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大乘百法明門論入門
·心事重重誰知曉
·論題釋義
·造論宗旨
·造論者——世親菩薩
·一切法無我
一、心事重重誰知曉
《大乘止觀法門》卷四:
心性自清淨,諸法唯一心,
此心即衆生,此心菩薩佛。
生死亦是心,
涅槃亦是心。
一心而作二,二還無二相。
一心如大海,其性恒一味。
而具種種義,是無窮法藏。
當我們看到對方臉帶愁容、郁郁不樂、茶飯不思時,八九不離十,一定有難解的心事。常言:
心中有事無人知,心內有苦口難言。
現代人的心事到底有哪些呢?只要有人的地方就有事,只要人有心,心事也就隨之而起了,所謂“心有千千結,才下眉梢又上心頭……”人的心事,隨著生活的遷移,環境的轉換,各種各類,百樣雜陳,難以計數。
有一信徒,人長得福福泰泰的,家境又好,大家一見到她就贊她命真好,嫁了一個能幹的先生會賺錢又顧家,子女又聰明又懂事,家事有傭人代勞,真是不愁吃不愁穿,前輩子修來的好福氣……。她只是微笑傾聽贊詞而不說話,衆人更加認定她的生活是幸福美滿。有一天她滿面愁容地告訴我:“師父!旁人都說我真好命,其實我的心活在枉死城,苦不堪言!先生在外頭有女人,婆婆說我不會打扮,土裏土氣的抓不到先生的心是我不好,又說我不會管教孩子,和他們有代溝,別人家的母親可以教孩子英文、數學、和他們談哲學談人生,我卻什麼也不會,我……”說著,說著,聲音就哽咽起來。告訴她別傷心,不要難過,家家有本難念的經,要用耐心、愛心、包容心、精進心、謙虛的心來對治這些擾亂我們生活安甯的繁瑣心事。
一般人的觀念“金錢是萬能”有金錢就有幸福,事實上,有很多東西是金錢買不到的。例如:
“金錢”能買床鋪,買不到安眠;
“金錢”能買書籍,買不到智慧;
“金錢”能買食物,買不到食欲;
“金錢”能買房子,買不到天倫;
“金錢”能買藥物,買不到健康;
“金錢”能買飾物,買不到氣質;
“金錢”能買衣服,買不到威儀;
“金錢”能買物質,買不到教養;
“金錢”能買娛樂,買不到幸福;
“金錢”能買保險,買不到平安;
“金錢”能買樂器,買不到知音;
“金錢”能買槍炮,買不到和平;
由于社會結構逐漸改變,從悠閑的農業社會進入繁忙的工業社會,科學文明發達,人與人之間的關系也跟著改變,現代人的“心事”比起古時候的人更加複雜了。翻開中外的報章雜志或收聽新聞報導,外遇、重婚層出不窮,親子間的代溝也愈來愈嚴重,年輕的一代疾呼要獨立自主,要表現自我,而早出晚歸刻苦經營的父母並不明白爲何身穿名牌、口吸大麻煙、飙車,就是自主、就是表現自我。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從往昔的誠摯趨向現實利害的情誼,事業忙碌、生活步調緊張使人無法用心去建立真正相知契的友誼。因此現代人的“心事”歸納如下:
如何擁有一份美滿的婚姻?
如何建立幸福的家庭?
如何改善人際關系?
如何教育子女?
婆媳之間如何相處?
如何過健康如意的生活?
這些都是現代人所關心的課題,也是本書所要討論的主題。佛教有一本心理學的入門書,正名爲《大乘百法明門論》,略稱《百法明門論》或《百法》。此論是世親菩薩所著、玄奘法師所翻譯。只有一卷,收在《大正藏》第叁十一冊。
這部論,文字雖不少,但對人的心理構造、情緒分析、煩惱來源剖析細膩、解釋詳盡,很適合這個時代的要求。本書將以此論爲主,透過解析論文分析人的心事有哪些種類、功能、作用?如何去深入了解心事以達到“知己知彼、體諒人心、大家開心、心曠神怡、心平氣和”等境界,進而發掘人的無限潛能。因爲心的力量是無限量的,只要我們願意努力學習,精勤不懈,將會使生活品質得以提升,精神內涵得以充實,生活的智慧遍及各個層面。
我們的心就像一座肥沃的花園,你想種什麼它就會長什麼——有美麗的花朵也有雜草。當你的心有著成功、健康的思想時是美麗的花朵;有頹喪、失意的念頭時就是壓抑信心的雜草。所以在《增一阿含經》,對“心”的解釋:
“佛告諸比丘:謂一切法者,只是一法。
何等爲一切法?心是一法,生一切法。”
在《華嚴經》中雲:“叁界所有,唯是一心。”
《觀無量壽經》雲:“是心作佛,是心是佛。”
因此,佛說種種法,爲入一切心;若無一切心,何說種種法。欲知“萬法之要”,欲明,“無我之理”,欲行“去執解類”之道,欲修“唯心淨土”法門,請一起來共參——百法心要,共解——般若至理。
二、論題釋義
《大乘百法明門論》是一部佛教心理學的入門書,此論共有一百種法,爲宇宙萬有的分類,明此論所闡“萬法唯識,叁界唯心”之旨,可得正確的人生觀。
“大”含容一切最爲殊勝,因此謂之大,“乘”以運載爲義;“大乘”即是大的車乘。比喻以佛陀的言教,能運載衆生從生死的此岸到涅槃解脫的彼岸。如華嚴經所言:“但願衆生得離苦,不爲自身求安樂。”
