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聲、香、味、觸五塵(外部環境)。觸是十二因緣中十分重要的一支,能觸是根,所觸是境。環境好壞,就會影響到我們根的感受,如古人說的"近朱者赤,近墨者黑"這表明客觀環境,對我們人的主觀意識是起極大的作用。"受"指六根接觸六塵所産生的苦樂感受;"愛"愛是貪愛,六根既然領受六塵,對于所接觸之境,妄生思量分別,對于稱心的就歡喜,便生貪愛之心,不如意的就生煩惱厭惡之心。這個貪愛和厭惡之心,是衆生六道輪回的直接動力。人的喜怒哀樂和憂悲苦惱都和這個貪愛有直接的關系。"取":既然愛了所貪的五欲境界,就想盡辦法把它攫取過來,隨心所欲供我享用,貪得無厭,因而造出種種惡業。所以說取是罪魁禍首,佛教中許多戒律就是對治這個取的,從而能斷除煩惱因,可以免受生死之苦。這個取和愛、無明,這叫做煩惱的迷惑因。"有"指造就種種善惡業,來世的進程已定型;"生"指重新投生;"老死"是指承受前世造業所成熟的果報,以及老、病、死等苦果。
利用緣起法則"此有則彼有","此生則彼生"的規律,從産生老死的原因追尋到最後,發現無明爲造成老病死苦的根源。這是十二因緣生起門。
十二因緣還滅門,也是根據緣起法則的規律,逆觀如何消除老病死苦,謂"若滅無明,則行滅,行滅則識滅,識滅則名色滅,名色滅則六入滅,六入滅則觸滅,觸滅則受滅,受滅則愛滅,愛滅則取滅,取滅則叁有業滅,叁有業滅則生滅,生滅則老死憂悲諸苦滅。"(《過去現在因果經》)總之,滅掉心中所起的無明,則老病死的苦果永滅,臻于不生不滅之涅槃。
無明或癡的寂滅,只有依靠如實觀察真實的智慧,所謂"以智慧劍,斷煩惱根"。這種智慧,被概括于諸行無常、諸法無我、涅槃寂靜"叁法印"(佛法的叁大標幟)。如實觀一切行(生滅變遷的現象)無常,念念生滅,無常一自在的實我,便能熄滅無明、煩惱,證得超越生滅的寂靜涅槃。無常、無我,或苦、空、無常、無我,可謂聲聞、緣覺二乘法的基本見地。
聲聞、緣覺二乘所修的道,即四聖谛中道谛的內容叁十七道品,戒、定、慧叁學。聲聞乘法的修行次第(程序),被總結爲七賢四聖凡十五個階梯,十五階梯又分爲順解脫分、順抉解脫分、見道、修道、無學道五位。
聲聞的最高果位是阿羅漢(Arhat),略稱"羅漢"。阿羅漢有叁層意思,一是殺賊:殺盡煩惱之賊,見惑煩惱和思惑煩惱斷得幹幹淨淨,得我空真智,了脫分段生死。二是無生:不再入生死輪回。要經過須陀洹、斯陀含、阿那含叁個階段。叁是應供:應受人天的供養。從所證解脫的角度而言,阿羅漢又分慧解脫、定慧具解脫二種。慧解脫阿羅漢,僅依初禅未到地等淺定所發智慧,斷盡見思二惑,解脫叁界生死,尚未成就禅定,神通自在;定慧具解脫阿羅漢,不僅斷盡見思惑,而且禅定、神通自在,能入"滅盡定"。一般說阿羅漢,皆指不動法、具解脫阿羅漢而言。
阿羅漢斷盡煩惱後證得的境界,稱涅槃(nirvana),或譯"泥洹",詞義本爲熄滅,指息滅煩惱的擾動而證得心性的本來寂靜。"涅槃"有"寂滅"(不生滅),"不生"(不再輪回)、"圓寂","無爲","解脫"(解除、擺脫煩惱、生死等的束縛)等數十個異稱。
