解脫德。

  辰四 總由觀空神力

  此大神力,由我谛觀:四大無依妄想生滅,虛空無二,佛國本同,于同發明,得無生忍。

  此大神力:即指色空無礙,依正攝入。由我下:出神力之來由,由我觀空所致,我則谛觀四大,本非心外實有,唯心所現,無體可得;無依、即無體也。乃隨妄想以生滅,念起則非有似有,念息則當體即空,故曰虛空無二。四大既同虛空,無有差別,佛國亦以四大爲能成?故佛國亦自本空;同、即空也,以虛空爲同故。 于同發明,得無生忍者:即于空性,發明藏性,悟明性覺真空,性空真覺,清淨本然,周遍法界。空性生即無生,諸大亦然,自不見有少法生滅之相,故曰得無生忍。前所發大自在用,皆此忍之力也。

  辰五 結答所證圓通

  佛問圓通,我以觀察,虛空無邊,入叁摩地,妙力圓明,斯爲第一。

  此結答圓通。我因修空觀,觀察虛空無邊,觀成得定,入叁摩地。妙力圓明者:即前色空無礙,依正互融,十方圓明,得大自在,以斯空觀,最爲第一。

  卯六 彌勒識大 分四 辰初 陳白上古佛世 二 教修唯心識定 叁 中古定成得記 四 結答所證圓通 今初

  彌勒菩薩,即從座起,頂禮佛足,而白佛言:我憶往昔,經微塵劫,有佛出世,名日月燈明。我從彼佛,而得出家,心重世名,好遊族姓。

  彌勒,梵語具雲梅怛利曳,此雲慈氏,姓也,名阿逸多,此雲無能勝,今稱慈氏,由得慈心叁昧故,慈無能勝。起座頂禮白佛:我憶往昔,經微塵劫,有佛出世,名日月燈明,此佛以叁智立名。我從彼佛,而得出家;此但出世俗之家,心重世間名聞去聲利養,名與利相因,則身爲利役,好奔走于貴族,交遊乎大姓,有名利可圖,故曰好遊族姓。法華經雲:“貪著于名利…

《大佛頂首楞嚴經講義 第十四卷》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