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觀心·開心 第1章 大乘百法明門論入門▪P2

  ..續本文上一頁己所得的法是實在的,是最殊勝的。我慢心一起,目空一切,就什麼也裝不下了,再好的佛理也聽不進,如下例:

  日本東京帝國大學內有一個研究所的所在是禅宗的修行者,名原坦山,有一天幾位到外國留學的專家學者們來到所長的研究室,因他們剛剛聽過所長的課,有些問題要請教。當大家進入室內時,所長正身端坐,閉目養息,過了一會兒,所長提起茶壺開始倒水,倒著、倒著、眼看茶水要溢出杯外了,仍在倒,直到水滿了出來,都沒有停,有一個學者就說:“所長,茶水已經滿出來了,杯子裝不下了。”

  本是斂目之眼突然地眼睛一張,精光直射那些學者們,說道:“你們想要問我問題,先讓我來問你們,剛才那一堂課的主要內容是什麼,有人說得出來嗎……”,大家面面相觑,你看我,我看你,說不上來。所長又言:“其實你們的意識裏只是一直在思考著如何用你們的專業知識來駁到我的看法,又何曾聽進去一句有用的話呢?就像這已倒滿水的杯子,再也裝下不任何東西了;就如同裝滿各種知識技能的腦子,裝下不其他的新知,等你們把杯子空出來之後,再來找我吧!”那些被說中心事的學者們,滿臉愧色一個個悄悄地離開了。

  自以爲自己的才華學識高人一等時,就是法執現前,事實上其所知的境界是狹隘、局促的,這個因法執而生的所知障,會障礙般若智慧的生起。而看不開放不下的“我執”會讓我們産生很多煩惱。

  有一天,聽到一個學佛多年的人說:我什麼都看得開,名呀!利呀!通通與我無關,就是忍不下一口氣;事實上“一口氣”就是我執在作崇。有一次星雲大師開示徒衆:“如何面對“氣”?”他說:人心裏不舒服而介意人、事、物謂之“氣”,氣雖爲無形,但在生活中卻和我們很相應,如氣色、氣味、氣質、氣量、氣慨、氣度、氣節、氣息、氣氛……等。一個人,怒則氣逆,喜則氣緩。悲則氣消,恐則氣轉。寒則氣閉,暑則氣泄。驚則氣亂,勞則氣減。思則氣結,怨則氣損。如何使自己心平氣和,就需般若智慧了。”

  人因有我執,所以忍下一口氣,因執著有“我”所以愛面子,總以爲對方不給面子,氣不順就煩惱叢生。所以佛菩薩爲對治衆生誤認一切法爲真實的法執,誤認“我”爲至尊至貴不容輕慢,所以造此論以破我法二執。論主希望衆生能斷所知障(法執)證法空,得大菩提果;滅煩惱障(我執)證我空,得大涅槃果。能如此才能獲得究竟的利益和安樂,所以造此論的最大宗旨——但願人人都能離甘得樂,成就佛道。但是欲成就佛道,必須先斷二障,欲斷二障,必須先破二執,欲破二執,必須先明二空。因此蕅益大師在《大乘百法明門論直解》中雲:

  “今大乘明此百法皆不離識,不惟實我本空,亦複實法非有。若于一法中照達二空,則一一皆爲大乘證理之門也。”(《卍續藏經》第七十六冊·四五九頁)。意爲吾人在日常生活中,對于世間森羅萬象的一事、一物、一理,假若都能使用般若智慧去觀照、思惟,通達法空、我空的道理,對一切不起執著,則呈現在我們眼前的事事物物都是通往證入大乘理體之門戶。就如同我們的眼、耳、鼻、舌、身若能用心,好好照顧,誠心正意地修持淨土法門,就是通往西方極樂世界之間。此境界誠如禅宗所謂的“郁郁黃花無非般基,青青翠竹皆是法身”、“一花一世界,一葉一如來”,只要能通達二空真理,由根、塵、識乃至百法當中,任何法,都可證入真如本性,如觀世音菩薩以耳根證入圓通,阿那律尊者以眼根證得天眼通。

  所以當我們能洞悉世間諸法皆是虛妄,佛說諸法乃是隨病予藥,需悟“病息藥亡”,切勿“執藥成病,悟病成藥”,能如此用功觀照,則無明煩惱,漸漸淡薄,道心信念會日漸增長,猶如明月般的光輝燦爛、圓滿自在。自己也能生活得清淨自由無滯,喜悅自在。這也就是研究《百法明門論》的不可思議之所在。

