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大佛頂首楞嚴經講義 第五卷▪P5

  ..續本文上一頁韋曰:“可移于歲”。公曰:“歲饑民饑必死,爲人君欲殺其民以自活,其誰以我爲君乎?是寡人之命固盡矣!子無複言矣。”子韋北面再拜曰:“臣敢賀君!天之處高而聽卑,君有仁人之言叁,天必叁賞君,今夕星必徙舍,君延壽二十一歲。”公曰:“何以知之?”對曰:“君有叁善,故叁賞,星必叁舍,舍行七星,星當一年,叁七二十一,故知延壽二十一年。臣請伏于陛下以伺之,星不徙,臣請死之。”公曰:“可”。其夜星叁徙舍,如子韋之言。景公不忍損人利己,故得延壽。此誠爲賢聖之君,實足爲千古之模範也。 負耳虹霓,種種惡相者:負耳乃陰陽之氣,如弓之背日者名負;如玦之傍日者名耳;映日而晨出者爲虹;對日而暮現見者爲霓;又雄曰虹,雌曰霓,此皆陰陽之災象。災象尚多,總屬惡緣感召之咎征,故以種種惡相該之。初征陳所見竟。

  未二 了無其實

  但此國見,彼國衆生,本所不見,亦複不聞。

  同一洲中,天原是一象,分有無,足知非實。前必取兩國者,以一國不足以顯妄,若兩國同見,亦不足以顯妄,故曰:“但此國見,彼國衆生,本所不見。”但者獨也,又非特不見,並亦不聞。雖此國惑同同見,畢竟非實。此說妄處,比別業中,既略即、離,複缺妄因。略者,准上可思;缺者,待下進退合明中例出。然此亦有兩重易知:一者易知其爲同分,以舉國皆見故;二者易知其爲妄見,以彼國不見故。是以取此爲能例焉。二各舉易例竟。

  巳叁 進退合明 分二 午初總標 二 別明 今初

  阿難!吾今爲汝,以此二事,進、退合明。

  此總標例法。以即用也;二事乃眚影、災象之事。進、退合明,按下叁節之文,有分屬進退合明;交互進退合明二義。 若約例處:例汝、例彼、例閻浮提,叁番進退合明:先進一人見眚影,別中之別,例阿難見身、界別業之妄,是以一人例多人,屬進別例別以合明。次退一國見災象,同中之別,例彼一人見眚影,別業之妄,是以多人例一人,屬退同例別以合明。後進一國所見災象,同中之別,例彼十方依、正,同分之同,是以一國例諸國,屬進同例同以合明。此二進一退,分屬合明也。

  若約結處:皆是、俱是、同是,叁番交互合明。先進眚影,別中之別,合明別業所見身、界,別中之同。則此身、界,固無始根本見病之影,與眚影同一例也;退後身界,別中之同,以合明前之眚影,別中之別,則此眚影,雖枝末見病之影,亦由無始根本見病而來,與身界同一例也;二者皆是無始見病所成。 次退一國所見災象,同中之別,合明一病目人,所見眚影別中之別,則此眚影,亦是一人瘴惡所起,與災象同一例也;複進一病目人,所見眚影,合明一國,同見災象,則此災象,亦一國見病妄現,與眚影同一例也;二者俱是無始見妄所生。 後進一國同見災象,同中之別,合明十方依、正,同分之同,則此依、正,亦是衆生瘴惡所起,與災象同一例也;複退十方依、正,同分之同,合一國所現災象,同中之別,則此災象亦是衆生同分之惑所現,與十方依、正同一例也;二者同是覺明無漏妙心,虛妄病緣,此各具進退交互合明也。

  釋疑:此中第一番交互合明,以眚影合明身界,固是以易知例難知;以身界合明眚影,究屬何意?當知:身界虛妄,固比眚影之難知,而目眚遠因,皆是無始見病所成,更不易曉。第二番交互合明,以一人所見眚影,合明一國所見災象,固是以易知例難知;以災象合明眚影,究屬何意?當知:災象虛妄,固比妄眚之難知,而眚影遠因,俱是無始見妄所生,更不易曉。第叁番交互合明,以一國災象,合明十方依、正,固是以易知例難知,以十方依、正,合明一國災象,究屬何意?當知:十方依、正虛妄,固比災象之難知,而災象遠因,同是覺明無漏妙心,虛妄病緣,豈人所易曉耶?蓋必交互合明者,要顯本末見病,皆無始無明,以爲其咎,此處預爲發揮,到下文自易明了也。初總標竟。

  午二 別明 分二 未初 例明別業 二 例明同分 未初又分叁 申初 舉能例法牒定眚妄 二 就所例法進別合別 叁 結見見即離釋迷悶 今初

  阿難!如彼衆生,別業妄見,矚燈光中,所現圓影,雖現似境,終彼見者,目眚所成。

  此例明別業,重舉能例之法,牒定眚見,全體虛妄。觀佛直呼前之眚影,爲別業妄見,可以證知不是譬喻。要知燈原無影,眚見似有,故雲:如彼衆生,有了別業目有赤眚,故成妄見;見已成妄,故矚看也燈光中,所以現出五色圓影。雖似現前境界,但是幻有,而非實有。其故何也?終彼見者指病目人,目眚所成故。終者究極之謂也,追究到底,實因別業衆生,目有赤眚所成。合前文見病爲影竟。

  眚即見勞,非色所造。

  首句,重申目眚所成之義。勞即圓影之勞相,謂目有眚病,即見如斯,妄發五色之勞相,不病則無見也。 次句重申,雖似前境之義。色指燈上五色,謂此圓影之勞相,非燈上本有之色,亦非燈明所造之色,故曰:“非色所造”。但眚見似有,妄體本無也。是則所見之圓影,固是目眚所發之勞相,即能見之眚見,亦是菩提心中,瞪發勞相,合前影見俱眚。

