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惡事,不令墮地獄,現身而輕受。"比如佛經中所講一個名鴦掘魔羅的外道,殺過許多人,又曾想謀害生母和佛,罪大惡極,墮地獄無疑了,然而竟因聞佛說法,得大智慧,精勤修行,現身證阿羅漢果。宗喀巴《菩提道次第廣論》說:佛經中說"假使百千劫,所作業不亡",是對缺乏佛法智慧、不知轉移業報之道者而言,若有大智慧,得佛法回轉業報之道,"則雖定當受果,亦能清淨。"這是《小品般若經釋》中所說。
業報爲什麼可依智慧而轉而消?首先,若以智慧掌握因果法則,則可利用因果律"果需衆緣"方能生出的定律,創造條件阻礙業果之出生,便可轉移業報。其次,依佛法的智慧觀察,則業、因果緣起無自性而本性是空,空故可轉,就像一張白紙好隨意圖畫。若業有其不可改變的自性,那便沒有可轉可消的道理了。而且業由心造,心這個東西,在佛家看來是世間最爲靈妙、最不可思議、力量最大的東西。業力雖大,雖不可思議,但不及心力之大,不及心力之不可思議。心,無形無相卻具有創造一切的奇妙能力,潛具有不可思議的功能、智慧。心力雖大,心性本空,與本性空相契合的智慧心,即是真實、絕對,超越時空,不生不滅,超越了因緣生滅的因果界,具有消融一切的巨大力量。即應墮入五間地獄的極重惡業,也可因心與實相契合,證入無人無我一切皆空的境界中,于一刹那間被融化消滅。還有已證實相的佛、菩薩,依實相成就了轉、消衆生業報的巨大能力,依虔敬信心的淨因,仰仗佛菩薩的加持作強大的增上緣,也能轉、消惡業果報。
佛典中不但說轉、消業報之理,而且設計多種轉、消業果之道和具體操作方法,這將在第四章介紹。
第四節 苦、集、滅、道四聖谛
四聖谛是佛法的概括,也是佛教的基礎,也是佛法的中心思想。四聖谛,是苦、集、滅、道四法。谛是真實不虛的意思,而爲聖者所知,故名四聖谛。
第一,苦谛,它代表了佛對宇宙人生的看法。"苦"的含義除了痛苦、悲傷、苦難的含義外,還具有缺陷、無常等意思。苦谛有叁苦、八苦、無量諸苦。
叁苦。一、苦苦,一般的苦難的苦。人生的各種苦難,如生、老、病、死、冤憎會、愛別離、求不得、五蘊熾盛等等苦,凡此世人公認爲苦難或痛苦的,都包含在苦苦之中。人的色身,是衆苦之根本,所有種種苦惱環境都要逼迫此身,由這個身體去受苦。二、壞苦。人在生活中的快樂的感覺和快樂的境遇,是無常的,不永恒的,遲早是要改變的。它改變的時候,就産生了痛苦、苦惱、不愉快。這種變遷都包括在變異的苦(壞苦)中。叁、行苦。是指衆生的思想、意識、行爲刹那生滅變化,時時刻刻遷流不止。從生到死、從死到生,在生死的輪回中頭起、頭沒,無有片刻休息。這就是行苦。
什麼是八苦呢?一、生苦。人一出生下來就會感受到許多痛苦,所以沒有一個是笑著出生的,都是哭著從娘胎裏出生的。如出生時被人拉著頭從産門裏出來,倍受擠迫之苦。出生後被放在墊子上時,由于皮膚異常嬌嫩就像落在荊棘叢中一樣痛苦。更何況他是啞巴吃黃連有苦說不出,無論出現饑渴病痛等痛苦時,只有啼哭而已。實際上,從人生出來的一刻便開始一步步走向死亡。生就是意味著死亡。人們都是貪生怕死,然而有了生才會有死,才會有萬千痛苦煩惱,所以不應畏死當畏生才對。二、老苦。世人經過幾十年的奔波辛苦忙碌,好不容易可以安頓下來了,然而身體的衰老又接踵而至。如容貌上的衰老,白發、皺紋;體力上的衰老,身體沈重行動不便;五官上的衰老,視覺、聽覺、味覺的功能減弱。說起來真是有許多痛苦臨身。叁、病苦。人生在世,四大不調,百病叢生,身體上的、心理上的,不但小病是苦,大病更是苦。長年生病,真是苦中之苦,求生不能,求死不成,不但自己受罪還拖累別人。有些病痛,痛入骨髓、痛徹心肺,有人因受不了病痛的折磨,而采取自殺的方式以求得解脫。有些人因爲身患絕症,青少年、中年便告別了人世間。四、死苦。人生在世,有生必有死,沒有人是生而不死的,這是自然規律,千古不變的事實,縱你富可敵國、權傾朝野,有千般的快活,可無常終將到來。人到死時,四大分散,百苦臨身,無常一到,萬事皆休。縱有無量的財産也不能帶走;雖有親友圍繞也無法挽留。只能獨生獨死,獨自感受死亡的痛苦。五、愛別離苦。人們對幸福的渴望總是那麼的強烈,然而,人世間的幸福總是那麼短暫而又無常。相親相愛的父母妻子兒女朋友,相依相伴,欲長相厮守,共渡時光,永享快樂。但是緣至則聚、緣盡而散,無常的一天終將要到來。一旦生離死別,真是痛苦萬分,欲代不能,淚如雨下,哭得死去活來,心似刀割,悲傷慘痛,十分痛苦。六、冤憎會苦。我們看到有冤有仇的人,心中非常痛苦。特別是眷屬之中的冤家對頭,或憎恨不和,分也分不開,離也離不了,生活在一起觸目驚心,真是痛苦。古今中外,這類事例很多。七、求不得苦。