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知,亦是痛苦。因此說明,凡有領受都是痛苦,所以觀受是苦。叁、觀心無常。心指第六意識妄心,此心生滅不停,緣慮塵境,作種種分別念,作善作惡。但我們發心修行要以第六意識妄想心爲依據,所以此心是善惡的根本,此心以生滅無常爲特征。我們修行就是要收住這個心猿意馬,不令它東奔西馳妄想紛飛。四、觀法無我,法是諸法。宇宙一切萬物總稱爲諸法。無我即是無自性。諸法皆是因緣所生,所以便無自性。諸法皆是虛幻現象。我們能夠從觀照而得覺悟,一切諸法無我可得,一切諸法虛妄不實。修無我觀,以後一定可以了生脫死,斷惑證真。所以釋迦牟尼佛臨終時,囑咐弟子要依四念處而住。這四念處法門的重要性,可以想見。
四正勤。一、已生惡令斷。二、未生惡勿生。叁、未生善令生。四、已生善令增長。
四如意足:爲欲(意欲)、念、精進、慧四種修禅定的方法。
五根:五根就是信根、精進根、定根、念根、慧根。五力,五力就是由五根得到發展和增長,所以能具很大的功用。分別是信力、精進力、念力、定力、慧力。由于五力的慧力,所發生的無漏智慧,有善能覺了,才有七菩提分。又稱"七覺支":爲擇法(選擇適宜自己修習之法)、念、精進、喜、輕安、定、舍,是七種修習禅定、獲得智慧的要點。
叁十七道品,被概括爲"叁無漏學"(能斷滅煩惱的叁大方法):一特殊戒學,恪守佛教所製定的各種在家、出家的戒律;二特殊定學,修習禅定;叁特殊慧學,觀察思維,證得與真實相應的智慧。叁學爲一階梯結構:由戒生定,因定發慧,以智慧斷煩惱。叁學的修習次第大略是,在持戒的基礎上,以"聞思慧"(對佛法義理的知曉理解)爲指導修定,在定中修觀,證得堪斷煩惱的真實智慧(修慧)。
以上是小乘和大乘所共修之道,大乘還有其特有的六度。佛教的道法雖多,但歸根結底只有方便門和智慧門。方便門指思想行爲,智慧門指指導思想行爲的智慧正見。菩薩乘六度是佛道方便、智慧二法門的高度集中,其中戒度(約束貪欲和有利于衆生生存的戒行)、布施度(爲衆生利益願意奉獻一切的奉獻心)、忍度(爲衆生能忍受一切困難的高度忍耐心)屬于方便法門,定度(思想高度集中,心住一境的修煉成就)、慧度(脫離世俗之見的空有執著,主客觀對立消失,現見二無法性的直觀智慧)屬于智慧法門,精進度(刻苦努力,不達目的決不罷休的堅定意志)是方便、智慧二法門的必需條件。"六度"的意思是這六種行爲結果,能使衆生度脫苦海,到達彼岸佛地的意思。方便指善行善德。善德善行的根本是以無限熱愛衆生、無限同情苦海衆生的大慈大悲心爲動力生起的,爲普度衆生追求佛地平等智慧的菩提寶心。因此方便法門可以歸納爲菩提心,又可以把菩提心所代表的方便法門歸入大悲心的範圍。這樣一來,道法方便、智慧二法門可總結爲"悲"、"智"兩個字。這悲、智二字是全部佛法最根本的核心和靈魂。其它法都是從這兩個核心産生出來的枝葉、"子法",是爲了這兩個中心服務的。叁乘佛法的正見智慧無本質上的差別,其主要差別就在方便法門。小乘和大乘的區別就在有無以大悲心爲根本的菩提心和菩薩行上。顯乘和金剛乘密乘之間區別也在方便法門上。就是說密法的見空智慧和顯法沒有區別,主要區別是密法中有更多更方便的方便修法,可以大大縮短修煉進程。但密法要求修密法者必須具備顯法入道的基礎,根器要好。
以上所說的苦、集二谛是世間因果,滅、道是超世因果。但道不是純粹超世的,正道中的資糧、加行屬于世間道,見、修、佛叁道屬于超世道。
第叁章 生死之超越
中國佛教徒常說:"生死事大",強調生死問題是做人應予以嚴肅對待的頭等大事。從佛法的眼光來看,人的八苦及貧窮、戰亂、災禍等諸苦,皆由"生"而來。既有生則必有死,必有死後的再生。生生死死,死死生生,"獨生獨死"(《無量壽經》),在叁界六道的生死苦海中沈浮漂泊,孤苦淒惶,無依無祜,找不到一塊永恒安樂的歸宿之地,縱有所作爲,有幸福歡樂,也難免被無常的鐵輪所碾碎,找不到一個真正自我作爲安立、創造一切價值的基礎。對有理智、有佛性的人來說,這無疑是極爲可悲的事。缺乏對自身的審視,不謀求超越自己存在的悖論生死,"與畜生同死,自投黑暗"(《中阿含經·箭喻經》)被佛看作是做人的恥辱;缺乏有關問題解決之智慧的人,被佛斥責爲未超出動物界的"人身牛"(《法句經》)。