就是大乘菩薩的精神。
世觀菩薩造《百法明門論》的主要目的就是在使衆生確切地明了自心,在利樂一世有情,欲使一切有情衆生,能步入了生脫死成就無上清淨的佛道,而得大涅槃寂靜安詳和諧之樂,所以本論屬乘佛法。
“百”是數目,“法”梵文dharma,音譯“達磨”,包括有爲法、無爲法、世間法、出世間法,宇宙間的一切現象事理都是法,例如:山河大地、日月、星辰是法;受、想、思、念、定、慧、貪、嗔、癡、慢、疑、忿、恨等也是法。孔孟學說的仁義、禮、智、信也是法。佛經中對“法”的定義是“任持自性,軌生物解”,“任持自性”意爲保持萬象物自體的相狀,不令散失,例如:松有松的自體,菊有菊的自體;風、空氣也各有其體性,凡一切有形、無形的皆有其自性,所以統稱爲法。“軌生物解”是說凡一切有形、無形的事物皆有其一定的範疇、領域或界定,由此我們即可依其特定的範疇而對一切事物生起一種認識和了解。例如:儒家說“仁義”、基督“博愛”、佛門言“慈悲”各有其確切的定義,使人容易了解,因此皆可稱爲法。所以“百法”是世親菩薩把整個宇宙人生的現象歸納成一百種法,其中包括了心理、生理和物理等種種現象。
“言“百法”者,始因彌勒菩薩修唯識觀時,得見萬法廣博,鈍根衆生難修習,所以就萬法之中最切要者,選出六百六十法而造《瑜珈師地論》。至世親菩薩在兜率天稟受彌勒菩薩之法,又覺六百六十法仍見繁雜,再從中提綱挈領,總成“百法”。”(以上引文出自《百法論義》《卍續藏經》第七十六冊·四二六頁)
唯識宗認爲宇宙的森羅萬象,雖無量無邊但總不出這五位百法。亦即:一、心法八種,二、心所有法五十一種,叁、色法十一種,四、心不相應行法二十四種,五、無爲法六種。
“明”是指日月光明能照破黑暗,喻爲無漏智慧能破煩惱。“門”有開通而無壅滯之義,比喻通過這一百道法門可以通達真如本性。“明門”,意謂通達真如的光明智慧之門。
“論”,論議,梵文,sastra或abhidharma,音譯阿毗達磨,問答往還稱之爲論。《俱舍論》雲:“教誡學徒,故稱爲論。”意爲斷除衆生的迷惑,論主將自己的心得,假立主客,自問自答,藉此以教導後學;或依經典所說之要義,加以分析、整理、解脫,明示佛之教法以斷學子之疑惑,開其智慧,令其解脫,故名爲“論”。
根據《瑜珈師地論》卷十五所載,有六種論,即(1)言論,指言語之論議。(2)尚論,指尊重之論議。(3)诤論,指發忿之論議。(4)毀謗論,指惡口之論議。(5)順正論,指隨順正確論理之論議。(6)教導論,爲教導衆人之論議。其中後二論爲真實之論。又就“論藏”的內容可分爲二種,一種是“釋經論”,即解釋大小乘經藏的論,例如《大智度論》就是解釋《大般若經》;《金剛般若論》就是解釋《金剛經》而成之論。另外一種是“宗經論”,即以大小乘經教爲所依而造之論,如《成唯識論》、《入大乘論》、《成實論》等。本論也屬宗經論,因是論主世親宗《華嚴經》、《解深密經》、《入楞伽經》等六經所造,以明萬法唯識之理,故屬“宗經論”。
叁、造論宗旨
《大乘百法明門論疏》卷上雲:
“明造論意者,尋夫叁界有情五趣漂溺,循環不息,輪回無替者,莫不以斷常空有紛亂于懷。所以菩薩降生垂範利物,爲除空有二執故。開空有二門,前明百法有體,爲遣執空;後明人法二空,爲除有見。所以有體,世谛非無;所以言空,真谛何有。隨病說藥,病息藥亡;執藥成病,悟病成藥,非空非有,即有即空。即絕百非,又亡四句。然因诠顯旨故假論以明,即不說而說,亦聽無所聽,論之興也其在茲乎。”(《大正藏》第四十四卷,五二頁下至五叁頁)
簡而言之,造論宗旨:一、爲利樂一切有情衆生。二、爲使一切衆生能除空有二執。叁、斷二重障(我、法)證二生電動機。要利樂一切有情衆生,首先要正解佛法,亦即八正道之首——正見。如何正解宇宙萬法的真相,如本論正文開頭即言:
如世尊言:一切法無我。
明“一切法無我”即是正解佛法,一切諸法仗境方生,依緣而得。在時間上,生生滅滅,無有常住不變性;在空間上,彼此相依,無有獨立自主性,所以稱“法無我”,亦即“法空”。又一切有情衆生的生命體,是五蘊和暫時存在的假相,無真實性可得,故稱“人無我”或稱“我空”。《金剛經》雲:“一切有爲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佛陀告訴衆生,對一切有爲諸法要如夢、如泡影、如幻等去觀察,洞悉諸法是“空”,是無所得。但有兩種人對我法二空的真理不能了解,一爲凡夫外道,一爲小乘行者,他們總是執著自…
《觀心·開心 第1章 大乘百法明門論入門》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