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了義之見、常見、斷見、實有見、虛空見等等錯誤偏見的影響;強調"全面領會"是爲了排除顧此失彼、"見木不見林"、"隨心所欲"、"各取所需"、以偏概全等錯誤的思想方法,樹立正見,啓迪智慧。
在修煉方面主要提出了兩點:一是隱居靜處,一是激發精進之力。這兩點至關重要。隱居靜處是爲了修煉不受外界幹擾而得到"叁靜"。因爲修禅定身心要保持高度的安靜,心識和五官之識要與外境色、聲、香、味、觸割斷聯系,向內收斂,不能散逸。"叁靜"即身靜、口靜、心靜。身靜就是深居簡出,與外界不接觸,眼不見色,耳不聞聲,不使肌肉緊張疲勞。口靜就是少說話或不說話。言多傷神,會增加思維的活動量,引起神經緊張,對入定不利。心靜就是思想保持平靜,就像千年古井,清澈見底,沒有一絲波動,沒有任何雜念的沖擊,不追憶過去的"雲煙",不留意眼前的"飛絮",不搜索將來的"落葉行蹤",寂寂然無任何反應,這樣才能獲得禅定的成就。在高度入靜的狀態才能産生特殊的修慧。
要想出成就,就需要長期的艱苦的修煉。至少沒有十年八年的集中修煉是不行的,有的需要終身修煉。這就需要一種堅強的毅力和堅持到底的決心,所以宗師強調"激發精進之力"。正禅的修練需要具備五力,即虔誠之信力、精進之力、持念之力(思想集中不亂)、定力、慧力。在這五力中有虔信之力即堅定不移的信念,才能激發精進之力;有精進之力才能使意識保持穩定不亂;有念力才能使一心不亂,産生心神凝聚的定力;在定中才能産生特殊的智慧;有慧力才能破障斷惑,證無上菩提。在"五力"中精進之力非常重要,所以宗師教導要"激發精進之力"。
如何觀修空性呢?一般的初學者,則可以通過一個簡便易行的方法,取得較好的效果:大家都做過夢,而且也知道夢境都是虛幻不實的,而我們現在的狀態其實也是一場夢境,因爲佛在《金剛經》中說:"一切有爲法,如夢、幻、泡、影"。既然是夢境,那麼周圍的房子、人物、自己的身體和感情,這一切的一切都如鏡中花、水中月,並不實在,只是我們自做多情,太當真了,結果反把自己給套進去了,再進一步觀察,夢中的一切,在醒來後連虛幻的相狀也找不回來,也就是說我們所見到的這些虛幻的山河大地等,在已覺醒的佛陀面前,也是連其相狀也不可得的,即世俗萬法爲本來空性,空性中本淨,無不淨的顯現,因此寬松下心來,不用去理會那些子虛烏有的東西,等你安住到位,空性就呈現出來了。這個方法因爲借助了我們所熟知的夢,故無論是哪種根基都容易獲得經驗,不但在修行時,我們在平時行、住、坐、臥中,都應提醒自己這是一個夢--比較清晰的夢,慢慢習慣後,你會發現怒氣可以控製了,怨言少了,病痛也少了,人緣變得融洽起來了,佛法的甘露就真正品嘗到了。初學者通過聞思修正確地理解了空性,或通過修行獲得一定的證悟,知道在空性中一切都是那麼的無牽無挂、灑脫自在。
最後說:"爲實現終極目的進行修持。"那麼什麼是佛道的終極目的呢?是來世投生人天之道嗎?不是。修人天之道是爲了獲得具足良緣的聞法、修道之身、積善之所,如現實的佛弟子,並非解脫。爲了往生淨土嗎?不是。淨土佛國只是沒有産生煩惱和造下墮業的條件,具有塵世無法相比的聞修佛法的條件,如此而已。是爲了獲得超人的神通功能嗎?不是。魔鬼和邪教都有許多常人無法達到的神通魔力,但他們超不出叁界,戰勝不了無常死魔,不值得羨慕。是爲了脫離輪回,獲得無苦煩的寂靜快樂嗎?也不是。這一點連缺乏大智大悲大勇的聲聞、緣覺阿羅漢都能做得到,但那境界太低,並非具足大智大德佛種的終極目的。佛道的終極目標是六道衆生徹底脫苦得樂的利衆目的,和自身遠離煩惱、所知二障獲得色法兩種大自在佛身的利己目的的高度統一。簡而言之就是,爲普度衆生,求得無上功德和智慧(成佛)。
這是一個高不可攀,但有志者定能達到的神聖目標。從迷霧中見到一線光明的人應不失時機地朝著光明義無反顧地前進。機不可失,時不再來,生命有限,時間有限,行善修煉之事刻不容緩。就像牢中死囚尋求越獄的心情一樣,應有如火燒身的緊迫感。所以宗師從悲海慧天向人們提醒,求脫之事"刻不容緩"!
