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法要義淺釋——向現代人介紹佛教▪P20

  ..續本文上一頁離心的皈依、受戒、行善修持只能得到世間善果,無法超脫叁界輪回的軌道,就是說不能脫離輪回的苦海。出離心就像火箭推進器一樣,能把世人送進超世的運行軌道,徹底脫離煩惱痛苦。

  二、 菩提心

  任何事物的形成都有共因和不共因兩種因素。共因是同類事物共同的因素,如植物生長的共同因素是適宜的溫度和濕度;不共因就是每一種事物的特殊因素,象各種植物的種子,如麥種、豆種。不共因是形成個體事物的特殊因素,如麥類豆類的不同種子生出不同的植物,即麥生麥,豆生豆,決不會是麥中生豆,豆中生麥。成佛也有共因和不共因,見性的智慧是共因。聲聞、緣覺、菩薩叁乘的覺悟都離不開見性智慧。所以,把智慧稱作聲聞、緣覺、菩薩佛陀四子的"生母"。菩薩和佛陀的不共因是菩提心。有菩提心,即使沒有其它的功德也可以稱作菩薩,可以登十地,可以成佛。若無菩提心,雖有禅力神通和見性智慧,至多只能達到小乘羅漢的境界,與佛菩薩無緣。所以把菩提心稱作菩薩種、佛種,種就是"基因"的意思。因此寂天大師稱菩提心是使肉體變成佛體的"點金術"。宗喀巴大師說:"菩提發心是大乘道的主幹,是大善行的根源,是福德資糧的點土成金術,是無量功德的寶藏。"把菩提心比作"點金術"具有相當深刻的意義,就是說如果有菩提心,任何善行都會變成成佛的因素,並能産生極大的功利,可以減輕和免除過去的各種罪業,避免繼續造惡業。菩提心可以使人的思想品德變得高尚純潔,超塵脫俗。只要有這菩提寶心,就會得到十方叁世一切佛菩薩的加持保護,邪惡不能近身。從産生菩提心之時起,不管有無功德智慧,雖未見性登地也可稱作菩薩,故稱菩提心爲佛門第一法寶。因此宗師教導說:"出離心若不與正發心相合,就不會變成獲得無上菩提,實現圓滿幸福的有力基因,因此智者要發菩提寶心。"這就是說:出離心只是個解脫的因素,不會成爲成佛的因素。圓滿幸福指的就是徹底脫離煩惱及其影響,證得德慧高度圓滿的佛地自在樂趣。這裏還強調一點,無論修顯修密,只要目的是成佛,就不能沒有菩提心。禅家所謂"見性成佛",如果不是把菩提心當作先決條件,這種"見性"永遠成不了佛。佛經把大悲心引起的利衆菩提發心和見性現觀智慧比作飛向佛地的兩只翅膀,二者缺一不可。菩提心是"體",而見性智慧是"用"。抛開菩提心行,談"見性成佛",是違經背理的邪說,智者需細審明察。

  菩提心是大悲心引起的爲普度衆生立志成佛之心。生起的階段分願菩提心和行菩提心,前者是思想願望,後者是行爲舉動--指以度衆成佛爲目的的六度實踐行爲。從實踐上分爲事心和理心兩菩提心。"事心"指見道以下的菩提心行和見道以上的利衆行爲,"理心"指見道以上的智慧正見。