阿羅漢所入的涅槃,又分有余依、無余依二種。有余依涅槃,指雖以斷盡再生叁界之因,但尚有宿世有漏業所感召的苦果如肉身等殘留,或者還須酬償宿世的冤債,這主要指證得阿羅漢果後尚生活于人間者而言。無余依涅槃,謂已滅盡宿世業殘留的苦果,完全獲得解脫的清淨心恒常相續,永享清涼自在之樂不生不死,安住于方便有余之淨土,這主要是指死後的歸宿而言。上述境界即是四谛中的滅谛。
緣覺乘的修證,與聲聞乘大同小異。緣覺,爲梵文辟支佛陀(Pratyekabuddha,略譯辟支佛)意譯,意爲由觀因緣和合(主要指十二因緣)而覺悟得道,有兩種:一是聽佛說十二因緣法,觀修而得覺悟;二是出于無佛之世,獨自觀察事物的因緣和合本質而得覺悟,這種緣覺聖人稱"獨覺"。其修證階次,大乘經中有緣覺十地(十階位)之說。其極果稱辟支佛,因其觀修的智慧要比聲聞乘四谛法較深細些,故而智慧勝阿羅漢一籌,能斷一些煩惱習氣。
從佛經看,追求當世的解脫,不遠推于來生後世,可謂是二乘法的基本精神。
第叁節 佛法叁根本
佛法叁根本是藏傳佛教被稱爲第二佛陀--宗喀巴大師依照文殊師利菩薩的密傳教言提出來的。文殊菩薩說:"法雖多,作爲解脫之機緣而必不可少只有出離心、菩提心、正見叁法也。"爲什麼說這叁法是解脫的機緣?爲什麼說這叁法是必不可少的呢?這就要從佛法的根本說起。叁乘佛法的根本宗旨就是"解脫",這解脫又分根本性的和非根本性的解脫,徹底性的解脫和非徹底性的解脫。佛法是根據善根和覺悟層次指引解脫之道的。如鈍根下士怕受叁惡趣之苦,尋求人天的快樂(天指欲界、色界、無色界天國的高級生命)。這是脫離叁惡趣重苦的解脫,是暫時的非根本性的解脫。生在人天界,若能改惡從善,可以上升或繼續保持人天之樂。但是人天界無明煩惱未除,墮落下界的內外因很多,上升和繼續保持人天之樂的可能性微乎其微,所以說這種"解脫"是暫時的。又因人天的無明苦根未斷除,這種所謂的"快樂"只是和苦難相對而言,並非真正的快樂。這種人天之快樂有變化無常的不穩定性和苦樂交織在一起的混雜性、對心理感覺的欺騙性,所以說不是根本的解脫。利根中士認識到輪回本質是苦,便追求脫離苦根(煩惱)的清淨涅槃之樂(如阿羅漢果)。但這種解脫只是從煩惱障解脫,還有知識障的無明覆蓋,所以說這種解脫也不是徹底的根本性的解脫,只是解脫途中的一個中轉站。特利根器的上士認識到只求自身解脫是無大慈大悲的自私表現,佛法的根本目的是拯救衆生、脫苦得樂,只有把衆生的利益放在第一位,自己的善德善行才能獲得圓滿,而德行圓滿才能産生無上佛的功德報身。在利樂衆生的事業中,最神聖的事業是度脫衆生。要度衆生,度脫者要有度脫衆生的大智、大德、大勇、大能。不具備這些條件,度脫衆生只是一種良好願望,不能付諸實施。要具備這些條件就要證無上智慧--菩提,要證無上智慧就要破知識障--知識障是獲得遍知一切智慧的障礙,是一種意識深層的執實習性。因此,根除二障,證得無二涅槃才是根本的徹底的解脫。無二涅槃的"無二"是指:一無住世心而徹底出世(智不住世);二無住滅的自私性而入世度衆(悲不入無余依涅槃)。這第一點與凡衆相區別,第二點與小乘羅漢相區別。
