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己所得的法是实在的,是最殊胜的。我慢心一起,目空一切,就什么也装不下了,再好的佛理也听不进,如下例:
日本东京帝国大学内有一个研究所的所在是禅宗的修行者,名原坦山,有一天几位到外国留学的专家学者们来到所长的研究室,因他们刚刚听过所长的课,有些问题要请教。当大家进入室内时,所长正身端坐,闭目养息,过了一会儿,所长提起茶壶开始倒水,倒着、倒着、眼看茶水要溢出杯外了,仍在倒,直到水满了出来,都没有停,有一个学者就说:“所长,茶水已经满出来了,杯子装不下了。”
本是敛目之眼突然地眼睛一张,精光直射那些学者们,说道:“你们想要问我问题,先让我来问你们,刚才那一堂课的主要内容是什么,有人说得出来吗……”,大家面面相觑,你看我,我看你,说不上来。所长又言:“其实你们的意识里只是一直在思考着如何用你们的专业知识来驳到我的看法,又何曾听进去一句有用的话呢?就像这已倒满水的杯子,再也装下不任何东西了;就如同装满各种知识技能的脑子,装下不其他的新知,等你们把杯子空出来之后,再来找我吧!”那些被说中心事的学者们,满脸愧色一个个悄悄地离开了。
自以为自己的才华学识高人一等时,就是法执现前,事实上其所知的境界是狭隘、局促的,这个因法执而生的所知障,会障碍般若智慧的生起。而看不开放不下的“我执”会让我们产生很多烦恼。
有一天,听到一个学佛多年的人说:我什么都看得开,名呀!利呀!通通与我无关,就是忍不下一口气;事实上“一口气”就是我执在作崇。有一次星云大师开示徒众:“如何面对“气”?”他说:人心里不舒服而介意人、事、物谓之“气”,气虽为无形,但在生活中却和我们很相应,如气色、气味、气质、气量、气慨、气度、气节、气息、气氛……等。一个人,怒则气逆,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转。寒则气闭,暑则气泄。惊则气乱,劳则气减。思则气结,怨则气损。如何使自己心平气和,就需般若智慧了。”
人因有我执,所以忍下一口气,因执着有“我”所以爱面子,总以为对方不给面子,气不顺就烦恼丛生。所以佛菩萨为对治众生误认一切法为真实的法执,误认“我”为至尊至贵不容轻慢,所以造此论以破我法二执。论主希望众生能断所知障(法执)证法空,得大菩提果;灭烦恼障(我执)证我空,得大涅槃果。能如此才能获得究竟的利益和安乐,所以造此论的最大宗旨——但愿人人都能离甘得乐,成就佛道。但是欲成就佛道,必须先断二障,欲断二障,必须先破二执,欲破二执,必须先明二空。因此蕅益大师在《大乘百法明门论直解》中云:
“今大乘明此百法皆不离识,不惟实我本空,亦复实法非有。若于一法中照达二空,则一一皆为大乘证理之门也。”(《卍续藏经》第七十六册·四五九页)。意为吾人在日常生活中,对于世间森罗万象的一事、一物、一理,假若都能使用般若智慧去观照、思惟,通达法空、我空的道理,对一切不起执著,则呈现在我们眼前的事事物物都是通往证入大乘理体之门户。就如同我们的眼、耳、鼻、舌、身若能用心,好好照顾,诚心正意地修持净土法门,就是通往西方极乐世界之间。此境界诚如禅宗所谓的“郁郁黄花无非般基,青青翠竹皆是法身”、“一花一世界,一叶一如来”,只要能通达二空真理,由根、尘、识乃至百法当中,任何法,都可证入真如本性,如观世音菩萨以耳根证入圆通,阿那律尊者以眼根证得天眼通。
所以当我们能洞悉世间诸法皆是虚妄,佛说诸法乃是随病予药,需悟“病息药亡”,切勿“执药成病,悟病成药”,能如此用功观照,则无明烦恼,渐渐淡薄,道心信念会日渐增长,犹如明月般的光辉灿烂、圆满自在。自己也能生活得清净自由无滞,喜悦自在。这也就是研究《百法明门论》的不可思议之所在。
四、造论者——世亲菩萨
向外驰求,不知摄心返照回光,
如是学佛,殊难得其实益。
——印光大师