通過上面的解說,對佛法叁根本義理,從概念上也許有了一個大致的了解。但要從深度和廣度進一步了解,光憑上面的這點知識還不夠,還需要閱讀宗喀巴大師的《菩提道次第廣論》和寂天大師的《入菩薩行論》、月稱的《入中論》、彌勒菩薩的《現觀莊嚴論》、阿底峽的《菩提道燈論》等有關主要經論。這篇講義,只是一個粗略的"交通圖"。讀了這篇講義,可以初步了解一些佛法正道。
第四節 菩薩乘
菩薩,是梵文菩提薩埵的簡稱。意稱爲覺有情,即覺悟的有情。有情是衆生的別稱,因爲衆生有思想意識感情。菩薩是以上求無上佛道,下度無邊衆生爲己任的。
菩薩除了發菩提心外,還要發四弘誓願與修四無量心。四弘誓願,是"衆生無邊誓願度,煩惱無盡誓願斷,法門無量誓願學,佛道無上誓願成",此是菩薩修行的根本誓願。四無量心是慈心無量、悲心無量、喜心無量、舍(平等)心無量。
菩薩所修之道,包括小乘的戒定慧叁學、叁十七道品等,但其內容不盡相同。主要還有大乘佛法特有的六度四攝。六度四攝即是行菩提心的內容。六度之度,梵語爲"波羅蜜多"(pramita),意爲到彼岸、抵達目的地,六度,指六種能使自他抵達涅槃、成佛目的地的途徑和方法。
第一布施度(檀那波羅蜜多):爲人天乘所倡布施一行的深廣化。分叁種布施:一是財施,財施又分兩種,一種是外財布施,是指把自己的財物布施給別人、幫助別人;一種是內財布施,是指把自己所有的身肉骨血眷屬妻子等一切,都可以布施給衆生。如釋迦牟尼佛在因地修行時曾經割肉喂鷹、舍身飼虎。此種布施一般只有菩薩、甚至要地上的菩薩才能做得到。二是無畏施:衆生如果遇到危難苦厄之事,心生畏怖,菩薩就來安慰他,護佑他,救拔衆生種種苦惱。佛說過:"一切有漏善法中,救護有情之生命功德利益最大。"如救護那些行將被宰殺的牛羊雞鴨、魚兒等,把它們從死亡線上拯救出來。在時時刻刻之中,自己力所能及地饒益那些可憐的衆生,這才是大乘菩薩的殊勝行爲。叁是法施:是用佛法開導人,解脫他的人生痛苦;或傳授給他人謀生的技能。法施的意義、作用功德要比財施大得多。爲什麼呢?因爲財施的作用是有限的。就像布施給窮人再多的錢也會有用完的時候。如果傳授給他一項謀生的技能,他就可以終身受用了。如果我們用佛法去開導人家,使他明白如何解脫人生痛苦的方法,從而使他最終能脫離苦海,這個功德才是最不可思議的。因此叁種布施中法施功德最大。修布施度的目的爲了對治人們悭貪罪惡之心。
第二戒度(屍波羅蜜多):爲人天乘、小乘道持戒一行的深廣化。大乘所持的戒,除與小乘相共的在家五戒、八關齋戒,出家沙彌、沙彌尼戒比丘、比丘尼戒外,還有大乘特有的菩薩戒。這些戒律分叁類或叁個方面:攝律儀戒,其精神是約束行爲,"諸惡莫作",如五戒、比丘戒等;攝善法戒,其精神是積極地行善,"諸善奉行",如十善戒等;饒益有情戒,其精神是以利益、濟度衆生爲必盡的職責。
第叁安忍度(羼提波羅蜜多):忍度分叁種:一、忍辱,菩薩修忍辱行,能度脫嗔恨之心。因爲嗔恨心一發馬上怒火沖天,焚燒起來,就不顧一切。什麼罪惡言行,都可以發生,即把許多業障之門大開特開,因此犯了彌天大罪,違反了國法人情,造諸惡業。佛說:"嗔恨能摧毀千劫所積之資糧"。心中只圖報仇雪恨,不顧傷人害己,把過去所做的一切功德,善事好事,一筆勾銷,統統燒光,付之東流。憶念嗔恚的過患後應當隨時隨地精進修安忍。別人當面對自己進行毆打、诋毀、惡語中傷等以及暗中說不悅耳之語等時,我們不應心生嗔恨,反而應生起慈悲之心饒益他們。二、安受苦忍爲了修持佛法不顧一切艱難困苦如嚴寒酷暑饑渴病痛。叁、谛觀法忍,對甚深難解的佛法義理,能以堅韌的意志觀察思索,窮研徹究,承受甚深空理而不驚慌疑懼。
第四精進度(毗離耶波羅蜜多):以勇猛不懈的精神修習六度及一切善法。分叁種精進:一是披甲精進,于所修法生大誓願、大決心,決意成功,尤如入陣作戰,先需著好盔甲;二是攝善法精進,正修諸行時精進不息,不疲不懈;叁是饒益有情精進,于濟度利益衆生的事積極投入,勇猛不懈。總之,有了精進勇猛,勇往直前的毅力決心,沒有辦不成功的事情,就一定能度懈怠心。縱有天大的困難,也不能阻礙菩薩的精進毅力。
第五禅定度(禅那波羅蜜多):禅定的特點就是專注一境,定本身就是對心態的一種訓練。衆生是心性散亂,妄想紛飛,心猿意馬,刹那之間念念不停,菩薩修行禅定,能夠度脫散亂之心。禅定是佛法與外道所共有的,並不是佛法所特有的。修佛法的禅定必須配合佛法特有的無常觀、白骨觀、無我觀、不淨觀等等,才能引發佛法的特有的神通和智慧。
第六智慧度(般若波羅蜜多):菩薩所修學的智慧有主要叁種:一是世俗谛智慧,通達世間的五明學問;二是真谛智慧,即是與實相相應,自親證人無我、法無我的性空智慧,此爲斷煩惱、出世間的根本;叁是饒益有情的智慧,通曉利益濟度衆生的種種方法、技巧的智慧。
六度的修習,前五度必須以第六般若度爲指導,有"般若如目,五度如足"之喻,意爲只有般若這個向導,才能把五度引向佛道,才能把前五度變成成佛的資糧。以般若度爲指導,主要在于以實相(空性)相應的心,修布施等五度,雖然在精進修習,卻心無有所執著,不執著能修、所修及修行功德,如布施度則了知所施對象和所施物以及能施之我皆是虛幻無…
《佛法要義淺釋——向現代人介紹佛教》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