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執因緣自然等心。遣之又遣,諸情蕩盡,法法元真;當知法本無差,情計成過,但用亡情,何勞壞相?六祖雲:“六塵不惡,還同正覺。”但能離一切妄計之相,即一切諸法,無非全體法界。如唯識雲:若離遍計執,當體即是圓成實。”又此二句,即離妄即真四字。叁疊拂妄情竟。
辰四 責其滯情
汝今雲何,于中措心,以諸世間,戲論名相,而得分別?如以手掌,撮摩虛空,祗益自勞,虛空雲何,隨汝執捉?
雲何責怪詞。謂是法非思量分別之所能及,汝今雲何于精覺妙明中,措心作意,用諸世間戲論名相,欲得分別妙明真性;此性離名絕相,豈世間戲論名相,而得分別哉! 世間戲論名相,因緣權乘所宗,則學者世間戲論;自然外道所宗,即非學者世間戲論。下文所雲:“但有言說,都無實義”是也。
如以手掌,撮摩虛空:下喻明無益,祗增自己勞苦,虛空雲何隨汝執捉乎?此以手掌撮摩喻戲論,虛空喻真性,虛空既不可措手,而真性又安可措心耶?此科以見性超情論,顯其諸情不墮,越遠外計、權宗,即四義中,妙明之義。九顯見超情竟。
卯十 顯見離見 分四 辰初 引教質問 二 明昔是權 叁 辨今非緣 四 正顯離見 今初
阿難白佛言:世尊!必妙覺性非因非緣,世尊雲何常與比丘宣說:見性具四種緣?所謂因空、因明、因心、因眼,是義雲何?
此科顯見離見,不是常途所謂情見之見,乃指見精自體耳。見精自體,真妄和合,約義可分真、妄二見,並非真妄各體。但約見精帶妄時,則名妄見,離妄時,則名真見。如人在夢時,則名夢人,離夢時則名醒人;夢人醒人無二人,真見妄見無二見。今言離見者,即真見離自體中,一分妄見而已,故名爲顯見離見。即遠離依他起,當下即是圓成實。
上科因緣、自然二皆餅遣,此處阿難白佛言:世尊!此妙覺明性,不屬外道自然則可,若謂非因非緣,似乎不可;以因緣是自宗,何得與自宗相違?必此見性,非因非緣,世尊雲何,昔日常與比丘宣說,見性具四種緣,所謂因空、因明、因心、因眼耶?以目前不空、不明,則不能見,無心無眼,更不待言,所以必因四種,方能成見,則見性自屬因緣之義明矣!是義雲何者:豈今是而昔非耶?抑或今昔相同,而我未達耶?
當機所引,乃眼根中眼識,如來所顯是眼根中見性,正是根、識不分。八識規矩頌雲:“愚者難分識與根”。阿難即其人矣!前來世尊,乃托見精以顯見性,欲令證入妙覺明性,而得全體大用,而反認見性爲眼識,何異將彩鳳爲山雞,視和璞爲頑石,可不哀哉?
大乘眼識,九緣方生,所謂:空、明、根、境、作意遍行心所之一、分別第六識、染淨第七識、種子叁類性境之一、根本第八識;小乘法中略具四緣,缺一不可,即空、明、心、眼四緣,爲眼識得生之緣,並未曾說,四緣生妙覺性。良以此性,非生因之所生,乃了因之所了,今說從因緣生,誤之甚矣!初引教質問竟。
辰二 明昔是權
佛言:阿難!我說世間,諸因緣相,非第一義。
此明今昔權實不同。佛告阿難,我昔日說四緣生識者,乃一時權巧方便,說世間諸因緣相,引誘小乘學者,免中外道之毒。彼外道妄計自然,我說因緣以破之,非同今日所說第一義谛,修證了義之法,何得取彼而難此耶?二明昔是權竟。
辰叁 辨今非緣
阿難!吾複問汝:諸世間人,說我能見,雲何名見?雲何不見?阿難言:世人因于日、月、燈光,見種種相,名之爲見;若複無此叁種光明,則不能見。
此科辨今所說,非同昔日因緣。故問之曰:諸世間人,說我能見:是以我爲能見,物爲所見,此乃一切衆生共執。今诘以雲何名見,雲何不見者:爲探其藉緣不藉緣。答以因于日、月、燈叁種光明,乃能有見,無光即無見,正述其必定藉緣。此雖單舉明緣,以該空、心、眼叁緣,缺一不見,此昔日之權。阿難所述固是,然今日所說,是第一義,如第一番顯見,盲人矚暗,與有眼人,處于暗室,所見無異。見性脫根脫塵,靈光獨耀,又何藉明緣?此即權實不同也。
阿難!若無明時,名不見者,應不見暗!若必見暗,此但無明,雲何無見?
此顯無明不是無見。若如汝謂,無明時即謂無見者,應當並暗亦不見,方可謂之無見;但無明便謂無見,乃常情所執,故以應不見暗诘之,斷無是理。若必見暗下,申其正理。謂若無明時,必能見暗者:此但是明無,而見不無,雲何汝說無見?
阿難!若在暗時,不見明故,名爲不見;今在明時,不見暗相,還名不見!如是二相,俱名不見。
此明、暗相例,以致二皆不見,豈不大謬!
若複二相,自相陵奪,非汝見性,于中暫無。如是則知,二俱名見,雲何不見?
