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又鼻上之肉,既無知性,則汝全身之肉,皆應非知;以此而論,空若是汝,則虛空無在,今日阿難,亦應無所在矣?
以香爲知,知自屬香,何預于汝?
此因肉知、空知被破,轉計以香爲知。若謂以鼻中香,爲嗅知性者,香本非有知,縱許香具鼻根之知,此知自屬于香,何預于汝鼻知之事?此文但以香具鼻知,不可濫下香生鼻識。
若香臭氣,必生汝鼻,則彼香、臭二種流氣,不生伊蘭,及旃檀木?二物不來,汝自嗅鼻,爲香爲臭?臭則非香,香應非臭。
此文與上文,似不相接續,須補充轉救之意。因上以香爲知,遂招知自屬香,何預于汝之破,遂轉救雲:知雖屬香,香氣卻生于鼻,離鼻則無香氣,何得謂爲不預于我?故複破雲:如是香氣,生于汝鼻,臭氣亦生汝鼻,若香臭二氣,必定生于汝鼻者,則彼香、臭二種流動之氣,不生伊蘭,及旃檀木矣!二物不來之時,汝自嗅汝鼻,還是爲香耶?還是爲臭耶?若是臭則非香;若是香應非臭。
《指掌》引《觀佛叁昧經》雲:“末利山中,有伊蘭樹,臭若胖屍,熏聞四十由旬。其花紅色,甚可愛樂,若有食者,發狂而死;而旃檀之樹,亦發生伊蘭叢中,未及長大,如閻浮洲竹筍,不能發香,仲秋月滿,卒從地生,成旃檀樹,衆人皆聞妙香,永無伊蘭臭惡之氣。”
若香、臭二俱能聞者,則汝一人,應有兩鼻?對我問道,有二阿難,誰爲汝體?
鼻根是一,香、臭爲二,故上破曰:臭則非香,香則非臭。若謂香臭二氣,俱能聞者,則汝一人應有兩個鼻知。此句對上以香爲知,自不能再以臭爲知。一人一鼻,世間共許,若有二知,即有兩鼻,如果兩鼻,對我問道,有二阿難,誰爲汝阿難真體?
若鼻是一,香臭無二,臭既爲香,香複成臭,二性不有界從誰立?
此因聞既有二鼻,應有二身之破,遂轉計雲:我本來無二,鼻祗是一個,不妨具足香、臭二知。故此破雲:若鼻是一,則香臭自應混而爲一,而無二矣!臭既可以爲香,則臭無自性;香複可成臭,則香無自性;以香臭互奪兩亡,二種嗅知根性,既然不有,而鼻識之界,欲從誰而立耶?
未二 破因香生
若因香生,識因香有,如眼有見,不能觀眼;因香有故,應不知香?
此文具法、喻、合叁。若執鼻識,因香塵生者,此識乃因香而有知,此是法;喻如因眼所有之見,自不能返觀其眼,此是喻;法合雲:識因香有之故,應不自知其香,同見因眼有之故,應不自觀其眼矣!
知即非生,不知非識。香非知有,香界不成;識不知香,因界則非從香建立。
首二句,知與不知,兩途俱非。若能知香,此知即非從香所生;若不知香,又非可名能知之識。下五句,如果香非識知其有香,則香界自不成立。何故?蓋香必以嗅知而後顯故,香非嗅知則不有,香界何自而成?倘若識不知香,所言因香立識界者,則非從香建立。
未叁 破和合生
既無中間,不成內外,彼諸聞性,畢竟虛妄。
如上所破,鼻識不從根生,不從塵生,既無中間之識界可得,自不成內外根塵二界。如叁進房屋,既無中間牆界,前後兩進之界相,自然亦無。彼諸聞性,畢竟虛妄者:承上二句,既內外不成,則能共生者無實;既無中間,則所共生者非真;如是嗅聞之識,畢竟虛妄。叁分合難破竟。
午四 結妄歸真
是故當知:鼻香爲緣,生鼻識界,叁處都無。則鼻與香,及香界叁,本非因緣,非自然性。
是鼻識,不從根塵,各生共生之故,當知權教相宗所雲:鼻香二者爲緣,生于鼻識者,乃順世之談,非了義之教。今推究識界生處,了不可得,中界既無,內外二界,亦複叵得?故曰叁處界也都無。以上結相妄,以下顯性真,則鼻根與香塵,及香識界叁,本非因緣性,及自然性,即是如來藏,妙真如性。叁鼻香識界竟。
巳四 舌味識界 分四 午初 標舉叁界 二 雙以征起 叁 分合難破 四 結妄歸真 今初
阿難!又汝所明,舌味爲緣,生于舌識。
午二 雙以征起
此識爲複因舌所生,以舌爲界?因味所生,以味爲界?
午叁 分合難破 分四 未初 破因舌生 二 破因味生 叁 破因空生 四 破和合生 今初
阿難!若因舌生,則諸世間,甘蔗、烏梅、黃連、石鹽、細辛、姜、桂、都無有味,汝自嘗舌,爲甜爲苦?
此破識因舌生。若謂舌識,單因舌根所生,不藉味塵,自能了別其味,即以舌爲識之界者;則諸助語辭世間,甘蔗甜味,烏梅酸味,黃連苦味,石鹽堿味,細辛藥名,生姜、肉桂藥品,此叁種皆辣味,都成了無有味。倘無有此等味塵,來合汝舌,汝自嘗其舌,到底還是爲甜耶?還是爲苦耶?
若舌性苦,誰來嘗舌?舌不自嘗,孰爲知覺?舌性非苦,味自不生,雲何立界?
