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求名利無厭,好遊族姓家,棄舍所習誦”是也。
辰二 教修唯心識定
爾時世尊,教我修習,唯心識定,入叁摩地。曆劫以來,以此叁昧,事恒沙佛,求世名心,歇滅無有。
爾時世尊,觀機授教,因我重世名,心馳散故,教我修唯心識定,觀察叁界唯心,萬法唯識。通達一切外境,無非心識之所變現,如夢如幻,無一真實。因修此定,心不馳散,而不外求,得入叁摩地。此唯心識定成,自日月燈明佛起,曆劫以來,以此叁昧,奉事恒沙諸佛。唯識定深,觀“人間富貴花間露,世上功名水上漚”。但修內觀,無複外求,故求世名心,歇滅無有。
辰叁 中古定成得記
至然燈佛,出現于世。我乃得成,無上妙圓,識心叁昧。
然燈佛乃釋迦如來,第二僧祗授記本師。出現世時,我乃得成無上妙圓,識心叁昧。前雖得叁昧,未臻妙圓,不能稱爲無上,然積行雖經多劫,入理在一刹那,如瓜熟蒂落,一刹那間,頓悟性識明知,覺明真識,全識全性,全性全識,本如來藏。妙真如性曰妙,圓滿周遍曰圓,此即由相宗之權,而入圓教之實。
乃至盡空如來國土,淨、穢有無,皆是我心,變化所現。
上科成定得體,此科稱體起用。此現國土,爲所依處,後現如來爲教化主;所現如來國土有叁:淨穢有無,即對叁土。或法性土,法身所依,無淨無穢,即常寂光土;次現受用土,報身所依,有淨無穢,即實報莊嚴土;叁現變化土,應身所依,有淨有穢,即凡聖同居土。一一皆我識心,變化所現。既雲所現,體本自空,既曰變化,相非實有,真空不礙妙有,故現國土;妙有不礙真空,故唯變現。
世尊,我了如是,唯心識故。識性流出,無量如來,今得授記,次補佛處。
我既了達如是,淨穢國土,唯是心識所現之故,識性又複流出,無量如來,我雖未成佛,已能現土現佛,成辦諸佛所應作事,廣度無量衆生。今佛知我已證無上妙圓識心叁昧。故得蒙授記,候補作佛,以爲賢劫第五尊佛,于當來下生,龍華叁會,說法度生。
辰四 結答所證圓通
佛問圓通,我以谛觀,十方唯識,識心圓明,入圓成實,遠離依他,及遍計執,得無生忍,斯爲第一。
此結答圓通。我以識大,谛觀十方,一切依、正,染、淨,唯是識心之所變現,了知叁界唯心,萬法唯識,識心無二,一體圓明。又一解:識心具足一切法,普照一切法,法法無非識心,故曰圓明。是以能入,圓滿成就,真實之性;既入圓成實性,自可遠離,依他起性,遍計執性。
圓成實性是真體,能爲諸法所依,喻如麻;依他起性,依圓成實性所起,虛妄之相,相有性無,此約依真,喻如繩;繩依麻所成故。遍計執性,于依他起性,周遍計度,分別妄執,情有理無,喻如蛇如夜間見繩妄認爲蛇。。今既遠離二種情執,如佛所言,若離妄想,則無師智,自然智,一切顯現,便得無生法忍,即入圓成實性,我即以斯谛觀唯識,最爲第一。
