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大佛頂首楞嚴經講義 第十一卷▪P3

  ..續本文上一頁走,登伽頓銷愛欲,耶輸同悟宿因,種種因緣,透機之談,善巧方便,提撕獎勸。或以向上一著提撕,則雲狂性自歇,歇即菩提。卻又不舍婆心獎勸,則雲曆劫憶持無功,不如一日,修無漏業。

  引諸沈冥,出于苦海者:接引凡、小出離憎、愛二苦海。又沈謂凡夫,沈淪分段生死苦海;冥謂二乘,冥滯變易生死苦海。若照本經,一乘了義說,接引凡、外,出離二種生死苦海,而達菩提涅槃彼岸,亦所以啓後修門矣。自滿慈發問至此,複爲一周,名“無生無礙周”。

  《正脈》雲:前周中,談空如來藏,以直指自心,本具妙定之體,極顯其常住周遍;此一周中,談後二如來藏,乃至圓融叁藏,以詳發自心,本具妙定體用,極顯其無礙圓融。此即十方如來,得成菩提,妙圓真心,不假修習,如如本定,叁名中,即妙奢摩他;而悟徹此者,即微密觀照也。又此心此定,一切衆生,乃至權小,悉不測知,所以錯亂修習,終無實果,故于經題四實法中,正屬如來密因也。而舊注謂見道分者,亦齊于此。正宗至此,已二說奢摩他路,令悟密因,大開圓解竟。

  己叁 說叁摩修法令從耳根一門深入 分二 庚初 選根直入 二 道場加行 庚初分叁 辛初 阿難說喻求門得入 二 如來教令一門深入 叁 大衆承示開悟證入 辛初又分二 壬初 述領佛旨 二 喻屋求門 今初

  世尊!我今雖承,如是法音,知如來藏,妙覺明心,遍十方界,含育如來,十方國土,清淨寶嚴,妙覺王刹。

  此爲正宗第二大科。佛答阿難所請,叁名中妙叁摩,經題中修證了義,文中所說,名義皆相合也。于建立義門文中,佛親命名,妙叁摩提,通科之中,或稱叁摩提,或稱叁摩地,或稱叁摩,但是梵音小異耳。首二句承領法音,通指後二藏所說之法音。觀雖承二字,乃是雖然領悟,已開圓解,須請圓修,方克證入,故下喻屋求門,即是求示修門也。 知如來藏:知字即大開圓解,已悟叁如來藏之圓理。妙覺明心,遍十方界:即一真法界之心,乃領悟空不空藏中,惟妙覺明,圓照法界之義。既悟心遍十方,故能含育,四聖六凡之十界。文中獨約佛界說,九界雖不明列文言,可以推知,皆是妙覺明心,隨緣顯現耳。

  含育如來,十方國土者:含育二字,雙貫下兩句,含是含容,育是生育,如來指化身佛,國土即變化土。清淨寶嚴,妙覺王刹者:妙覺王指報身佛,刹即實報土,佛身具足寶相莊嚴,刹土廣聚七賓莊嚴,身土悉皆清淨,故曰清淨寶嚴,妙覺王刹。此中但說報、化二身,不說法身者,以法身即妙覺明心,爲能含育,由法身垂現報、化二身也。

  如來複責,多聞無功,不逮修習。

  上敘心開之相,此領勸修之旨。前如來雲:一以此積劫,多聞熏習,不能免離,摩登伽難。”是責多聞無功也。又雲:“汝雖曆劫,憶持如來,秘密妙嚴,不如一日,修無漏業,遠離世間,憎愛二苦。”是責不逮及也修習也。

