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佛法要义浅释——向现代人介绍佛教▪P24

  ..续本文上一页有自性之物,不计所得功德的大小,心与空性相应,无所牵挂,叫做"三轮体空",这样才算波罗蜜,才能内断烦恼,外集福慧,度到涅槃的彼岸。若非如此,对能修、所修的有所执著,便成为世间有为法,不能生出世间的功果。

  四摄,为四种摄引、度化众生修德行善、趋向佛道的方法,源出《阿含经》,是佛所示在家佛弟子应修的课目之一。一布施,即是培养一种乐于助人、乐善好施的习惯,从而取得众生的信任和感激。二爱语,以亲切关怀的话语赢得众生的喜爱,三利行,从事和助成有益于众生的种种善举,以取得众生的拥戴;四同事,走到众生中去,与他们一起工作,一起生活,和他们打成一片,同甘苦共患难,以平等的态度,获得众生的信赖。菩萨行者须用这四种方法,主动与众生结缘,建立友好感情,逐渐将他们吸引到佛法中来。

  菩萨道六度四摄等修行,要求此道者(皆称菩萨)走到众生中、社会上去,在济世度人的活动中,将度人和自度结合为一。六度被分为两大方面:前五度合称"方便",旨在修福,第六般若度旨在修慧,福慧双修,般若与方便不二,方便为般若指导下的方便,般若是运用于方便行的般若,这是大乘菩萨道的根本精神。方便与般若不二,在济世度人中圆满自己的功果,要求菩萨们不畏生死轮回之苦,要以愿力和智慧为动力,主动投入轮回,生为众生亲友眷属,与其同事,乃至为众生奴仆,为众生服务,逐渐与众生广结善缘,将他们引向成佛之路。《瑜伽师地论》云:"菩萨厌离生死,过于二乘百千万倍,非不厌也。"菩萨对生死轮回中的烦恼厌离程度远远胜过声闻缘觉二乘,但如果一味追求涅槃就落入小乘的境界,与菩萨的精神不相应的。菩萨的最大特色,就是以坚固的大悲菩提心来摄持,在生死中不为生死所转,且逐渐地摆脱生死,在烦恼中滚来滚去,而能逐渐远离烦恼。如在生死中度生的弥勒菩萨"不修禅定,不断烦恼"却能得到佛陀的授记,将来在这个世界成佛。《华严经》卷十一偈云:"为一一众生,轮回经劫海,其心不疲懈,当成世导师。"即是自己已断烦恼,已出三界,而不住于涅槃,主动出生入死;虽然出生入死,而由坚固誓愿和般若慧力,能不起烦恼,不造恶业,不住着于生死。如《华严经》卷七十二所言,菩萨"以波罗蜜船,于生死流中,不依此岸,不着彼岸,不住中流,而度众生无有休息。"大乘认为这样才是真正的超出生死。

  菩萨道的修证次第,经论中一般分为三贤(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加等觉、妙觉(佛果),共42个阶位;或于三贤位前加十信位,成52阶位;或在十地前、十回向后加四加行位成56阶位.菩萨的最高果位,即是佛果。佛果的境界,将在下一章详细介绍。

  

  第四章 三宝原理与皈依法解说

  

  第一节 皈依法的重要性

  一、 皈依法的重要性

  提起"三宝"和"皈依法"这两个词,凡懂一点佛教常识的人都能轻而易举地说出它们的含义。"三宝"指佛、法、僧,"皈依法"指皈信三宝。似乎很简单,但实际上要了解这两个词的内涵并不容易,要是进一步追问:什么是"佛"?什么是"法"?什么是"僧"?为什么称"宝"?这"佛"是有形的,还是无形的?这"佛"有什么品质特点?这"佛"和其它宗教的神灵如玉皇大帝或耶稣等信仰对象是否同一类型的东西?若有区别,区别在哪里?"僧宝"就是指出家的和尚吗?为什么不去皈依鬼神,要皈依三宝呢?"皈依"的实质是什么?"皈依"能解决什么问题?接受"皈依"的法师、(戒)律师应具备什么样的资格和条件?"皈依"仅仅是初入佛门例行的手续吗?念念"皈依法"就能起到"皈依"的作用吗?"皈依"的标准是什么?"皈依"后要做什么?不该做什么?成了开悟的圣人,成了在地的菩萨还要不要"皈依三宝"?……这些问题别说一般的信众,就连那些咬文嚼字、照本宣科的和尚法师和那些只知皮毛不知其精髓的世俗学人,有理有据、准确无误能解答的恐怕也不多。不是说这些问题有多深,而是由于社会风气不良、正法泯灭,邪法、假法盛行,很少有人关心这类佛法的深层要害问题。由于佛法的诱惑力没有金钱的诱惑力大,很多人学佛法、研究佛经的目的仍不出名利二字,因此,治学的态度极不严肃扎实,浅尝辄止,浮光掠影地走过场,以满足名利的欲望。在这种情况下,那些正信弟子需要正法的营养。作为"三宝"弟子,首先应该了解"三宝",对"三宝"有一个正确的看法,在此基础上建立理性信念,进行身心一致、言行一致的真正的"皈依",并且坚持信心永不退转,做到这一点是非常重要的。写这章"三宝"原理和"皈依法"的目的,就是为了让更多的人了解"三宝",产生正信,做到名副其实的皈依。

