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佛頂首楞嚴經講義 第八卷
圓瑛大師著
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講義
福州鼓山湧泉禅寺圓瑛弘悟述 受法弟子明旸日新敬校
醜叁 圓彰七大即性周遍 分二 寅初 阿難轉疑雙非 二 如來進示圓旨 今初
阿難白佛言:世尊!如來常說,和合因緣,一切世間,種種變化,皆因四大和合發明。
此由阿難執權疑實。執昔日所聞因緣權教,疑現今所說了義實教。蓋阿難因緣之執,于九番顯見超情科中,佛已與自然而並破矣。阿難祗知妙覺明性,非因緣和合,至于世間諸相,因緣和合之執如故。所以聞佛于四科世間法,一一皆雲非因緣,及自然性,所以騰疑複問也。 阿難仰白佛言:世尊!如來昔日常說,和合因緣,和合即因緣和合,故並稱焉。佛初立教,以因緣爲宗,對破外道自然,所以常說。但是如來一時權巧方便,以因緣正理而破外道邪說,非大乘了義之談,今經爲了義教,阿難不達斯旨,是以執權疑實也。
一切世間,種種變化四句,即舉四科諸相。一切去聲包括之詞,世間乃有情世間,及器世間,簡言之即身、心、世界。五陰中色陰即器世間之外色,與有情世間之外身;受、想、行、識四陰,即有情世間之內心,六入即有情世間身心,前五根屬身,意根屬心。十二處、十八界、十一色法,即器世間之世界,與有情世間之根身。意根與六識,即有情世間之內心。四科諸法乃世間有爲之相,細分之,則千差萬別,種種不一,無非因緣和合,虛妄有生,皆自本無,變化而有。故曰:“皆因四大,和合發明”,是則不出因緣矣。
雲何如來,因緣、自然,二俱排擯?我今不知,斯義所屬!
上段執昔權義,此文疑今實教。阿難曰:雲何如來,因緣、自然,二者俱同排斥,而擯棄之?若單遣自然,原是外計,因無可疑;而餅遣因緣,有違自宗。果系何意,而我現今不知,雙非因緣、自然,斯此也義之所歸屬?此句即言不知雙非之旨,屬于何宗何教,故下請佛開示。
惟垂哀愍,開示衆生,中道了義,無戲論法。
惟願如來,垂慈哀愍:哀憐我等惑深,愍念我等智淺,不知非因緣非自然,斯義所屬。今求開示,中道了義,無戲論法。此阿難所請之法,正是四科所說雙非之法,因緣是學者世間戲論,自然是非學者世間戲論,非因緣非自然,即無戲論法,此法亦即中道了義。中道者不偏有無二邊,謂之中道;非因緣,即妙性不滯于有爲,非自然,即妙性不墮于無爲,有無雙遣,中道現前;正是大乘了義,真實之法,爲如來藏,妙真如性。阿難所請之法,即佛已說之法,迷而不知,更爲疑請,故佛責以,如說藥人,真藥現前,不能分別者此也。初阿難轉疑雙非竟。
寅二 如來進示圓旨 分叁 卯初 責迷許說 二 總喻性相 叁 別詳七大 今初
爾時世尊,告阿難言:汝先厭離,聲聞、緣覺,諸小乘法,發心勤求,無上菩提,故我今時,爲汝開示,第一義谛。
此如來述其應求施教之意。爾時世尊,告阿難言:我昔日因緣之教,乃應求小乘者而說,汝自淫室歸來,悔恨多聞,未全道力,殷勤啓請,十方如來,得成菩提之妙定;是汝先已厭離聲聞、緣覺,諸小乘法,回小向大,已發心勤求,無上菩提之佛道矣。
故我今時,爲汝開示,第一義谛:即是應汝所求,而施汝大教。今時,即叁番破識以後之時,十番顯見,克就根性,直指真心,攝事歸理,會通四科,即性常住,會相歸性。真心者,第一義谛也。即事即理,全妄全真,非因非緣,亦非自然,即是中道了義第一義也,真如實相,無戲論之法,早爲開示,何待更請?
如何複將世間戲論,妄想因緣,而自纏繞!
如何是怪責意。此怪責阿難,吝惜舊聞,因緣權教,而不肯放舍。謂汝既厭離聲聞小乘法,如何複將小乘學者,世間戲論之因緣法,自纏自繞,迄今猶不肯放舍。妄想與因緣相關,心思因緣,是謂妄想因緣,口說因緣,是爲因緣戲論。
汝雖多聞,如說藥人,真藥現前,不能分別,如來說爲,真可憐愍!
此怪責阿難,雖聞中道,第一義谛,不能識取,謂汝雖多聞第一,我今應汝所求,爲汝說非因緣,非自然之了義,汝不能谙識,汝如說藥之人,熟讀本草,口雖能說藥名,而未親采,真藥現前,不能分別是真,反疑棄之。真藥喻如來已說第一義谛;不能識取,反生疑難,豈不真可憐愍哉!