此明舌性,有味、無味俱非。承上雲:若自嘗其舌,舌性是苦,誰來嘗汝之舌,而知其苦也?苦字該甜等諸味。蓋舌不能自嘗其舌,如眼不能自見其眼。又熟誰字解爲知覺,其舌是苦耶?若謂舌性非苦,即無有味,則味自然不生于汝之舌,雲何可立識界耶?
未二 破因味生
若因味生,識自爲味,同于舌根,應不自嘗,雲何識知,是味非味?
若言舌識,單因味塵而生者,識自然就是味。味不能自知其味,同于舌根,應不能自嘗其舌;既不自嘗,雲何而能識知,是有味,而非有味耶?
又一切味,非一物生,味既多生,識應多體?
又味塵類廣,一切之味,元非一物所生。以能生之味塵,既從多物而生,而所生之識,自應從味亦有多體,如母多,子亦應多,此以味多,而破識一也。
識體若一,體必味生,堿、淡、甘、辛,和合俱生,諸變異相,同爲一味,應無分別?
設若識體是一,其體必定因味生者,所生之識是一,能生之味應亦非多。如世間鹽之堿,水之淡,蔗之甘,姜之辛辣也,亦該酸苦,是爲六味總相;和合俱生變異,是六味別相;如豆面鹽水,合而爲醬,是爲和合;如黃連生來便苦,其味與物,俱時而生,謂之俱生;如變生成熟,異其本味,如炮炙煎煮之類,皆名變異。種種諸味,皆當同爲一味,亦應無有分別,如子一,母亦應一,此以識一,而破味多也。
分別既無,則不名識,雲何複名,舌味識界?
識以分別爲用,承上諸味既合爲一。則無堿、淡、甘、苦、酸、辣之分別。能生之味,分別既無,所生之識,分別亦無,則不應名之爲識。雲何複名,舌味爲緣,生汝中間舌識界耶?
未叁 破因空生
不應虛空,生汝心識?
以上根生、塵生,二俱不成,恐計從空而生,然空性頑鈍,故曰:不應以無知之虛空,生汝有知之心識耶?
未四 破和合生
舌味和合,即于是中,元無自性,雲何界生?
若以舌根味塵二者,和合生汝舌識者,舌是有知,塵是無知,一經和合,體性紛雜。如世間水土和合,水失流動之自性,土失幹燥之自性,故曰:“元無自性”能生根塵,自性既無,雲何識界,可從而生?本科四性推檢無生具足:不因舌生,是不自生;不因味生,是不他生;不因空生,是不無因生;不因舌味和合生,是不共生。叁分文難破竟。
午四 結妄歸真
是故當知:舌味爲緣,生舌識界,叁處都無。則舌與味,及舌界叁,本非因緣,非自然性。
舌界,即舌識界。前叁科系塵爲名,曰色識界、聲識界、香識界,此科並後二科,系根爲名,曰舌識界、身識界、意識界。余同上可知。四舌味識界竟。
巳五 身觸識界 分四 午初 標舉叁界 二 雙以征起 叁 分合難破 四 結妄歸真 今初
阿難,又汝所明,身觸爲緣,生于身識
午二 雙以征起
此識爲複因身所生,以身爲界?因觸所生,以觸爲界?
午叁 分合難破 分叁 未初 破因身生 二 破因觸生 叁 破和合生 今初
阿難,若因身生,必無離合,二覺觀緣,身何所識?
此破單根,不能生識。覺觀二字,粗緣爲覺,細緣曰觀。有能覺觀,與所覺觀之別;又有離時覺觀,合時覺觀二種。若謂身識,單因身根而生,不藉觸塵者,如是雖有身根,必定無有離合二種,所覺觀之塵緣,則惟身無境,安能生識乎?此句又作一解:合離是觸塵,覺觀指識心。謂必定無有合離,二種觸塵,爲生覺觀識心之助緣,何能生汝身識乎?縱許能生身識,無有觸塵,將何所識耶?此計識因身生者,非也。
未二 破因觸生
若因觸生,必無汝身,誰有非身,知合離者?
此破單塵,亦不能生識。若計身識,單因觸塵而生,不藉身根者,必定無有汝身,惟塵無根,不成身觸爲緣之義;世間誰有非依于身,能知合離之觸塵者?離卻身根,則能生之觸塵,尚不可得,則計識因觸生者,亦非也。
未叁 破和合生
阿難,物不觸知,身知有觸。
此標觸知之相。世間之物,不能自觸而成知,必定與身相合,方知有觸。此二句,爲下正破共生之張本耳。
知身即觸,知觸即身;即觸非身,即身非觸。
此下文分叁段,正破身觸和合生識,俱不成共生之義。此中首句知字,即上段身觸合處,所顯之知、屬識;身字屬根;觸字屬塵。此文承上,物不能自觸而成知,必與身合方知有觸,遂計身觸,和合共生。今以所生之識,無雙兼根塵二相爲破。 文有四句。上二約雙即,不得爲共生;下二約雙非,亦不得爲共生。乃以所生之識,仔細審察,還是知身乎?還是知觸乎? 知身即觸,知觸即身者:若知于身,此識知,即從觸所生,並不兼乎身,以身但爲所知;若知于觸,此識知即從身所生,並不兼乎觸,以觸亦但爲所知;上句即觸所生,下句即身所生,其識知,皆單屬一邊,何得爲根塵共生耶?
即觸非身,即身非觸者:即觸即身,乃承上二句,即觸即身之文。若此識知,即從觸所生者,則非兼于身,惟單屬于觸之一邊;若此識知,即從身所生者,則非兼于觸,亦單屬身之一邊;何以爲共生乎? 另作一解,以便易知。四句中,以一、叁相連,二、四相連,解曰:所生之識知,若知身根者,此知即是從觸塵所生。接…
《大佛頂首楞嚴經講義 第七卷》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