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佛法要义浅释——向现代人介绍佛教▪P22

  ..续本文上一页失,当看到缘合之物实有的同时,能悟出当体即空,执著无物,对正见的思辨才算圆满。"为什么这里要说"正见思辨圆满"呢?因为通过经典理论所思所悟出的正见,也只能达到以抽象概念为特征的思辨性理解,分别智范围的觉悟,绝对无法达到无分别现观智的直觉体验。要想超越抽象分别思维,进入无分别现观直觉智体验状态,需要长期的如法观修,不能光靠对性空的理解。因为无戏论究竟真理并非抽象的词语所能表达清楚的东西,所以称作"不可思议"。因为语言所表达的始终是虚设的一种说法,没有办法把事物的真正本质现观(直感直觉)地让人来理解事物的真正的本质,所以就叫作戏论。对任何一样事物的了解光凭语言上的描述是绝对比不上自己去亲身体验接触来得更真切。

  宗师说:"以现象实有消除执实偏见,以自性空无消除虚无偏见,悟出缘起与性空互为因果,就不会堕入执空有二边的深渊。"宗师在《中观》二论中特别指出,要分清"二有"和"二无"的概念界限。"二有"是指俗谛现象的"假有"和"事物本性的实有";"二无"是指"自性空无"和虚无之"无"。"以现象实有消除执实偏见",就是承认缘起现象的假有而否定事物本性实有。正因为缘起现象是假有,就不会以假当真,产生执有执实,堕入常边(认为有一个独立的、单一的永恒不变的我存在);"以自性空无消除虚无",是肯定自性空无而排除空洞无物(什么都不存在)的虚无空观。正因为性空非虚无,就不会以空否定缘起之事,产生执空,堕入断边(是指否认事物之间或事物本身的因果缘起关系)。"有而非实有,空而非虚空"。"空"的前提是缘起之物,世俗意义上的"有",与龟毛兔角(本来就没有的事物)之类的虚无之物毫无关系。因万事万物没有一成不变的独立自性,才有万事万物生成变化的可能性。因此,这"有"是因自性空而有。因为"众缘和合"本身就是物无自性的表现,空不在物外,因(现象)"有"见(自性)"空",因此,这"空"也是因有而空。有不碍空,空不碍有。空和有为一体,一有俱有,一无俱无。这就是"缘起与性空互为因果"的理由。

  其实我们所认为的"事物有其自性"只不过纯属是我们意识上的一种幻觉和虚构而已,实际上事物根本没有其自性。通过以上解释对性空智慧的义理,也许理解了,但很可能对悟空理的实践作用、修炼作用不清楚。也许有人会想:这空与不空与人生有什么关系,与修炼有什么关系?这关系太大了,这是一个人如何看待自己,对待一切事物的立场观点和思想方法问题。解决人生问题,修炼佛道,若不解决这个思想意识深层的根本问题,一切等于徒劳。宗喀巴大师说:"佛法的核心是空理",佛称"空王"。迷于此理者为凡人,悟此理者是圣人,彻悟此理者为佛陀(觉者)。把空慧称作"佛母",意思是说佛是从空慧中生出来的。一切善行,若离开空慧,就如"盲人骑瞎马"。把空慧称为"法中之王法"、"诸法之统帅"、"解脱之不二法门"、"佛心"、"真佛"等等,其重要性可见一斑。"定能生慧",佛家无数禅门都为生慧服务。不可思议的无量神通都是无漏佛慧的效用,普度众生的大慈大悲心、菩提心行都贯通这个大智慧,都因这大智慧而变得神圣,变得有力。凡夫因无这大智慧而变得俗气,变得愚昧,被紧紧捆绑在轮回的齿轮上,无力改变自己的命运。获得此大智慧,就可以获得自由,摆脱轮回的"地心引力",飞向彼岸世界。请想一想这智慧重要不重要?这样说对作为佛法的根本智慧多么重要也许懂了,但这空慧在生活和修炼实践中如何起作用可能还不清楚。这是理论联系实际、联系思想认识的问题,非常重要,需要讲一讲。

  讲空慧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解决"人无我"和"法无我"的问题。什么叫"人无我"?什么叫"法无我"呢?要懂得"无我"首先要知道什么是"我"。月称大师在《中观疏》中说:"我"指事物的不依赖其它事物的"自性",任何事物都无这种自性,因此是"无我"。由此可以知道"无我"就是"无本性,无自性","人无我"主要是指自己,除了自己以外的他人和一切事物都属于"法无我"的范畴。这"人无我"的"人"指的是人各自观念中的"自我"观念。人的身体和感知功能都是"自我"的附属物。人的朴素意识从不把身体当作自己,因此说"我的身体"如何如何,"我的思想感情"或者"我的感觉"如何如何。"我"和"我的"是不同的概念这表明在人们意识中还有一个笼统的无法指出来的"我"。这个"我"是自我的主体,"我的一切"都属于这个"我",爱恨、利害、得失等都是从这个主体"自我"生发出来,以它为出发点。这种虚幻的、经不起分析考究的"自我意识"是自私意识的根源。人有了这自我自私意识,就产生爱恨,计较利害得失,是人们的心胸变得狭窄,目光变得短浅,品行变得恶劣。就连世人中高尚、伟大之士与卑劣小人的分界线也是有无"自私"。"无私奉献"、"忘我的精神"、"舍己为人"、"毫不利己","专门利人"这类菩萨行、高尚行为都产生于对"自我"的正确态度。佛和凡人在品德上的根本不同之处是"佛为众生着想,人为自己着想"。要想成佛,首先要破"我"破私,作无我之人。破不了自私自利的人,神通虽能呼风唤雨、上天入地,但永远入不了佛门,脱离不了凡尘。这是佛法的一条颠覆不破的真理。空慧就象一面显微镜,在这面镜子底下一切事物的真实面貌会变得清晰,在如花似玉的皮肤后面能看到可怕的骷髅,在荣华富贵的背后能显出灰飞烟灭的惨境。空慧又象一面过滤镜,一切五彩缤纷的虚色假象、可爱可憎的身影面孔,在它的面前会变得无形无色,如清澈的万里晴空。

