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大佛頂首楞嚴經講義 第十一卷▪P4

  ..續本文上一頁所以,以虛空非可作有爲法故,從始至終,其性真常,無壞滅故,決定可取爲本修之因地心。前佛與阿難,十番顯真心,即此意也。以上決定以因同果,是第一決定義之宗。下澄濁入涅槃,是此宗之趣。

  寅二 示所除五濁 分叁 卯初 克示濁體 二 總喻濁相 叁 別列濁名 今初

  則汝身中。堅相爲地,潤濕爲水,暖觸爲火,動搖爲風。由此四纏,分汝湛圓妙覺明心,爲視、爲聽、爲覺、爲察,從始入終,五疊渾濁。

  此克示五濁之體。本經與諸經,名同義異,但取圓湛心水,投以諸大之土,水失清潔,以致見等不圓不湛,便是濁體。交師雲:外五大與內四大,雖均爲濁體,而逼切生死,障絕涅槃,惟內四大爲尤甚,故此文多論身中四大也。 先釋身中四大:則汝現身之中,堅硬之相,肌肉筋骨爲地大;潤濕之相,津液精血爲水大;暖觸之相,燥熱溫度爲火大;動搖之相,氣息運轉爲風大。 由此四纏:即四大假合,互相纏結,組織成身。既有身相,妄有六根,分汝湛然圓遍,妙覺明真心,不生不滅,與生滅和合,成阿賴耶識。識精元明,映在六根門頭,爲視,即眼根見精;爲聽,即耳根聞精;爲覺,即鼻根嗅精,舌根嘗精,身根覺精;爲察,即意根根性照察,揀異意識分別了知,此即色心和合以爲濁體。下文所雲:“元依一精明,分成六和合”也。從始洎及也終,始于識陰,終于色陰,以生從識起故,五疊重也渾然不清,而成濁相,此結成名數。

  卯二 總喻濁相

  雲何爲濁?阿難!譬如清水,清潔本然,即彼塵土灰砂之倫,本質留礙,二體法爾,性不相循。有世間人,取彼土塵,投于淨水,土失留礙,水亡清潔,容貌汩然,名之爲濁。汝濁五重,亦複如是。

  此喻總明五濁之相。首句征,下喻明。清水二句,喻純真之心,清淨本然,塵土灰砂喻四大。倫,類也;質體也。本質留礙:謂四大本體,是留滯隔礙,能障真性。二體即清水之體,與四大之體。法爾,即本來之義,一清潔,一留礙。性不相循:喻純真之心與四大,一真一妄,其性各異。有世間人,喻迷位衆生;取土投水,喻起妄亂真。以致真妄和合,色心交織,喻如土失留礙,水亡清潔,真妄不分,故曰:“汩然”,乃混沌昏擾之相,名之爲濁。汝阿難心水,濁相五重,亦複如是。

  卯叁 別列濁名

  阿難!汝見虛空,遍十方界,空見不分,有空無體,有見無覺,相織妄成,是第一重,名爲劫濁。

  此下五段,別示五濁之名,由體相合而成名也。今先示劫濁,此濁依于色陰,內四大,外五大,俱屬色陰。內六精之性,乃屬心法,凡言濁者,以心水本湛,由諸大投以成濁,如上喻所明,此劫濁依色陰,外五大之空大,與六精之見精,交織而成。首句汝見虛空,舉空以影地大等四,舉見以影聞精等五。獨舉空見,以其兩者,俱遍十方世界,妄織之相易明。空見不分者:同時俱遍,不能分出,何處是見之邊涯,何者爲空之界畔,此叁句舉劫濁體。

  有空無體,有見無覺者:若但有空而無見,則空無體可得,即無見誰明空體?若但有見而無空,則見無有所覺,即無塵不能顯根。相織妄成:以空見相織,如一經一緯,密織不分。見空既爾,見色亦然,眼根既爾,余根亦然;根塵相對,渾濁真性,隱蔽妙明,遂成劫濁之相。此叁句明劫濁相,後二句出劫濁名,是第一重,名爲劫濁也。此濁居初,若按從真起妄解,汝見虛空,見當指能見見分,空當指晦昧空相,見相交織,而成劫濁也。