  然見眚者,終無見咎。

  此明真見無病。然字轉語之辭。見眚者:即能見此眚之真體,由來無病,終不墮眚病之中,故曰:“終無見咎”。咎即病也。以眚不能自見其眚,今既見眚,自體即離眚妄;如人墮水,一經見水,則身已離水。合前見眚非病。下文覺所覺眚,覺非眚中;又彼見真精,性非眚者,皆指真見之體。初舉能例法牒定眚妄竟。

  申二 就所例法進別合別 分二 酉初 總成例意 二 詳應前文 今初

  例汝今日:以目觀見,山河國土,及諸衆生,皆是無始,見病所成。

  此舉所例法。例者同一例也,若約叁番,分屬進退合明,此乃第一番,進以合明;進前眚目見圓影,易知之別業,例今好眼見身界,難知之別業。今日目觀者;就今眼前,親住親見之近境,山河國土,及諸衆生,即所見身界,皆是無始根本見病所成之影,與圓影枝末見病之影,同一例也。 又皆是二字,有注家雲:“所見身界之相分,與能見之見分,皆是根本無明,動彼淨心,而成業識,轉本有智光,爲能見之見分,于無相真理中,妄現所見之相分,故見、相二分,皆是根本見病所成,即影、見俱眚也。”此解于文雖順,于義未足。

  結處須以見圓影,與見依、正皆是無始見病所成,于義方足。此屬交互進退合明,進圓影合明身界,則身界固無始見病所成,與眚見圓影,同一例虛妄也;退身界合明圓影,而圓影雖爲枝末見病所成,亦不離根本見病,以末由本起,亦與身界同一例見妄也。初總成例意竟。

  酉二 詳應前文

  見與見緣,似現前境,元我覺明,見所緣眚,覺見即眚。本覺明心,覺緣非眚。

  初二句,妄境似有。見即見分,合上以目觀見。見緣即見所緣之相分,合上國土衆生。此見、相二分,依自證分而起,屬依他起性;依他如幻,非有似有,故曰似現前境。诘其根本,元我真覺墮在妄明之中,以爲其咎,覺明二字,亦即四卷中,性覺必明,妄爲明覺。性覺即自性之覺體,本具妙明之德用,不假明而明之,設若必定加明于覺體之上,則此必明一念,即是妄爲,不當爲而爲也。即轉妙明爲無明,性覺成妄覺,由此妄覺,遂起見、相二分之妄。覺明乃爲根本無明,諸妄總因。四卷叁種忽生相續,無不因此而成。

  見所緣眚者:見即轉相之見分,所緣即現相之相分,皆由無明之力,轉真見成妄見。此見即眚見,遂有所緣依、正之眚影,合上見病爲影。

  覺見即眚者:接上句,謂非但所緣是眚,即覺明所發之能見,亦即是眚,以俱依無明而有,妄體本無,合上影見俱眚也。

  本覺明心,覺緣非眚者:此明真體非病;上覺字指真體,下覺字指妙用。緣字雙攝見分、相分,能、所二緣。謂本覺妙明真心,遍覺能、所二緣皆妄,此覺體自不墮妄中,實非有眚妄見可比,故曰:“非眚”,合上見眚非病。《正脈》雲:此阿難所見身境,即有兩重難知:“一者難知其爲別業,以與衆同住,彼此不異也。二者難知其爲妄見,以與衆見同,信其實有也。故以前眚 影,兩重易知者例之”。問:“身境同見,何以類眚影之別見?”答:“衆生依自心法界,而迷起夢境,法界唯心,夢境非有,故爲別爲妄,見同衆人,不過業同同見耳,豈同外教共一而實有乎?譬如千燈一室,雖同處而各別光滿;又如群翳觀燈,似同輪而實各病;及其一人病愈,只消一人之輪,始知非共一,而非實有矣。”二就所例法進退合明竟。

  申叁 結見見即釋離迷悶 分二 酉初 令取上義轉釋 二 令對目前會釋 今初

  覺所覺眚,覺非眚中。此實見見,雲何複名,覺、聞、知、見?

  上來別業中種種發揮,結歸覺緣非眚一句,正轉釋見見非見之迷悶也。首句即上覺緣見相二分二字;二句即上非眚二字。一、叁覺字是真體,所覺即能緣所緣,由無明所熏,知見妄發見分,發妄不息,勞見發塵相分,悉皆如眚,真覺未覺時,常墮眚中,一覺所覺是眚,則此真覺,即已離眚,非墮眚中矣!此牒前本覺明心,覺緣非眚,及前能見眚者,終無見咎,又見眚非病之義,亦如圓覺所雲:“知幻即離”是也。

  此實見見:此字即指上二句,實即見見非見之義。比顯雲:真覺覺于所覺是眚時,真覺不墮于眚中此上二句義;即前真見,見于見精帶妄時,真見非墮于見精妄中,彼此意義相類。 雲何下責怪之辭,見性即是寂常心性,所應取爲本修因者,雲何複將此妙覺明性,名爲覺、聞、知、見?何異將連城之璧,喚作碔砆,豈不誤哉?覺、聞、知、見,即是六精,體同用異。“元以一精明,分作六和合。”覺知二字,各具二精,即帶妄之見精也。衆生既不可執妄爲真,亦不可將真作妄,如祗認見、聞、覺、知爲心,則被所覆,即不見精明本體矣。須知真心雖不離見、聞、覺、知,本不屬見、聞、覺、知,方有超脫之…

《大佛頂首楞嚴經講義 第五卷》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