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知,亦是痛苦。因此说明,凡有领受都是痛苦,所以观受是苦。三、观心无常。心指第六意识妄心,此心生灭不停,缘虑尘境,作种种分别念,作善作恶。但我们发心修行要以第六意识妄想心为依据,所以此心是善恶的根本,此心以生灭无常为特征。我们修行就是要收住这个心猿意马,不令它东奔西驰妄想纷飞。四、观法无我,法是诸法。宇宙一切万物总称为诸法。无我即是无自性。诸法皆是因缘所生,所以便无自性。诸法皆是虚幻现象。我们能够从观照而得觉悟,一切诸法无我可得,一切诸法虚妄不实。修无我观,以后一定可以了生脱死,断惑证真。所以释迦牟尼佛临终时,嘱咐弟子要依四念处而住。这四念处法门的重要性,可以想见。
四正勤。一、已生恶令断。二、未生恶勿生。三、未生善令生。四、已生善令增长。
四如意足:为欲(意欲)、念、精进、慧四种修禅定的方法。
五根:五根就是信根、精进根、定根、念根、慧根。五力,五力就是由五根得到发展和增长,所以能具很大的功用。分别是信力、精进力、念力、定力、慧力。由于五力的慧力,所发生的无漏智慧,有善能觉了,才有七菩提分。又称"七觉支":为择法(选择适宜自己修习之法)、念、精进、喜、轻安、定、舍,是七种修习禅定、获得智慧的要点。
三十七道品,被概括为"三无漏学"(能断灭烦恼的三大方法):一特殊戒学,恪守佛教所制定的各种在家、出家的戒律;二特殊定学,修习禅定;三特殊慧学,观察思维,证得与真实相应的智慧。三学为一阶梯结构:由戒生定,因定发慧,以智慧断烦恼。三学的修习次第大略是,在持戒的基础上,以"闻思慧"(对佛法义理的知晓理解)为指导修定,在定中修观,证得堪断烦恼的真实智慧(修慧)。
以上是小乘和大乘所共修之道,大乘还有其特有的六度。佛教的道法虽多,但归根结底只有方便门和智慧门。方便门指思想行为,智慧门指指导思想行为的智慧正见。菩萨乘六度是佛道方便、智慧二法门的高度集中,其中戒度(约束贪欲和有利于众生生存的戒行)、布施度(为众生利益愿意奉献一切的奉献心)、忍度(为众生能忍受一切困难的高度忍耐心)属于方便法门,定度(思想高度集中,心住一境的修炼成就)、慧度(脱离世俗之见的空有执著,主客观对立消失,现见二无法性的直观智慧)属于智慧法门,精进度(刻苦努力,不达目的决不罢休的坚定意志)是方便、智慧二法门的必需条件。"六度"的意思是这六种行为结果,能使众生度脱苦海,到达彼岸佛地的意思。方便指善行善德。善德善行的根本是以无限热爱众生、无限同情苦海众生的大慈大悲心为动力生起的,为普度众生追求佛地平等智慧的菩提宝心。因此方便法门可以归纳为菩提心,又可以把菩提心所代表的方便法门归入大悲心的范围。这样一来,道法方便、智慧二法门可总结为"悲"、"智"两个字。这悲、智二字是全部佛法最根本的核心和灵魂。其它法都是从这两个核心产生出来的枝叶、"子法",是为了这两个中心服务的。三乘佛法的正见智慧无本质上的差别,其主要差别就在方便法门。小乘和大乘的区别就在有无以大悲心为根本的菩提心和菩萨行上。显乘和金刚乘密乘之间区别也在方便法门上。就是说密法的见空智慧和显法没有区别,主要区别是密法中有更多更方便的方便修法,可以大大缩短修炼进程。但密法要求修密法者必须具备显法入道的基础,根器要好。
以上所说的苦、集二谛是世间因果,灭、道是超世因果。但道不是纯粹超世的,正道中的资粮、加行属于世间道,见、修、佛三道属于超世道。
第三章 生死之超越
中国佛教徒常说:"生死事大",强调生死问题是做人应予以严肃对待的头等大事。从佛法的眼光来看,人的八苦及贫穷、战乱、灾祸等诸苦,皆由"生"而来。既有生则必有死,必有死后的再生。生生死死,死死生生,"独生独死"(《无量寿经》),在三界六道的生死苦海中沉浮漂泊,孤苦凄惶,无依无祜,找不到一块永恒安乐的归宿之地,纵有所作为,有幸福欢乐,也难免被无常的铁轮所碾碎,找不到一个真正自我作为安立、创造一切价值的基础。对有理智、有佛性的人来说,这无疑是极为可悲的事。缺乏对自身的审视,不谋求超越自己存在的悖论生死,"与畜生同死,自投黑暗"(《中阿含经·箭喻经》)被佛看作是做人的耻辱;缺乏有关问题解决之智慧的人,被佛斥责为未超出动物界的"人身牛"(《法句经》)。