佛家明確將"了生死"作爲自家之標幟,作爲解決一切人生問題、精神問題、社會問題,進行社會教化的根本。佛家所說了生死之"了",有了徹生死的真實本面及了結被動的生死流轉兩個方面的含義。佛家不僅指出、突出了生死問題,而且提供了生死的解脫之道。佛家自信:自家所昭示的解脫生死系縛之道,並非假設、空想,而是經佛陀及其聖弟子的修行實踐所證明的真理,是生命本然規律的發現,不管是誰,只要肯依其道勤苦修行,"自淨其心",都可以或快或慢地達到超越生死的自由境地。佛教所提供的修行之道,系根據衆生的不同根機而設,有八萬四千法門之多,大乘對衆多法門予以總結,分爲人、天、聲聞、緣覺、菩薩(佛)五乘法。五乘道的內容,正好構成一個從淺入深的階梯式結構,下乘道爲登上上乘道的必經臺階。藏傳佛教的大宗師阿底峽,將五乘法歸納爲分別適宜于下、中、上叁種根機所修的"叁士道"。五乘法、叁士道的基本內容,可以藏傳佛教諸派通用的(見地)、行(所修之行)、果(所證之果)爲綱宗,叁士道又以增上心、出離心、菩提心叁種心爲因。
第一節 人天乘道
人乘道、天乘道,是爲根基最淺的"下士"所設,共同以"增上心"爲因,爲修行動力。此所謂增上心,指求活得更好、更殊勝的一種在自我塑造與人生目標方面的上進心。缺乏這種上進心,便容易向下墮落,只求低層次的物質生活,淪同畜類。
人乘道、天乘道作爲指導思想的共同見地,是深信因果,確信善有善報、惡有惡報,對人生有一定的反省和自覺,知道人身難得,生命可貴,佛法難聞,從而珍惜此生,決心做個合格的人。天乘道所需的人生反省,還要更爲深刻,有希望來生較今生更加幸福長壽的追求。
人乘道的修行,以叁皈五戒爲主。叁皈,爲自覺地皈依佛、法、僧叁寶,這在佛教中有規定的儀式,在家人只要在一位具足比丘戒的僧人前求受皈依,由此僧證明,自願皈依佛,不皈依外道鬼神;自願皈依法(佛法),不皈依外道邪見;自願皈依僧(修行佛道證到賢聖道果的僧),不皈依外道邪衆,口宣心想,便成爲正式佛教徒。受叁皈者往往加受五戒:不殺生,不偷盜(不予取),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五戒中,前四戒稱"性戒",意爲無論受戒與否,違犯者都要受惡報;不飲酒戒名"遮戒",是爲防止酒等麻醉劑亂性,以保證前四戒的持守。戒的作用是"防非止惡",自願以一種行爲規範約束自己,不造惡業。此五戒是佛教中的根本戒。佛在《大乘金剛經論》中說:"此五種業最大最重,有人全持,直成聖道。若全不持,永墜沈淪,一失人身,萬劫不複。"受五戒至少來世還可以得人身,得人身是學佛成道的根本,所以作爲一個真正的佛教徒都應受持五戒,或僅受一、二、叁、四戒。
人乘道還包括不少過好世俗生活的規誡,《佛說善生經》、《玉耶女經》、《佛說孛經》等,載佛爲在家佛弟子所示立身處世的法則,如從事正當的職業、勤勉工作、合理收支、孝敬父母、愛護妻子、和睦家庭、勸誡親友、如法治國等,相當平易切實。
按人乘道修行的果,是現前得到"現法樂",生活吉利安祥,命終後直接再生于人中,不失人身。
天乘道的共同內容,是"十善業道":不殺生而能仁慈護生,不偷盜而清廉,不邪淫而貞潔,不妄語而實語(說老實話),不兩舌而常作和合語,不惡口而作文明禮貌語,不绮語而作有益語,不貪而能布施,不嗔而慈悲祥和,不邪見而正見。這十善業是學佛的基本德行。布施,尤爲天乘道所強調。依此修持,現世能成就圓滿人格、高尚情操,精神超出凡愚,按其修證品位的高下,命終後可生于欲界諸天。若生色、無色界,尚須修習禅定,按其所成就禅定的深淺,命終後生于相應的天界。
人天乘道雖然能得今生後世的利樂,但因缺乏出離叁界的追求和看破緣起性空的智慧,佛家認爲僅屬出世法,不可能使人超出叁界生死,但只要行善修德,對自己和社會皆爲有益,能保住人天身,加之已行叁皈依,與佛法有緣,後世已有了再修佛法、超出生死的保障。人天乘道往往被後世的佛教著述所忽視,實際上,從佛經看,它是佛法中非常重要的基本內容,被強調爲一切出世間道的共同基礎。
第二節 二乘道
二乘,爲聲聞乘、緣覺乘的合稱,大乘稱之爲"小乘",意爲其願力、果證比大乘要小,義理比大乘淺。阿底峽稱二乘道爲"中士道",說它是專求自己超出生死的中士所修。修二乘道的共同前提,是發"出離心"--即切感叁界生死輪回是苦,志求超出叁界的願心。
二乘道的見地即四聖谛、十二因緣,闡明"染淨因果"。苦、集二谛爲染緣因果。滅、道二谛爲淨緣因果。
十二因緣,亦稱"十二緣起",是生命在六道中輪回的因果連鎖關系輪。叁世(前世、今生、來世)爲一輪,因果相連,流轉不息。其順序爲無明、行、識、名色、六入、觸、受、愛、取、有、生、老死。
"無明"指從無始以來對宇宙的實相産生錯誤顛倒的認識;"行"指因無明而産生的善惡行爲;"識"是指在父母交媾的欲境前,産生的愛染心作爲受生的種子,投入母腹。"名色":是指他的思想意識和父精母血生成的肉體結合在一起,形成今世的身心;"六入":生成了眼、耳、鼻、舌、身、意六根;"觸"是指出生後初步接觸色、…
《佛法要義淺釋——向現代人介紹佛教》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