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佛法要义浅释——向现代人介绍佛教▪P18

  ..续本文上一页声、香、味、触五尘(外部环境)。触是十二因缘中十分重要的一支,能触是根,所触是境。环境好坏,就会影响到我们根的感受,如古人说的"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这表明客观环境,对我们人的主观意识是起极大的作用。"受"指六根接触六尘所产生的苦乐感受;"爱"爱是贪爱,六根既然领受六尘,对于所接触之境,妄生思量分别,对于称心的就欢喜,便生贪爱之心,不如意的就生烦恼厌恶之心。这个贪爱和厌恶之心,是众生六道轮回的直接动力。人的喜怒哀乐和忧悲苦恼都和这个贪爱有直接的关系。"取":既然爱了所贪的五欲境界,就想尽办法把它攫取过来,随心所欲供我享用,贪得无厌,因而造出种种恶业。所以说取是罪魁祸首,佛教中许多戒律就是对治这个取的,从而能断除烦恼因,可以免受生死之苦。这个取和爱、无明,这叫做烦恼的迷惑因。"有"指造就种种善恶业,来世的进程已定型;"生"指重新投生;"老死"是指承受前世造业所成熟的果报,以及老、病、死等苦果。

  利用缘起法则"此有则彼有","此生则彼生"的规律,从产生老死的原因追寻到最后,发现无明为造成老病死苦的根源。这是十二因缘生起门。

  十二因缘还灭门,也是根据缘起法则的规律,逆观如何消除老病死苦,谓"若灭无明,则行灭,行灭则识灭,识灭则名色灭,名色灭则六入灭,六入灭则触灭,触灭则受灭,受灭则爱灭,爱灭则取灭,取灭则三有业灭,三有业灭则生灭,生灭则老死忧悲诸苦灭。"(《过去现在因果经》)总之,灭掉心中所起的无明,则老病死的苦果永灭,臻于不生不灭之涅槃。

  无明或痴的寂灭,只有依靠如实观察真实的智慧,所谓"以智慧剑,断烦恼根"。这种智慧,被概括于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槃寂静"三法印"(佛法的三大标帜)。如实观一切行(生灭变迁的现象)无常,念念生灭,无常一自在的实我,便能熄灭无明、烦恼,证得超越生灭的寂静涅槃。无常、无我,或苦、空、无常、无我,可谓声闻、缘觉二乘法的基本见地。

  声闻、缘觉二乘所修的道,即四圣谛中道谛的内容三十七道品,戒、定、慧三学。声闻乘法的修行次第(程序),被总结为七贤四圣凡十五个阶梯,十五阶梯又分为顺解脱分、顺抉解脱分、见道、修道、无学道五位。

  声闻的最高果位是阿罗汉(Arhat),略称"罗汉"。阿罗汉有三层意思,一是杀贼:杀尽烦恼之贼,见惑烦恼和思惑烦恼断得干干净净,得我空真智,了脱分段生死。二是无生:不再入生死轮回。要经过须陀洹、斯陀含、阿那含三个阶段。三是应供:应受人天的供养。从所证解脱的角度而言,阿罗汉又分慧解脱、定慧具解脱二种。慧解脱阿罗汉,仅依初禅未到地等浅定所发智慧,断尽见思二惑,解脱三界生死,尚未成就禅定,神通自在;定慧具解脱阿罗汉,不仅断尽见思惑,而且禅定、神通自在,能入"灭尽定"。一般说阿罗汉,皆指不动法、具解脱阿罗汉而言。

  阿罗汉断尽烦恼后证得的境界,称涅槃(nirvana),或译"泥洹",词义本为熄灭,指息灭烦恼的扰动而证得心性的本来寂静。"涅槃"有"寂灭"(不生灭),"不生"(不再轮回)、"圆寂","无为","解脱"(解除、摆脱烦恼、生死等的束缚)等数十个异称。

  阿罗汉所入的涅槃,又分有余依、无余依二种。有余依涅槃,指虽以断尽再生三界之因,但尚有宿世有漏业所感召的苦果如肉身等残留,或者还须酬偿宿世的冤债,这主要指证得阿罗汉果后尚生活于人间者而言。无余依涅槃,谓已灭尽宿世业残留的苦果,完全获得解脱的清净心恒常相续,永享清凉自在之乐不生不死,安住于方便有余之净土,这主要是指死后的归宿而言。上述境界即是四谛中的灭谛。

  缘觉乘的修证,与声闻乘大同小异。缘觉,为梵文辟支佛陀(Pratyekabuddha,略译辟支佛)意译,意为由观因缘和合(主要指十二因缘)而觉悟得道,有两种:一是听佛说十二因缘法,观修而得觉悟;二是出于无佛之世,独自观察事物的因缘和合本质而得觉悟,这种缘觉圣人称"独觉"。其修证阶次,大乘经中有缘觉十地(十阶位)之说。其极果称辟支佛,因其观修的智慧要比声闻乘四谛法较深细些,故而智慧胜阿罗汉一筹,能断一些烦恼习气。

