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就彼色陰所雲,其人無故不動目睛,瞪以發勞,因此見勞,遂見空華之勞相。兼目與勞:勞字指空華,謂不特空華是勞相,兼能見之目,與所見之勞相,同是真性菩提心中,瞪發勞相。如前所雲:“見與見緣,並所想相,如虛空華,本無所有。”又如前所雲:“影見俱眚。”眚與勞義同。能見之目是勞見,所見之相是勞相。
菩提是本有真心,真原無妄,由最初一念妄動,依動故能見;依能見故,境界妄現。由末推本,豈僅色陰虛妄,即眼入同是菩提心中,一念妄動之勞相。一念妄動,與無故瞪目,無以異也。初舉例顯妄竟。
午二 辨妄無體
因于明暗,二種妄塵,發見居中,吸此塵象,名爲見性。此見離彼明、暗二塵,畢竟無體。
前五句托塵妄現,後叁句離塵無體。以此眼入,因有明、暗二塵,黏湛然之體,發爲勞見,居于浮、勝二根之中,吸入此明、暗二塵之象,如磁吸鐵,名爲能見之量此即菩提瞪發勞相,乃屬托塵妄現。倘若離彼明、暗二塵,畢竟無有能入之體可得,是謂離塵無體。下文阿難疑根性斷滅,亦由此也。 《正脈》問:“前取根性,離塵有體,異彼緣心,今雲明、暗雙離,畢竟無體,何異緣心之無體乎?”答:“淺論之,前因衆生離緣心,不見真心,乃就根中指性,令識真心。然自是心非眼之後,但唯顯性不複論根,所以極表其離塵有體之真。今已領真性,尚執六根,別有體相,未融一性;更須令知,六入無自體相,所以極破其離塵無體之妄。雖說見性,乃根中局執之自性,非離眼廓周之見性也。前顯是性,而此破相,所以異矣!更深究之,此之破相,亦欲其離相,即妙真如性耳。則顯性之旨仍同,豈如緣心,直破其一定無體哉?”二辨妄無體竟。
午叁 無所從來
如是,阿難!當知是見,非明暗來,非于根出,不于空生。
此總標。據世人多謂見是其眼,從根是其正計,余二並破,極顯其妄也。非明暗來不他生;非于根出不自生;不于空生,非無因生。于四性推檢無生,但缺不共生。
何以故?若從明來,暗即隨滅,應非見暗;若從暗來,明即隨滅,應無見明。
前叁字總征;此不從塵來。若說眼入從明塵而來,暗生明滅之時,見亦隨滅,應不見暗;若從暗塵而來,明生暗滅之時,見亦隨滅,應無見明。今明來見明,暗來見暗,明暗有去來,見性不生滅,當知是見,非明、暗來也,明矣!
若從根生,必無明、暗;如是見精,本無自性。
此不從根來。若說眼入,從根而生,必無明、暗二塵時,單根不能生見。故曰:“如是見精,本無自性。”自性乃能入之自體。
若于空出,前矚塵象,歸當見根,又空自觀,何關汝入?