  汝身現抟,四大爲體,見、聞、覺、知,壅令留礙,水、火、風、土,旋令覺知,相織妄成,是第二重,名爲見濁。

  次示見濁。此濁依于受陰,以見、聞、覺、知,與內四大,交織而成,六受用根,領納諸境。汝身現抟四大爲體:此二句舉見濁體,謂汝今此身,抟取四大假合,以爲自體。四大解見在前。既有身相,則有六根,由是分一精明,而成見、聞、覺、知等六精。元是一精明,被地、水、火、風四大所壅隔,既成六根,而分作六和合,本無留礙者,而成留礙矣!眼只能見,乃至意只能知,水、火、風、土四大,本是無知之物,旋令覺、知;旋者轉也,爲六精之性所旋轉,轉無知覺者,而成有知覺矣。 相織妄成者:知與無知,交相組織,亦如一經一緯,密織不分,擾亂真性,妄成見濁之相,共有六十二見,以身見爲首,雖針鋒之微,亦有痛覺。末二句,出見濁名,是第二重名爲見濁。

  又汝心中,憶識誦習,性發知見,容現六塵,離塵無相,離覺無性,相織妄成,是第叁重,名煩惱濁。

  叁示煩惱濁。此濁依于想陰,以前段六根既備,而對六塵,六想自成,即六識想像六塵之境,故曰:又汝心中,憶識誦習。謂六識妄想心中,憶念過去所緣境,牢記不忘;識取現在所緣境,愛著不舍;誦習未來所有境,預先計劃。此二句舉煩惱濁體。

  性發知見,容現六塵者:性即能想六識之性,托于六根,發爲見、聞、嗅、嘗、覺、知,六種妄想。前五乃同時意識,與五識同時而起者;知乃獨頭意識。知見二字,舉二該六。容即所想六塵之相,現有六塵之境。離塵無相,離覺無性者:六識若離六塵境界,則所緣塵亡,能緣識泯,無有識相可得;六塵若離六識妄覺,則能取不生,所取亦空,無有塵性可得。相織妄成者:妄覺妄塵,交相組織,亦如一經一緯,密織不分,所以緣塵想念,貪戀不休,效成煩惱濁之相。末二句,出煩惱濁之名,是第叁重,名煩惱濁。

  又汝朝夕,生滅不停,知見每欲留于世間,業運每常遷于國土,相織妄成,是第四重,名衆生濁。

  四示衆生濁。此濁依于行陰,以前叁段,既有世界,複有身心,世界身心既備,自有生滅。第七識爲生滅根源,念念遷流,而成行陰,故曰又汝末那心中,從朝至夕,妄念相續,生、住、異、滅,無暫停息,于是遷世界,續身心,遂有無邊生死。此二句舉衆生濁體。 知見每欲留于世間者:以凡夫無不貪生畏死,故依執我之知見,每欲常留住于世間,滿了百歲,還想一百二十歲,此約心言。無奈行陰密移,業運常催,無自由分,舍生趣生,遷移國土,此約身說。相織妄成者:妄身妄心,常遷欲留,交相組織,亦如一經一緯,密織不分,擾亂真性,妄成衆生濁之相。末二句,出衆生濁名,是第四重名衆生濁。

  汝等見聞,元無異性,衆塵隔越,無狀異生。性中相知,用中相背,同異失准,相織妄成,是第五重,名爲命濁。

  五示命濁。此濁依于識陰,指第八識。七識屬行陰,六識屬想陰。以第八識,在衆生分上,去後來先作主翁;壽命與八識,有連帶關系,人生八識未離,壽命未盡,八識離體,壽命即盡,故命濁依于識陰。 汝等見聞,元無異性者:汝等見、聞、覺、知此即根之見聞等精,非六識見聞等。,元是一體,本無異性。衆塵隔越者:衆塵,指明、暗、動、靜等六塵,攬塵結根,各開門戶,是以隔離一體,而爲六精,無狀異生;越即離也。此四句舉命濁體。

