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离心的皈依、受戒、行善修持只能得到世间善果,无法超脱三界轮回的轨道,就是说不能脱离轮回的苦海。出离心就像火箭推进器一样,能把世人送进超世的运行轨道,彻底脱离烦恼痛苦。
二、 菩提心
任何事物的形成都有共因和不共因两种因素。共因是同类事物共同的因素,如植物生长的共同因素是适宜的温度和湿度;不共因就是每一种事物的特殊因素,象各种植物的种子,如麦种、豆种。不共因是形成个体事物的特殊因素,如麦类豆类的不同种子生出不同的植物,即麦生麦,豆生豆,决不会是麦中生豆,豆中生麦。成佛也有共因和不共因,见性的智慧是共因。声闻、缘觉、菩萨三乘的觉悟都离不开见性智慧。所以,把智慧称作声闻、缘觉、菩萨佛陀四子的"生母"。菩萨和佛陀的不共因是菩提心。有菩提心,即使没有其它的功德也可以称作菩萨,可以登十地,可以成佛。若无菩提心,虽有禅力神通和见性智慧,至多只能达到小乘罗汉的境界,与佛菩萨无缘。所以把菩提心称作菩萨种、佛种,种就是"基因"的意思。因此寂天大师称菩提心是使肉体变成佛体的"点金术"。宗喀巴大师说:"菩提发心是大乘道的主干,是大善行的根源,是福德资粮的点土成金术,是无量功德的宝藏。"把菩提心比作"点金术"具有相当深刻的意义,就是说如果有菩提心,任何善行都会变成成佛的因素,并能产生极大的功利,可以减轻和免除过去的各种罪业,避免继续造恶业。菩提心可以使人的思想品德变得高尚纯洁,超尘脱俗。只要有这菩提宝心,就会得到十方三世一切佛菩萨的加持保护,邪恶不能近身。从产生菩提心之时起,不管有无功德智慧,虽未见性登地也可称作菩萨,故称菩提心为佛门第一法宝。因此宗师教导说:"出离心若不与正发心相合,就不会变成获得无上菩提,实现圆满幸福的有力基因,因此智者要发菩提宝心。"这就是说:出离心只是个解脱的因素,不会成为成佛的因素。圆满幸福指的就是彻底脱离烦恼及其影响,证得德慧高度圆满的佛地自在乐趣。这里还强调一点,无论修显修密,只要目的是成佛,就不能没有菩提心。禅家所谓"见性成佛",如果不是把菩提心当作先决条件,这种"见性"永远成不了佛。佛经把大悲心引起的利众菩提发心和见性现观智慧比作飞向佛地的两只翅膀,二者缺一不可。菩提心是"体",而见性智慧是"用"。抛开菩提心行,谈"见性成佛",是违经背理的邪说,智者需细审明察。
菩提心是大悲心引起的为普度众生立志成佛之心。生起的阶段分愿菩提心和行菩提心,前者是思想愿望,后者是行为举动--指以度众成佛为目的的六度实践行为。从实践上分为事心和理心两菩提心。"事心"指见道以下的菩提心行和见道以上的利众行为,"理心"指见道以上的智慧正见。
菩提发心是从入道到成佛,贯通全部过程的一条主线,决不能把它看作可有可无。"菩提"是"通晓"的意思,菩提心或菩提发心,是追求彻底觉悟和发挥觉悟的作用。那么觉悟需要通晓什么呢?要通过闻思修,通晓世间和超世间的事(俗谛)和理(真谛),更具体地说就是通晓苦、集、灭、道所包括的一切事相和真理。在认识通晓这些事理的基础上,促使产生真知灼见,发自内心的觉悟,觉悟到懂得为什么受苦?苦的根源在哪里?脱苦得乐的办法和途径是什么?有了这种觉悟就可以脱苦得乐。对中士道的声闻、缘觉来讲达到这一步就满足了,但对具有大慈大悲的菩萨来讲,这种只求自脱的境界太低、太自私。不但要自脱,而且要一切众生解脱,因此不但要自悟,而且要一切众生觉悟。基于这种原因,菩萨发心就有了三种类型:一是"国王式"的发心,就是自己先争取觉悟,自己有了度众的智慧德能后就像国王治理民众似地施恩于大众,希求自己首先获得佛果,之后再将一切众生置于佛地;二是"船夫式"的发心,就是争取自己和众生同舟共济,自己掌舵,自己和众生同时渡过苦海,希求自己与一切众生一同获得佛果;三是"牧童式"发心就像牧童赶羊出圈似的,先让众生走出苦难的牢笼,自己最后走,希求先将三界一切众生安置于佛地以后,自己再成佛。无论那种类型的发心都把自己成佛的理想和众生的利益紧密地结合在一起,而且把利众当作最终目的,自己成佛仅仅是利众的手段。请大家想一想世界上还有比这更高的思想境界吗?这种利众之心产生于大悲心。仁慈和悲悯是一心的两种取向。仁慈的主要表现是使爱的对象得到幸福快乐;悲悯的主要表现是不忍所爱的对象受苦,希望所爱的对象脱离苦难。这种一般的仁爱和同情心是凡人和声闻、缘觉共有的。但菩萨的仁爱和同情心,在无私的程度和深广的程度,是一般的爱心悲心无法与之相比的。其无私程度表现在于对一切众生无有亲疏、爱憎,平等对待;其广度表现在于这众生包括六道一切众生;其深度表现在于不仅对猛烈痛苦逼迫的众生感到可怜悲悯,并希望能将其从痛苦中摆脱出来。