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大佛頂首楞嚴經講義 第八卷▪P5

  ..續本文上一頁,亦具常義,故前雲:“本不動搖,本無生滅”也。

  巳五 雙拂二計

  循業發現。世間無知,惑爲因緣,及自然性,皆是識心,分別計度。但有言說,都無實義。

  迷位衆生,循其所造有漏之業,則發現染空,如第四禅天人,厭有趣空,則現空無邊處。修位衆生,循其所修無漏之業,則發現淨空,如第四果羅漢,灰身泯智,則現偏空涅槃。前者既循有漏之業,要不發現染空不可得;後者不循無漏之業,雖欲發現淨空,亦不可得也。世間無知:此指凡、小、外道,惑爲空大,是因緣所生,或執空大,乃自然而有,皆是識心分別計度,遍計執性用事,但有言說,都無真實之義。五空大竟。

  辰六 見大 分五 巳初 標性約塵 二 就塵詳辨 叁 合會警悟 四 結顯體用 五 雙拂二計 今初

  阿難,見覺無知,因色空有。如汝今者,在祗陀林,朝明夕昏;設居中宵,白月則光,黑月便暗,則明暗等,因見分析。

  此會見大即藏性。見大統指六根中,見、聞、嗅、嘗、覺、知之性,今單舉見,以例余五耳。此屬第八識見分,映在六根門頭,緣彼現量六塵者,非取浮、勝二根,故不言根,而言見也。

  一切諸法,色、心二字收無不盡。前五大屬色法,後識大屬心法,故諸經祗明叁科,無六入,見大即六入。本經立此大,有叁義存焉:一、收前文:前十番顯見,顯此見大是真,今更申明見聞等性,即如來藏,則顯見是心之旨愈暢。二、順後文:諸佛異口同音,告阿難言,使汝輪轉,生死結根,唯汝六根,更非他物;令汝速證安樂解脫,寂靜妙常,亦汝六根,更無他物;欲說根性法門,應立此大。叁、爲圓通故:如六塵、六根、六識,前後六大,皆爲諸聖圓通法門,若無根大,則大勢至念佛圓通,都攝六根,何所依據?故須立此大,具足二十五數也。

  見覺無知,因色空有者:乃明見大即藏性,見覺即見性,是靈明洞澈之覺體,一段光明,寂而常照,不立能所,本來無有,能知所知,乃因色空,而有能知,及所知耳。此即下文,由塵發知之義。由有色、空之塵,黏湛發見,始有能見之根,與所見之塵,而成能所二知。見覺無知,指不變之體,因色空有,指隨緣之用。

  如汝今者,在祗陀林,尋常所見,晨朝日出則明,傍晚日夕日落時便昏,此晝之明暗也;設居中宵半夜之時,逢白月夜,則有光明,逢黑月夜,即便昏暗,此夜之明暗也。 則明暗等,因見分析者:等者等于色、空,本科塵以明、暗、色、空四字,互爲隱顯。如言色空,是合明暗之色以對空;單言明暗,是開色以攝空;如言見空,是以空攝色,而對見也。文中開攝不定,故先明之。則明暗等,因見分析:是開色以攝空,即因此塵境,而見始得以分析,是明是暗,乃是見托塵立,塵因見顯,例知其余,五根、五塵,莫不皆爾。即下文所謂:“由塵發知,因根有相,相見無性,同如交蘆。”根塵皆無獨立之自性。

  巳二 就塵詳辨

  此見爲複,與明暗相,並太虛空,爲同一體?爲非一體?或同非同?或異非異?

  此下就塵辨見。佛先征後破,征以根塵同異爲征,共有四句:一同、二異,叁或同或異,四非同非異。以二或二非各成一句,與下文合。佛以二同二異,各成一句,非同即是或異,義無乖也。問阿難言:而此見大,爲複與明暗相此開色法,並太虛空之相,爲是同一體耶?爲非同一體耶?爲或同非同耶?爲或異非異耶?先標征,下逐破。

  阿難,此見若複與明與暗,及與虛空,元一體者,則明與暗,二體相亡?暗時無明,明時無暗,若與暗一,明則見亡?必一于明,暗時當滅?滅則雲何見明見暗?若明暗殊,見無生滅,一雲何成?

  此破見大,與塵同一體。謂阿難言:此之見覺,若複與明與暗,及與虛空此開色對空,元是一體者,一體則合而不分,此牒征詞。下約塵破,則明之與暗,二體更互相亡:暗時無有明,則明亡;明時無有暗,則暗亡。明暗相傾奪,故二體相亡,此見究竟與誰爲一耶?

  若與暗一下六句,正以顯謬。此見若與暗爲一體者,明生暗滅,則見應當與暗偕亡,雲何又能見明?若必此見與明爲一體者,暗生明滅,則見亦當與明以俱滅,雲何又能見暗?後二句,則連上分解頗順。倘欲另解滅字,當承上雙約明暗,承一二兩句,謂見既隨暗而滅,當明現前,雲何見明?承叁、四兩句,謂見既隨明而滅,當暗現前,雲何見暗? 若明暗殊,見無生滅,一雲何成?此叁句,結成非一之義。以明來暗去,暗生明滅,明暗雖複差殊,見性本無生滅,一體之義,雲何得成?

  若此見精,與暗與明,非一體者,汝離明暗,及與虛空,分析見元,作何形相?

  此破見大與塵非一體。見精見元,俱見性之別稱。謂若此見精,與暗與明,非一體者,則見當離塵,別有自體。下顯不能離塵,若離明暗,及與虛空,開色對空,分析汝見元本體,究竟作何形相?

  離明離暗,及離虛空,是見元同龜毛、兔角;明、暗、虛空叁事俱異,從何立見?