指引解脫的叁乘佛法總的可以分知和行的兩個方面。知的方面側重理論知識教育,使有志解脫之衆生,點燃智慧明燈,驅散愚暗,明辨是非善惡,正確選擇道路。知識包括深義、廣義兩個方面。要知深義,須知龍樹之學;要知廣義,須讀無著、世親、獅賢等般若師之論著。若不學深、廣二義開道大師綱領性的名著,只讀佛經本文,雖大善知識,也難得要領,因爲佛典經文分了義、不了義、和言外意趣、掩蓋密義等等,不掌握分辨原則,很難掌握佛經的本義。真正學佛法的人決不能輕信"無辨經教"。真正的經教是通過學院式的教學研究和學位考試製度進行的,而且在教學過程中展開辯論,對每個命題進行多方位的論證,精細嚴密的分析、推理,以獲得正見,産生堅定的理信,即所謂"上智信理不信經"。
"行"是身口意的行爲實踐。宗喀巴大師在精通叁藏四續深廣二義的基礎上發揚大悲大智,嚴格遵照文殊龍樹的深義傳統和彌勒、無著的廣義法統的宗旨,對叁乘佛法內容進行了高度的概括和提煉,寫出了《叁士菩提道次第》廣略二論和有關的許多著作。"菩提道次第"對沒有機會和條件直接學習和研究浩如煙海的叁乘佛典的人,大開了方便之門,即使是佛陀和文殊、彌勒二主法菩薩再次親臨此世也不可能說出比這部書更系統、全面、更博大精深、集精荟萃的教言來。《菩提道次第廣論》即使是這樣一部深入淺出、可作修道指南的方便讀物,但緣淺智弱、忙于世事的很多人仍覺內容繁多,難以掌握重點要點。宗師更發悲智,根據文殊菩薩的啓示,結合自己廣深的知識、高深的修證經驗,將菩提道的重要內容概括爲"出離心"、"菩提心"、"正見"叁點,並作爲佛道修持叁根本提了出來,寫出了《佛法叁根本要義》這篇著名的教言詩。以上是《佛法叁根本要義》一文的由來。
佛法廣深無邊,爲什麼說出離心、菩提心、正見叁法是核心大法呢?這是因爲:
一、佛法的根本目的是了生脫死,脫離苦海,斬斷苦根。而叁界輪回之世,本質是苦,是苦根煩惱增殖蔓延之地。要想從根本上斷除苦及苦因,獲得息滅煩惱的寂靜安甯之樂,就要跳出輪回圈。如果把叁界輪回之世界看作幸福樂園,戀戀不舍,並爲此耕種善惡業田,不但惡行惡業的收成是苦果,就連善行(有漏善行)善業的果報--世間幸福快樂,也包含著苦惱和暫時性、欺騙性、相對性,而無一真正的幸福。因此徹底認清苦和苦因及業報因果必然之理,激發出離心,斬斷戀世的念頭,就成爲皈依修持佛道的第一要素和根本大法。
二、佛門有無與倫比的兩大法寶,一是大悲心,一是無二見智慧。《入中論》稱:大悲心是産生佛陀的種子,是佛心生長的雨露,是佛果成熟的營養。菩提發心就是大悲心引發的爲衆生利益立志成佛的願心和利衆行爲。這種無比偉大的發心是大乘*輪的軸心。宗喀巴大師說:"正發心是大乘道的根本,是一切高尚行爲的本源,是福慧資糧的點金術,是無量功德的寶藏。"有這種菩提心,雖凡夫俗子,其思想行爲也會變得高尚,獲得佛子菩薩的稱號;若無此心,雖有智慧和神通,別說成佛,就連大乘道的門口都進入不了。所以,佛法稱"皈依叁寶是入佛法…
《佛法要義淺釋——向現代人介紹佛教》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