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大佛頂首楞嚴經講義 第四卷▪P5

  ..續本文上一頁,既于萬象中,竟無是見非見之可指,則是非雙絕,了無前相,而見性萬物,自成一體。以此例觀,疏遠之萬物,與見尚屬一體,而至親之身心,與見豈複爲二耶?

  二者、兼除二執:蓋身心者,我執之親依;萬物者,法執之顯境。阿難祗恐認見,必遺身心,則我執正自熾然,而法執尚猶微隱,若但說見性身心一體,彼將更執見性身心,合爲我體,而以萬物爲他體,非惟法執不能兼破,而二執益增上矣!故佛總對萬法,悉顯其無自無他,則二執蕩然矣!如灸病者,須得其穴,阿難種種謬執,惟此見性在前,是其謬本,故佛首奪雲:“見在汝前,是義非實。”初直斥妄擬竟。

  巳二 正遣是見 分叁 午初 如來問 二 阿難答 叁 佛印證 今初

  若實汝前,汝實見者,則此見精,既有方所,非無指示?

  先阿難妄擬見性在前,佛已直斥其非。此下辨無是見,與無非見,此科雙用即物離物,而單遣是見也。如來問雲:若此見精,實在汝之眼前,汝實實可以看見者,則此見精,一定有地方所在,既有方所,必有相狀,非是無可指示?此決斷定屬可指,下方令對物指出。

  且今與汝,坐祗陀林,遍觀林渠,及與殿堂,上至日月,前對恒河。汝今于我師子座前,舉手指陳是種種相:陰者是林,明者是日,礙者是壁,通者是空,如是乃至草樹纖毫,大小雖殊,但可有形,無不指著。

  此先以物皆可指爲例。下令指見,且今我之與汝,坐此袛陀林。周遍觀看,近處林渠水也河流之類,及與殿堂,高處上至日月宮,遠處前對恒河,汝今于我師子座前,但是目之可見,舉手皆可指陳,是種種相,分別明白,陰者是林,明者是日,礙老是壁,通者是空,如是乃至若草若樹,纖細毫末,大小雖殊,但可以有形,無不可以指著也。

  若必其見,現在汝前,汝應以手,確實指陳,何者是見?

  此教其指見。若必定見精,現在汝之眼前,汝應以手,確確實實指陳,何者是汝眼前之見?

  阿難當知:若空是見,既已成見,何者是空?若物是見,既已是見,何者爲物?

  此有兩節文,乃佛立成格式,要阿難依此解答,不至混濫。先所謂雙用即物離物,單遣是見,即在本科。此節格式,乃即物,須不壞物之本相;下節乃離物,須當顯見之自體。

  當知二字,要阿難注意著眼,何者是空,何者是物。此語莫作是見無空,是見無物解釋。佛要阿難,依所定格式,物、見雙指,不壞物之本相。先約空說:若空是見,既已成見,須當不壞空之本相,何者仍舊是空?再約物說:若物是見,既已是見,亦當不壞物之本相,何者仍舊是物?此種格式,譬如即壁成畫,要須壁畫雙存,方成物見各體之義。此順阿難迷執,見性與根身萬物,各皆有體,故作斯解。若是見,即便無空無物,遂成一體,則與阿難語意相違。又既成一體,自不容更說是見,如下文“我真文殊,無是文殊”。此種解釋,是《正脈疏》,交光法師,特出手眼,能見人見不到之處。能會佛立格本意,殊令人心悅誠服也!

  汝可微細,披剝萬象,析出精明,淨妙見元,指陳示我。同彼諸物,分明無惑。

  上節即物索是見,此節離物索是見。乃離物須當顯見之自體,故囑阿難:汝可更加一番微細工夫,披剝萬象,即剖開萬象,分析出此見元,此即離物索是見也。 精、明、淨、妙見元者:萬象不能混曰精;萬象不能敝曰明;萬象不能染曰淨;萬象不能變曰妙;此四乃見元義相,即本覺所具性功德相,此曰:“見元”,上曰見精,有曰見性,名雖各出,乃隨語便,同指衆生識精元明,即二根本中真本,與物同體。如果物見各體,必須離物以顯見之自體,同彼諸物,曆曆分明,無所疑惑,指陳示我。初如來問竟。

  午二 阿難答

  阿難言:我今于此,重閣講堂,遠洎音暨恒河,上觀日月,舉手所指,縱目所觀,指皆是物,無是見者。

  此阿難答,即物無是見。謂舉手所指得到,縱目即放眼所觀見也得到,指者皆是物,不能不壞物之本相,更指出何者是見也。故曰:“無是見者”。

  世尊!如佛所說,況我有漏,初學聲聞;乃至菩薩,亦不能于萬物象前,剖出精見,離一切物,別有自性。

  此阿難答,離物無是見。如佛所說,即指上文佛立格雲:“汝可微細,披剝萬象,析出精明,淨妙見元,指陳示我。”況我乃是有漏初學人,那能離物指出是見,即羅漢、辟支佛,亦所不能,乃至菩薩,亦不能于萬象前,剖析出精見,離一切物,別有見之自性也。是離物亦無是見之可指矣!此雙用即離,單遣是見也。二阿難答竟。

  午叁 佛印證

  佛言:如是如是!

