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之门,发菩提心是入大乘之门,灌顶是入密法之门"。渗透利众菩提心的一切善行善念都属于解脱和成佛的福德资粮,定会结出丰硕的果实。缺乏菩提心的善行就象缺乏肥料的庄稼,只能获得极少的收成。因此称菩提心是大乘佛法的根本大法。
三、解脱和成佛的障碍是烦恼、知识二障,破除二障的唯一法宝是明见性空的无上智慧。因此称见性智慧为无二解脱法门。束缚三界六道众生,使众生变得愚昧、自私、腐败、堕落的根源贪、嗔、痴的轻重隐显症状有八万四千种,而对治的佛法也有八万四千种,这八万四千法归结到一起就是三乘道法;三乘道法又分方便、智慧二门,其中智慧是主法,方便是辅助法。因此寂天在《入菩萨行》中说:"智慧是将帅,戒、舍等其它法是兵勇侍从。"佛法从根本上来说是以开发智力、提高智慧为主,其它的法都是围绕这个中心展开的。佛陀这个名称含义也是无上智慧和彻底觉悟的意思,与主宰一切的"上帝"和"造物主"毫无共同之点。诸佛的智慧化身文殊师利菩萨手执一把锋利的宝剑,就是象征佛法斩断惑根的性质和功能。世间一切奇迹,都是智慧的结晶,佛地的圆满功德也是光明智慧美妙的闪光。懂得这个道理就不难理解把正见看作根本大法的原因了。
宗师在《佛法三根本要义》(以后简称《要义》)中讲:此三法是"有缘者寻求解脱的必经口岸"。"有缘者"是指前世有善根,今世有闻法的机会,具有分辨善恶发现世间无敌宝藏的灵心利智,思想品质纯正无瑕,世俗偏见邪说的习染不深,人性良知未被物欲埋没而变成恶魔俘虏的精神正常的男女仁人志士。只有具备这些条件的人才有可能茅塞顿开,心底透光,产生追求光明,寻求解脱的念头。佛法广如大海,有适合层次解脱对象的无数方便智慧法门,但要彻底脱离烦恼,进入无烦恼的永恒乐境,归根结底,离不开这三门大法。这三法门包括了十方三世一切如来之法,是脱离此岸到达彼岸的必经口岸,舍此口岸寸步难行。这三法是显乘的最高境界,也是密法的必备基础。修显法者若不修这三根本法,别说成佛,在超越凡俗方面连小小的一步都无法迈出。因为出离心好比是腿,菩提心好比是心,正见智慧好比是眼,无腿、无心、无眼的人怎能前进一步?因此说这根本法是寻求解脱的必经口岸和唯一途径。
一、 出离心
佛法修行最重发心。所谓发心,即是为达到一种目的而发的愿。即是在认真研究了佛法的理论之后,从内心产生的主观意识。它是建立在个人对宇宙的一种正确的认识之上,非迷信盲从之举。
学习佛法的人首先要有清醒的头脑、理智和远见。有清醒的头脑,就不会被人世间各种虚伪的、表面的、梦幻式的现象所迷惑。有理智就会冷静地观察思考,分清利弊,控制感情,不至于陷入利害亲仇爱恨的深渊而不能自拔。有远见就不至于迷恋今生今世眼前的短暂利益和区区小事,而不顾长远的、与生死有关的大事。
学习佛法的人,要有不失时机地追求崇高人生价值的理想志趣。具足良缘的人生是很难得的。"具足良缘的人生"是指具备修佛、追求崇高的人生价值的自身和时代条件,及具备八有幸、十具备。"八有幸"包括:1、不生在地狱;2、不生在饿鬼中;3、不生在动物类(畜生道);4、不生在未开化的野蛮人中。5、不生在上界天人中--天人乐多苦少,沉醉于禅的乐境,不求进取超脱,上界无色天感觉麻木迟钝,不生善恶之念,都不具备学佛的条件;6、不生在无佛法之地;7、不是智力低下的痴呆人--这种人无缘学法;8、不是从事渔猎屠宰、杀人抢劫、出卖肉体的恶性职业者--这种人无善恶观念,罪恶深重。自己获得人身,有幸不在以上八类,而具备了学佛法的条件,因此称为"八有幸"。十具备:1、是人类--只有人类才具备信佛、学佛的条件;2、生在文明国土--文化发达、道德风尚好崇尚佛法的地方,才有学修佛法的条件;3、非聋哑痴呆,智力发育正常;4、不从事罪恶的职业;5、没有外道的邪见;6、良心和理智使自己自然接受佛的光辉思想,并皈依佛门;7、值佛出世之时代;值佛说法的时代;8、佛法住世的时代;9、有善知识可以依止,指导修习佛法;10、有学法、修法的社会、政治环境。
所谓人身难得是因为转生人类在前世需要具备获得人身的足够的善德善行和对投生人类强烈的愿望。但是世人的一生,浑浑噩噩,受愚昧惰性的驱使,身不由己干着恶事,进取向上的善念善行很少产生,所以转生人类的条件很难具备,转生人的机会很少,因此,人身难得。但在具备上述十八个条件的人身更是难得。具足进取超越良缘难得易失,当得此良机良缘时,就要不失时机地争取创造人生价值。人生价值包括自身的品质、能力和对社会的态度与贡献两个方面。小乘佛法的价值观是对己调伏身心,克服自身的烦恼,争取自己的身心寂静安乐;对众生,严戒伤害别人的言行。虽然也有慈悲心,但缺乏救苦救难的责任感。大乘佛法与此不同,对自己要求品德和智慧的高度完善--成佛;对众生视为慈母,无私无我,牺牲自己,以舍身饲虎、割肉喂鹰的精神为众生服务,为众生幸福作贡献。这是一种无比伟大的价值观念。在这种金光灿烂的太阳一样的价值观念面前,其它一切价值观都变得渺小,暗淡无光。而那些为金钱、权力不要人心人皮的魔鬼价值观念,丑陋渺小得更不值一提。
