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了义之见、常见、断见、实有见、虚空见等等错误偏见的影响;强调"全面领会"是为了排除顾此失彼、"见木不见林"、"随心所欲"、"各取所需"、以偏概全等错误的思想方法,树立正见,启迪智慧。
在修炼方面主要提出了两点:一是隐居静处,一是激发精进之力。这两点至关重要。隐居静处是为了修炼不受外界干扰而得到"三静"。因为修禅定身心要保持高度的安静,心识和五官之识要与外境色、声、香、味、触割断联系,向内收敛,不能散逸。"三静"即身静、口静、心静。身静就是深居简出,与外界不接触,眼不见色,耳不闻声,不使肌肉紧张疲劳。口静就是少说话或不说话。言多伤神,会增加思维的活动量,引起神经紧张,对入定不利。心静就是思想保持平静,就像千年古井,清澈见底,没有一丝波动,没有任何杂念的冲击,不追忆过去的"云烟",不留意眼前的"飞絮",不搜索将来的"落叶行踪",寂寂然无任何反应,这样才能获得禅定的成就。在高度入静的状态才能产生特殊的修慧。
要想出成就,就需要长期的艰苦的修炼。至少没有十年八年的集中修炼是不行的,有的需要终身修炼。这就需要一种坚强的毅力和坚持到底的决心,所以宗师强调"激发精进之力"。正禅的修练需要具备五力,即虔诚之信力、精进之力、持念之力(思想集中不乱)、定力、慧力。在这五力中有虔信之力即坚定不移的信念,才能激发精进之力;有精进之力才能使意识保持稳定不乱;有念力才能使一心不乱,产生心神凝聚的定力;在定中才能产生特殊的智慧;有慧力才能破障断惑,证无上菩提。在"五力"中精进之力非常重要,所以宗师教导要"激发精进之力"。
如何观修空性呢?一般的初学者,则可以通过一个简便易行的方法,取得较好的效果:大家都做过梦,而且也知道梦境都是虚幻不实的,而我们现在的状态其实也是一场梦境,因为佛在《金刚经》中说:"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既然是梦境,那么周围的房子、人物、自己的身体和感情,这一切的一切都如镜中花、水中月,并不实在,只是我们自做多情,太当真了,结果反把自己给套进去了,再进一步观察,梦中的一切,在醒来后连虚幻的相状也找不回来,也就是说我们所见到的这些虚幻的山河大地等,在已觉醒的佛陀面前,也是连其相状也不可得的,即世俗万法为本来空性,空性中本净,无不净的显现,因此宽松下心来,不用去理会那些子虚乌有的东西,等你安住到位,空性就呈现出来了。这个方法因为借助了我们所熟知的梦,故无论是哪种根基都容易获得经验,不但在修行时,我们在平时行、住、坐、卧中,都应提醒自己这是一个梦--比较清晰的梦,慢慢习惯后,你会发现怒气可以控制了,怨言少了,病痛也少了,人缘变得融洽起来了,佛法的甘露就真正品尝到了。初学者通过闻思修正确地理解了空性,或通过修行获得一定的证悟,知道在空性中一切都是那么的无牵无挂、洒脱自在。
最后说:"为实现终极目的进行修持。"那么什么是佛道的终极目的呢?是来世投生人天之道吗?不是。修人天之道是为了获得具足良缘的闻法、修道之身、积善之所,如现实的佛弟子,并非解脱。为了往生净土吗?不是。净土佛国只是没有产生烦恼和造下堕业的条件,具有尘世无法相比的闻修佛法的条件,如此而已。是为了获得超人的神通功能吗?不是。魔鬼和邪教都有许多常人无法达到的神通魔力,但他们超不出三界,战胜不了无常死魔,不值得羡慕。是为了脱离轮回,获得无苦烦的寂静快乐吗?也不是。这一点连缺乏大智大悲大勇的声闻、缘觉阿罗汉都能做得到,但那境界太低,并非具足大智大德佛种的终极目的。佛道的终极目标是六道众生彻底脱苦得乐的利众目的,和自身远离烦恼、所知二障获得色法两种大自在佛身的利己目的的高度统一。简而言之就是,为普度众生,求得无上功德和智慧(成佛)。
这是一个高不可攀,但有志者定能达到的神圣目标。从迷雾中见到一线光明的人应不失时机地朝着光明义无反顾地前进。机不可失,时不再来,生命有限,时间有限,行善修炼之事刻不容缓。就像牢中死囚寻求越狱的心情一样,应有如火烧身的紧迫感。所以宗师从悲海慧天向人们提醒,求脱之事"刻不容缓"!