此不從空來。若說眼入,從空而出,則以空爲見之根,出來時,前矚看也塵境萬象,回歸時,應當自見其根;當然不能見。縱使能見,乃空自觀,何關汝眼入之事?叁無所從來竟。
午四 結妄歸真
是故當知:眼入虛妄,本非因緣,非自然性。
是無實體,無從來之故,當知眼入虛妄。以無實體故虛;無從來故妄,但是幻妄稱相。上句明相妄,下二句顯性真。謂眼入之相雖妄,妄不離真,其性本來不變,非因緣性;又複隨緣而非自然性耳。初眼入竟。
巳二 耳入 分四 午初 舉例顯妄 二 辨妄無體 叁 無所從來 四 結妄歸真 今初
阿難!譬如有人:以兩手指,急塞其耳,耳根勞故,頭中作聲,兼耳與勞,同是菩提,瞪發勞相。
此亦自法爲例。以塞耳成勞,易知之例,以例耳入,所聞一切音聲,同一妄也。故呼阿難之名,而告之曰:譬如有人,此亦假設以顯妄。以者用也,用兩手指,急塞其耳,塞久成勞,以致頭中發爲虛響,故雲:頭中作聲。
兼耳與勞叁句,耳字意取耳入聞性,以性不自顯,寄根說故。勞字乃指頭中作聲,以勞雖妄發,因境顯故,故曰兼,曰與。謂不特聲是耳入之勞相,兼能聞之耳入,與所聞之勞相,同是真性菩提心中,瞪發勞相;比例發明,令知根塵同源,同一妄也。
《指掌疏》雲:此叁句有二義:一者比例信真。言耳中聞性,本于真性菩提,人或易信;塞耳所發勞相,亦本于真性菩提,人皆難明,故曰同是菩提;佛意以根性本真,例彼勞相亦本真也。 二者比例知妄。言瞪發勞相,唯是虛妄無實,人皆易知;耳中能聞之性,亦惟是虛妄無實,人或難信,故曰同是瞪發;佛意以瞪勞虛妄,例彼見性,亦唯妄也。 二義中,前義比例信真,亦可兼釋總標中,浮塵諸幻化相,其性真爲妙覺明體之疑。以今瞪發勞相,與浮塵幻化無異,勞相本于菩提,重明幻化相,亦不離真也。又瞪字,前眼入取例瞪目發勞,而後五入,何以亦用瞪發勞相?當知目瞪發勞,妄見空華,菩提心瞪發勞,則六精俱發,故皆用瞪發勞相。初舉例顯妄竟。
午二 辨妄無體
因于動、靜,二種妄塵,發聞居中,吸此塵象,名聽聞性。此聞離彼動、靜二塵,畢竟無體。
前五句托塵妄。現以其動、靜不常,故稱爲妄。聞則托塵似有,豈屬真實?此聞雖居耳根之中,吸入塵象,但名聽聞性,亦顯其唯是幻妄名相而已。下叁句離塵無體,同前所解。二辨妄無體竟。
午叁 無所從來
如是,阿難!當知是聞,非動、靜來,非于根出,不于空生。
此總以標列,下則征起逐破。
何以故?若從靜來,動即隨滅,應非聞動!若從動來,靜即隨滅,應無覺靜!
初句征起,下先破從塵來。若從靜塵來,動生靜滅,耳中聞性,即當隨靜塵以俱滅,應不能聞動;若從動塵來,亦複如是。二應字,俱讀平聲。
若從根生,必無動靜;如是聞體,本無自性。
此破從根生。若謂此聞從根而生者,但有增上緣,必無動、靜所緣之塵,如是聞體根也,本來亦無能入之自性,以單根不立之故。
若于空出,有聞成性,即非虛空;又空自聞,何關汝入?