什么是出离心呢?出离心就是彻底认识轮回世界本质的基础上产生的危机感和厌世思想。这种危机感和厌世心理,能使人们摆脱各种恩怨和使人心烦意乱的世事的纠缠,产生出世寻求世外寂静安宁的乐土的强烈愿望。而这种不满足现实生活现状、要求改变处境、争取自我超越、寻求最理想的生存方式和精神状态的思想要求,就是步入三乘佛法正道的关键性的第一步,也是世俗观念向超世俗真见转变的重要契机。没有这种出离心作基础的一切善念、善行都是轮回的因素,虽然也能获得世间善果,但改变不了生死轮回、苦乐变化无常的根本性质。若有了坚定的出离心,并以此作为思想基础,所产生的一切善念、善行都会成为产生超世智慧功德的因素,因此宗师说:"若无正确的出离心而追求世间幸福,就无法进入根除烦恼的涅槃乐境。"如果对世界上的各种事务、各种关系,不从本质上认识,迷惑于表面现象,就会产生错觉、幻觉,并把错觉、幻觉当作真实可靠的东西进行执著的追求。陷入贪爱迷恋之中,就会失去理智,在苦海中越陷越深,而这种以虚当实的贪恋执著意识就是生命自身的难以打开的枷锁。打开思想感情的枷锁,就是解脱。出离心本身虽然解决不了执著世事的虚幻性、不可靠性、短暂性、充满苦恼等问题,但想下决心离开这个环境就要有要求解脱的思想基础,在这个基础上积极寻求解脱,就会达到预期目的。所以说求解脱要发彻底的出离心愿。这里强调"彻底"是非常重要的。彻底就是不能有丝毫的留恋,只有这样才能使名利得失、财色享乐的观念变得淡泊,思想变得宁静超脱,任何与自己的世间利益不脱钩的善行、念经、拜佛、修炼都入不了佛法的正道。这一点修佛的人必须要懂得。
如何修出离心法。静坐观修有两种,一种是思考观,一种是息念观,这两种定观是相辅相成的,二者不可缺一。不做思考观,就不能断惑和生慧;不作息念观就不能入静生禅(详见宗师《菩提道次论》)。思考观就是对所观的对象进行深入地分析思考,得出正确的结论。这也需要以一念代万念,心住一境的定力。只有在思想高度集中,不受其它杂念干扰的情况下,才能观察深细透彻。世间智观空也必须经过这种思辨观,不能光靠静坐息念的盲修。思考观或者思辨观主要是通过思维活动,从事物的现象透视本质。比如"白骨观"就像把如花似玉的妙龄少女置于X光下看到可怕的骷髅一样,然后意念定在白森森的骷髅上久久观之,就会形成固定的形象。初定后,看到那位所观的对象时,就似乎看到了皮肉包的那个骷髅,从可爱变得可怕。从这一例子推广到自己在内的每个人都看作白森森的骷髅,并把这些骷髅和坟墓中的骷髅看成是本质上一样的东西。在这个观想过程中既有分析、思考、联想的智慧活动,也有放弃思考的息念定观,二者巧妙地结合在一起,水乳交融,难分难辨--这就是一个思辨、息念结合的例子。
观修出离心先要观想具足良缘的人身难得,具足良缘人身之可贵,还有人的寿命如此之短暂无常。并且深思烦恼引起的善恶二业报应丝毫不差,在这个轮回世界上充满了烦恼和苦难,对来世人天福乐的追求也会丧失兴趣。因为一天不离开这个轮回圈,就会造一天业,受一天苦,决无真正的清净快乐可言。具体修出离心的方法请参阅第四章第二节。
深刻地全面地认识世间的各种苦厄和产生苦的根源烦恼和业,就是为了彻底认识轮回世界的本质,就是为了改变颠倒意识和由此产生的爱憎等烦恼。要认识到只要是生活在轮回世界就免不了造业,只要造业,就要受苦。不但造恶业要受苦,就连造世间善业,其果报如转生人天、具有显赫的名声地位、金银财宝、美满家庭、健康长寿之类的幸福也离不开苦恼,或其本质就是苦,这是因为世间的幸福都是无常的。通过深思熟虑认识了苦因苦果相接相连、循环不断是轮回世界的本质之后,不但对现世的一切诱惑失去留恋之心,就连对来世的人天幸福也断然绝望,到这一步才算具备了萌发正出离心的思想条件。那么怎样才算萌发了正出离心呢?一是这里所说的出离心必须是发自内心深处,对世俗观念要起到冲淡和遏制的作用;二是这种出离心必须是强烈的,坚定不变的,不能是一时一事的冲动。这种出离心要时时刻刻把除了寻求解脱而不生别的念头。这里所说的"解脱"指的是了生死,彻底摆脱烦恼苦厄的解脱,而不是摆脱堕入三恶趣的厄运,上升人天之道的局部性解脱。没有渗透正出…
《佛法要义浅释——向现代人介绍佛教》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