通过上面的解说,对佛法三根本义理,从概念上也许有了一个大致的了解。但要从深度和广度进一步了解,光凭上面的这点知识还不够,还需要阅读宗喀巴大师的《菩提道次第广论》和寂天大师的《入菩萨行论》、月称的《入中论》、弥勒菩萨的《现观庄严论》、阿底峡的《菩提道灯论》等有关主要经论。这篇讲义,只是一个粗略的"交通图"。读了这篇讲义,可以初步了解一些佛法正道。
第四节 菩萨乘
菩萨,是梵文菩提萨埵的简称。意称为觉有情,即觉悟的有情。有情是众生的别称,因为众生有思想意识感情。菩萨是以上求无上佛道,下度无边众生为己任的。
菩萨除了发菩提心外,还要发四弘誓愿与修四无量心。四弘誓愿,是"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此是菩萨修行的根本誓愿。四无量心是慈心无量、悲心无量、喜心无量、舍(平等)心无量。
菩萨所修之道,包括小乘的戒定慧三学、三十七道品等,但其内容不尽相同。主要还有大乘佛法特有的六度四摄。六度四摄即是行菩提心的内容。六度之度,梵语为"波罗蜜多"(pramita),意为到彼岸、抵达目的地,六度,指六种能使自他抵达涅槃、成佛目的地的途径和方法。
第一布施度(檀那波罗蜜多):为人天乘所倡布施一行的深广化。分三种布施:一是财施,财施又分两种,一种是外财布施,是指把自己的财物布施给别人、帮助别人;一种是内财布施,是指把自己所有的身肉骨血眷属妻子等一切,都可以布施给众生。如释迦牟尼佛在因地修行时曾经割肉喂鹰、舍身饲虎。此种布施一般只有菩萨、甚至要地上的菩萨才能做得到。二是无畏施:众生如果遇到危难苦厄之事,心生畏怖,菩萨就来安慰他,护佑他,救拔众生种种苦恼。佛说过:"一切有漏善法中,救护有情之生命功德利益最大。"如救护那些行将被宰杀的牛羊鸡鸭、鱼儿等,把它们从死亡线上拯救出来。在时时刻刻之中,自己力所能及地饶益那些可怜的众生,这才是大乘菩萨的殊胜行为。三是法施:是用佛法开导人,解脱他的人生痛苦;或传授给他人谋生的技能。法施的意义、作用功德要比财施大得多。为什么呢?因为财施的作用是有限的。就像布施给穷人再多的钱也会有用完的时候。如果传授给他一项谋生的技能,他就可以终身受用了。如果我们用佛法去开导人家,使他明白如何解脱人生痛苦的方法,从而使他最终能脱离苦海,这个功德才是最不可思议的。因此三种布施中法施功德最大。修布施度的目的为了对治人们悭贪罪恶之心。
第二戒度(尸波罗蜜多):为人天乘、小乘道持戒一行的深广化。大乘所持的戒,除与小乘相共的在家五戒、八关斋戒,出家沙弥、沙弥尼戒比丘、比丘尼戒外,还有大乘特有的菩萨戒。这些戒律分三类或三个方面:摄律仪戒,其精神是约束行为,"诸恶莫作",如五戒、比丘戒等;摄善法戒,其精神是积极地行善,"诸善奉行",如十善戒等;饶益有情戒,其精神是以利益、济度众生为必尽的职责。
第三安忍度(羼提波罗蜜多):忍度分三种:一、忍辱,菩萨修忍辱行,能度脱嗔恨之心。因为嗔恨心一发马上怒火冲天,焚烧起来,就不顾一切。什么罪恶言行,都可以发生,即把许多业障之门大开特开,因此犯了弥天大罪,违反了国法人情,造诸恶业。佛说:"嗔恨能摧毁千劫所积之资粮"。心中只图报仇雪恨,不顾伤人害己,把过去所做的一切功德,善事好事,一笔勾销,统统烧光,付之东流。忆念嗔恚的过患后应当随时随地精进修安忍。别人当面对自己进行殴打、诋毁、恶语中伤等以及暗中说不悦耳之语等时,我们不应心生嗔恨,反而应生起慈悲之心饶益他们。二、安受苦忍为了修持佛法不顾一切艰难困苦如严寒酷暑饥渴病痛。三、谛观法忍,对甚深难解的佛法义理,能以坚韧的意志观察思索,穷研彻究,承受甚深空理而不惊慌疑惧。
第四精进度(毗离耶波罗蜜多):以勇猛不懈的精神修习六度及一切善法。分三种精进:一是披甲精进,于所修法生大誓愿、大决心,决意成功,尤如入阵作战,先需着好盔甲;二是摄善法精进,正修诸行时精进不息,不疲不懈;三是饶益有情精进,于济度利益众生的事积极投入,勇猛不懈。总之,有了精进勇猛,勇往直前的毅力决心,没有办不成功的事情,就一定能度懈怠心。纵有天大的困难,也不能阻碍菩萨的精进毅力。
第五禅定度(禅那波罗蜜多):禅定的特点就是专注一境,定本身就是对心态的一种训练。众生是心性散乱,妄想纷飞,心猿意马,刹那之间念念不停,菩萨修行禅定,能够度脱散乱之心。禅定是佛法与外道所共有的,并不是佛法所特有的。修佛法的禅定必须配合佛法特有的无常观、白骨观、无我观、不净观等等,才能引发佛法的特有的神通和智慧。
第六智慧度(般若波罗蜜多):菩萨所修学的智慧有主要三种:一是世俗谛智慧,通达世间的五明学问;二是真谛智慧,即是与实相相应,自亲证人无我、法无我的性空智慧,此为断烦恼、出世间的根本;三是饶益有情的智慧,通晓利益济度众生的种种方法、技巧的智慧。
六度的修习,前五度必须以第六般若度为指导,有"般若如目,五度如足"之喻,意为只有般若这个向导,才能把五度引向佛道,才能把前五度变成成佛的资粮。以般若度为指导,主要在于以实相(空性)相应的心,修布施等五度,虽然在精进修习,却心无有所执著,不执著能修、所修及修行功德,如布施度则了知所施对象和所施物以及能施之我皆是虚幻无…
《佛法要义浅释——向现代人介绍佛教》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