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界;十方如來,窮盡微塵,清淨國土,無所不矚;衆生洞視,不過分寸。
前二句菩薩見,中四句佛見,後二句凡夫見。百千界者:初地菩薩見百界二地見千界,乃至十地見無量世界。 十方如來,見無限量,故曰:“一窮盡微塵”,喻其多不可數也。國土皆稱清淨者:佛眼等觀,見穢同淨,無所不瞻,即佛見周圓也。以上聖見,下爲凡見。
衆生洞視,不過分寸:作叁意釋之:一、對勝顯劣:謂衆生洞明之見,較之佛聖、不過分寸而已;二、收盡含生:謂蜎蠕之屬,見量狹窄,極其洞視明見也,不過分寸之地;叁、障礙失用:謂隔紙不見,此不過分也,隔板不見,此不過寸也。過作通過解,與上二不同,此中能見之文,具足十界五眼,凡夫肉眼,阿那律天眼,阿難仗承佛力慧眼,菩薩法眼,如來佛眼。
五眼頌雲:“天眼通非礙,肉眼礙非通,法眼唯觀俗,慧眼了知空真谛,佛眼如千日,照異體還同同是如來藏,清淨本然平等一相。,明法界內,無處不含容。”
阿難!且吾與汝,觀四天王所住宮殿,中間遍覽,水、陸、空行,雖有昏明,種種形像,無非前塵,分別留礙。
此列所見,獨約當機,現量所親見之境。謂言以上聖凡諸見,姑勿論耳。且就吾與汝,觀四天王所住宮殿,在須彌山腰,離地四萬二千由旬,東方持國天王,居黃金埵;南方增長天王,居琉璃埵;西方廣目天王,居白銀埵;北方多聞天王,居水晶埵,而齊日月。
中間遍覽者:忉利天之下,大地之上,周遍曆覽,有情之類,有水居、陸處、空行諸衆生,無情之處,有山、河、大地、虛空、諸境界,雖有晦昧而昏暗者,晴霁而明朗者,種種形像,差殊不一,無非眼前塵境,所分別之相,種種滯留隔礙也。初標定能所竟。
巳二 就中揀擇
汝應于此分別自他,今吾將汝,擇于見中誰是我體?誰爲物象?
物見本來不雜,阿難先疑混雜,故佛欲令自己揀擇,自驗自知,自可不疑。應字平聲,謂汝當于此能見所見之中,分別誰自誰他,自即見性,他指物象。
吾今將汝擇于見中四句,吾是佛自稱,將汝將字,文意稍難領會;今不作別解,謂現今吾將汝現前所見,要汝自己揀擇,于能見所見之中,仔細分別,誰是我能見之見體?誰爲我所見之物象?令能所分明不混,自然得知汝之真性矣。二就中揀擇竟。
巳叁 物見分明 分四 午初 正明物不是見 二 正明見不是物 叁 反辨見不是物 四 反辨物不是見 今初
阿難!極汝見源,從日月宮,是物非汝;至七金山,周遍谛觀,雖種種光,亦物非汝;漸漸更觀,雲騰鳥飛,風動塵起,樹木山川,草芥人畜,鹹皆也物非汝。
上文佛令自揀物見,惜阿難無此智力,不能辨別分明,故佛此下,更以四番,展轉發明也。此正明物不是見。極者盡也,見源即見性,如雲盡汝見性能力,從日月宮,此最上所見是物,而非汝見性也;又至七金山,此山圍繞須彌山之外,一重香水海,一重金山,共有七重香水海,七重金山,其體皆金,一、雙持,二、持軸,叁、擔木,四、善見,五、馬耳,六、象鼻,七、魚觜。周遍谛觀者:用目循曆,谛實觀察,雖有種種光明,亦是物而非汝見性也。漸漸更觀,自高而卑,自近而遠,乃見雲之騰,鳥之飛,風之動,塵之起,此皆空中所有;以至地上、樹木也,山川也,草芥菜類也,人畜也,亦鹹是物,而非汝見性也。初正明物不是見竟。
午二 正明見不是物
阿難!是諸近遠,諸有物性,雖複差殊,同汝見精,清淨所矚,則諸物類,自有差別,見性無殊,此精妙明,誠汝見性。
此正明見不是物,上明諸物非見。見性已經擇出,阿難不解,故此承上重示雲:阿難是汝所見,若近若遠,若高若低,若大若小,所有物性物是無情性,雖複種種狀態,差別殊異,列在目前,同是汝之見精,一道清淨,不起分別,圓明照了,矚見也。
則諸物類:指所見一切物類,自有千差萬別,而汝見性畢竟無殊。此精妙明者:即此見精,本妙本明;與物不雜故妙,遍見諸物故明,即此妙明真心,誠汝自己見性;物見分明,雲何于諸物中,而不能揀擇耶?此正酬上文,雲何得知是我真性之問也。二正明見不是物竟。
午叁 反辨見不是物
若見是物,則汝亦可,見吾之見?
此數節文,承上反辨,見不是物。上科已將物、見分析明白,物有差別,見性無殊,則見當然不是物。反辨雲:若汝執言,見即是物,即當有相,見若有相,則汝見有相,我見亦當有相,則汝亦可見吾之見,畢竟作何形相?試問我見之相,同于何物?爲方圓耶?爲大小耶?
若同見者,名爲見吾,吾不見時,何不見吾不見之處?
前二句防謬,下叁句難破。若謂汝我同見萬物之時,我見在于物上,汝見此物時,即名爲見吾之見者;下即難其當見不見,則吾收視不見物時,汝亦當見吾不見之處,現今吾不見物時,汝何以不能見吾不見之體,在于何處?既不能見吾不見之處,而說能見吾見物之見者,亦不足信也。譬如我手取物之時,伸在物上,爲汝所見,吾不取物時,手在何處,汝亦應見。
若見不見,自然非彼不見之相;若不見吾不見之地,自然非物,雲何非汝?
