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中垂衣,汝看我衣,風何所在?我今之上,應補救詞,文方接續。恐聞衣中無風,乃轉救雲:衣中有風,但是動衣風出,垂衣風藏,何得以飛搖離體爲難?佛則以說法垂衣,風何所在,不應說言,衣中另有藏風地破之。
若生虛空,汝衣不動,何因無拂?空性常住,風應常生,若無風時,虛空當滅;滅風可見,滅空何狀?
此破風大從空生。若風生于虛空,應不藉拂衣之緣,當汝衣不動之時,何因無風?拂彼人面,空性常住下,以風空性異爲破。空性常住,風性生滅,若以風從空,風應常生,若以空從風,至無風之時,風滅空亦當滅。下二句明空無可滅,然滅風可見,滅空究作何狀耶?
若有生滅,不名虛空;名爲虛空,雲何風出?
此以名義不符爲破。若有生滅,不應名爲虛空,空無生滅故,上二句破名不相當;名曰虛空,雲何有風而出,空以無物爲體故,此二句破義不相合,若有風出,則名義雙失耳。
若風自生被拂之面,從彼面生,當應拂汝?自汝整衣,雲何倒拂?
此破風大從彼面生。既從彼面而生,自當拂汝。自汝整衣,雲何彼面所生之風,仍倒拂于彼耶?
汝審谛觀:整衣在汝;面屬彼人;虛空寂然,不參流動;風自誰方,鼓動來此?
此令審觀,整衣在汝,衣中無藏風地;面屬彼人,彼面亦不生風;虛空寂然,不參曾也流動,自不生風。汝應審谛觀察,風自誰方,鼓動來此?鼓即動也。以上叁處,皆無風大生處。
風、空性隔,非和非合;不應風性,無從自有?
上二句,風空體性隔異,一動一靜,所以非和非合,此破因緣之執。下二句,不應當說此風性,無因自有,此破自然之執;從即因也。
巳叁 結顯體用
汝宛不知:如來藏中,性風真空,性空真風,清淨本然,周遍法界。
此顯全體圓融,全相全性。阿難雖曰多聞,宛然不知如來藏中,性具風大,本自真空;性具之空,亦本真風,其體清淨本然,不假功用,周遍法界。
隨衆生心:應所知量。阿難如汝一人,微動服衣,有微風出;遍法界拂,滿國土生,周遍世間,甯有方所?
此顯大用無限。如汝下,即事驗遍。
已四 雙拂二計
循業發現。世間無知,惑爲因緣,及自然性,皆是識心,分別計度,但有言說,都無實義。
所循之業,有漏無漏之別;所現之大,亦有染淨不同。迷位衆生現染,修位衆生現淨,一一無非隨業所感。 交光法師,假立問答,發揮循業之理甚詳,而與學者,大有啓發。問:“悟人既須循業,佛循業否?”答:“在因位循之,卻即菩薩,因滿果發之後,但惟隨心,尚無量之可應,何有業之可循?惟除示現,無實業也。故知稱體作用,無不自在,惟佛能之。”問:“現見菩薩作用自在,何言惟佛能之?”答:“菩薩修行未畢,正由循業所發,故今非揀其不能作用自在,但揀其非是不循業耳。然惟圓實菩薩,所循大自在業,所發十玄妙用,與果人敵體相似。” 又所應之知,即解悟也;所循之業,則修行也。若惟務修行,而不求圓解,則叁祗六度,終無實果;正以知自局,而量自有限也。若但專務多聞,而不策圓修,則恒沙妙理,祗益戲論;正以業不循,而果終不發也。以此而圓解圓修,不可不相應矣。 世間淺智衆生,見此循業發現之近由,遂惑爲因緣;世間無智衆生,昧此循業發現之根源,遂惑爲自然;此等皆是識心分別計度,情有理無,故曰但有言說,都無實義。四風大竟。
辰五 空大 分五 已初 標性約鑿 二 就鑿詳辨 叁 合會警悟 四 結顯體用 五 雙拂二計 今初
阿難,空性無形,因色顯發:如室羅城,去河遙處,諸刹利種,及婆羅門,毗舍、首陀、兼頗羅墮、旃陀羅等。新立安居,鑿井求水,出土一尺,于中則有一尺虛空;如是乃至出土一丈。中間還得一丈虛空,虛空淺深,隨出多少。
此融空大即藏性。空性無形:此句指不變之體,性者體性,本無大小方圓之形段,有形則有變,無形則不變。因色顯發:此句指隨緣之用,因隨色塵之緣,顯現發明也。如顯見無礙科,觀一界之大則現大空,一室之小則現小空,方器則現方空,圓器則現圓空,雖隨緣顯發,空體不變。如下即事驗證。如室羅城即舍衛國,去離也河遙遠之處,諸刹利種,此雲王種,亦雲田主;及婆羅門,此雲淨志,亦雲淨行,以守道居正,潔淨其行也;毗舍此雲商賈,行商坐賈者是;首陀此雲農夫,耕田種地者是;如此方四民。更有智愚二族,兼及頗羅墮,此雲利根,即六藝百工之輩;旃陀羅,此雲屠者,即屠兒魁脍之徒,亦雲嚴幟,國法令其搖鈴執幟,警人異路,良民不與同行。
新立安居下,要新立安身居住之家,因離河遙遠,必須鑿井求水。鑿出土一尺深,在井中即有一尺虛空,如是乃至,越略二至九之數,鑿出土一丈深,井中還得一丈虛空,虛空之淺深,乃隨鑿出之土,多少而論。此即空性無形,因色顯發之事實。
巳二 就鑿詳辨
此空爲當因土所出?因鑿所有?無因自生?