此破從空而生。若謂此聞從虛空而出者,是空能有聞,亦得成爲根性,既成根性,即非虛空;以聞屬靈知,空乃頑礙故。 又空縱有聞,乃空自聞,即同他聞,何預幹也汝之耳入?叁無所從來竟。
午四 結妄歸真
是故當知:耳入虛妄,本非因緣,非自然性。
此准上可知。二耳入竟。
巳叁 鼻入 分四 午初 畢例顯妄 二 辨妄無體 叁 無所從來 四 結妄歸真 今初
阿難!譬如有人:急畜其鼻,畜久成勞,則于鼻中,聞有冷觸;因觸分別,通、塞、虛、實,如是乃至,諸香臭氣。兼鼻與勞,同是菩提,瞪發勞相。
此亦假設爲例。譬如有人,急畜縮也其鼻,鼻息出入,自有常度,無故急縮,連縮既久,則反常成勞,即于鼻中,聞有冷觸。此冷觸由縮風所成,因有冷觸,則分別通、塞、虛、實;疏通呼吸之氣爲虛,閉塞出入之息名實。如是乃至,吸入各種香、臭等氣,同一妄耳。兼鼻與勞:勞字指冷觸及香、臭氣;謂不特冷觸,香、臭氣,是鼻入之勞相,兼能聞之鼻入,與所聞之勞相,同是菩提心中,瞪發之勞相,以根塵同妄故。如第八番顯見文雲,本是妙明,無上菩提,淨圓真心,妄爲色空,及與聞見。初舉例顯妄竟。
午二 辨妄無體
因于通、塞,二種妄塵,發聞居中,吸此塵象,名嗅聞性。此聞離彼通、塞二塵,畢竟無體。
然此鼻入,元無自性,但因浮、勝二根,對彼通而有聞,塞而無聞,二種妄塵,黏湛發嗅,居于根中,吸入此塵象,名爲嗅聞能入之性。此聞亦不過幻妄稱相,離彼通、塞二種妄塵,畢竟無有能入之自體。上五句托塵妄現,後叁句離塵無體。二辨妄無體竟。
午叁 無所從來
當知是聞,非通塞來,非于根出,不于空生。
此總以標列,下則征起別破。
何以故?若從通來,塞則聞滅,雲何知塞?如因塞有,通則無聞,雲何發明,香、臭等觸?
初句征,下先破不從塵生。若謂嗅聞之性,從有聞之通而來,至無聞之塞時,此聞必隨通而去,應不更聞于塞,雲何又知塞而無聞?既能知塞,則不從通來也明矣!如因無聞之塞,而有鼻入之嗅性,則至有聞之通時。此聞則應隨塞而滅,無有嗅聞之性,雲何通時,又能發明香、臭等氣,來觸于鼻耶?既聞香、臭,應非從塞而有也,抑又明矣!
若從根生,必無通、塞。如是聞機,本無自性。
此破從根生。若謂鼻入嗅聞之性,從根而生者,則單根無塵,如是聞機根也離塵無體,本無能入之自性。以有所方有能,今既無所入之塵,安有能入之根?則不從根生也,抑又明矣!
若從空出,是聞自當回嗅汝鼻;空自有聞,何關汝入?
此破從空來。若謂嗅聞之性,從鼻孔之空而來者,是空有聞,自當回返也嗅汝之鼻根。因有回嗅二字,故知是指鼻孔之空,非外空也。縱許能嗅,但是虛空,自己有聞,又何關汝阿難鼻入之事?是知不從空生也,抑又明矣!叁無所從來竟。
午四 結妄歸真
是故當知:鼻入虛妄,本非因緣,非自然性。
准上可知。叁鼻入竟。
巳四 舌入 分四 午初 舉例顯妄 二 辨妄無體 叁 無所從來 四 結妄歸真 今初
阿難!譬如有人:以舌舐吻,熟舐令勞。其人若病,則有苦味。無病之人,微有甜觸。由甜與苦,顯此舌根,不動之時,淡性常在。兼舌與勞,同是菩提,瞪發勞相。
此亦自法爲例。假設一事,譬如有人,以舌舐吻;舐即舔也。舌根無有外物可舐,但用舌入,自舐其唇吻;吻即口之兩角。熟舐乃舐之既久,令舌發勞。其人若病,舐之則妄有苦味,無病之人,舐之微有甜觸。由此熟舐,妄生甜苦,正顯舌入之根不動即不舐之時,淡性非甜非苦常在。甜苦與淡,乃舌入之勞相,以此爲例,兼能嘗之舌入,與甜苦淡之勞相,同是菩提心中,瞪發勞相。前叁科塵唯舉二,此科有甜、苦、淡叁字,甜苦乃有味之味,淡屬無味之味,仍爲二種。初舉例顯妄竟。
午二 辨妄無體
因甜、苦、淡,二種妄塵,發知居中,吸此塵象,名知味性。此知味性,離彼甜、苦,及淡二塵,畢竟無體。
此辨舌入虛妄。舌入元無自性,但因舌動時之甜、…
《大佛頂首楞嚴經講義 第六卷》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