汝今谛聽,我當爲汝分別開示;亦令當來,修大乘者,通達實相。阿難默然,承佛聖旨。
首句誡聽,下則許說。已說真理,不能會悟,都緣徒聞,不肯谛實審察,故誡以谛聽。我當爲汝,分別開示,非因緣、非自然之了義;不獨爲汝,現會大衆,亦令當來之世,修習大乘行者人也,皆得通達實相,共入如來藏海也。實相與如來藏,名異體同,本經佛與阿難釋迷悶科中,即責其汝等聲聞,狹劣無識,不能通達,清淨實相,則知十番顯見,所顯見性真心,即清淨實相。複于四科,一一皆非因緣,非自然,本如來藏,妙真如性,亦即清淨實相。本科又標許,令現未修大乘者,通達實相,不過重明非因緣非自然之義,非離前法而別有也。 如《正脈》所雲:四科方談其一一皆是性真,而未嘗言其一一皆周法界,如指香柴煤炭,一一言其是火,而未及言一一皆可洞燒林野。此處標許下,別詳七大,方談其一一皆周法界,如方說出諸火,每一星之火,皆有洞燒林野之極量。四科但顯法法當體真常,七大極顯法法圓融周遍。前後兩科,義理淺深,即在是矣。
實相有叁,即叁如來藏:一、無相之實相:無一切妄法差別之相,祗有一真平等實相,即空如來藏,空諸一切,虛妄染法之相,並非本體而全無也,乃藏性不變之體。 二、無不相之實相:並非無相,而能隨緣現一切相,即不空如來藏,具足十界諸法,非無諸相也,乃藏性隨緣之用。 叁、無相無不相之實相:若言其無,則不舍一法;若言其有,則不立一塵,即空不空如來藏,真空不礙妙有,妙有不礙真空,乃藏性體用雙彰。 阿難默然,承受聖旨者:默然即凝神靜慮,一心入于語義之中,欽承領受,我佛大聖之法旨。初責迷許說竟。
卯二 總喻性相
阿難,如汝所言:四大和合,發明世間,種種變化。
此牒取阿難問詞,呼阿難言:如汝前來所言,以地水火風,四大和合,方能發明世間種種變化者,汝實不知,四大之性,本非和合,非不和合之故,今當以喻明之。
阿難,若彼大性,體非和合,則不能與諸大雜和,猶如虛空,不和諸色。
此以異喻別明,先明大性,非不和合。和合不和合,約性相論。文中法固反言,喻亦反顯。大性指四大之性,即如來藏性也。諸大指四大之相,相從性起,相不離性,相即性中之相,性即相中之性,性相雖有二名,性相本來一體,此爲正義。 若謂彼四大之性,體即性體,如非和合者,只許性之不變,不許性能隨緣,則不能與諸大之相雜和,猶如虛空之不和諸色也。此與真如隨緣之用相反,回異虛空之不和諸色,故非不和合,此名異喻。
若和合者,同于變化,始終相成,生滅相續;生死死生,生生死死,如旋火輪,未有休息。
此明大性,非是和合。若謂四大之性,是和合者,只許性之隨緣,不許性仍不變,則應同諸大之相,變易遷化,由始而終,因終複始,而始終相成也。從生至滅,既滅複生,而生滅相續也,此約無情世界而說。 生死死生,生生死死者,因生有死,至死複生,而遞互相成也。生而複生,死而再死,亦前後相續也,此約有情根身而說。是知內外四大,皆變化相,若大性如此,猶如旋火成輪,未有休息。此亦法固反言,喻亦反顯。與真如不變之體相反,非同火輪之不息,故非是和合,此亦異喻。
此二段文,具宗、因、喻叁支比量,以法喻皆與大性相反,落于非量。前量雲:大性是有法,體非和合爲宗,因雲:不與諸大雜和故;喻如虛空不和諸色。若爾,則真如用不隨緣。 後量雲:大性是有法,和合爲宗。因雲:同于變化故:喻如火輪不息。若爾,則真如體非不變。
阿難,如水成冰,冰還成水。
此單喻顯法,乃以同喻,翻前異喻。喻大性不變隨緣,隨緣不變,翻前二段:一則體非和合,則墮自然,而失隨緣之義;一、則和合,則墮因緣,而失不變之義。今以同喻,而顯真如不變、隨緣二義,故重呼阿難之名,而告之曰:如水成冰,冰還複也成水。上句大性體雖不變,而用能隨緣成相,既不如虛空不和諸相,當如何等乎?當如水能隨緣成冰,無所和合,而能現和合之相,水不離冰,豈一定屬于非和合耶?
下句大性用雖隨緣成相,仍然不變本體,既不如火輪之不息,當如何等乎?當如冰還成水,但似和合,終無和合之實,豈一定屬于和合耶?交光法師謂:還字當玩,足顯不變。正因不變,故還爲水,正于還爲水處,見其非真和合,若真和合則變矣!如青、黃和合,即變爲緣,豈能還爲青、黃乎?
總立量雲:諸大性相是有法,非不和合非和合爲宗,因雲:隨緣不變故;同喻如水冰冰水,異喻如虛空火輪。此量與諸大性相相合,爲真比量,其理極成。 阿難前言,四大和合,發明諸相,如來所答,有二意應研究:一、阿難但問四大之相,如來則雙明性相。良以權宗,雖依性說相,性是密意,惟說法相,不說法性。阿難久習權宗,迷性執相,故有斯問。如來則性相雙舉,明相依性起,以性融相,以袪舊見,冀得新悟也。 二、阿難但執因緣和合,乃爲自宗,因何排擯?如來則兼破和合及不和合,恐阿難和合被破,轉計不和合,故此兼破,以杜轉計也。二總喻性相竟。
卯叁 別詳七大 分七 辰初 地大乃至七識大 辰初地大分四 巳初 標性約析二 就析詳辨 叁 結顯體用 四 變拂二計 今初
汝觀地性:粗爲大地,細爲微塵,至鄰虛塵,析彼極微,色邊際相,七分所成,更析鄰虛,即實空性。
阿難但言四大和合,發明世間諸相。佛今廣融七大者,以四大攝法未周,但攝五陰中色陰,十二處前…
《大佛頂首楞嚴經講義 第八卷》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