  菩提發心是從入道到成佛,貫通全部過程的一條主線,決不能把它看作可有可無。"菩提"是"通曉"的意思,菩提心或菩提發心,是追求徹底覺悟和發揮覺悟的作用。那麼覺悟需要通曉什麼呢?要通過聞思修,通曉世間和超世間的事(俗谛)和理(真谛),更具體地說就是通曉苦、集、滅、道所包括的一切事相和真理。在認識通曉這些事理的基礎上,促使産生真知灼見,發自內心的覺悟,覺悟到懂得爲什麼受苦?苦的根源在哪裏?脫苦得樂的辦法和途徑是什麼?有了這種覺悟就可以脫苦得樂。對中士道的聲聞、緣覺來講達到這一步就滿足了,但對具有大慈大悲的菩薩來講,這種只求自脫的境界太低、太自私。不但要自脫,而且要一切衆生解脫,因此不但要自悟,而且要一切衆生覺悟。基于這種原因,菩薩發心就有了叁種類型:一是"國王式"的發心,就是自己先爭取覺悟,自己有了度衆的智慧德能後就像國王治理民衆似地施恩于大衆,希求自己首先獲得佛果,之後再將一切衆生置于佛地;二是"船夫式"的發心,就是爭取自己和衆生同舟共濟,自己掌舵,自己和衆生同時渡過苦海,希求自己與一切衆生一同獲得佛果;叁是"牧童式"發心就像牧童趕羊出圈似的,先讓衆生走出苦難的牢籠,自己最後走,希求先將叁界一切衆生安置于佛地以後,自己再成佛。無論那種類型的發心都把自己成佛的理想和衆生的利益緊密地結合在一起,而且把利衆當作最終目的,自己成佛僅僅是利衆的手段。請大家想一想世界上還有比這更高的思想境界嗎?這種利衆之心産生于大悲心。仁慈和悲憫是一心的兩種取向。仁慈的主要表現是使愛的對象得到幸福快樂;悲憫的主要表現是不忍所愛的對象受苦,希望所愛的對象脫離苦難。這種一般的仁愛和同情心是凡人和聲聞、緣覺共有的。但菩薩的仁愛和同情心,在無私的程度和深廣的程度,是一般的愛心悲心無法與之相比的。其無私程度表現在于對一切衆生無有親疏、愛憎,平等對待;其廣度表現在于這衆生包括六道一切衆生;其深度表現在于不僅對猛烈痛苦逼迫的衆生感到可憐悲憫,並希望能將其從痛苦中擺脫出來。這種心所以稱作"大慈"、"大悲"。佛經中有時候大慈、大悲分開說,有時只提大悲心,因爲大慈心就包含在大悲中。悲智雙運的"悲",指的就是仁愛和憐憫融爲一體。菩薩特有的大悲心、無二見智慧、菩提心是佛子菩薩的叁種生成因素,並說大悲心是種子,是滋養的水分,是成熟後享用無窮的果實。沒有這種大悲心就不會産生利衆的菩提心。發菩提心就要從發大悲心做起。那麼怎樣才能生起大悲心呢?發大悲心就要從體會衆生的苦難處境和了解自己與衆生的關系做起。那麼衆生的處境如何呢?衆生在原始的無明意識而産生虛妄顛倒的我執意識,在我執意識的支配下造種種業,在業力的牽引中輪回于六道,受種種無量無邊的煩惱和痛苦,無有真正的依靠。佛教把衆生比作"慈母衆生",意思是說這些受苦的衆生不是和自己毫無關系的人,而都是自己恩重如山的慈母。爲什麼說衆生是慈母呢?這就要從生命輪回的關系說起。生命的輪回就個體和群體而言都是無始無終的,一個人在叁界六道投生轉世的次數不知要比全體生命類的總數要多多少倍。無論是胎生或卵生,只要投生就有父母,全體生命輪流做過自己父母的次數何止一次兩次?由于知識障的原因,只是隔世的母子互相不認識而已,現在自己周圍的人,甚至仇敵也不能排除曾經是自己父母親的可能性。父母對子女的恩愛,是任何一種恩愛都無法相比的,特別是母親對子女的恩愛,就其深厚、真誠、無私、永久不變程度來講都是無與倫比的。這種母愛不但人類,就連鳥獸動物都是一樣,我們了解一下動物世界就會發現這種本能的母愛。母親生育時候的痛苦更不待說,有的甚至把生命斷送在血泊中。但由于偉大的母愛,她把生死痛苦之于度外,用自己的痛苦和生命換取子女的生命。孩子一生下來哇的一聲叫喚,給母親能帶來無比的快樂和幸福感,在這一刹那之間,會把自己生育過程中的痛苦忘得幹幹淨淨。夫妻之間的感情在一般情況下也是比較深厚的,但當一個母親在子女和丈夫之間只能選一的情況下,只會選擇子女,其情之深可見。母親用全身的營養滋養腹中的胎兒,出生後用乳汁喂養,不嫌髒、不怕累,把全部心血都傾注到子女身上,自己甯肯挨餓受凍也不讓子女挨餓受凍,疼愛子女,撫養子女,保護子女,教育子女,爲子女謀生路,謀幸福,耿耿于懷,直到老死愛心不變。有良心、有人性的人決不會忘記自己母親的這種恩情。大乘佛法要求人們要從今生今世的慈母恩情想到萬世、萬萬世慈母的恩情。當我們認識到每一個人、每一個生命都曾經是自己的慈母的時候(因爲不能排除這種可能性),能忍心看著她們吃苦受累嗎?俗話說"兒不嫌母醜。"當我們認識到衆生是自己的慈母的時候,還能斤斤計較世人的愚蠢、自私等醜陋行爲而疏遠和憎恨她們嗎?當我們看到自己的恩人慈母慘遭各種不幸時,難道不應痛哭流淚嗎?當你細細思考,認識到這個問題,就會爆發良知,産生對衆生的愛和同情心。這種良知和愛心、同情心就是佛心的閃光。真正成佛普度衆生的菩提寶心就是在憐憫衆生的大悲心基礎上産生的。

