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葉波種,此雲龜氏,先人在此修道,感靈龜負圖而應,以是命族。阿難瞿昙種姓,此雲甘蔗種族,佛之始祖,日炙甘蔗而生,號瞿昙氐;又譯日種,又譯甘蔗,後四世改爲釋迦。此舉衆之所生,氐族名字也。
阿難,若此火性,因和合有,彼手執鏡,于日求火,此火爲從鏡中而出?從艾出?爲于日來?
此文前二句先牒定,下標征。若此火性,是因和合有者,彼人手執火鏡,于在也日前求火,此火爲從鏡中而出來?爲從艾中而出來?爲于日中而出來?先征後破。
阿難,若日來者,自能燒汝手中之艾,來處林木,皆應受焚?
此破火從日來。若謂火從日來,自能燒汝手中,所持之艾,是日中有火,來處所有山林樹木,爲日所照之處,皆應受焚;今既不焚,則知此火,非從日來矣。
若鏡中出,自能于鏡,出然于艾,鏡何不镕?纡屈也汝手執,尚無熱相,雲何融泮?
此破火從鏡出。若謂火從鏡中而出,自能于鏡中出來,然燒于艾,是鏡中具火大,火能克金,鏡何以不銷镕?又鏡中有火,定有熱相,現纡屈汝手,執持此鏡,尚無熱相,鏡雲何而得融泮?融泮即化也。鏡既不熱,則知此火,非從鏡出矣。
若生于艾,何藉日鏡,光明相接,然後火生?
此破火從艾生。若謂火大出生于艾,艾當自燃,又何所藉日鏡光明,與艾相接,然後火于艾生。不接不生,則知火大,非從艾生矣。
汝又谛觀:鏡因手執,日從天來,艾本地生,火從何方,遊曆于此?
此要阿難,再谛實觀察,鏡、日、艾叁者,各有從來,而火何所從來,而遊曆于艾乎?既無從來,當非和合。
日、鏡相遠,非和非合;不應火光,無從自有?
凡言和合,須同處相雜相交,現日之與鏡,一在天,一在地,相隔遙遠,非有和合之相。後二句反難雲:不應當火光,無因自然而有;從即因也。以上至非和非合止,先破因緣,後二句及自然。
巳叁 結顯體用
汝猶不知:如來藏中,性火真空,性空真火,清淨本然,周遍法界。
此顯全體圓融。猶者依舊也。不知由無真智,不達真理,如來藏,即是清淨實相真理,火大是事,事不離理,由阿難狹劣無識,不能通達,清淨實相。故責雲:吾先爲汝發明,地大即藏性,應當覺悟,何以汝依舊不了知,火大即藏性之中,本有之物,乃天真本具非和合不和合也? 性火真空,性空真火:亦互影言之,合四句爲兩句,謂性具之火,即是真體之空;性具之空,即是真體之火,即火即真,全相全性,圓融無礙,體本清淨,離諸染垢。即六祖大師所雲:“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周遍法界,即是體遍,用遍乃在下段。
隨衆生心,應所知量。
此與上科,體用攸分。上明藏性不變之體,此明藏性隨緣之用,用元從體起,亦必隨緣而興,乃隨九法界衆生,勝劣之心,應其所知,大小之量,隨緣顯現其用,即事可以驗知。
阿難,當知世人,一處執鏡,一處火生;遍法界執,滿世間起。起遍世間,甯有方所?
此即事驗知。一人一處,執鏡求火,隨一人之緣,一處火生;遍法界衆生,執鏡求火,隨多人之緣,滿世間都有火起。起遍世間,甯有一定方所?此約凡夫現境,尚見無限,而聖分上,更不待言;隨心應量,于此可知矣。
巳四 雙拂二計
循業發現。世間無知,惑爲因緣,及自然性,皆是識心,分別計度,但有言說,都無實義。
循業發現,乃爲因緣、自然,二種妄計根本。此火大不獨迷位,業障衆生,必循染業而後能發,如餓鬼之道,饑火交然,頂發煙生,口吐火焰;縱是修位,大心之士,亦須循淨業而後能現,如火頭金剛,烏刍瑟摩,化多淫心,成智慧火,此皆循業發現之明證也。
世間無知者:謂權乘學者世間,無有真智,昧乎藏性不變之體,竟惑爲因緣;外道非學者世間,無有正智,昧乎藏性隨緣之用,竟惑爲自然。此等皆是識心,妄想分別,周遍計度,于依他起性法中,不了當體,即是如來藏,圓成實性,妄起遍計執性。但有言說:但作凡解,凡有言說,如說因緣自然,和合不和合,非因緣非自然,非和合非不和合等,皆屬戲論,都無真實之義。二火大竟。
辰叁 水大 分四 巳初 標性約求 二 就求詳辨 叁 結顯體用 四 雙拂二計 今初
阿難,水性不定,流息無恒,如室羅城,迦毗羅仙、斫迦羅仙、及缽頭摩、诃薩多等,諸大幻師,求太陰精,用和幻藥,是諸師等,于白月晝,手執方諸,承月中水。
水大之性即藏性。體雖不變,用能隨緣,所以不定。流息止也無恒常也:流無常流,隨緣而息,如河水填之則息;息無常息,隨緣而流,如池水決之則流,正顯不定也。又此句,對下求太陰精解,求之則流,不求則息不流也,流與不流,無有恒常,是爲不定。 如室羅城下,舉事以驗。迦毗羅,此雲:黃赤色,以其發黃兼赤也。斫迦羅,此雲輪,以自執所見理圓,能摧他宗故。缽頭摩,此雲赤蓮華,池名,近此住故。诃薩多,梵語之略,《灌頂疏》雲:阿迦薩谟多羅,此雲海水。近海而住,事水外道也。等者舉此四人,以等其余。
諸大幻師:以其善用幻術,不僅能幻化人物,且能奪陰陽造化之工,故稱大幻師。求太陰精:即月中水,用以和合幻藥,爲丸作餌,是諸幻師等,多皆如是。于白月晝:即在中夜,月白如晝之時,八月中秋等夜。手執方諸,承接月中水,即太陰精。方諸,即水精珠。許慎曰:“方,石也,諸,珠也。”《王充論》雲:“十一月子月壬子日,夜半子時,于北方壬癸水煉五方石爲之,向月得津。”淮南子曰:“方諸見月,則津而爲水。”故諸幻師,以此求水。
巳二 就求詳辨
此水爲複從珠中出?空中自有?爲從月來?