《叁性唯識》雲:一、遍計執性,頌曰:“由彼彼遍計,遍計種種物,此遍計所執,自性無所有。”論曰:周遍計度,故名遍計;品類衆多,說爲彼彼。以六、七二識,遍于一切染、淨法上,計有實我實法,名遍計所執。遍計本空,如繩上蛇。二、依他起性,頌曰:“依他起自性,分別緣所生。”論曰:衆緣所生,心心所體,及相、見分,皆依衆緣,而得起故。以依他衆緣,和合互起,猶如幻事,如麻上繩。叁、圓成實性,頌曰:“圓成實于彼,常遠離前性。”論曰:于依他起上,常遠離前遍計所執,內不執實我,外不執實法,我、法二空,所顯真如爲性,故雲:圓成實性,此則如麻。故攝論雲:“分別性如蛇,依他性如繩,圓成性如麻。”麻上生繩猶是妄,何況繩上更生蛇。
卯七 勢至根大 分五 辰初 陳白古佛授法 二 詳喻感應道交 叁 合喻顯示深益 四 述己自利利他 五 結答所證圓通 今初
大勢至法王子,與其同倫,五十二菩薩,即從座起,頂禮佛足,而白佛言:
此根大圓通,乃都攝六根,非單修一根。若單修則與六根同,七大中根大,在識大前。今此菩薩,說在彌勒之後,爲對機故。如觀世音不預六根之列,而獨殿後者,中有叁意:一、知佛密意、于前教令悟圓入一科中,已密示耳根爲最優。二、知此方衆生,耳根最利,易于修證,如文殊雲:“此方真教體,清淨在音聞。”叁、知若對多聞之阿難,一向慣用耳根,但令不順流聞聲,而逆流照性,便可就路還家;順流聞聲,即是結縛之元,乃爲生死本。逆流照性,即是解脫之要,可入涅槃門。故觀音殿後,敘述解結修證,廣談利生大用,以啓阿難羨慕之心。大勢至,亦知佛之密意,若對此方機宜,修證楞嚴大定,固是耳根爲最,若論普被叁根,橫超生死,惟有念佛法門,最簡易、最圓頓,堪稱第一,故說在識大之後。
大勢至,《觀經》雲:“以智慧光,普照一切,令離叁途,得無上力,是故名大勢至。”《思益經》雲:“我投足處,震動大千,及魔宮殿,故名大勢至。”又名得大勢,以能成辦一切所應作事故,得大勢力也。《悲華經》雲:往昔因中,彌陀作輪王時,觀音爲長子,勢至爲次子,今在極樂,居彌陀左右,輔弼佛化,候補作佛。
阿彌陀名無量壽,乃有量之無量,亦有涅槃。彌陀涅槃之後,正法住世,亦複無量劫,正法于上半夜滅盡,下半夜觀世音菩薩成佛,名普光功德山王如來。佛壽與正法,亦皆無量,正法住世時,大勢至菩薩,教化衆生,候補作佛,至正法于上半夜滅,大勢至菩薩于下半夜成佛,名善住功德寶王如來。 法王子,是菩薩別稱,法王指佛,佛爲法王,于法自在。法王子,能發四種心:一、發廣大心:誓度無邊衆生,于十方世界,攝念佛人,歸于淨土。二、發第一心:誓成無上佛道,雖巳分證叁德,仍求究竟二嚴。叁、發常時心:輔助彌陀觀音,久經劫數,不生厭倦。四、發不顛倒心:曆劫度生,不著度生之相,無度而度,度即無度,能荷擔如來重擔,能承紹法王家業,爲法王真子,故稱法王子。 與其同倫,五十二菩薩:與者共也,倫者類也。要分自行與化他二類:一、自行,同以念佛心,得入無生忍,雖同修念佛法門,功行淺深不等,或有住幹慧地者,或有住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覺者,合計五十二位,故曰五十二菩薩,非局定數也。二、化他,同以念佛法門,教化衆生,今于此界,攝念佛人,歸于淨土,功行淺深,所化之衆,亦有五十二位差別。
