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大佛頂首楞嚴經講義 第五卷▪P4

  ..續本文上一頁近之身境,雖爲別業,實則與衆同住共見,誠難覺其爲別爲虛也。故舉眚見燈影,眚目別見,別中之別,虛上之虛。最易知其爲別爲虛者,以例之。故下文雲:“例汝今日,以目觀見,山、河、大地,及諸衆生,皆是無始見妄所成。”一人如是,彼彼皆然,即以一人例多人,同是別業妄見,所有親近之依、正,雖然彼此同住共見,與群翳觀燈,所現圓影,雖然是同,其實各病。 又以疏遠之境,雖爲同分,與己懸隔,受用不一,誠難覺其爲同爲妄也。故舉瘴惡、災象,舉國同見,同中之別,妄中之妄,尚可知其爲同爲妄者,以例之。故下文雲:“例閻浮提,叁千洲中,並洎十方,諸有漏國,及諸衆生,同是覺明,無漏妙心,見聞覺知,虛妄病緣。”一處如是,處處皆然,即以一處而例多處矣。

  見性本來清淨,從來無病,爲無明所熏,黏湛發見,轉本有智光,爲能見之妄見,此屬根本見病;見精映色,結色成根,遂有勝義根、浮塵根,赤眚依浮塵根而起,屬枝末見病;衆生聚見于眼,浮塵眼根,爲見精所托之處,眚雖浮根之病,亦即見精之病,圓影爲枝末見病之影;身界爲根本見病之影。又眚見,雙帶本、末二病,見精惟屬根本見病,單複雖殊,其妄一也。下文雲:“即彼目睛,瞪發勞者,兼目與勞,同是菩提心中,瞪發勞相。”亦此意也。此以眚影爲例者,有兩重易知:一、易知其爲別業,以燈上圓影,爲自己病眼獨見故;二、易知其爲妄見,以五色圓影,雖然似境,畢竟非實故。初征陳所見竟。

  未二 審難即離

  于意雲何?此夜燈明,所現圓光,爲是燈色?爲當見色?

  此雙標審問。問曰:在汝之意,以爲雲何?此夜燈明,所現圓光,即上文燈光所現圓影。下二句雙審,即燈即見,試審察看,此夜燈光,所現五色圓影,爲是即燈所有;爲當即見所有?見約眚見,例衆生迷位中,于真理上,所變規身、心、世界,爲是真理實有之色法耶?爲當妄見所成之色法耶?

  阿難!此若燈色,則非眚人,何不同見?而此圓影唯眚之觀?若是見色,見已成色,則彼眚人,見圓影者,名爲何等?

  此破雙即。謂此圓影,若即燈實有之色,則好眼人,何不同見?而此圓影,唯獨眚人之觀見?此約非眚不見,破即燈也。 若是眚見所成之色,見已成圓影之色,不能以見見見,則彼目眚之人,見圓影之見,當名爲何等物耶?此約見體不失,破即見也。此以例合法。

  五色圓影,例五蘊根身,五塵境界;燈例真理;非眚人例諸佛並大菩薩;眚人例迷位之衆生;眚見例妄見。謂此五蘊五塵之身界,非即真理所有,亦非即眚見之色。按文例雲:此之身界,若是真理所有,則諸佛諸大菩薩,何以不見?于其自住叁摩地中,不見有少法可得,惟是一真法界。而此身界,惟有無明未破,妄見之衆生所見,此約佛聖不見,破即真理所有也;若此身界,謂是妄見之色,見已成身界之色,則迷位衆生,見身界之見,當名爲何等物耶?此約見體不失,破即見之色也。

  複次,阿難!若此圓影,離燈別有,則合傍觀,屏、帳、幾、筵有圓影出?離見別有,應非眼矚,雲何眚人,目見圓影?

