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恶事,不令堕地狱,现身而轻受。"比如佛经中所讲一个名鸯掘魔罗的外道,杀过许多人,又曾想谋害生母和佛,罪大恶极,堕地狱无疑了,然而竟因闻佛说法,得大智慧,精勤修行,现身证阿罗汉果。宗喀巴《菩提道次第广论》说:佛经中说"假使百千劫,所作业不亡",是对缺乏佛法智慧、不知转移业报之道者而言,若有大智慧,得佛法回转业报之道,"则虽定当受果,亦能清净。"这是《小品般若经释》中所说。
业报为什么可依智慧而转而消?首先,若以智慧掌握因果法则,则可利用因果律"果需众缘"方能生出的定律,创造条件阻碍业果之出生,便可转移业报。其次,依佛法的智慧观察,则业、因果缘起无自性而本性是空,空故可转,就像一张白纸好随意图画。若业有其不可改变的自性,那便没有可转可消的道理了。而且业由心造,心这个东西,在佛家看来是世间最为灵妙、最不可思议、力量最大的东西。业力虽大,虽不可思议,但不及心力之大,不及心力之不可思议。心,无形无相却具有创造一切的奇妙能力,潜具有不可思议的功能、智慧。心力虽大,心性本空,与本性空相契合的智慧心,即是真实、绝对,超越时空,不生不灭,超越了因缘生灭的因果界,具有消融一切的巨大力量。即应堕入五间地狱的极重恶业,也可因心与实相契合,证入无人无我一切皆空的境界中,于一刹那间被融化消灭。还有已证实相的佛、菩萨,依实相成就了转、消众生业报的巨大能力,依虔敬信心的净因,仰仗佛菩萨的加持作强大的增上缘,也能转、消恶业果报。
佛典中不但说转、消业报之理,而且设计多种转、消业果之道和具体操作方法,这将在第四章介绍。
第四节 苦、集、灭、道四圣谛
四圣谛是佛法的概括,也是佛教的基础,也是佛法的中心思想。四圣谛,是苦、集、灭、道四法。谛是真实不虚的意思,而为圣者所知,故名四圣谛。
第一,苦谛,它代表了佛对宇宙人生的看法。"苦"的含义除了痛苦、悲伤、苦难的含义外,还具有缺陷、无常等意思。苦谛有三苦、八苦、无量诸苦。
三苦。一、苦苦,一般的苦难的苦。人生的各种苦难,如生、老、病、死、冤憎会、爱别离、求不得、五蕴炽盛等等苦,凡此世人公认为苦难或痛苦的,都包含在苦苦之中。人的色身,是众苦之根本,所有种种苦恼环境都要逼迫此身,由这个身体去受苦。二、坏苦。人在生活中的快乐的感觉和快乐的境遇,是无常的,不永恒的,迟早是要改变的。它改变的时候,就产生了痛苦、苦恼、不愉快。这种变迁都包括在变异的苦(坏苦)中。三、行苦。是指众生的思想、意识、行为刹那生灭变化,时时刻刻迁流不止。从生到死、从死到生,在生死的轮回中头起、头没,无有片刻休息。这就是行苦。
什么是八苦呢?一、生苦。人一出生下来就会感受到许多痛苦,所以没有一个是笑着出生的,都是哭着从娘胎里出生的。如出生时被人拉着头从产门里出来,倍受挤迫之苦。出生后被放在垫子上时,由于皮肤异常娇嫩就像落在荆棘丛中一样痛苦。更何况他是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无论出现饥渴病痛等痛苦时,只有啼哭而已。实际上,从人生出来的一刻便开始一步步走向死亡。生就是意味着死亡。人们都是贪生怕死,然而有了生才会有死,才会有万千痛苦烦恼,所以不应畏死当畏生才对。二、老苦。世人经过几十年的奔波辛苦忙碌,好不容易可以安顿下来了,然而身体的衰老又接踵而至。如容貌上的衰老,白发、皱纹;体力上的衰老,身体沉重行动不便;五官上的衰老,视觉、听觉、味觉的功能减弱。说起来真是有许多痛苦临身。三、病苦。人生在世,四大不调,百病丛生,身体上的、心理上的,不但小病是苦,大病更是苦。长年生病,真是苦中之苦,求生不能,求死不成,不但自己受罪还拖累别人。有些病痛,痛入骨髓、痛彻心肺,有人因受不了病痛的折磨,而采取自杀的方式以求得解脱。有些人因为身患绝症,青少年、中年便告别了人世间。四、死苦。人生在世,有生必有死,没有人是生而不死的,这是自然规律,千古不变的事实,纵你富可敌国、权倾朝野,有千般的快活,可无常终将到来。人到死时,四大分散,百苦临身,无常一到,万事皆休。纵有无量的财产也不能带走;虽有亲友围绕也无法挽留。只能独生独死,独自感受死亡的痛苦。五、爱别离苦。人们对幸福的渴望总是那么的强烈,然而,人世间的幸福总是那么短暂而又无常。相亲相爱的父母妻子儿女朋友,相依相伴,欲长相厮守,共渡时光,永享快乐。但是缘至则聚、缘尽而散,无常的一天终将要到来。一旦生离死别,真是痛苦万分,欲代不能,泪如雨下,哭得死去活来,心似刀割,悲伤惨痛,十分痛苦。六、冤憎会苦。我们看到有冤有仇的人,心中非常痛苦。特别是眷属之中的冤家对头,或憎恨不和,分也分不开,离也离不了,生活在一起触目惊心,真是痛苦。