  "无我"就不会产生因我生出的万般烦恼。"法无我"就是明见诸种事物包括他人都属于因缘的暂时联系,其性虚幻,无可爱、可憎、可取、可舍的固定品质,自己和身外诸物的关系也属因缘的暂时联系,也没有固定的从属关系。悟出"诸法无我",就不会因物生贪,因贪求物,因求物不得而生愤怒,因愤怒而又引起众多麻烦,造种种恶业。

  壁画上的美人和金银财宝,人看了不会产生贪爱之心,因为看的人知道那是假的,是假色假相。假若把你生活中的意中人、金银财宝,都看成画面上的假色假相,还会同样起贪心吗?走路逢刮大风,把灰尘刮进眼里,人也不会对风生气;假若有人把灰尘打在眼中,就会生气。同样的结果,为什么对风不生气,对人生气呢?理由很简单,把风看作"无心"的,把人却看作"有心"的。同样,如自然灾害造成伤亡事故,谁也不会对自然界生气,追究伤害责任,进行报复。原因是对自然灾害找不出事故的具体"责任者",人为的伤害事故有具体的"责任者"。如果把向眼睛撒灰尘和别人对自己的伤害也同样看成是因缘的巧合,是无心无意的,就不会斤斤计较了。这所谓的"有心"、"无心"、"有具体责任者"和"无具体责任者",就是人对事物所产生的看法上的区别,即"有心"执心,"有人"执人,无心无人便无所执,无所执也就无恨可生。要明白这个道理并不难,难就难在事事贯通,并用这个道理改变思想意识,解开思想上一个个顽固的结子。

  人的思想意识是受客观事物影响产生的,意识既然是客观事物的反映,"空"的问题就要从客观上解决。缘起性空就是"从一切事物上揭示空理"。龙树在《中论》中说:"无一非因缘之物,故无一非空之物。""诸法无我"就是从客观上解决空的问题,色、香、声、味、触一切都变成无可执著、无可贪恋的虚幻不实的影子,执著的主体意识就会无实可执,因执实所产生的虚幻意识,也就像断了电源的电视荧屏一样,变得寂然无声、无相无色。要彻悟"人无我",首先必须悟"法无我",其道理就在于这里。

  《般若部》讲了"十八种空"和"二十种空",只是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方面讲的,归根结底只有主观、客观二种空,也就是"人自我空"和"诸法空"。这两种空在本质上无任何不同,只是有空的对象上的区别。诸空归结到一句话就是:"缘起性空。""缘起是性空之相,性空是缘起之性",或者说"从事相看是缘起,从理性看是性空"。从缘起的实有看到缘起的性空,从缘起的性空悟出缘起本来是空。缘起即空,性空也因对立面消失而不复存在(性空也空),既无有相,也无有空,在入定中观万法如虚空,无色(色指空间中有质碍的形体)无相,出定观中有色有相,在色相中见空如幻,空有不二。这就是俗智理念所能达到的般若智慧的最高境界。从抽象概念上理解并不太难,但要上升为无分别现观直觉,那就需要特殊的艰苦的修炼,彻底改变智慧类型,提高智力层次。所以宗师在讲了缘起性空义理之后,谆谆教导大家,要勤奋修持。宗师说:"对佛道三根本重要义理,要正确认识,全面领会;并隐居静处,激发精进之力,为实现终极目的进行修持刻不容缓!"这一偈是结束语(《佛法三根本》),其中讲了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是强调对前面讲的佛道三根本要正确认识、全面领会。第二个问题是强调修持。

  佛道三根本是三乘佛法的总旨,是三士菩提道修法的重点和核心。虽然只有三法,却包括了世间和超世间道的一切善法,是显法菩提乘修持的根本,也是密法修持不可缺少的根本基础。离开这三根本的一切显法修持和福德善行,都脱离不了世俗佛法的范畴;离开这三根本的一切密法修炼,都是"先天不足的婴儿",是"沙丘上的建筑",是"单翅鸟"的冲天欲望。所以,一切真正皈依佛道,远离邪道、魔道而走正道的人,都要重视这三根本,如法修持三根本,通过正确的闻思修,正确领会其精神,把三根本相互融会贯通,在思想上一一贯彻。宗师强调"正确认识"是为了提醒防止世俗之见、邪教之见、小乘道之见、唯识之见、不…

《佛法要义浅释——向现代人介绍佛教》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为什么要学佛?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