前节提到《大乘百法明门论》是佛教心理学的入门书,对人类心理现象的剖析细腻远超出一般茂俗的学问。此论是将人的心理构造分成一百种,藉由此种心法来使人更加知道要收摄心神不受外境干扰,了解自己,进而超越自我。
上面已介绍过论题大意和造论宗旨,是在:一、为利乐一切有情众生。二、为使一切众生能除空有二执。三、断二重障(我执、法执)得二胜果(菩提果,涅槃果)。
本论的著者是世亲菩萨,梵名Vasuvandhu,音译为婆薮槃豆,又被称为天亲菩萨,是古印度大乘佛教瑜伽行派创始人之一,于佛灭度后九百年(四、五世纪)出生于北印度健驮罗国富娄何富罗城。父亲是婆罗门,姓憍尸迦,吼是一个国师。和其兄无著(梵名Asanga音译阿僧佉)初于萨婆多部(有部)出家,其兄直入大乘,世亲却入经量部且遍通小乘三藏,因立志改善有部教义,遂入迦湿弥罗国,研究《大毗婆沙论》之义,四年后归国为大众讲解《毗婆沙论》,一天作一首偈,共六百首称为《阿毗达摩俱舍论》。世亲起初广造小乘论著,宣扬小乘教义,并说:“大乘非佛所说”,不信大乘。其兄无著见弟识解深广,神才俊朗,长此下去会造论破坏大乘佛法,于是有一天派人去告诉他弟弟说:“他病得很严重,恐不久于人世……”。世亲赶紧到其兄住处,无著说:“我这个病是因你而起的,由于你不信大乘且毁谤大乘,以此恶业必定永远沉沦恶道受苦,因此我才感到忧愁苦恼……。”
世亲听了内心十分惶恐,敦请其兄为其解说大乘佛法,如《华严经》等大乘经黄。世亲聪颖睿智,一听即刻领悟到大乘教理确实超越小乘,转而信奉大乘,这才反省自己往昔毁谤大乘,误人误已罪业深矣!便在无著面前发露忏悔说:“我从前由于这片舌头的言论而生毁谤,现在应当割断舌头以购前愆!”无著说:“这就不对了,纵然你将舌头割下,已造之罪已成立不能消灭,若要补救,另有善巧之法!”无著告诉世亲说:“你以舌头毁谤大乘,要解此罪业,也应当以舌头转而弘扬、赞叹大乘的殊胜要义。”
从此之后世亲专心弘扬大乘,广释经论,如《摄大乘论释》、《十地经论》、《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论》、《法华经论》、《维摩经论》、《菩提心论》、《三十唯识论颂》、《大乘百法明门论》等五百部大乘论著,合以前所著小乘五百部,共为千部,因此称其为“千部论主”关于世亲菩萨的事迹,据现代学者考证,著《俱舍论》的世亲与无著之弟的世亲为同名之二人,前者为说一切有部的论师“新世亲”,后者为瑜伽行派的论师“古世亲”。古世亲的年代约在三二零年至三八零年左右,新世亲的年代约在四零零至四八零年间。
五、一切法无我
本论论主世亲菩萨表示,他写这一部论,是以先哲世尊、慈氏等圣人的言教为宗旨而写成的论著,故言:“祖述先哲,倏然成章。”因为是遵循古德言教而加以弘扬之文章故称为“造”。世亲造《大乘百法明门论》的用意即在使一切有情众生都得到大利益、大安乐、了生死、成佛道。要使一切有情众生都得到利益快乐,没有烦恼侵害,需使一切众生常怀感恩图报之心,尊重别人的生存空间,不去恼害别人,心中有主而不受旁人侵害,洞彻世间真相,不执著。如本论一开头即引世尊所言:“一切法无我”,这一句便是宇宙万法之真理。星云大师说:“尽管时序上有春、夏、秋、冬的递嬗更替;人有东西南北的奔波离异,如果能将一切万缘放下,心中坦荡无物,自有一番自在,自有一方潇洒优游的境界。”
我们时常忘记心中的主人翁,忘记自心的清净佛性,非常在意别人的一举一动;于是处处受牵制,放不开来,因此连鬼都会找上门来,以下有二个例子可作说明。
四川黄书云的《觉园笔记》记载说:“自流井(四川的食盐产地)的街道很窄,有些人家常常在屋后临河的水面,搭起木板,建一层楼住在上面,把窗户打开就可以俯视河水了。每一家的房子都是这样,一眼看去没有两样。有一个做篾器的工人,夜里做工。听到两个鬼在水上讲话,有一个说:“我明天就能得到替身,脱脑水难了。”另一个鬼说:“真为你高兴!那个人是谁呢?”
