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失,當看到緣合之物實有的同時,能悟出當體即空,執著無物,對正見的思辨才算圓滿。"爲什麼這裏要說"正見思辨圓滿"呢?因爲通過經典理論所思所悟出的正見,也只能達到以抽象概念爲特征的思辨性理解,分別智範圍的覺悟,絕對無法達到無分別現觀智的直覺體驗。要想超越抽象分別思維,進入無分別現觀直覺智體驗狀態,需要長期的如法觀修,不能光靠對性空的理解。因爲無戲論究竟真理並非抽象的詞語所能表達清楚的東西,所以稱作"不可思議"。因爲語言所表達的始終是虛設的一種說法,沒有辦法把事物的真正本質現觀(直感直覺)地讓人來理解事物的真正的本質,所以就叫作戲論。對任何一樣事物的了解光憑語言上的描述是絕對比不上自己去親身體驗接觸來得更真切。
宗師說:"以現象實有消除執實偏見,以自性空無消除虛無偏見,悟出緣起與性空互爲因果,就不會墮入執空有二邊的深淵。"宗師在《中觀》二論中特別指出,要分清"二有"和"二無"的概念界限。"二有"是指俗谛現象的"假有"和"事物本性的實有";"二無"是指"自性空無"和虛無之"無"。"以現象實有消除執實偏見",就是承認緣起現象的假有而否定事物本性實有。正因爲緣起現象是假有,就不會以假當真,産生執有執實,墮入常邊(認爲有一個獨立的、單一的永恒不變的我存在);"以自性空無消除虛無",是肯定自性空無而排除空洞無物(什麼都不存在)的虛無空觀。正因爲性空非虛無,就不會以空否定緣起之事,産生執空,墮入斷邊(是指否認事物之間或事物本身的因果緣起關系)。"有而非實有,空而非虛空"。"空"的前提是緣起之物,世俗意義上的"有",與龜毛兔角(本來就沒有的事物)之類的虛無之物毫無關系。因萬事萬物沒有一成不變的獨立自性,才有萬事萬物生成變化的可能性。因此,這"有"是因自性空而有。因爲"衆緣和合"本身就是物無自性的表現,空不在物外,因(現象)"有"見(自性)"空",因此,這"空"也是因有而空。有不礙空,空不礙有。空和有爲一體,一有俱有,一無俱無。這就是"緣起與性空互爲因果"的理由。
其實我們所認爲的"事物有其自性"只不過純屬是我們意識上的一種幻覺和虛構而已,實際上事物根本沒有其自性。通過以上解釋對性空智慧的義理,也許理解了,但很可能對悟空理的實踐作用、修煉作用不清楚。也許有人會想:這空與不空與人生有什麼關系,與修煉有什麼關系?這關系太大了,這是一個人如何看待自己,對待一切事物的立場觀點和思想方法問題。解決人生問題,修煉佛道,若不解決這個思想意識深層的根本問題,一切等于徒勞。宗喀巴大師說:"佛法的核心是空理",佛稱"空王"。迷于此理者爲凡人,悟此理者是聖人,徹悟此理者爲佛陀(覺者)。把空慧稱作"佛母",意思是說佛是從空慧中生出來的。一切善行,若離開空慧,就如"盲人騎瞎馬"。把空慧稱爲"法中之王法"、"諸法之統帥"、"解脫之不二法門"、"佛心"、"真佛"等等,其重要性可見一斑。"定能生慧",佛家無數禅門都爲生慧服務。不可思議的無量神通都是無漏佛慧的效用,普度衆生的大慈大悲心、菩提心行都貫通這個大智慧,都因這大智慧而變得神聖,變得有力。凡夫因無這大智慧而變得俗氣,變得愚昧,被緊緊捆綁在輪回的齒輪上,無力改變自己的命運。獲得此大智慧,就可以獲得自由,擺脫輪回的"地心引力",飛向彼岸世界。請想一想這智慧重要不重要?這樣說對作爲佛法的根本智慧多麼重要也許懂了,但這空慧在生活和修煉實踐中如何起作用可能還不清楚。這是理論聯系實際、聯系思想認識的問題,非常重要,需要講一講。
講空慧的最終目的是爲了解決"人無我"和"法無我"的問題。什麼叫"人無我"?什麼叫"法無我"呢?要懂得"無我"首先要知道什麼是"我"。月稱大師在《中觀疏》中說:"我"指事物的不依賴其它事物的"自性",任何事物都無這種自性,因此是"無我"。由此可以知道"無我"就是"無本性,無自性","人無我"主要是指自己,除了自己以外的他人和一切事物都屬于"法無我"的範疇。這"人無我"的"人"指的是人各自觀念中的"自我"觀念。人的身體和感知功能都是"自我"的附屬物。人的樸素意識從不把身體當作自己,因此說"我的身體"如何如何,"我的思想感情"或者"我的感覺"如何如何。"我"和"我的"是不同的概念這表明在人們意識中還有一個籠統的無法指出來的"我"。這個"我"是自我的主體,"我的一切"都屬于這個"我",愛恨、利害、得失等都是從這個主體"自我"生發出來,以它爲出發點。這種虛幻的、經不起分析考究的"自我意識"是自私意識的根源。人有了這自我自私意識,就産生愛恨,計較利害得失,是人們的心胸變得狹窄,目光變得短淺,品行變得惡劣。就連世人中高尚、偉大之士與卑劣小人的分界線也是有無"自私"。"無私奉獻"、"忘我的精神"、"舍己爲人"、"毫不利己","專門利人"這類菩薩行、高尚行爲都産生于對"自我"的正確態度。佛和凡人在品德上的根本不同之處是"佛爲衆生著想,人爲自己著想"。要想成佛,首先要破"我"破私,作無我之人。破不了自私自利的人,神通雖能呼風喚雨、上天入地,但永遠入不了佛門,脫離不了凡塵。這是佛法的一條顛覆不破的真理。空慧就象一面顯微鏡,在這面鏡子底下一切事物的真實面貌會變得清晰,在如花似玉的皮膚後面能看到可怕的骷髅,在榮華富貴的背後能顯出灰飛煙滅的慘境。空慧又象一面過濾鏡,一切五彩缤紛的虛色假象、可愛可憎的身影面孔,在它的面前會變得無形無色,如清澈的萬裏晴空。