  四、造論者——世親菩薩

  向外馳求,不知攝心返照回光,

  如是學佛,殊難得其實益。

  ——印光大師

  前節提到《大乘百法明門論》是佛教心理學的入門書,對人類心理現象的剖析細膩遠超出一般茂俗的學問。此論是將人的心理構造分成一百種,藉由此種心法來使人更加知道要收攝心神不受外境幹擾,了解自己,進而超越自我。

  上面已介紹過論題大意和造論宗旨,是在:一、爲利樂一切有情衆生。二、爲使一切衆生能除空有二執。叁、斷二重障(我執、法執)得二勝果(菩提果,涅槃果)。

  本論的著者是世親菩薩,梵名Vasuvandhu,音譯爲婆薮槃豆,又被稱爲天親菩薩,是古印度大乘佛教瑜伽行派創始人之一,于佛滅度後九百年(四、五世紀)出生于北印度健馱羅國富婁何富羅城。父親是婆羅門,姓憍屍迦,吼是一個國師。和其兄無著(梵名Asanga音譯阿僧佉)初于薩婆多部(有部)出家,其兄直入大乘,世親卻入經量部且遍通小乘叁藏,因立志改善有部教義,遂入迦濕彌羅國,研究《大毗婆沙論》之義,四年後歸國爲大衆講解《毗婆沙論》,一天作一首偈,共六百首稱爲《阿毗達摩俱舍論》。世親起初廣造小乘論著,宣揚小乘教義,並說:“大乘非佛所說”,不信大乘。其兄無著見弟識解深廣,神才俊朗,長此下去會造論破壞大乘佛法,于是有一天派人去告訴他弟弟說:“他病得很嚴重,恐不久于人世……”。世親趕緊到其兄住處,無著說:“我這個病是因你而起的,由于你不信大乘且毀謗大乘,以此惡業必定永遠沈淪惡道受苦,因此我才感到憂愁苦惱……。”

  世親聽了內心十分惶恐,敦請其兄爲其解說大乘佛法,如《華嚴經》等大乘經黃。世親聰穎睿智,一聽即刻領悟到大乘教理確實超越小乘,轉而信奉大乘,這才反省自己往昔毀謗大乘,誤人誤已罪業深矣!便在無著面前發露忏悔說:“我從前由于這片舌頭的言論而生毀謗,現在應當割斷舌頭以購前愆!”無著說:“這就不對了,縱然你將舌頭割下,已造之罪已成立不能消滅,若要補救,另有善巧之法!”無著告訴世親說:“你以舌頭毀謗大乘,要解此罪業,也應當以舌頭轉而弘揚、贊歎大乘的殊勝要義。”

  從此之後世親專心弘揚大乘,廣釋經論,如《攝大乘論釋》、《十地經論》、《金剛般若波羅蜜經論》、《法華經論》、《維摩經論》、《菩提心論》、《叁十唯識論頌》、《大乘百法明門論》等五百部大乘論著,合以前所著小乘五百部,共爲千部,因此稱其爲“千部論主”關于世親菩薩的事迹,據現代學者考證,著《俱舍論》的世親與無著之弟的世親爲同名之二人,前者爲說一切有部的論師“新世親”,後者爲瑜伽行派的論師“古世親”。古世親的年代約在叁二零年至叁八零年左右,新世親的年代約在四零零至四八零年間。

  五、一切法無我

  本論論主世親菩薩表示,他寫這一部論,是以先哲世尊、慈氏等聖人的言教爲宗旨而寫成的論著,故言:“祖述先哲,倏然成章。”因爲是遵循古德言教而加以弘揚之文章故稱爲“造”。世親造《大乘百法明門論》的用意即在使一切有情衆生都得到大利益、大安樂、了生死、成佛道。要使一切有情衆生都得到利益快樂,沒有煩惱侵害,需使一切衆生常懷感恩圖報之心,尊重別人的生存空間,不去惱害別人,心中有主而不受旁人侵害,洞徹世間真相,不執著。如本論一開頭即引世尊所言:“一切法無我”,這一句便是宇宙萬法之真理。星雲大師說:“盡管時序上有春、夏、秋、冬的遞嬗更替;人有東西南北的奔波離異,如果能將一切萬緣放下,心中坦蕩無物,自有一番自在,自有一方潇灑優遊的境界。”