此蹑前何不見吾不見之處,防阿難謬答能見,故分開若見若不見兩途,俱反證見性非物。上二句,謂若能見我收視不見之處,自然是我能不見之見體,自然非彼所不見之物相。自然二字,即分明義;非彼不見之相六字,即非物二字。此句與第四句,自然非物四字同,乃譯者潤文之巧耳。 此文欲求義理明白,須知彼字即指物言,當與我字對看,再用能所二字對釋,我見爲能見,彼物爲所見,例如眼根見物,是我能見之見體,非彼所見之物相。今不見物,照上例雲:自然是我能不見之見體,自然非彼所不見之物相此句,即自然,非物四字。,不必過于搜索,愈晦本意。 下二句,若不見吾不見之地,則吾之見,自然非物。何以故?若是物,收視不見時,必有所在之處,當然令汝可見,既不能見,當然非物。吾之見既非是物,汝之見亦應非物,故末句結曰:雲何非汝真性?此雲何非汝句,即答阿難前言,雲何得知,是我真性相對。叁反辨見不是物竟。
午四 反辨物不是見
又則汝今見物之時,汝既見物,物亦見汝。體性紛雜,則汝與我,並諸世間,不成安立。
此反辨物不是見。當承上雲:見若是物者,物亦當是見,則汝現今見物之時,汝既見物,而物亦當見汝矣。體性紛雜者:則無情之物體,與有情之見性,紛然雜亂,而不可辨也。果然如是,則汝與我,並諸世間衆生,有情之界,不成安立矣!何以故?物亦能見,物亦屬有情,則有情無情雜亂,故不成安立。又有一解:則汝與我有情世間,並諸器世間,則不成安立矣。何以故?物亦能見,就無有無情之器世間,即壞器世間相,何成安立。
阿難!若汝見時,是汝非我。見性周遍,非汝而誰?
此轉正意。言若汝見物見我之時,一定是汝見而非我見,汝我有情之與有情,尚不混濫,豈有情之與無情,而至雜亂耶? 見性周遍者:謂汝現前,觀四天王宮,以及水陸空行,皆屬汝之見性周遍,此見總不屬于物,亦不屬于我,非汝真性,而是誰耶?物見分明,本不混雜,爲何不敢認取?四辯見不是物竟。並上巳叁物見分明竟。
巳四 責疑自性
雲何自疑,汝之真性,性汝不真,取我求實?
此承上物、見分明不雜。見性是在汝,而不屬于物,雲何汝自疑汝之真性。性汝不真者:此性本來是汝,本有家珍,反不敢認以爲真,而取我言,以求證實。汝問雲何得知是我真性?故我責汝,雲何自疑汝之真性也。此科以見性非物而論,不雜不亂,超象外以孤標,是四義中明義。六顯見非物竟。
卯七 顯見無礙 分二 辰初 阿難因塵疑礙 二 如來顯性無礙 今初
阿難白佛言:世尊!若此見性,必我非余。
此科因當機聞說見性周遍一語,遂生疑惑,以爲真性,既是周遍,應當一定周遍,自應無礙,何乃動被物礙?故白佛言:“世尊!若此見性,必我非余。”見性下,當加本來周遍意,與下文語脈,方可連續。謂若此見性,本來周遍,必定是我真性,而非余物,則應當一定無礙,今何不然?
我與如來,觀四天王,勝藏寶殿,居日月宮,此見周圓,遍娑婆國,退歸精舍,祗見伽藍,清心戶堂,但瞻檐庑。
此述見性大小不定。雲我與如來,觀四天王勝藏寶殿,此殿乃殊勝藏寶所成,故稱勝藏寶殿。阿難隨佛至彼,故與如來,同觀日月宮,此宮亦在須彌山半,與天王宮殿齊,隨至二宮,故曰居日月宮。灌頂雲:“日宮縱廣五十一由旬,火摩尼寶所成;月宮四十九由旬,水摩尼寶所成,皆天人充滿。日宮雖火摩尼寶所成,其清涼與月宮同,但光勝下注耳,猶如火鏡,體質不熱,光注成燒。”《起世經》雲:“日月宮運行無滯,爲五風所持:一、持風令不墜。二、住風令安住;叁、隨順風令順行;四、攝風令緩急;五、將行風令得中”也。
此見周圓,遍娑婆國者:自二宮遠觀,此見周遍圓滿,遍娑婆國。據日月宮所見,不應遍娑婆國,有雲:此處娑婆國叁字,與上文閻浮提叁字對換,兩皆不訛。余意亦可不必換,但于娑婆國下加一四天下,南閻浮提,便是。退歸精舍祗見伽藍者:從四天退歸精舍,祗見伽藍,此雲衆園;清心戶堂,謂講堂,聞法能清淨心地故。安處于戶內堂中,不能遠見,但瞻垂檐與廊庑,先大今小。
世尊!此見如是,其體本來周遍一界,今在室中,唯滿一室?
此陳疑以請。意謂:見性既雲周遍,自當一定常遍,自在無礙。此見今何如是大小不定,其體本來周遍一界,今在室中,忽然成小,唯滿一室?
爲複此見,縮大爲小?爲當牆宇,夾令斷絕?我今不知斯義所在,願垂弘慈,爲我敷演。
此妄情計度,求決于佛。承上遍界之見,今滿一室,爲複此見,因室所局,縮一界廣大之見,而爲一室狹小之見耶?如身入卑門。必要鞠躬。爲當牆宇夾斷周遍整個之見,而成…
《大佛頂首楞嚴經講義 第四卷》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