由于人的貪欲如無底洞一般沒有止境,所以決定人們必然都要感受求不得苦。人的一生總在苦苦追求之中,爲了實現自己的奮鬥目標,時時奔波操勞,身心難得片刻的安歇。人生在世對于色(美麗的色相)、聲(好聽的聲音)、香(芬芳的香氣)、味(可口的味道)、觸(身體接觸物體時産生的適意的觸覺感受)五塵欲境,或是財、色、名、睡眠五欲環境,都是萬般希求,千求萬求,求而不得,真是痛苦。譬如求發財致富,反而血本無歸,爲求長壽健康,反而夭亡短命,追求心愛的人,卻被拒絕。這是所求不如意,所願不從心,痛苦萬分。八、五蘊熾盛苦。這就是色、受、想、行、識五蘊之火,在我們心中焚燒,我們常會感到心中郁塞、焦躁不安、苦悶,有口難言,說不出的痛苦。
上面所講這八種苦,都是人人親身感受,無法避免的苦惱。叁界之內的衆生,尤其是人道衆生,都是隨業因而感受苦果,不但有叁苦、八苦,其實還有許多大大小小的無量無邊的苦惱。各人痛苦各人當,各人生死個人了,各人業報各人受,各人吃飯各人飽。說明無量諸苦,皆由人們起惑造業的結果,要知道苦的來源,需要明了集谛。
佛教並不否認這世間也有快樂,但是這快樂本身是相對的,也是無常的。怎麼說是相對的呢?相對就如炎炎夏日中的一絲微風吹過,使身體暫時感到涼快舒適,但涼風過後還是炎熱;又如餓了幾天,吃任何東西都會覺得十分香甜,但過了一段時間還會感到饑餓;實際上這種快樂只是對苦的相對減輕所産生的錯覺而已。相對還有對快樂的執著追求也會産生痛苦和煩惱的意思。人世間快樂的産生都是需要因緣和合的,因此快樂是遲早會消失的,所以是無常的,本質是苦。
第二,集谛,集谛的"集"指苦的集因,即産生苦的種種原因。産生苦的原因就是貪、嗔、癡、慢、疑、邪見等煩惱意識支配的思想言行--業,從而隨業受報,招感苦谛中無量諸苦的果報。業是動機目的和行爲結果的綜合名稱,其中動機目的是主要的,善惡業的區別主要是動機目的,如爲了衆生利益開殺戒對惡人進行懲罰,是善行。爲了個人利益,爲了名利地位,念經拜佛,舉辦慈善事業,形似善行而實爲貪心的表現,不能算作真善。真善是不能有私心的。惡行中最典型的是十惡行爲。十惡指殺生、偷盜、非法奸淫、欺騙撒謊、挑撥離間、惡語傷人、說花言巧語和淫穢的話、貪、嗔、邪見等。戒除十惡,便是十善,十善戒是佛教叁乘戒律的根本,也是區別真假佛教徒的根本標志。違反十善戒,重者必墮叁惡道,輕者也會受到相應的報應,行十善者會今生樂享天年,來世投生叁善道,享人天之樂。
第叁,滅谛,滅谛中的"滅"指從根本上消除煩惱、苦感,得到清淨自在的超脫境界。有非終極涅槃(如聲聞、緣覺涅槃)和終極涅槃(成佛涅槃)。前者僅僅是脫離煩惱,後者才是智不住世,悲不棄世的無上涅槃。
第四,道谛,道谛的"道"指脫離苦及苦因,獲得永恒涅槃快樂的道路和方法。道谛的內容被歸納爲八正道、四念處等等,共叁十七條,稱"叁十七道品",以八正道爲本。現大略介紹一下:
八正道爲:一正見,樹立佛家所說因果業報、緣起性空(無我)等的正確見地;二正思維,以佛法正見進行思考抉擇;叁正語,要收攝口業,不妄語、绮語、惡口、挑撥離間。四正業,要消除身根一切邪業,不做其它殺、盜、淫等不正的行爲。五正命,按照佛家所說如法正確地生活。六正精進,以無漏慧,不疲不倦,念念相應,行智一如,修學佛法。七正念,時時攝護自心,消除妄念,不忘失正見,念念行于正道;八正定,以正見爲導,攝心專注不散亂,深入禅定。
四念處。念是我們能觀照的智慧,處是所觀照的境界。以智觀境,叫做念處。一、觀身不淨。我們發心修行,首先要以智慧來觀照四大合成的肉身,四大是指地(堅固性如骨胳、肌肉)、水(濕潤性如血、體液等)、風(流動性如空氣等氣息)、火(暖性如溫度),人的肉體是由這四種特性構成。這個本來就是不清淨的軀殼色身。從過去方面觀察種子就是不淨,它是父母精血結合而成身體。從現在來觀察。我們身體是七竅九孔常流不淨的東西,如痰淚精液,大小便等種種不淨,真是一個皮包膿血的臭皮囊。到了死後,又有未來的不淨,如屍體膨脹、腐爛、流膿、生蟲、白骨等不淨。多貪欲的衆生要修不淨觀。這是對症下藥的辦法,藥到病除,可以出離生死苦海。二、觀受是苦。受是領受,我們眼、耳、鼻、舌、身、意六根能夠領受色、聲、香、味、觸、法六塵境界,這叫受。受有苦受、樂受、不苦不樂舍受叁種、當六根觸六塵時,接受不稱心、不愉快的環境,心中感到痛苦和煩惱,這是苦受。反之是樂受。可是世間之樂,樂不長久,樂極生悲,又是痛苦,所以說樂是苦因。如果遇到不苦不樂的環境,是舍受。這是心中昏昏迷迷,不喜不惡,無所記別,悶悶無…
《佛法要義淺釋——向現代人介紹佛教》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