  此佛言印證。重言如是者,以阿難所答,即物無是見可指,離物亦無是見可指,二者皆是,故言:“如是如是”。良以見性,量括十方,體周萬法,其與萬法非即非離,惟其非即也,故能靈光獨耀,迥脫根塵,身界無幹,生死不系,衆生不達斯義,則混淆真妄,沈溺輪回;惟其非離也,故能塵刹普融,萬物一體,用彌法界,色心不二,衆生不達斯義,則沈空滯寂,中止化城。如來自指見是心以來,多約不即之義,分真析妄,以決擇離塵獨立之體。今此科合下無非見,乃約不離之義,泯妄合真,以顯泄乎與物混融之妙,以釋阿難身見各體之疑。二正遣是見竟。

  巳叁 轉遣非見 分叁 午初 如來問 二 阿難答 叁 佛印證 今初

  佛複告阿難:如汝所言,無有見精,離一切物,別有自性,則汝所指,是物之中,無是見者。

  此顯離見無物,以遣非見也。上科雙用即物離物,單明無是見;此科單用即物,雙明無非見無是見。佛恐當機,祗知見性離一切相,不知見性即一切法也。故先述彼言,牒定其意,曰:如汝所言,無有見精,離一切物,別有自性;此牒上離物無是見也。則汝所指是物之中,無是見者:此牒上即物無是見也。此文雙牒離物即物,皆無是見。

  今複告汝:汝與如來,坐祗陀林,更觀林苑,乃至日月,種種象殊,必無見精,受汝所指,汝又發明,此諸物中,何者非見?

  此緊承上文,複告雲:更觀種種物象差殊,必定無有見精,可以受汝所指,如是則完全無是見;複承上文,既是完全無有是見,汝再向萬象中,仔細發明,此諸物之中,何者非汝見耶?初如來問竟。

  午二 阿難答

  阿難言:我實遍見,此祗陀林,不知是中,何者非見。

  此直答:我實遍見,一切萬象,不知是萬象之中,何者非我之見也。

  何以故?若樹非見,雲何見樹?若樹即見,複雲何樹?如是乃至,若空非見,雲何見空?若空即見,複雲何空?

  此征釋無非見之所以。上雲單用即物,雙明無非見,無是見,即在此節。以離物無憑,說于非見,故單用即物。承上征雲:我說無非見者,何以故?下釋雲:若樹非見,雲何能見于樹?若樹即見是見也,則樹既已成見,複雲何猶名爲樹也?此文本明無非,帶明無是者,恐聞無非,仍複墮是,故兼帶雙明,遮止矯亂也 。如是遍曆萬象,指點將來,以至虛空,謂:若空非見,雲何能見于空?若空即是見,則空即已成見,複雲何猶名爲空也?

  我又思惟:是萬象中,微細發明,無非見者。

  此結答無非見。再四思惟是萬象之中,微細發明,見性朗見萬物,無一物而非是見者。二阿難答竟。

  午叁 佛印證

  佛言:如是如是!

  此佛印證。無一物而非見,斯言不謬,故重言如是以證之。本科惟明,一體不離之義,若有是非,何成一體?叁轉遣非見竟。

  巳四 衆懼俯慰

  于是大衆,非無學者,聞佛此言,茫然不知,是義終始!一時惶悚,失其所守。

  衆非無學,智力有限,故致茫然。是義即無是無非之二義,終者義之歸趣,始者義之由來,兩皆不知。下如來答中,本是淨圓真心,妄爲色空,及與聞見,即義之所始也。既曰妄爲,即無是非之可指,又此見及緣,元是菩提妙淨明體,即義之所終也。既是一體,安有是非之可言哉? 又觀見與塵,種種發明,則是非始起,繇是真精妙覺明性,則是非終息矣!後二句,正由不知,莫衷一是,故驚惶悚懼,失其所守,或是或非,無可把握,故曰:“失守”。

  如來知其魂慮變懾,心生憐愍,安慰阿難,及諸大衆:諸善男子!無上法王,是真實語,如所如說,不诳不妄,非末伽黎,四種不死,矯亂論議;汝谛思惟,無忝哀慕!

  此佛慈安慰。知其即知阿難等,神魂驚變而不安,思慮憂懾而不定,佛心生起憐愍,而安慰阿難及諸大衆曰:諸善男子!汝等不必驚疑怖畏,無上法王,是佛成無上道,爲諸法之王,于法自在;是真語者無妄故,實語者不虛故。如所如說:如者依也,依佛所證,真如實理而說故,不诳者,無賺誤也。

  不妄者:無虛僞也。非同末伽黎,四種不死,矯亂論議。末伽黎解在前。四種不死者:彼外道托言有不死天,一生不亂答人,死後當生彼天,立爲四種矯亂論議,在十卷行陰中,謂:亦變、亦恒、亦生、亦滅、亦有、亦無、亦增亦減,皆指兩可,終無決定,是爲四種不死,矯亂論議。今無是見,無非見,是非雙遣,豈同彼不死論議哉?此示以佛言可信,不必驚疑也。

  汝谛思惟,無忝哀慕者:谛是谛實,思惟是八正道中正思惟,如來欲阿難從聞慧而入思慧,庶可爲起修之本,非教以仍用識心,思量分別,故加一谛字揀之;忝者辜負也,可約自他二意釋之:約自者,汝既已回小向大,哀求佛定,仰慕佛果,于此無是非之義,誠能谛實思惟,大開圓解,則悟明因心,自可圓成果覺,庶不負汝自己之哀慕矣!約他者,哀是佛哀,慕是衆慕,謂此中二義,茫然不知,佛哀愍之,望其領悟;衆仰慕之,望其啓發,故囑谛思,無負上下之望也。四衆懼俯慰竟。

  巳五 文殊啓講 分二 午初 舉疑代問 二 揀過求示 今初

  是時文殊師利法王子,愍諸四衆,在大衆中,即從座起,頂禮佛足,合掌恭敬,而白佛言:世尊!此諸大衆,不悟如來,發明二種,精見、色、空,是非是義。

  前是經家,敘述代問之儀。今世尊此諸大衆起,至元是…

《大佛頂首楞嚴經講義 第四卷》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