  从佛经看,追求当世的解脱,不远推于来生后世,可谓是二乘法的基本精神。

  第三节 佛法三根本

  佛法三根本是藏传佛教被称为第二佛陀--宗喀巴大师依照文殊师利菩萨的密传教言提出来的。文殊菩萨说:"法虽多,作为解脱之机缘而必不可少只有出离心、菩提心、正见三法也。"为什么说这三法是解脱的机缘?为什么说这三法是必不可少的呢?这就要从佛法的根本说起。三乘佛法的根本宗旨就是"解脱",这解脱又分根本性的和非根本性的解脱,彻底性的解脱和非彻底性的解脱。佛法是根据善根和觉悟层次指引解脱之道的。如钝根下士怕受三恶趣之苦,寻求人天的快乐(天指欲界、色界、无色界天国的高级生命)。这是脱离三恶趣重苦的解脱,是暂时的非根本性的解脱。生在人天界,若能改恶从善,可以上升或继续保持人天之乐。但是人天界无明烦恼未除,堕落下界的内外因很多,上升和继续保持人天之乐的可能性微乎其微,所以说这种"解脱"是暂时的。又因人天的无明苦根未断除,这种所谓的"快乐"只是和苦难相对而言,并非真正的快乐。这种人天之快乐有变化无常的不稳定性和苦乐交织在一起的混杂性、对心理感觉的欺骗性,所以说不是根本的解脱。利根中士认识到轮回本质是苦,便追求脱离苦根(烦恼)的清净涅槃之乐(如阿罗汉果)。但这种解脱只是从烦恼障解脱,还有知识障的无明覆盖,所以说这种解脱也不是彻底的根本性的解脱,只是解脱途中的一个中转站。特利根器的上士认识到只求自身解脱是无大慈大悲的自私表现,佛法的根本目的是拯救众生、脱苦得乐,只有把众生的利益放在第一位,自己的善德善行才能获得圆满,而德行圆满才能产生无上佛的功德报身。在利乐众生的事业中,最神圣的事业是度脱众生。要度众生,度脱者要有度脱众生的大智、大德、大勇、大能。不具备这些条件,度脱众生只是一种良好愿望,不能付诸实施。要具备这些条件就要证无上智慧--菩提,要证无上智慧就要破知识障--知识障是获得遍知一切智慧的障碍,是一种意识深层的执实习性。因此,根除二障,证得无二涅槃才是根本的彻底的解脱。无二涅槃的"无二"是指:一无住世心而彻底出世(智不住世);二无住灭的自私性而入世度众(悲不入无余依涅槃)。这第一点与凡众相区别,第二点与小乘罗汉相区别。

  指引解脱的三乘佛法总的可以分知和行的两个方面。知的方面侧重理论知识教育,使有志解脱之众生,点燃智慧明灯,驱散愚暗,明辨是非善恶,正确选择道路。知识包括深义、广义两个方面。要知深义,须知龙树之学;要知广义,须读无著、世亲、狮贤等般若师之论著。若不学深、广二义开道大师纲领性的名著,只读佛经本文,虽大善知识,也难得要领,因为佛典经文分了义、不了义、和言外意趣、掩盖密义等等,不掌握分辨原则,很难掌握佛经的本义。真正学佛法的人决不能轻信"无辨经教"。真正的经教是通过学院式的教学研究和学位考试制度进行的,而且在教学过程中展开辩论,对每个命题进行多方位的论证,精细严密的分析、推理,以获得正见,产生坚定的理信,即所谓"上智信理不信经"。

  "行"是身口意的行为实践。宗喀巴大师在精通三藏四续深广二义的基础上发扬大悲大智,严格遵照文殊龙树的深义传统和弥勒、无著的广义法统的宗旨,对三乘佛法内容进行了高度的概括和提炼,写出了《三士菩提道次第》广略二论和有关的许多著作。"菩提道次第"对没有机会和条件直接学习和研究浩如烟海的三乘佛典的人,大开了方便之门,即使是佛陀和文殊、弥勒二主法菩萨再次亲临此世也不可能说出比这部书更系统、全面、更博大精深、集精荟萃的教言来。《菩提道次第广论》即使是这样一部深入浅出、可作修道指南的方便读物,但缘浅智弱、忙于世事的很多人仍觉内容繁多,难以掌握重点要点。宗师更发悲智,根据文殊菩萨的启示,结合自己广深的知识、高深的修证经验,将菩提道的重要内容概括为"出离心"、"菩提心"、"正见"三点,并作为佛道修持三根本提了出来,写出了《佛法三根本要义》这篇著名的教言诗。以上是《佛法三根本要义》一文的由来。

  佛法广深无边,为什么说出离心、菩提心、正见三法是核心大法呢?这是因为:

  一、佛法的根本目的是了生脱死,脱离苦海,斩断苦根。而三界轮回之世,本质是苦,是苦根烦恼增殖蔓延之地。要想从根本上断除苦及苦因,获得息灭烦恼的寂静安宁之乐,就要跳出轮回圈。如果把三界轮回之世界看作幸福乐园,恋恋不舍,并为此耕种善恶业田,不但恶行恶业的收成是苦果,就连善行(有漏善行)善业的果报--世间幸福快乐,也包含着苦恼和暂时性、欺骗性、相对性,而无一真正的幸福。因此彻底认清苦和苦因及业报因果必然之理,激发出离心,斩断恋世的念头,就成为皈依修持佛道的第一要素和根本大法。

  二、佛门有无与伦比的两大法宝,一是大悲心,一是无二见智慧。《入中论》称:大悲心是产生佛陀的种子,是佛心生长的雨露,是佛果成熟的营养。菩提发心就是大悲心引发的为众生利益立志成佛的愿心和利众行为。这种无比伟大的发心是大乘*轮的轴心。宗喀巴大师说:"正发心是大乘道的根本,是一切高尚行为的本源,是福慧资粮的点金术,是无量功德的宝藏。"有这种菩提心,虽凡夫俗子,其思想行为也会变得高尚,获得佛子菩萨的称号;若无此心,虽有智慧和神通,别说成佛,就连大乘道的门口都进入不了。所以,佛法称"皈依三宝是入佛法…

《佛法要义浅释——向现代人介绍佛教》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为什么要学佛?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