  上四句明離塵,則見無體,同于龜毛兔角之本無;後叁句結成非異之義,若明、暗、虛空叁事俱異離也,無塵不能立見,如是雲何可說,此見與塵非一體耶?

  明暗相背,雲何或同?離叁元無,雲何或異?

  此破或同或異。此或同即一體,或異即非一體,悉本前義。明暗互奪兩亡,是爲相背,雲何或同?離卻明、暗、虛空叁者,元無獨立之見,雲何或異?

  分空分見,本無邊畔,雲何非同?見暗見明,性非遷改,雲何非異?

  此破非同非異。首句以空攝色,若謂見性,非同于塵,應可分析,各自有體,現今分析所見之空攝色,分析能見之見,本無空、見,邊際界畔可得,雲何可說爲非同乎?見暗見明開色攝空,明暗有互相傾奪,見性無遷變改易,一則生滅,一則常住,不得混同,雲何可說爲非異乎?辨見至此,可謂盡矣。故下阿難,而得明心生信之益。

  汝更細審,微細審詳,審谛審觀:明從太陽,暗隨黑月,通屬虛空,壅歸大地,如是見精,因何所出?

  上以四義,已破見大無和合相,再令審觀生信,故謂汝更加細審。下二句即釋細審之義,必令觀察現境,窮極見源而後已。當觀所見之明相,從于太陽,暗相隨于黑月,通相屬于虛空,壅相歸于大地,各有從來,汝能見明、暗、通、塞之見精,畢竟因何所出?既無所出,將何和合耶?

  見覺空頑以空攝色,非和非合;不應見精,無從自出?

  此破非因緣非自然。見精有知覺,虛空是頑鈍,體性各異,非和非合,何得謂曰,諸法皆由因緣,和合而有?既非因緣,不應見精,無從因也自然而出。

  巳叁 合會警悟

  若見、聞、知,性圓周遍,本不動搖,當知無邊不動虛空,並其動搖地、水、火、風,均名六大,性真圓融,皆如來藏,本無生滅。

  佛意以此見大,合前五大,同名六大,會歸藏性。五大是無情,見大是有情,合會情與無情共一體。首句若見、聞、知:六精舉叁該六。性圓周遍:性即六精之性,本來圓滿,周遍法界,非此有彼無,此無彼有,方是性圓周遍;本不動搖生滅,非先無今有,今有後無,乃是常住義。阿難後悟遍常二義,皆由此也。 當知無邊不動虛空,並其動搖地、水、火、風,與此見大均平,以其體性平等,可名六大。均字,上科作同義解,此科作平等解,義俱可通。

  性真圓融叁句,即會相歸性,論六大之相元妄,非無彼此;觀六大之性本真,莫不圓融,皆是如來藏性,從本以來,原無生、滅、動搖之相可得。

  阿難,汝性沈淪,不悟汝之見、聞、覺、知,本如來藏,汝當觀此:見、聞、覺、知,爲生爲滅?爲同爲異?爲非生滅?爲非同異?

  上段合無情之五大,與有情之見大,皆會歸如來藏性,以五大是第八識相分,見大是第八識見分,見、相皆依自證分,自證分是第八識本體,乃依證自證分即是真如。其中有兩重難知難信,故須合會:一者見聞等是無形,說圓周遍,易知易信;地等是有形,說圓周遍,難知難信。二者見等是有情,說是藏心,易知易信,空等是無情,說是藏心,難知難信,今已合會,皆同藏性。 此段警令覺悟,謂阿難言:汝之心性沈淪,溺于權見,無有真智,不悟汝之見、聞、嗅、嘗、覺、知六精,本來是如來藏,妙真如性。汝當觀察:此等見、聞、覺、知聞攝鼻根知攝舌根之性,爲是生滅耶?爲非生滅耶?而與五大,爲是同異耶?爲非同異耶?

  上科不悟者四大,當觀者空大,令悟四大,與空大同體圓融;此科不悟者見大,當觀者亦見大。生、滅就自體言,同、異對五大說。欲令阿難,悟明見等,非生、滅、同、異,亦非不生滅、不同異。 若能悟此見大,性圓周遍,本無生滅,則生滅與不生滅,同異與非同異,俱爲戲論,便知五大,亦本如來藏,非和非合非不和合矣。

  巳四 結顯體用

  汝曾不知:如來藏中,性見覺明,覺精明見,清淨本然,周遍法界。

  此顯全體圓融。曾不知,即一向未曾悟也。汝未悟如來藏中,性具之見,即是覺體本明,本覺之精,即是妙明真見。此中性見、明見,同上性色、真色,以性融大也;覺明、覺精,同上性空、真空,直指本體也。清淨本然二句,謂見等體本清淨,廣大圓滿,周遍法界。

  隨衆生心。應所知量。如一見根,見周法界。聽、嗅、嘗、觸、覺觸、覺知,妙德瑩然,遍周法界,圓滿十虛,甯有方所?

  此顯大用無限。隨即隨緣起用,能隨九界衆生,勝劣之心,大小之量,一一應之;下則舉例以顯,如一見根,稱體周遍,以例諸根,耳之聽,鼻之嗅,舌之嘗觸,味以合方知,故亦名觸,身之覺觸,意之覺知,此等諸根,即妙性之德用,清淨光明,如玉之瑩光皎潔,俱同見根,遍周法界,圓滿十方虛空,甯有一定方所,即無在無所不在也。四結顯體用竟。

  巳五 雙拂二計

  循業發現。世間無知,惑爲因緣,及自然性,皆是識心,分別計度,但有言說都無實義。

  循九界衆生之業,發現之見,各有不同。衆生肉眼,不見障外之色;天眼視遠…

《大佛頂首楞嚴經講義 第八卷》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