此標叁處征起,下則逐破。
阿難,若從月來,尚能遠方,令珠出水,所經林木,皆應吐流,流則何待方諸所出?不流明水,非從月降。
此破水大從月來。若說水從月來,此月尚能于隔遠之處,令珠出水,則于所經過,近處之林木,皆應吐流;即出水也。此以遠證近,當必流水,若必流,則隨處皆可承月中水,又何待方諸所承而水出也?若林木不吐流,則分明此水,非從月中而降也。此破從月來者,非也。
若從珠出,則此珠中,常應平聲流水,何待中宵,承白月晝?
此破水大從珠出。若水從珠出,則不假藉他緣,珠中常應流水,隨時皆可承之。又何待中宵即半夜,又何必月白如晝之時耶?
若從空生,空性無邊,水當無際,從人洎及也天,皆同滔溺,雲何複有,水、陸、空行?
此破水大從空生。若水從空而生者,虛空之性無邊,則水亦應當無際;際即邊也。如是下自人間,上及天宮,皆應同在滔滔大海之中,俱受沈溺之患,雲何更有水居、陸地、空行之分?以上所征叁處,悉已逐破,下令審觀。
汝更谛觀:月從天陟,珠因手持,承珠水盤,本人敷設,水從何方,流注于此?
此更令谛審觀察也。月從天陟:即月在天上行走。珠因手持,承珠水盤,盤以承水,珠安盤中,故曰承珠水盤。本人敷設:本人即幻師。上已說明,水不從月來,不從珠出,不于空生,此水究竟從何方流注于此盤中,是不得不加審察也。
月、珠相遠,非和非合;不應水精,無從自有!
此破和合不和合,二計俱非。若說月之與珠,和合而生水大,一月在天,一珠在地,相隔遙遠,自非和合;和合必同處不離,方可說和說合。而月珠相遠和合之計、破矣。恐轉計非和合,即破曰:不應當說言,此月中水,無所從來,自然而有也。此非和合之計又破矣。水精謂月中水,即水中之精也。
巳叁 結顯體用
汝尚不知:如來藏中,性水真空,性空真水,清淨本然,周遍法界。
由汝一向蒙昧,尚且不知如來藏中,性具之水,全體即是真空;性具之空全體即是真水。性真二字,字異義一,即如來藏體,清淨本然者。自性由來清淨,寂湛常恒,不動不變;不變體中,本具隨緣妙用,故曰周遍法界。此屬理具,事造當在下段。
隨衆生心,應所知量。
此二句,即如來藏隨緣之用。隨九界衆生,勝劣之心,大小之量,皆能應之。並上清淨本然,即所謂寂然不動,感而遂通之故,下則舉事驗知。
一處執珠,一處水出,遍法界執,滿法界生,生滿世間,甯有方所?
此即舉現前之事,驗知水大隨心應量。
巳四 雙拂二計
循業發現。世間無知,惑爲因緣,及自然性,皆是識心,分別計度,但有言說,都無實義。
首句循即隨也。亦指迷位,及修位衆生,皆隨染淨業,發現水大之相。如地獄衆生,隨惡業所感,則現镬湯油鍋,血河灰河,洋銅灌吞諸事;月光童子,修習水觀,入定之時,則現水滿室中,童子投礫,激水作聲等事。 世間無知衆生,不知水大唯心,惑爲因緣、自然二執,皆是識心,妄生分別計度;但有言說,虛妄名相,都無真實之義。叁水大竟。
辰四 風大 分四 巳初 標性約拂 二 就拂詳辨 叁 結顯體用 四 雙拂二計 今初
阿難,風性無體,動、靜不常:汝常整衣,入于大衆,僧伽黎角,動及傍人,則有微風,拂彼人面。
風大之性,本無自體可得。時動時靜,忽起忽滅,動非常動,有時而靜;靜非常靜,有時而動。故曰:“不常”。汝常尋常也整理也衣,入于大衆之中。
僧伽黎:即大衣,又名雜碎衣,二十五條,各四長一短。凡分衛乞食也入衆,常披此衣。衣角動及傍人,則有微風,拂彼人面。且舉此一事,驗證風性無體,動、靜不常也。
巳二 就拂詳辨
此風爲複出袈裟角?發于虛空?生彼人面?
此征問風所從來,下則逐破。
阿難,此風若複出袈裟角,汝乃披風,其衣飛搖,應離汝體。我今說法,會中垂衣,汝看我衣,風何所在?不應衣中,有藏風地?
此破風大出袈裟角。袈裟此雲壞色,義翻離塵服。若謂此風,出于袈裟角,是衣中有風,汝乃披風。風性屬動,其衣飛搖,自應離汝身體;現衣不離體,是衣中無風,剛此風不出袈裟角,明矣。 我今說法,會…
《大佛頂首楞嚴經講義 第八卷》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