此結申正義。上科但是因謬反顯,決無二俱不見之理,故申以正義曰:若複明暗二相,自相侵陵傾奪,明來暗去,暗生明滅,明暗二相,時有時無,非汝見性,于中暫時或無。此句須著眼,明暗有生滅,見性非有無,明來見明,暗來見暗。非暫無即常有,正顯見性常住,不生不滅,不藉因不托緣也。 世間常情,惟許見明有見,不許見暗成見,權教亦須具足,空、明、心、眼四緣,方能成見。此經爲了義真诠,但取暗中有見,故曰如是則知,見明見暗,二俱名見,雲何不見?是則暗中之見,尚不用眼,何假空明,及分別之心耶?是則顯一暗中之見,則四緣俱破矣。叁辨今非緣竟。
辰四 正顯離見 分叁 巳初 先定離緣第一義 二 例成離見第一義 叁 诘責勸勉善思惟 今初
是故阿難!汝今當知:見明之時,見非是明;見暗之時,見非是暗;見空之時,見非是空;見塞之時,見非是塞。
此顯今教爲第一義。然有淺、深兩重,先顯離緣第一義。蓋見性離緣之義,自盲人矚暗,顯見是心以來,不動、不滅、不失、無還、不雜、無礙諸科,不分前半,所顯皆是離緣之見,此見即是見精。前文所雲:“此見雖非妙精明心,如第二月,非是月影。”喻如第二月者,以其帶妄之故;雖然帶妄,自體離緣,已自超乎因緣宗矣! 是故阿難汝今當知。是故二字,承上是明暗,二俱成見之故。汝今當知:見明之時,此之見精,非是因明所有;見暗之時,此之見精,亦非因暗所生;見空見塞,可以例知,則此見精,不屬因緣明矣。初先定離緣第一義竟。
巳二 例成離見第一義
四義成就。汝複應知:見見之時,見非是見;見猶離見,見不能及。雲何複說因緣、自然,及和合相?
此例顯離見第一義。即顯妙精明見性,喻如天上真月,此節較上更深一層。四義成就者:即指上面見精,非明、暗、空、塞四緣所有之義,已成就離緣第一義,此理極成,無能破者。 尚有離見第一義,汝複應知,若但悟見體離緣,而未見見體,尚非圓悟,必見見體離見,乃真見見體矣,故以離緣爲例焉。
見見之時,見非是見者:一、叁見字,是純真無妄,本體之真見,即妙精明心,如第一月;二、四見字,是所帶一分無明之妄見,即見精明元,如第二月。無始時來,此之真見,常墮妄見之中,不能見妄如人落水,不見乎水。。若觀行力強,脫黏內伏,伏歸元真,發本明耀,則真見現前,即能徹見妄體,正當真見,忽見妄見之時,真見即離自體中一分妄見,而不墮在妄中如人覺夢,夢便不在,即已離夢中矣。,此之真見,非是帶妄之見也。非是二字,即不墮之意。
又一解:四義成就者,以上四義,皆以能見之性,見于所見之境,而見性原非是境,以此成就,能例之法,例下能見之真見,見于所見之妄見,而真見非是妄見,令難知者,而成易知也。 問:“心見尚不許爲二,今于見,何反言二耶?”答:“真非真恐迷,故不得不分也。但約真見帶妄時,即名見精;見精離妄時,即名真見,非實有二體也。而真見之所以非妄,見精之所以爲妄之義,待下詳示妄因科中,佛自明之。”
見猶離見,見不能及者:第一見字是真見,二、叁見字皆帶妄之見精,言此真見,猶離于見精之自相,見精亦所不能及也。良以有妄見時,真見全隱,及至棄生滅,守真常,常光現前,即真見現前時,則妄見已空,故曰見精所不能及也。 雲何複說,因緣自然,及和合相者:此責其執吝昔宗,不肯放舍,今離見第一義,尚非離緣第一義所可及,況世間戲論因緣、自然耶?及和合相,與因緣一類戲論,未應有與不和合一句,諒譯者錯漏耳。不和合,即自然一類,故以雲何複說責之。此約見性離見論,顯其自相亦離,轉入純真無妄,亦四義中,常住妙明之義。二例成離見第一義竟。
巳叁 結責勸勉善思惟
汝等聲聞,狹劣無識,不能通達,清淨實相。吾今誨汝,當善思惟,無得疲怠,妙菩提路。
此佛責其滯小,勉其向大。聲聞兼有學無學。謂汝等見狹志劣,無有廣大殊勝之識,執諸法爲實有,不了依他如幻,妄起遍計執情,迷于清淨實相之理,故曰不能通達。 實相者:即如來藏,清淨本然,真實之相,寸絲不挂,一塵不染,故曰清淨。實相有叁:一、如實空義:稱真如實理,空諸虛妄染法,此爲無相之實相。遠離能、所分別,萬法本空,彌滿清淨,中不容他如六祖所雲: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下四科七大,一一雙非因緣、自然,初銷倒想,說空如來藏,即此義也。 二、如實不空義:此爲無不相之實相。以有自體,常恒不變,體雖不變,用能隨緣,下忽生相續,不外清淨本然,審除細惑,說不空如來藏,即此義也。 叁、如實空不空義:此爲無相無不相之實相。諸妄皆空,纖塵不立,萬境紛纭,一真不動,真空不礙妙有,妙有不礙真空,下五大圓融,譬如虛空,體非群相,不拒諸相發揮,離即離非,是即非即,極顯圓融,清淨寶覺,說空不空藏,即此義也。
吾今誨汝下:如來欲阿難,悟明實相之理,故勖以叁慧。誨汝者,有誨必聞,聞慧也;善思惟者,正念觀察非緣心思慮,思慧也;無得疲怠者:無得因循悠忽,自謂疲勞,遂生懈怠,必須精勤進趣,未可半途或…
《大佛頂首楞嚴經講義 第五卷》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