这种心所以称作"大慈"、"大悲"。佛经中有时候大慈、大悲分开说,有时只提大悲心,因为大慈心就包含在大悲中。悲智双运的"悲",指的就是仁爱和怜悯融为一体。菩萨特有的大悲心、无二见智慧、菩提心是佛子菩萨的三种生成因素,并说大悲心是种子,是滋养的水分,是成熟后享用无穷的果实。没有这种大悲心就不会产生利众的菩提心。发菩提心就要从发大悲心做起。那么怎样才能生起大悲心呢?发大悲心就要从体会众生的苦难处境和了解自己与众生的关系做起。那么众生的处境如何呢?众生在原始的无明意识而产生虚妄颠倒的我执意识,在我执意识的支配下造种种业,在业力的牵引中轮回于六道,受种种无量无边的烦恼和痛苦,无有真正的依靠。佛教把众生比作"慈母众生",意思是说这些受苦的众生不是和自己毫无关系的人,而都是自己恩重如山的慈母。为什么说众生是慈母呢?这就要从生命轮回的关系说起。生命的轮回就个体和群体而言都是无始无终的,一个人在三界六道投生转世的次数不知要比全体生命类的总数要多多少倍。无论是胎生或卵生,只要投生就有父母,全体生命轮流做过自己父母的次数何止一次两次?由于知识障的原因,只是隔世的母子互相不认识而已,现在自己周围的人,甚至仇敌也不能排除曾经是自己父母亲的可能性。父母对子女的恩爱,是任何一种恩爱都无法相比的,特别是母亲对子女的恩爱,就其深厚、真诚、无私、永久不变程度来讲都是无与伦比的。这种母爱不但人类,就连鸟兽动物都是一样,我们了解一下动物世界就会发现这种本能的母爱。母亲生育时候的痛苦更不待说,有的甚至把生命断送在血泊中。但由于伟大的母爱,她把生死痛苦之于度外,用自己的痛苦和生命换取子女的生命。孩子一生下来哇的一声叫唤,给母亲能带来无比的快乐和幸福感,在这一刹那之间,会把自己生育过程中的痛苦忘得干干净净。夫妻之间的感情在一般情况下也是比较深厚的,但当一个母亲在子女和丈夫之间只能选一的情况下,只会选择子女,其情之深可见。母亲用全身的营养滋养腹中的胎儿,出生后用乳汁喂养,不嫌脏、不怕累,把全部心血都倾注到子女身上,自己宁肯挨饿受冻也不让子女挨饿受冻,疼爱子女,抚养子女,保护子女,教育子女,为子女谋生路,谋幸福,耿耿于怀,直到老死爱心不变。有良心、有人性的人决不会忘记自己母亲的这种恩情。大乘佛法要求人们要从今生今世的慈母恩情想到万世、万万世慈母的恩情。当我们认识到每一个人、每一个生命都曾经是自己的慈母的时候(因为不能排除这种可能性),能忍心看着她们吃苦受累吗?俗话说"儿不嫌母丑。"当我们认识到众生是自己的慈母的时候,还能斤斤计较世人的愚蠢、自私等丑陋行为而疏远和憎恨她们吗?当我们看到自己的恩人慈母惨遭各种不幸时,难道不应痛哭流泪吗?当你细细思考,认识到这个问题,就会爆发良知,产生对众生的爱和同情心。这种良知和爱心、同情心就是佛心的闪光。真正成佛普度众生的菩提宝心就是在怜悯众生的大悲心基础上产生的。
那么如何发菩提心呢?发菩提心藏传佛教有一种妙传因果七法。因果七法是:知母、知恩、报恩心、仁慈心、悲悯心、责任感、菩提心。观修此法时从知母做起,如前所讲的道理,认识到众生是慈母,从慈母想到慈母的恩情,"知恩不报非人也",从知恩生起报恩心,在此基础上对众生建立真诚无私的爱心,从爱心生出深刻的悲悯同情心,从爱和同情心生起救母重任,义不容辞,自己勇挑重担的使命感、责任感(旧称"增上心"),有大悲心和责任感就会寻找救度众生的神通智慧和能力,就下定决心,立志成佛。正式发心时应当观想在虚空中诸佛菩萨作为发心证人,再思维:遍满虚空界这一切众生,从无始以来生生世世,没有未曾做过自己的父母亲的,为父母时他们与现世的父母完全相同,定是倍加疼爱、精心哺育,有好吃的先给我吃,有好穿的先给我穿,极其慈爱抚养我成长,恩重如山。所有这些深恩父母如今沉溺于轮回的大苦海的波涛中,被层层愚痴的黑暗所蒙蔽,却不知修持安乐之因--十善业;虽然不想受苦,却不知舍弃痛苦之因--十恶业,所想所作背道而驰,入于邪道,非常迷茫,远离开示正道的善知识,也无有依靠者、救护者以及希求处与皈依处,犹如无依无靠漂泊于空旷荒野之中的盲人一般,所有这些老母亲流转于此轮回之中,多可怜啊!自己一人获得解脱又有什么用呢?因此应当观想:我如今听闻并修持甚深正法是为了使曾经做过自己的父母、现在为六道痛苦所迫的一切众生远离各自的业力所感的痛苦和所有的习气,获得正遍知佛的果位。我为一切众生发殊胜菩提心之后,修学往昔佛子菩萨们的广大利众之行,唯为轮回中一切众生全部获得解脱(不转生于轮回之中)而精进修持。不管在天堂也好、地狱也好,我此愿心绝不…
《佛法要义浅释——向现代人介绍佛教》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