  此破雙離。謂若此圓影,離燈別有,則合當也傍觀圍屏、帳幔之上,幾案、筵席之間,皆有圓影出,今則傍觀不見,豈離燈耶?若雲離眚見別有者,眚見依眼根,離眚見,並離眼根,則此圓影,應非眼矚,雲何眚病之人,必假目見圓影?今則非眼莫矚,豈離見耶?例彼五蘊、五塵之身界,若離真理別有,不合前雲:“當處發生”,則合外道所計,時生、方生、梵天生、神我生,究竟實非時、方、梵天、神我而生。前雲:“諸法所生,唯心所現。”心外本來無法,豈離真理耶?

  例彼身界,若離妄見別有,則此身界,應非妄見所見,雲何必有妄見之衆生,方見根身器界耶?《起信論》雲:“以依能見故,境界妄現;若離能見,則無境界。”是則身界,豈離見耶?二審難即離竟。

  未叁 詳示妄因

  是故當知:色實在燈;見病爲影;影、見俱眚,見眚非病,終不應言:是燈是見;于是中有非燈非見。

  此正示妄因。見病二字即妄因。是故者,承上非即燈即見,非離燈離見之故。當知者:應當起智觀察,若以淨眼觀燈,只有光明,並無圓影,今此圓影,究從何來?觀察之後,乃知因目有赤眚之故。則能見之見成病,致所見之光有影,色即五色實在于燈,非燈不現故;見因病爲影,非病無影故。上句色實在燈,合上非離燈非即見;下句見病爲影,合上非離見非即燈。究之此影雖不離燈,原非即燈之影,皆由見病所成;縱不離見,亦非即見之影,都緣眚翳爲咎。 影見俱眚者:燈影與見病俱因目眚之故,非但所見燈影,是赤眚所生,即能見見病,亦赤眚所成,以見非眚而不病,燈非眚而無影,故合影與見,同是眚爲過咎,故曰:“影、見俱眚”。 見眚非病者:此見是真見,不墮在眚妄之中,故能見于眚。既能見眚,即已離眚,如人既已覺夢,即已離夢,所以非病,正由有此無病見體,故前雲:“見見非見”。

  終不應平聲言下,誡止之辭,誡人妄情計度。既惟病影,全體無實,不應執此圓影。即燈見生,離燈見有,說即說離,皆不中理。是、非二字,即即、離二字,合例真智照真理,惟是一真法界,本無所有,如好眼觀燈,本無圓影也。因一念不覺妄動,遂轉本有之智光,而爲能見之見分。以有見分,遂有相分,乃成根身、器界耳。故《起信論》雲:“以依動故能見,以依能見故,境界妄現。”所謂見病爲影也。是則,不惟所見之根身、器界,是無明之影,即能見見精,亦無明所起,所謂影、見俱眚也。若能照破相、見二分,皆是無明之所熏起,即是真智,亦即真見;離能、離所、脫根、脫塵,本來無病,所謂見眚非病也。末四句,既知真見,離妄獨立,無有身、界可緣,說誰爲即,說誰爲離耶?叁詳示妄因竟。

  未四 喻明所以

  如第二月,非體非影。何以故?第二之觀,捏所成故。諸有智者,不應說言:此捏根元,是形非形,離見非見。

  此方是喻,足證前眚影,後災象,皆非喻也。二月合上燈光圓影。非體者:此二月固非見體所有之色,合上非見色;非影者:此二月亦非真月本有之影,合上非燈色。何以故下,征釋妄因。捏所成故:捏即妄因,捏之則有,不捏元無,合見病爲影,此影乃眚病以爲其咎,目病則有,不病本無也。 諸有智者,不應說言,此捏目之根本元因,所見第二月,謂是真月之形,非真月之形。離見非離見,離字雙用。離見即非見,非離見即是見。捏目之根本元因,惟是一妄,若在妄上,更說是非,則妄上加妄,豈智者之所爲耶?此合上終不應言,是燈是見,于是中,有非燈非見。四喻明所以竟。

  未五 以法合顯

  此亦如是,目眚所成,今欲名誰,是燈是見?何況分別,非燈非見?