这个鬼说:“午后有个挑煤的人,把煤卖完,在街上喝酒。喝醉了,会到河边来喝水。我就把他拉下了水,他就可以代替我了。”篾工细细听之后,第二天午后,打开窗户对着河,坐著编东西。他时时往窗外看,果然看到一个人踉踉跄跄来了,带著一股酒气;这个人把担子放下来,蹲在河边,身体微微向前倾,几乎要掉到河里去了。他在河边捧着水拼命地喝,一面说“好喝!好喝!”然后,一百掬水,一面喝,喝罢,连念“阿弥陀佛”。结果也没出什么丝漏,竟然挑着担子走了。夜里又听到那个鬼对同伴说:“你的代替人没有到吗?”那同伴说:“来了,我趁他捧水时拉他,他几乎掉下来了。想不到水喝了不少,却直念阿弥陀佛,我倒退三丈之外;我再到岸边,他又喝水,又念佛号,我吓得直后退,眼冒金星不能动,而他老兄已经挑着担子走远了。”第二天吕仙岩佛教会的会员来店里休息,听到篾工讲这番话,回家之后,就把它照实记下来!”
总之,一个人自己做不得主,鬼就会找上门来,这是一不定期的道理;但如果能洞彻世事真相,心中有佛,常思天下如意的事少,不如意的事多,那么遇到逆境自然不会产生悲愤心理,不会自怨自艾,心里自然会安泰,邪鬼也就迷不住了;况且见怪不怪,其怪自败。有修持者,纵遇险境亦能逢凶化吉。
袁子才先生说:“杭州北关门外,有一栋房子,经常闹鬼,人不敢住,重六深锁。有一个姓蔡的读书人,要买这栋房子,别人都认为不吉利,蔡某不听。等到买卖契约画了押,家人又不肯搬进去。蔡某自己跑去把门打开,点着烛一个人坐在这栋房子里。夜将过半,看到一个年纪女子轻飘地从户外走来,头上围着细绸巾,向蔡某行跪礼拜。一方面又拿一根绳子持在屋梁上,把头伸进去,作上吊的样子。蔡某面无惧色。那女子再挂一条绳,向蔡招手,蔡把一只脚弯着伸进她做的绳结里,那女子说:“你弄错了!”蔡说:“你错了才有今天,我没有错!”那女鬼大哭,一面仆在地上礼拜,然后隐去。自此这栋房子里闹鬼的事,便没有了,蔡某不久就中了进士。
以上所述是在说明要想使众生获利乐,其先决条件就是要有正解,所以世亲菩萨在说明造此论之意时提到——为于二空有迷谬者生正解故——也就是说对于宇宙万法要有正确的见解。“正解”就像罗盘或指南针一样,能指导迷途的人或航行中的船舶不致触礁或迷失方向。同样道理,一个人对法有正确见解,知道“一切唯心造”、“一切法无我”,其在修行过程中,即不会退转或误入歧途而迷失方向。星云大师说:“对世间上的一切,不要去计较、分别,这种作风并非傻瓜,而正是使自己进入无住生活的境界,内心就会开阔如宇宙虚空。”
古德有言:
古之学者,在心上做工夫,故发之容貌,则为盛德之符。今之学者,在容貌上做工夫,故反之于心,则为实德之病。
《观心·开心 第1章 大乘百法明门论入门》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