  壬二 喻屋求門

  我今猶如,旅泊之人,忽蒙天王,賜與華屋;雖獲大宅,要因門入。

  陸宿曰旅,水宿曰泊。阿難尚在有學,未返家鄉,猶如旅泊之人。前佛告以菩提、涅槃,尚在遙遠者,即因此也。天王者,左傳稱周天子爲天王,佛乃法中之王,故以喻焉。華屋喻如來藏心,華屋文質相稱,喻如來藏體用圓融。前蒙如來開示藏心,得開圓解,猶如忽蒙天王,賜與華屋,實出望外! 雖獲大宅,要因門入者:雖得蒙賜大宅,未得其門而入,猶如宮牆外望之人,安能受用?喻雖悟藏心,廣大圓滿,未得修門,不能證入,何由安住?故請修爲當務之急也。華屋之門,即在六根門頭,阿難未知,無由得入。

  惟願如來,不舍大悲,示我在會,諸蒙暗者,捐舍小乘畢獲如來無余涅槃,本發心路。

  此普求入大之法。若不蒙示,則涅槃無路可修,故惟願如來,不舍無上大悲,指示在會諸蒙暗者。锢蔽權宗曰蒙,昏迷實理曰暗;此等即未入華屋,門外漢也。 捐舍小乘,畢獲如來無余涅槃者:令在會各各回小向大,不住化城,前趨寶所,捐棄也舍昔日修證小乘,有余涅槃,畢竟求得如來極果,無余涅槃。本發心路者:根本發心,下手起修之門路,此即求示因地心。若最初發心,能依二根本中真本,爲因地心,則直趣菩提,自然不遭纡曲,即是正修行路。下文佛令從根解結,即本發心路也。

  令有學者,從何攝伏,疇昔攀緣,得陀羅尼,入佛知見!作是語已,五體投地。在會一心,伫佛慈旨!

  此別爲有學,正求初心方便。令有學者:即未得無學果位之人,從何方便,可以攝伏疇昔攀緣心?攝,是收攝而不放;伏,是降伏而不動;疇昔指過去,自從無始,以至今生。攀緣心,即意識心,攀所緣六塵之境,念念分別取舍,即二根本中妄本。爲楞嚴大定之障礙,故佛前對阿難,首先破除此心。 得陀羅尼:解見第叁卷,剖妄出纏文中。彼佛雲將欲敷演,是知前說次第叁藏,圓融叁藏,無不是敷演陀羅尼也。今欲必得,庶可入佛知見。佛之知見,衆生本具,但迷時埋沒,佛知見,成爲衆生知見;悟時顯露,衆生知見,無非佛之知見,由來生佛不二,祗因迷悟成差。若欲入佛知見,但從根中入流,即使得入。 作是語已,五體投地。在會人衆心一,伫候如來慈悲法旨,均欲奮發真修,以免錯亂。

  辛二 如來教示一門深入 分四 壬初 分門以定 二 義二驗證以釋二疑 叁 绾巾以示倫次 四 冥授以選本根 壬初分二 癸初 標開妙修行路 二 教明二決定義 今初

  爾時世尊,哀愍會中,緣覺、聲聞,于菩提心,未自在者,及爲當來,佛滅度後,末法衆生,發菩提心,開無上乘,妙修行路。

  此經家敘述佛意,正爲現在回心之衆,兼爲當來大根之機。爾時即阿難請示修門之時,世尊哀愍現會之中,已經回小向大,緣覺、聲聞之衆,于菩提心未自在者。今作二解:一、此衆于諸佛如來,修證無上菩提,秘密之因地心即如來密因,叁如來藏心。,悟雖已悟,未得修門,不能證入,故其心未得自在;二、此衆于菩提因心即妙覺明心。,雖然與阿難滿慈同悟,前叁卷末,各各自知,真心遍常,後承佛法音,知如來藏。妙覺明心,遍十方界,含育如來國土,難得圓解,未起真修,尚屬不定性,難免遇緣便退,無自由分,不得自在故。佛勉以不生疲倦,示以二決定義,欲令不定性,而成決定性矣。