  有人也许认为,"皈依法"是初入佛门的人所需要的"基础法"、"小法",已皈依过的人、已入道的人不需要"皈依法",如果有这种想法,就充分证明此人对佛法一窍不通。

  "皈依法"是佛道入门之法,也是佛道中自始至终需要坚持到底的大法。佛法八万四千,归结一起就是大小二乘和显密二法。显密二乘的法理归结为三法就是根、道、果三法。"根"指生命的本质规律和解脱成佛的基因或者前提,具体地说,就是众生被染污的光明心,即如来藏、佛心。如没有这个大前提,其余解脱、成佛的道果都无从谈起。使本具的光明心离垢去污、去妄见真的智慧和方法便是"道"。光明心净化,变为法身便是"果"。道果之法,深似海洋,广如虚空,但归根结底,超不出"三宝皈依法"的范围--这是印藏历代佛学大师共同得出的结论,并不是作者的新发现,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没有比"皈依法"更大、更重要的法。

  藏传佛教称"皈依"、"发心"、"灌顶"为"三入门",其中"皈依"是入佛门,"发菩提心"是入大乘之门,"灌顶"是入密教之门。这三重教义就像内外三层城,最外的一道城墙是佛教和非佛教的分界线,第二道城墙是大乘教与小乘教的分界线,第三道城墙也就是最里边的城墙,是密教和显教的分界线。每一层城只有一个门,别无旁门、"后门"。第一道门是佛教之门,要想进入佛教,必须从这道门进去,这道门就是:皈依三宝;进入佛城后,不想停留在小乘的境界,想进入大乘菩萨境,就要进入第二道门,即"发心门";再想进入不可思议、无比神圣的密教境界,就进第三道门,即"灌顶门"。这三道门的关系是:要想进第二道门(大乘门),首先必须进入第一道门(佛教门);要想进入第三道门(密法门),必须先进入第一和第二道门。从这个道理可以懂得,灌顶和发心门的进入必须依靠"皈依门",因此说"皈依"是门中之门,法中之大法。修密法,首先要修皈依法和菩提心法,这一点必不可少,这也是门门相关、法法相连的原因。凡正宗佛教密法的每一个观修仪轨,开头都规定"皈依"、"发心",这不仅仅是一种密法仪轨的程序,而是有它深刻的道理。

  弥勒菩萨在《现观庄严论》和《宝性论》、《庄严经论》中详细阐明:众生本具光明心,即佛性种子,从潜藏状态到显现、醒悟需要有适当的条件,就象深深埋藏在地下的植物种子如果没有一定的湿度和温度就不会发芽一样。佛性种醒悟发芽的主要条件有四个:第一要有佛法的环境。如果没有佛法存在,听不到佛法,没有学佛法的客观条件,佛性种子就不会发芽。第二要有指引善道的大乘师,若无具备佛法知识、德才兼备的导师,就无从受到佛法的教育。在这个意义上来讲,师恩大于佛恩。宗喀巴大师在《菩提道次论》中,把"拜师"当作得道的根本,具有非常深刻的意义。由于密法比显法更重视师教和传承,视师为"三宝"的总代表,是可见、可闻、可以感受到的现世的三宝,所以,在皈依法中首先提到"皈依上师"。有些人不懂得"上师是三宝"的道理,说什么"藏传佛教有四宝",这是十分可笑的。第三,本人要有善良的愿望,若本人没有善良的愿望,好比卵石在水中浸泡千万年石心也不会变得湿润柔软一样,虽在佛法中浸泡,也无法使他变得聪明善良。因此内因很重要的。第四要有佛性种子发芽成长的"福田"营养。"福田"是指"积德行善",这积德行善就如佛种发芽、成长的"肥料",若缺乏这福田肥料,佛性的萌芽和禾苗就像缺乏营养的婴儿一样,其生理和智力的发育会受到严重影响,变成先天和后天不足的"弱智"或者"畸形儿"。现在虽然学佛的人多,但重视种福田的人很少,这也是学佛不成功的一个主要原因。

  以上佛种发芽成长的四个必备条件中,第一条佛法环境属于前生的修行积累,其余(亲师、发愿、行善)三条都包括在"皈依、发心"二法中。因此,《佛性论》指出"皈依三宝"是佛种萌芽的首要条件。

  二、信与解的重要性

  将甚深般若理法的红日,从海底推向天空,使无数有缘众生得见光明的第二佛陀龙树大师在《致国王书》中说:"世人所追求的幸福有两种,一种是暂时性的世间幸福,一种是永久性的超世的幸福,实现这两种目标的简而言之是信心和智慧”有信者依法,有智者不惑”。"由此可见,信心和智慧非常重要,是学佛的人必备的根本条件。下面就"信"和"解",作一介绍。

  (一)"信"为道之本、善之源

  那么什么叫"信"呢?

  "信"是纯洁的、坚定的、使人向上的一种积极的信念。信仰有迷信和理信两种。"迷信"是缺乏智慧的信仰,它是盲目的、纯感情性的,除佛教以外的宗教信仰和低文化、低素质人群的各种非宗教信仰中纯感情的、非理性的信仰占据主要地位。迷信的最大特点是"盲目性",及对信仰对象不考察,不研究分析它的可靠性、合理性、利益性。这种信仰者很少能说出信仰的理由,信仰者往往缺乏独立思考和自由选择的意识。这种信仰没有理论上的强大的说服力,对信仰的维持只能采取强制性的…

《佛法要义浅释——向现代人介绍佛教》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为什么要学佛?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