佛家明确将"了生死"作为自家之标帜,作为解决一切人生问题、精神问题、社会问题,进行社会教化的根本。佛家所说了生死之"了",有了彻生死的真实本面及了结被动的生死流转两个方面的含义。佛家不仅指出、突出了生死问题,而且提供了生死的解脱之道。佛家自信:自家所昭示的解脱生死系缚之道,并非假设、空想,而是经佛陀及其圣弟子的修行实践所证明的真理,是生命本然规律的发现,不管是谁,只要肯依其道勤苦修行,"自净其心",都可以或快或慢地达到超越生死的自由境地。佛教所提供的修行之道,系根据众生的不同根机而设,有八万四千法门之多,大乘对众多法门予以总结,分为人、天、声闻、缘觉、菩萨(佛)五乘法。五乘道的内容,正好构成一个从浅入深的阶梯式结构,下乘道为登上上乘道的必经台阶。藏传佛教的大宗师阿底峡,将五乘法归纳为分别适宜于下、中、上三种根机所修的"三士道"。五乘法、三士道的基本内容,可以藏传佛教诸派通用的(见地)、行(所修之行)、果(所证之果)为纲宗,三士道又以增上心、出离心、菩提心三种心为因。
第一节 人天乘道
人乘道、天乘道,是为根基最浅的"下士"所设,共同以"增上心"为因,为修行动力。此所谓增上心,指求活得更好、更殊胜的一种在自我塑造与人生目标方面的上进心。缺乏这种上进心,便容易向下堕落,只求低层次的物质生活,沦同畜类。
人乘道、天乘道作为指导思想的共同见地,是深信因果,确信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对人生有一定的反省和自觉,知道人身难得,生命可贵,佛法难闻,从而珍惜此生,决心做个合格的人。天乘道所需的人生反省,还要更为深刻,有希望来生较今生更加幸福长寿的追求。
人乘道的修行,以三皈五戒为主。三皈,为自觉地皈依佛、法、僧三宝,这在佛教中有规定的仪式,在家人只要在一位具足比丘戒的僧人前求受皈依,由此僧证明,自愿皈依佛,不皈依外道鬼神;自愿皈依法(佛法),不皈依外道邪见;自愿皈依僧(修行佛道证到贤圣道果的僧),不皈依外道邪众,口宣心想,便成为正式佛教徒。受三皈者往往加受五戒:不杀生,不偷盗(不予取),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五戒中,前四戒称"性戒",意为无论受戒与否,违犯者都要受恶报;不饮酒戒名"遮戒",是为防止酒等麻醉剂乱性,以保证前四戒的持守。戒的作用是"防非止恶",自愿以一种行为规范约束自己,不造恶业。此五戒是佛教中的根本戒。佛在《大乘金刚经论》中说:"此五种业最大最重,有人全持,直成圣道。若全不持,永坠沉沦,一失人身,万劫不复。"受五戒至少来世还可以得人身,得人身是学佛成道的根本,所以作为一个真正的佛教徒都应受持五戒,或仅受一、二、三、四戒。
人乘道还包括不少过好世俗生活的规诫,《佛说善生经》、《玉耶女经》、《佛说孛经》等,载佛为在家佛弟子所示立身处世的法则,如从事正当的职业、勤勉工作、合理收支、孝敬父母、爱护妻子、和睦家庭、劝诫亲友、如法治国等,相当平易切实。
按人乘道修行的果,是现前得到"现法乐",生活吉利安祥,命终后直接再生于人中,不失人身。
天乘道的共同内容,是"十善业道":不杀生而能仁慈护生,不偷盗而清廉,不邪淫而贞洁,不妄语而实语(说老实话),不两舌而常作和合语,不恶口而作文明礼貌语,不绮语而作有益语,不贪而能布施,不嗔而慈悲祥和,不邪见而正见。这十善业是学佛的基本德行。布施,尤为天乘道所强调。依此修持,现世能成就圆满人格、高尚情操,精神超出凡愚,按其修证品位的高下,命终后可生于欲界诸天。若生色、无色界,尚须修习禅定,按其所成就禅定的深浅,命终后生于相应的天界。
人天乘道虽然能得今生后世的利乐,但因缺乏出离三界的追求和看破缘起性空的智慧,佛家认为仅属出世法,不可能使人超出三界生死,但只要行善修德,对自己和社会皆为有益,能保住人天身,加之已行三皈依,与佛法有缘,后世已有了再修佛法、超出生死的保障。人天乘道往往被后世的佛教著述所忽视,实际上,从佛经看,它是佛法中非常重要的基本内容,被强调为一切出世间道的共同基础。
第二节 二乘道
二乘,为声闻乘、缘觉乘的合称,大乘称之为"小乘",意为其愿力、果证比大乘要小,义理比大乘浅。阿底峡称二乘道为"中士道",说它是专求自己超出生死的中士所修。修二乘道的共同前提,是发"出离心"--即切感三界生死轮回是苦,志求超出三界的愿心。
二乘道的见地即四圣谛、十二因缘,阐明"染净因果"。苦、集二谛为染缘因果。灭、道二谛为净缘因果。
十二因缘,亦称"十二缘起",是生命在六道中轮回的因果连锁关系轮。三世(前世、今生、来世)为一轮,因果相连,流转不息。其顺序为无明、行、识、名色、六入、触、受、爱、取、有、生、老死。
"无明"指从无始以来对宇宙的实相产生错误颠倒的认识;"行"指因无明而产生的善恶行为;"识"是指在父母交媾的欲境前,产生的爱染心作为受生的种子,投入母腹。"名色":是指他的思想意识和父精母血生成的肉体结合在一起,形成今世的身心;"六入":生成了眼、耳、鼻、舌、身、意六根;"触"是指出生后初步接触色、…
《佛法要义浅释——向现代人介绍佛教》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