菩薩具雲菩提薩埵,梵語菩提,此翻爲覺,薩埵、翻爲有情,有情即是九界衆生之通稱。六凡衆生,愛情未斷,叁乘衆生,識情未盡,故同稱有情。覺有情乃指大勢至菩薩,有叁義解釋:一、自利,是已經覺悟之有情,自身本來是佛,若肯念佛,必得成佛。二、利他,能以自覺之道,覺悟一切有情,教化衆生,同心念佛,齊成佛道。叁、運智,上求佛覺以自利,運悲,下度有情以利他,有此叁義,名覺有情。 即從本座而起,頂禮佛之雙足,以至尊之首,頂禮我佛至卑之足,以表至敬,而白佛言:此是請法之儀,乃是結集經家所敘。
我憶往昔,恒河沙劫,有佛出世,名無量光,十二如來,相繼一劫,其最後佛,名超日月光,彼佛教我,念佛叁昧。
菩薩自稱曰我,乃是菩薩假我,及法身真我,不妨隨順世人,同稱爲我,非同凡夫妄執之我。凡夫妄執四大妄身,以爲實我,不了諸法本無我,我執既起,貪、嗔、癡,無不從此而生。或貪財爲我受用,或貪色爲我娛樂,或貪名爲我榮耀,或貪食爲我滋養,或貪睡爲我安息;是我所貪之財、色、名、食、睡,設若爲他人之所妨礙,以及剝奪,則嗔怒之心,勃然而起,此因貪起嗔,即愚癡。是知我執,爲諸惡根本。身心因此不得安樂,世界由此不得和平。
又非同外道妄計之我。外道有二十五谛,最初爲冥谛,冥谛生覺大,覺大生我心,我心生五微,五微生五大,五大生十一根,最後曰神我,計有神我爲萬能,此屬邪知邪見。菩薩已得我空,故非妄執與邪計,凡、外二種我也。我憶往昔,恒河沙劫:我字已如上釋,憶者憶念,明記不忘也。過去稱爲往昔。恒河亦雲殑伽河,此雲天堂來,狀其來處之高。此河在印度雪山之頂,無熱惱池流出,無熱惱是龍王名,此池以龍爲名,池有四口,流出四河:東銀牛口,流出殑伽河,此雲天堂來狀其來處之高,即恒河,闊四十裏,河底銀沙,沙細如面。南金象口,流出信度河,此雲驗河,河底金沙。西琉璃馬口,流出縛刍河,此雲青河,河底琉璃沙。北玻璃師子口,流出徙多河,此雲冷河,河底玻璃沙,中國黃河源。佛所住祗園,相近恒河,凡言數目之多,常取河沙爲喻。此言恒河沙劫,以顯經時之久也。劫具雲劫波,此雲長時分。
有佛出世,名無量光者:于時有佛,出現于世間,佛梵語具雲佛陀,此言覺者,乃大覺悟之人,具本覺之妙理,發始覺之妙智,證究竟覺之妙果,方名爲佛。佛在因地之中,亦是人道一衆生,修成爲佛。本覺者,即衆生本有之佛性,人人本具,個個不無,此性即衆生六根之中,不生不滅之真性,亦即真如妙理,隨衆生之染緣,其體不變。前雲:“縱汝形銷,命光遷謝,此性雲何,爲汝銷滅?”隨緣不變,故謂之妙。本覺妙理,雖人人本具,多皆迷而不覺,故爲衆生,或遇知識開導,或閱經教開悟,了知衆生,具有佛性,本來是佛,是爲始覺,由不覺而方始覺悟也。此始覺即屬妙智,依此妙智,返照妙理,照澈心源,而成究竟覺之佛果,是謂叁覺圓,萬德具,爲大覺悟之人。超九界以獨尊,爲叁界之導師,作四生之慈父,故出現于世間。 名無量光者:此佛以光明而立號,因光明勝故,名無量光。然光有身光、智光之別,智光,諸佛同得一切種智,智光相同;身光,有照一由旬,十由旬,百千由旬,或照一世界,十世界,百千世界者。今稱無量者,則普照十方國土,無所障礙,乃至鐵圍山間,日月神光照不到,亦得大明,此無量光佛名,與彌陀名同,因…
《大佛頂首楞嚴經講義 第十四卷》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