古今中外,这类事例很多。七、求不得苦。由于人的贪欲如无底洞一般没有止境,所以决定人们必然都要感受求不得苦。人的一生总在苦苦追求之中,为了实现自己的奋斗目标,时时奔波操劳,身心难得片刻的安歇。人生在世对于色(美丽的色相)、声(好听的声音)、香(芬芳的香气)、味(可口的味道)、触(身体接触物体时产生的适意的触觉感受)五尘欲境,或是财、色、名、睡眠五欲环境,都是万般希求,千求万求,求而不得,真是痛苦。譬如求发财致富,反而血本无归,为求长寿健康,反而夭亡短命,追求心爱的人,却被拒绝。这是所求不如意,所愿不从心,痛苦万分。八、五蕴炽盛苦。这就是色、受、想、行、识五蕴之火,在我们心中焚烧,我们常会感到心中郁塞、焦躁不安、苦闷,有口难言,说不出的痛苦。
上面所讲这八种苦,都是人人亲身感受,无法避免的苦恼。三界之内的众生,尤其是人道众生,都是随业因而感受苦果,不但有三苦、八苦,其实还有许多大大小小的无量无边的苦恼。各人痛苦各人当,各人生死个人了,各人业报各人受,各人吃饭各人饱。说明无量诸苦,皆由人们起惑造业的结果,要知道苦的来源,需要明了集谛。
佛教并不否认这世间也有快乐,但是这快乐本身是相对的,也是无常的。怎么说是相对的呢?相对就如炎炎夏日中的一丝微风吹过,使身体暂时感到凉快舒适,但凉风过后还是炎热;又如饿了几天,吃任何东西都会觉得十分香甜,但过了一段时间还会感到饥饿;实际上这种快乐只是对苦的相对减轻所产生的错觉而已。相对还有对快乐的执著追求也会产生痛苦和烦恼的意思。人世间快乐的产生都是需要因缘和合的,因此快乐是迟早会消失的,所以是无常的,本质是苦。
第二,集谛,集谛的"集"指苦的集因,即产生苦的种种原因。产生苦的原因就是贪、嗔、痴、慢、疑、邪见等烦恼意识支配的思想言行--业,从而随业受报,招感苦谛中无量诸苦的果报。业是动机目的和行为结果的综合名称,其中动机目的是主要的,善恶业的区别主要是动机目的,如为了众生利益开杀戒对恶人进行惩罚,是善行。为了个人利益,为了名利地位,念经拜佛,举办慈善事业,形似善行而实为贪心的表现,不能算作真善。真善是不能有私心的。恶行中最典型的是十恶行为。十恶指杀生、偷盗、非法奸淫、欺骗撒谎、挑拨离间、恶语伤人、说花言巧语和淫秽的话、贪、嗔、邪见等。戒除十恶,便是十善,十善戒是佛教三乘戒律的根本,也是区别真假佛教徒的根本标志。违反十善戒,重者必堕三恶道,轻者也会受到相应的报应,行十善者会今生乐享天年,来世投生三善道,享人天之乐。
第三,灭谛,灭谛中的"灭"指从根本上消除烦恼、苦感,得到清净自在的超脱境界。有非终极涅槃(如声闻、缘觉涅槃)和终极涅槃(成佛涅槃)。前者仅仅是脱离烦恼,后者才是智不住世,悲不弃世的无上涅槃。
第四,道谛,道谛的"道"指脱离苦及苦因,获得永恒涅槃快乐的道路和方法。道谛的内容被归纳为八正道、四念处等等,共三十七条,称"三十七道品",以八正道为本。现大略介绍一下:
八正道为:一正见,树立佛家所说因果业报、缘起性空(无我)等的正确见地;二正思维,以佛法正见进行思考抉择;三正语,要收摄口业,不妄语、绮语、恶口、挑拨离间。四正业,要消除身根一切邪业,不做其它杀、盗、淫等不正的行为。五正命,按照佛家所说如法正确地生活。六正精进,以无漏慧,不疲不倦,念念相应,行智一如,修学佛法。七正念,时时摄护自心,消除妄念,不忘失正见,念念行于正道;八正定,以正见为导,摄心专注不散乱,深入禅定。
四念处。念是我们能观照的智慧,处是所观照的境界。以智观境,叫做念处。一、观身不净。我们发心修行,首先要以智慧来观照四大合成的肉身,四大是指地(坚固性如骨胳、肌肉)、水(湿润性如血、体液等)、风(流动性如空气等气息)、火(暖性如温度),人的肉体是由这四种特性构成。这个本来就是不清净的躯壳色身。从过去方面观察种子就是不净,它是父母精血结合而成身体。从现在来观察。我们身体是七窍九孔常流不净的东西,如痰泪精液,大小便等种种不净,真是一个皮包脓血的臭皮囊。到了死后,又有未来的不净,如尸体膨胀、腐烂、流脓、生虫、白骨等不净。多贪欲的众生要修不净观。这是对症下药的办法,药到病除,可以出离生死苦海。二、观受是苦。受是领受,我们眼、耳、鼻、舌、身、意六根能够领受色、声、香、味、触、法六尘境界,这叫受。受有苦受、乐受、不苦不乐舍受三种、当六根触六尘时,接受不称心、不愉快的环境,心中感到痛苦和烦恼,这是苦受。反之是乐受。可是世间之乐,乐不长久,乐极生悲,又是痛苦,所以说乐是苦因。如果遇到不苦不乐的环境,是舍受。这是心中昏昏迷迷,不喜不恶,无所记别,闷闷无…
《佛法要义浅释——向现代人介绍佛教》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