"無我"就不會産生因我生出的萬般煩惱。"法無我"就是明見諸種事物包括他人都屬于因緣的暫時聯系,其性虛幻,無可愛、可憎、可取、可舍的固定品質,自己和身外諸物的關系也屬因緣的暫時聯系,也沒有固定的從屬關系。悟出"諸法無我",就不會因物生貪,因貪求物,因求物不得而生憤怒,因憤怒而又引起衆多麻煩,造種種惡業。
壁畫上的美人和金銀財寶,人看了不會産生貪愛之心,因爲看的人知道那是假的,是假色假相。假若把你生活中的意中人、金銀財寶,都看成畫面上的假色假相,還會同樣起貪心嗎?走路逢刮大風,把灰塵刮進眼裏,人也不會對風生氣;假若有人把灰塵打在眼中,就會生氣。同樣的結果,爲什麼對風不生氣,對人生氣呢?理由很簡單,把風看作"無心"的,把人卻看作"有心"的。同樣,如自然災害造成傷亡事故,誰也不會對自然界生氣,追究傷害責任,進行報複。原因是對自然災害找不出事故的具體"責任者",人爲的傷害事故有具體的"責任者"。如果把向眼睛撒灰塵和別人對自己的傷害也同樣看成是因緣的巧合,是無心無意的,就不會斤斤計較了。這所謂的"有心"、"無心"、"有具體責任者"和"無具體責任者",就是人對事物所産生的看法上的區別,即"有心"執心,"有人"執人,無心無人便無所執,無所執也就無恨可生。要明白這個道理並不難,難就難在事事貫通,並用這個道理改變思想意識,解開思想上一個個頑固的結子。
人的思想意識是受客觀事物影響産生的,意識既然是客觀事物的反映,"空"的問題就要從客觀上解決。緣起性空就是"從一切事物上揭示空理"。龍樹在《中論》中說:"無一非因緣之物,故無一非空之物。""諸法無我"就是從客觀上解決空的問題,色、香、聲、味、觸一切都變成無可執著、無可貪戀的虛幻不實的影子,執著的主體意識就會無實可執,因執實所産生的虛幻意識,也就像斷了電源的電視熒屏一樣,變得寂然無聲、無相無色。要徹悟"人無我",首先必須悟"法無我",其道理就在于這裏。
《般若部》講了"十八種空"和"二十種空",只是從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方面講的,歸根結底只有主觀、客觀二種空,也就是"人自我空"和"諸法空"。這兩種空在本質上無任何不同,只是有空的對象上的區別。諸空歸結到一句話就是:"緣起性空。""緣起是性空之相,性空是緣起之性",或者說"從事相看是緣起,從理性看是性空"。從緣起的實有看到緣起的性空,從緣起的性空悟出緣起本來是空。緣起即空,性空也因對立面消失而不複存在(性空也空),既無有相,也無有空,在入定中觀萬法如虛空,無色(色指空間中有質礙的形體)無相,出定觀中有色有相,在色相中見空如幻,空有不二。這就是俗智理念所能達到的般若智慧的最高境界。從抽象概念上理解並不太難,但要上升爲無分別現觀直覺,那就需要特殊的艱苦的修煉,徹底改變智慧類型,提高智力層次。所以宗師在講了緣起性空義理之後,諄諄教導大家,要勤奮修持。宗師說:"對佛道叁根本重要義理,要正確認識,全面領會;並隱居靜處,激發精進之力,爲實現終極目的進行修持刻不容緩!"這一偈是結束語(《佛法叁根本》),其中講了兩個問題。第一個問題是強調對前面講的佛道叁根本要正確認識、全面領會。第二個問題是強調修持。
佛道叁根本是叁乘佛法的總旨,是叁士菩提道修法的重點和核心。雖然只有叁法,卻包括了世間和超世間道的一切善法,是顯法菩提乘修持的根本,也是密法修持不可缺少的根本基礎。離開這叁根本的一切顯法修持和福德善行,都脫離不了世俗佛法的範疇;離開這叁根本的一切密法修煉,都是"先天不足的嬰兒",是"沙丘上的建築",是"單翅鳥"的沖天欲望。所以,一切真正皈依佛道,遠離邪道、魔道而走正道的人,都要重視這叁根本,如法修持叁根本,通過正確的聞思修,正確領會其精神,把叁根本相互融會貫通,在思想上一一貫徹。宗師強調"正確認識"是爲了提醒防止世俗之見、邪教之見、小乘道之見、唯識之見、不…
《佛法要義淺釋——向現代人介紹佛教》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