  我們時常忘記心中的主人翁,忘記自心的清淨佛性,非常在意別人的一舉一動;于是處處受牽製,放不開來,因此連鬼都會找上門來,以下有二個例子可作說明。

  四川黃書雲的《覺園筆記》記載說:“自流井(四川的食鹽産地)的街道很窄,有些人家常常在屋後臨河的水面,搭起木板,建一層樓住在上面,把窗戶打開就可以俯視河水了。每一家的房子都是這樣,一眼看去沒有兩樣。有一個做篾器的工人,夜裏做工。聽到兩個鬼在水上講話,有一個說:“我明天就能得到替身,脫腦水難了。”另一個鬼說:“真爲你高興!那個人是誰呢?”

  這個鬼說:“午後有個挑煤的人,把煤賣完,在街上喝酒。喝醉了,會到河邊來喝水。我就把他拉下了水,他就可以代替我了。”篾工細細聽之後,第二天午後,打開窗戶對著河,坐著編東西。他時時往窗外看,果然看到一個人踉踉跄跄來了,帶著一股酒氣;這個人把擔子放下來,蹲在河邊,身體微微向前傾,幾乎要掉到河裏去了。他在河邊捧著水拼命地喝,一面說“好喝!好喝!”然後,一百掬水,一面喝,喝罷,連念“阿彌陀佛”。結果也沒出什麼絲漏,竟然挑著擔子走了。夜裏又聽到那個鬼對同伴說:“你的代替人沒有到嗎?”那同伴說:“來了,我趁他捧水時拉他,他幾乎掉下來了。想不到水喝了不少,卻直念阿彌陀佛,我倒退叁丈之外;我再到岸邊,他又喝水,又念佛號,我嚇得直後退,眼冒金星不能動,而他老兄已經挑著擔子走遠了。”第二天呂仙岩佛教會的會員來店裏休息,聽到篾工講這番話,回家之後,就把它照實記下來!”

  總之,一個人自己做不得主,鬼就會找上門來,這是一不定期的道理;但如果能洞徹世事真相,心中有佛,常思天下如意的事少,不如意的事多,那麼遇到逆境自然不會産生悲憤心理,不會自怨自艾,心裏自然會安泰,邪鬼也就迷不住了;況且見怪不怪,其怪自敗。有修持者,縱遇險境亦能逢凶化吉。

  袁子才先生說:“杭州北關門外,有一棟房子,經常鬧鬼,人不敢住,重六深鎖。有一個姓蔡的讀書人,要買這棟房子,別人都認爲不吉利,蔡某不聽。等到買賣契約畫了押,家人又不肯搬進去。蔡某自己跑去把門打開,點著燭一個人坐在這棟房子裏。夜將過半,看到一個年紀女子輕飄地從戶外走來,頭上圍著細綢巾,向蔡某行跪禮拜。一方面又拿一根繩子持在屋梁上,把頭伸進去,作上吊的樣子。蔡某面無懼色。那女子再挂一條繩,向蔡招手,蔡把一只腳彎著伸進她做的繩結裏,那女子說:“你弄錯了!”蔡說:“你錯了才有今天,我沒有錯!”那女鬼大哭,一面仆在地上禮拜,然後隱去。自此這棟房子裏鬧鬼的事,便沒有了,蔡某不久就中了進士。

  以上所述是在說明要想使衆生獲利樂,其先決條件就是要有正解,所以世親菩薩在說明造此論之意時提到——爲于二空有迷謬者生正解故——也就是說對于宇宙萬法要有正確的見解。“正解”就像羅盤或指南針一樣,能指導迷途的人或航行中的船舶不致觸礁或迷失方向。同樣道理,一個人對法有正確見解,知道“一切唯心造”、“一切法無我”,其在修行過程中,即不會退轉或誤入歧途而迷失方向。星雲大師說:“對世間上的一切,不要去計較、分別,這種作風並非傻瓜,而正是使自己進入無住生活的境界,內心就會開闊如宇宙虛空。”

  古德有言:

  古之學者,在心上做工夫,故發之容貌,則爲盛德之符。今之學者,在容貌上做工夫,故反之于心,則爲實德之病。

  

《觀心·開心 第1章 大乘百法明門論入門》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