  此以法合顯。二月非實,惟捏所成;圓影非實,惟眚所成;同一虛妄,無本可據,憑誰說即說離耶?總合眚與無明,皆如捏也;圓影與身界,皆如第二月也。此與前,此見雖非妙精明心,如第二月,非是月影,前後照應。二月從捏目生,見精因動心有,足知所有身界,無非妄影。若不了身界是妄,當觀燈影;不了燈影,當觀二月。即二月之非有,了燈影之無實;即燈影之無實,悟身界之虛妄。境既是妄,見亦非真,識此見精非真,是名見見;能見見者,自非是妄,故前雲:“見非是見”,後雲:“覺非眚中”。初別業妄見竟。

  午二 同分妄見 分二 未初 征陳所見 二 了無其實 今初

  雲何名爲同分妄見?阿難!此閻浮提,除大海水,中間平陸有叁千洲。正中大洲,東西括量,大國凡有二千叁百,其余小洲,在諸海中,其間或有叁兩百國,或一、或二,至于叁十、四十、五十。

  初句是征,阿難下陳其所見。此閻浮提,是須彌山南面洲名,此洲多閻浮提樹,故以立名。歐、亞各洲,都屬南洲。除大海水者:四大部洲,俱在堿水海之中,除大海水,中間平原廣陸,爲陸居衆生所依止者,有叁千洲。正中大洲,乃閻浮提中心點,東西括量平聲,略南北二字,含在其中,自東南徂西,由南及北,包括量計,大國凡有二千叁百,小國則不計也。其余小洲,皆布在大洲之外,亦在堿海之中,其間洲之大小不一,大者或有叁百國,二百國,小者或一國、二國,中者或叁、四、五十不等。

  阿難!若複此中,有一小洲,只有兩國,惟一國人,同感惡緣,則彼小洲,當土衆生,睹見也諸一切,不祥境界:或見二日,或見兩月,其中乃至暈、適、佩、玦、彗、孛、飛、流、負、耳、虹、霓,種種惡相。

  此災象,亦不是喻,乃舉同分中之別分,易知之法,例彼同分難知之法,令難知者,亦易知也。別舉此閻浮提洲中,有一小洲,只有兩國,以有兩國,所見不同,方可驗知,同分妄見。 惟一國人,同感惡緣者:兩國同洲,心行不同,惟獨一國人,同感惡緣。注意“感”字,乃依因感果,感應不忒,由妄惑爲能感之惡因,而災象爲所感之惡緣。故彼小洲,當土衆生,依妄惑妄現,種種不祥境界,爲與本國衆生同見,鄰國不見,故知乃由妄惑,妄現咎征,惟應此國,不應彼國。 或見二日,或見兩月者:儒雲:“天無二日”,既見二日、兩月,自非吉祥之兆。如夏桀之亡,兩日並照是也。其中乃至超略其余。惡氣環匝曰暈;黑氣薄蝕曰適;適昏也。白氣在旁如衡璜曰佩;如半環曰玦;此日月之災象也。如月暈七重,漢高祖在平城,有重圍之難。 彗孛飛流,負耳虹霓者:光芒遍指曰彗;俗呼掃帚星。芒氣四出曰孛;絕迹橫去曰飛;光相下注曰流;此皆星辰災象。如宋襄公時,星隕如雨,秦始皇時,彗星遍出。

  宋景公時,熒惑在心,景公懼,召子韋而問焉。子韋曰:“熒惑天罰也。心,是宋之分野,禍當君身,雖然災兆已現,可以移之宰相。”景公曰:“宰相所使之治國者,而移死焉不祥!寡人願自當也。”子韋曰:“可移于民”。公曰:“民死將誰君乎?甯獨死耳。”子…

《大佛頂首楞嚴經講義 第五卷》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