  及爲當來,佛滅度後,末法衆生,發菩提心者:及者兼及並及,佛之悲心無盡,欲益現未,當來即未來。佛滅五住煩惱,度二種生死,變易早盡,分段亦離,而歸涅槃,大寂滅海。滅後正法住世一千年,像法一千年,末法一萬年,末法衆生,根淺智劣,而能發菩提心,誠爲難能可貴。開無上乘,妙修行路者:無上乘,即最上一佛乘,同教一乘,猶爲有上;別教一乘,方稱無上,是所趣之果,即上阿難所請之無余涅槃。下句是能趣之因,即上本發心路。此雲妙修行路,密指耳根圓通,從聞性妙理,起反聞妙智,以妙智照妙理,聞、思、修證。上句開字,對下句路字,說根本發心,妙修行之路既開,而無余涅槃,無上菩提,斯可希冀矣。

  癸二 教明二決定義 分二 子初 宣示總征 二 分判二義 今初

  宣示阿難,及諸大衆,汝等決定發菩提心,于佛如來,妙叁摩提,不生疲倦,應當先明發覺初心,二決定義。雲何初心,二義決定?

  此先教明二決定義。宣示阿難,及諸現前大衆,等未來衆生,決定發求成無上菩提之心,不願終止化城,有志前趨寶所。于佛如來,妙叁摩提者:叁摩提加一妙字,即阿難所請佛定,第二妙叁摩是也。又即經題中,修證了義之功,又即觀世音從聞、思、修,所入之叁摩地,爲諸佛共修之法。不生疲勞倦怠之心,美則美矣!應當先明了,發覺覺即菩提最初之因地心,還是真心耶?還是妄 心耶?若依妄心,因地不真,果招纡曲,不能得成無上菩提,猶如蒸沙,不能成飯;若依真心,則依不生不滅爲因地心,然後可以圓成果地修證。故對二種決定義,不得不預先明了。二決定義,下文佛自解說,先總征:雲何初心二義決定?

  子二 分判二義 分二 醜初 決定以因同果澄濁入涅槃義 二 決定從根解結脫纏入圓通義 醜初分叁 寅初 令審觀因果 二 示所除五濁 叁 明伏斷證極 今初

  阿難!第一義者:汝等若欲捐舍聲聞,修菩薩乘,入佛知見,應當審觀因地發心,與果地覺,爲同爲異?

  此下別示二義。今先示第一義:決定以因心,要同果覺,乃可從真因,而克妙果。故呼阿難而告之曰:第一義者,汝等若欲願樂也捐舍聲聞小乘,不願沈滯空寂,欲修菩薩大乘,智悲並運,求入佛之知見,前文已解。欲字雙用,欲即是志願,志願舍小乘,志願修大乘,求入佛之知見,即求成佛道。應當谛審觀察,因地最初發心之心,與果地究竟取證之覺,同耶?異耶?因心若同果覺,如以空合空,因心若異果覺,如煮沙作飯;不得不加觀察,以免因差果謬矣!

  阿難!若于因地,以生滅心,爲本修因,而求佛乘,不生不滅。無有是處。

  此明異相。阿難若于在也因地,以生滅心爲本修因:此心即第六識攀緣心,妄根本也。以此心爲本地修因之心,若求二乘小果則可,而求諸佛最上一乘,不生不滅,真常果覺,則不可,故曰無有是處。

  以是義故,汝當照明,諸器世間,可作之法,皆從變滅。阿難!汝觀世間,可作之法,誰爲不壞?

  以是因果不同之義,汝當起智照察,照明器界世間,可作之法,即有爲法,有爲有生滅,故曰皆從遷變壞滅。恐其不信,故重呼其名,告以汝觀察世間,可作有爲之法,誰爲不壞?要其自觀自悟自信也。可作之法,例第六識,生滅無常之心,決定不可用爲因地心,前佛與阿難,叁番破妄識,即此意也。

  然終不聞,爛壞虛空。何以故?空非可作,由是始終,無壞滅故。

  上例明異相,此例明同相。然字轉語之詞,終不聞爛壞虛空,虛空例根性,不生不滅,真實常住之心,故以不聞爛壞虛空例之。何以故下,釋其…

《大佛頂首楞嚴經講義 第十一卷》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