  性中相知,用中相背者:然以性中而論,六用元是一體,事同一家,知覺相通,同而非異;若據用中而說,一體既成六用,不無彼此,互相違背,異而非同。同異失准,相織妄成。准定也,同非定同,異非定異,故曰同異失准。一同一異,交相組織,亦如一經一緯,密織不分,擾亂真性,妄成命濁之相。後二句,出命濁之名,是第五重名爲命濁。 交光法師雲:通上論之,妙覺明心,惟一湛圓,尚無內外,豈有諸濁?因自晦昧爲空,空晦暗中,結暗爲色之後,則外被五大器界所渾,而爲劫濁;稍內被四大身相所渾,而爲見濁;更內被六塵緣影所渾,而爲煩惱濁,由是斷續身心,遷流國土;複被生死所渾,而爲衆生濁;約此四相,則內外通一渾濁,而全失湛義;又由是而衆塵結滯,六根不複通融,而爲命濁。約此一相,則全失圓義。故欲複本湛圓,須求澄濁之法,是以下文,方教澄濁也。

  寅叁 明伏斷證極 分叁 卯初 決擇取舍 二 法喻伏斷 叁 結證極果 今初

  阿難!汝今欲令見、聞、覺、知,遠契如來,常、樂、我、淨。

  上科明衆生具足五濁,本有湛圓之性,所具四德,隱而不現;此科乃示,澄濁還清之法。其法先要決擇真妄之因心,取真舍妄,下手起修,則渾濁可澄,湛圓可複也。故告阿難,汝今根中,所具見、聞、覺、知之性,即本覺心。與十方如來,所證常、樂、我、淨之德,即究竟覺,本來一體,無二無別,本來湛然清淨,本來圓滿周遍,因有五濁,故失四德。

  且以五濁四德對論:因有衆生濁,則生死流轉,故失真常,而成無常;因有煩惱濁,根隨纏縛,則失真樂,而成苦惱;因有見濁、命濁,根識和合,則失真我,而成妄我;因有劫濁,世間塵勞,則失真淨,而成不淨。此但約別義,若約通義,每一濁皆失四德,失非真失,如濁水則亡清潔,究之清水,仍在濁中;四德雖非真失,五濁現在未除,是以與佛果德,自覺懸殊。汝今欲令,具五濁之四性,遠契如來之四德,非假澄濁之功不可!有志澄濁,非先擇真因地心,亦不爲功,故須決擇取舍。

  應平聲當先擇死生根本,依不生滅,圓湛性成。

  此即決擇真妄二本。若決擇不明,取舍顛倒,則五濁無由而清,涅槃無法可證,故佛特囑以應當揀擇,真因地心。死生根本:即第六意識攀緣心;佛前判二根本中,此爲妄本。凡、外、權、小,不達此心不是真因,悉取而錯亂修習,不能得成無上菩提,故佛叁番極破其妄,以是生滅之因,不契涅槃果德,故應先決擇,舍而去之。

  依不生滅,圓湛性成者:即根中所具,不生不滅,圓滿周遍,湛然常住之本覺佛性,乃前佛判二根本中,此爲真本,是菩提涅槃,元清淨體,故佛十番極顯其真。近具諸根,遠該萬法,凡、外、權、小,悉皆昧之,日用不知,今當決定明白,取而用之。

  上二句即舍識,下二句即用根。舍識、用根,爲楞嚴一經要旨,識心若不舍除,大定何自而修?根性若不取用,涅槃何得而證?故示阿難,請修之法,即示以舍識…

《大佛頂首楞嚴經講義 第十一卷》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