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難!譬如暴流,波浪相續,前際後際,不相踰越。
此顯行陰即藏性。行即五遍行中思心所,能驅役自心,造作善不善等業,即是業行;于百法中,攝法最多,以造作遷流爲義。雖八識皆有遷流,而第七末那識,恒審思量,念念相續不斷,遷流最勝,即以七識爲行陰。喻如暴流,波浪相續:即陀那細識,習氣所成,念念生滅,各有分齊,前不落後,後不超前,故曰:前際後際,不相踰越即超越也。
此陰有粗、有細,若究根心潛伏之本,乃比前受、想爲細。如本經十卷中雲:“乃同分生基,沈細綱紐”是也。然內由此念,則外之造業趣果,無量粗相,似暴流之不可遏,故約迷位,則細隱而粗彰;約修位,則粗盡而細顯。今約迷位,故喻暴流。
行陰當知,亦複如是。
此法合。諸行無常,念念遷流,相續不斷,亦複如暴流相似,雖無間斷,實則生滅不停。孔子一日在川上歎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幼時讀書,但讀其文,未谙其義,迨學佛之後,方知孔子,亦是歎諸行無常,如逝波之不可挽!莊子喻如夜壑負舟,即念念遷流不覺之意。初舉喻合法竟。
午二 就喻詳辨
阿難!如是流性,不因空生;不因水有;亦非水性;非離空水。
此雙約空、水、即、離破。謂如是暴流之性,不因空而生,亦不因水而有,亦非即水之本性,此標不即空水矣;亦非離空水外,有此暴流,此標不離空水矣;破意在下,空喻真如,水喻藏識,行陰非即真如藏識,非離真如藏識。
如是,阿難!若因空生,則諸十方,無盡虛空,成無盡流,世界自然,俱受淪溺!
此非即空。若謂暴流因空而生者,則十方有無盡虛空,當成無盡暴流,如是則世界衆生,自然都在水中,俱受飄淪沈溺之苦,今虛空無盡,暴流有盡,則知非因空生明矣。法合:空合真如;暴流合行陰。真如周遍常住,是無盡,而行陰若從真如生,亦應無盡,則佛菩薩俱應永受生滅,而不能破行陰,而今行陰生滅遷流是有盡,故非即真如。
若因水有,則此暴流,性應非水。有所有相,今應現在。
此非即水。若謂暴流,因水而有者,則此暴流之性,應非水之自性。何以故?暴流之性渾濁,水性澄清,水性爲能有,流性爲所有,能有所有二相,今應明白現在,方可說因水而有。 喻行陰,若說因藏識有者,則行陰性應非識性,能有所有之相,應當現在;如樹能生果,能生樹,與所生果,分明可辨。今二相叵得,故非即藏識。
若即水性,則澄清時,應非水體!
此非即水性。若說暴流即水性者,暴流渾濁,如即水性,則澄清時,渾濁已無,應非水之自體。喻行陰即是藏識,則行陰破後,應非藏識,何以必待行盡之時,藏識始現?故非即識性。
若離空水,空非有外,水外無流。
此非離空水。若謂暴流離空水者,水空圓滿周遍,並非有外,豈能離空別有耶?水外亦複無流,豈能離水別有耶?喻真如圓遍,真乃無外,萬法唯識,識外無法,行陰豈離真如藏識,而別有耶?既不即又不離,則行陰皆幻妄稱相也,明矣。二就喻詳辨竟。
午叁 結妄歸真
是故當知:行陰虛妄,本非因緣,非自然性。
准上可知。四行陰竟。
巳五 識陰 分叁 午初 舉喻合法 二 就喻詳辨 叁 結妄歸真 今初
阿難!譬如有人:取頻伽瓶,塞其兩孔,滿中擎空,千裏遠行,用饷他國。
此顯識陰即藏性。識即阿賴耶識,以了別爲義,能了別自分境故。以受、想、思叁陰,已分配前七識,此當獨指第八阿賴耶識。觀本文之義,皆指第八識,以瓶外空喻藏性,瓶內空喻識性,祗因迷執成二,觀下解自知。 人喻衆生,瓶喻妄業。瓶以頻伽名者,頻伽此譯妙音鳥,瓶形像鳥,故以名焉。衆生由業牽識走,如瓶擎空行。瓶塞兩孔,喻衆生起我、法二執;空分內、外,瓶內空喻識性,瓶外空喻藏性。由二執障蔽二空真理,依惑造業,依業受報,如瓶擎空行,將藏性裏入身中,而成識性,致使藏性、識性,不隔而隔,究之內空、外空,固無二空,藏性、識性本來一性。
瓶擎空行一句,當約迷位、修位,二種解釋。先約迷位:業牽識走,舍身受身,輪回六道之家,有人喻叁界內衆生,依善惡不動禅定也叁業,受苦、樂等報。第八識爲總報主,隨業受生。業報身喻瓶;瓶內空喻識性;由惑業故,轉藏性成識性,隨業所牽輪回六道。本道爲此國,余五道爲他國,如擎空遠饷也。饷者田野送飯曰饷,即饋送義。 次約修位:瓶喻業識,塞其兩孔,喻起二執,滿中擎空,喻二執未破,識性受局,地、水、火、風之中。千裏遠饷,喻佛道長遠,發心修行趣向,當曆信、住、行、向,及四加行、十地、等覺諸位,猶如千裏路程。他國喻常寂光土,開孔喻二執已斷,二空已證,轉八識成四智,則全識性是藏性,如瓶內空,即瓶外空,一空無二空也。
《指掌》問:此識去後來先,爲受報之主。古德謂業牽識走,如瓶擎空行;舍身受身,如用饷他國;似甚有理。今約轉有漏入無漏釋之,而有何理可據?答:此識固爲報之主,亦是成佛之源,故前文呼爲菩提涅槃,元清淨體。而後文識陰盡處,則曰超諸位盡,入于如來妙莊嚴海。況此識即是六根中性,而是經所以獨爲推重者,正以其用爲因地心,決定成佛故。是知此經,不取舍身受身之功,但取修因克果之力,爲順佛意,故作此配。下破悉照後義。
識陰當知,亦複如是。
以法合。孤山曰:“瓶喻妄業,空喻妄識,業牽識走,如瓶擎空行;舍身受身,如用饷他國。”
《正脈》雲:“愚謂但約現身,尤益日用,身即喻瓶,空乃喻識,千裏萬裏,但是身之往來,識常不動,以總攝識性周遍矣!”又曰:“非破識陰無體無性,但破其無去無來耳。”識陰無有去來,亦複如瓶空相似。初舉喻合法竟。
午二 就喻詳辨
阿難!如是虛空,非彼方來,非此方入。
如是虛空,指已到他國之空,喻佛地無垢識;非彼方來者,非從凡夫同居土帶來;非此方入者,非到佛地,始入無漏身中也。以識性周遍,本無去來,有何出入?但隨緣異稱,因位有賴耶異熟之名,果地擅無垢庵摩之號,其性一也。若向此處薦得親切,則即識性,而悟藏性矣!