  那麼如何發菩提心呢?發菩提心藏傳佛教有一種妙傳因果七法。因果七法是:知母、知恩、報恩心、仁慈心、悲憫心、責任感、菩提心。觀修此法時從知母做起,如前所講的道理,認識到衆生是慈母,從慈母想到慈母的恩情,"知恩不報非人也",從知恩生起報恩心,在此基礎上對衆生建立真誠無私的愛心,從愛心生出深刻的悲憫同情心,從愛和同情心生起救母重任,義不容辭,自己勇挑重擔的使命感、責任感(舊稱"增上心"),有大悲心和責任感就會尋找救度衆生的神通智慧和能力,就下定決心,立志成佛。正式發心時應當觀想在虛空中諸佛菩薩作爲發心證人,再思維:遍滿虛空界這一切衆生,從無始以來生生世世,沒有未曾做過自己的父母親的,爲父母時他們與現世的父母完全相同,定是倍加疼愛、精心哺育,有好吃的先給我吃,有好穿的先給我穿,極其慈愛撫養我成長,恩重如山。所有這些深恩父母如今沈溺于輪回的大苦海的波濤中,被層層愚癡的黑暗所蒙蔽,卻不知修持安樂之因--十善業;雖然不想受苦,卻不知舍棄痛苦之因--十惡業,所想所作背道而馳,入于邪道,非常迷茫,遠離開示正道的善知識,也無有依靠者、救護者以及希求處與皈依處,猶如無依無靠漂泊于空曠荒野之中的盲人一般,所有這些老母親流轉于此輪回之中,多可憐啊!自己一人獲得解脫又有什麼用呢?因此應當觀想:我如今聽聞並修持甚深正法是爲了使曾經做過自己的父母、現在爲六道痛苦所迫的一切衆生遠離各自的業力所感的痛苦和所有的習氣,獲得正遍知佛的果位。我爲一切衆生發殊勝菩提心之後,修學往昔佛子菩薩們的廣大利衆之行,唯爲輪回中一切衆生全部獲得解脫(不轉生于輪回之中)而精進修持。不管在天堂也好、地獄也好,我此願心絕不…

《佛法要義淺釋——向現代人介紹佛教》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爲什麼要學佛?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