此征起,下逐破。
阿難,若複此空,無因自生,未鑿土前,何不無礙?惟見大地,迥無通達。
此破空大無因生。若複此空,無因自然而生,未鑿土前,即應無礙,何以不能無礙,惟見大地,迥然質礙,無有通達之相。鑿土方見虛空,非無因而生也。西域外道,于空大多執自然,故首破之,以明非自然也。
若因土出,則土出時,應見空入,若土先出,無空入者,雲何虛空,因土而出?
此破空大因土所出。以未鑿土前,原不見空,因鑿土出,而後成空,遂謂空因土出。則土鑿出之時,應見虛空,從井內周圍土中出來,入于井中,如井水,從井內土中出來可也。若土先出,無空入者,如何可說,虛空因土所出?
若無出入,則應空土,原無異因;無異則同,則土出時,空何不出?
此破空無出入。若謂空本在土中,無有從土出,從井入者。則應未鑿土前,空之與土,本無各異之因;因者依也。同處相依,無異則是同體不分,則土出時,空何以不與土而俱出耶?
若因鑿出,則鑿出空,應非出土?不因鑿出,鑿自出土,雲何見空?
此破因鑿不因鑿,兩者俱非。若謂此空,是因鑿而出,則是鑿出虛空,應非出土,而成空也。若謂此空,不因鑿出,與鑿無幹者,則鑿井之時,但自出土,應不成空,雲何隨鑿,隨見虛空耶?
汝更審谛,谛審谛觀:鑿從人手,隨方運轉,土因地移,如是虛空,因何所出?
此更教以審察谛觀:井因鑿出,鑿從人手,隨其方向,擇地施工,運轉而成,土因地中搬移而出;如是井內虛空,因何所出?以此空,上已辨明,既非無因自出,又非土出,又非鑿出,畢竟從何所出耶?
鑿、空虛實,不相爲用,非和非合;不應虛空,無從自出。
鑿體是實,空性是虛,一虛一實,不相爲用,雲何可說因緣和合而有?故曰非和非合;下二句翻上,既非和合,則不和合,故亦破雲:不應說言,此空無所從來,自然而出?此即雙破因緣、自然二計。
巳叁 合會警悟
若此虛空,性圓周遍,本不動搖,當知現前,地、水、火、風,均同也名五大,性真圓融,皆如來藏,本無生滅。
佛意以此空大,合前四大,同名五大,會歸藏性。諸經多惟說四大,此經點出空大,例彼四大,同名五大。當知非僅虛空,新得大名,兼顯四大,昔日雖稱爲大,亦惟其據處處皆有,地水火風言之,而實未顯互不相礙,非真大也。自今融以藏性,圓遍常住,方爲真大,雖非新得大名,至今始得真大之實。若尋常談空,雖說周遍,有色礙處,則不圓滿,因色、空二法,相傾、相奪之故。今此空性,即是藏性,圓融無礙,圓滿周遍,色、空相即,乃是性圓周遍。此性寂然常住,本不動搖,與下無生滅同。
當知現前地、水、火、風,均名五大者:此以空大,性圓周遍,本不生滅,例知現前地、水、火、風,四大均等。四大平昔,雖稱周遍,未經彰顯,一一稱性,圓融周遍,今會同空大,同名五大。
性真圓融,皆如來藏,本無生滅者:即言諸大一一,唯性唯真,如前所雲,性色真空,乃至性風真空等,以性融大,諸大全性,故曰皆如來藏。性真二字,即指藏性真心,諸大圓融無礙,無一而非如來藏,從本以來,元無生滅,即常住不動。
阿難,汝心昏迷,不悟四大,元如來藏,當觀虛空:爲出爲入?爲非出入?
此警令觀察空大,悟明四大。謂阿難言,汝心昏迷;無明障心故昏,真智不起故迷。執諸法皆因四大和合而有,是不悟四大,元是如來藏,非和非合,非不和合,故令觀察虛空,自可便知。 當觀虛空,爲出爲入,爲非出入者:教以應當觀察虛空,即觀鑿井所見之空,爲因鑿土而出耶?爲因移土而入耶?爲土有出入,空非無也出入耶?若悟空大,非出非入,非不出入,即可悟明四大,一一性圓周遍,非和非合,非不和合矣!如前總喻雲:“如水成冰”,豈可說一定不和合耶?如“冰還成水”,豈可說一定和合耶?
巳四 結顯體用
汝全不知:如來藏中,性覺真空,性空真覺,清淨本然,周遍法界。
汝全不知,寓有深責之意。我如是爲汝種種開示,中道了義,要汝觀空得悟。汝竟全然不知,如來藏中,性具之覺,本是真體之空;性具之空,即是真體之覺。此二句,按前空大,變其文法,將前指性之空,換爲覺字,空覺二字,皆指藏性。藏性具有寂、照二義,空是寂義,覺是照義。又複顛倒其詞,將本大性空之句放在下句,若不變其文,則雙句皆是,性空真空,性空真空,無可分別。清淨本然,周遍法界,准前可知。
隨衆生心,應所知量。
上顯全體圓融,此顯大用無限。
阿難,如一井空,空生一井;十方虛空,亦複如是,圓滿十方甯有方所。
此即事以驗,性圓周遍。如一處鑿井,所見之空,空生一井;十方鑿井,所現虛空,亦複如此。一井之空,非出非入者是也。虛空圓滿,周遍十方,甯有一定方所?正由虛空,無所不遍,故成大義。非此有彼無,先無今有,不但具有大義…
《大佛頂首楞嚴經講義 第八卷》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