如是,阿難!若彼方來,則本瓶中,既貯空去,于本瓶地,應少虛空!
如是虛空,本無去來,若謂瓶內之空,從彼方擎來,則本置瓶之地即處也,瓶中既貯得一瓶虛空去,于本瓶所來之地,應少一瓶虛空?喻無漏識若從凡夫同居土帶來,則同居土應少識性,則犯識性不周之過。不少,則非彼方來明矣。昔報恩慧明上座,有新到僧,問曰:“近離何處來?”僧曰:“都城。”明曰:“上座離都城到此山,則都城欠上座,此山剩上座,剩則心外有法,欠則心法不周,說得道理即住,不會即去。”僧無語,與此同旨。
若此方入,開孔倒瓶,應見空出!
若謂空非彼方來,定從此方入,若從此方入者,則開孔例瓶時,應先見前空從瓶中而出,前既不出,知此空非此方入矣!喻無漏識,若到佛果,始入無漏身上,則破二執,轉無漏時,應先見有漏識出,有漏既無出,無漏亦不入。祗因二執有無,因果名異,實非識有出入也。昔陸亘大夫問南泉:“古人瓶中養一鵝,日漸長大,出瓶不得。今者不得毀瓶,不得損鵝,作麼生出得!”泉召大夫!陸便應諾。泉曰:“出也。”陸從此開解。二就喻詳辨竟。
午叁 結妄歸真
是故當知:識陰虛妄,本非因緣,非自然性。
是虛空,非從彼來此入之故,自當即喻知法,了知識陰,相妄性真。上二句相妄,下一句性真。既知相妄,不捐修證之功,可有轉識之日;既知性真,可起圓通之行,而入平等之門;因緣、自然,皆成戲論,故俱非之。 總明五陰虛妄,本無實體,其體即藏性,若以微密觀照,照見五蘊皆空,則破五陰,而超五濁,自可頓入叁摩地,與觀音把手共行。故下阿難請示修門,如來第一義中,即教以澄濁就清,入涅槃義。然一切衆生,名爲五蘊衆生,故以澄濁,爲先務焉。 又一念中,皆具五陰,一念執著,執則成礙,便是色陰;覺知苦、樂,領納在心,便是受陰;緣慮此境,于中想像,即是想陰;刹那變滅,不得停住,即是行陰;曆曆不昧,了了分明,即是識陰。據此則五陰舉體即是一念,一念舉體即是五陰,若能觀無念者,便是破陰下手工夫也。又奢摩他,微密觀照,照此五陰一一相妄:色陰如影像;受陰如陽焰;想陰如夢境;行陰如電光;識陰如幻事。不執實有,則本有如來藏性,不被五陰之所蓋覆,自可親見首楞嚴定體,不生不滅之妙真如性矣。初會五陰即藏性竟。
大佛頂首楞嚴經正文卷第二終
卯二 會六入即藏性 分二 辰初總征 二 別釋 今初
複次,阿難!雲何六入,本如來藏,妙真如性?
此總征。梵語缽羅吠奢,此雲入,亦雲處。入有二義:一爲能入,以能入塵取境故;二爲所入,以爲塵入之處故。按本文吸此塵象,當以吸入爲義,即吸入六塵之處,故又名處。他經色心開合無此科,本經以根中不生滅性,即首楞嚴定體,亦即如來成佛之密因,修證圓通,下手所依之處,故特加焉。
本如來藏者,本即根本,一切枝末,依之而起,今追究六入枝末之根本,元是如來藏,如即本有不變,真如之本體,來即真如隨緣,遍周之妙用,藏者,含藏世出世間,一切善功德,無不具足,猶如寶故。
妙真如性者:即如來藏之性。此性即理即事,全妄全真,不滯一法,不舍一法故,所以稱妙。非是此真而彼不真,此如而彼不如,若如是則有對待,則不圓滿;今乃統萬法惟是一心,一真一切真,無有那一法不真,一如一切如,無有那一法不如:即六入亦妙真如性也。初總標竟。
辰二 別釋 分六 巳初 眼入乃至六意入 巳初分四 午初 舉例顯妄 二 辨妄無體叁 無所從來 四 結妄歸真 今初
阿難!即彼目睛,瞪發勞者,兼目與勞,同是菩提,瞪發勞相。
此舉前色陰,瞪目發勞爲能例,發明眼入同一虛妄也。即彼:乃…
《大佛頂首楞嚴經講義 第六卷》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