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佛法要义浅释——向现代人介绍佛教▪P25

  ..续本文上一页或欺骗性的手段,或凭盲目的感情。这种信仰,只能服从,不允许怀疑,不允许自由选择,同时这种信仰对信众的要求是越愚越好,只有信众愚昧无知,不具备独立的人格,才能维护其信仰。

  佛教的信仰与此完全相反,是建立在正确的基础认识上的,经过智慧抉择、分辨,确认其可靠性和崇高价值的信仰。佛教的正信在《致国王书》中龙树大师提出非"四驱动"信仰,"四驱动"是贪欲驱动、愤恨驱动、愚昧驱动、恐惧驱动。"驱动"就是驱使其信仰或放弃信仰。贪欲驱动就是由贪心驱使其信仰,在贪欲使其失去理智时放弃信仰;愤恨驱动就是为了战胜或者报复某个人、某种势力而决定信仰,或者放弃信仰;愚昧驱动就是因愚昧无知而信仰或者放弃信仰;恐惧驱动就是因恐惧心理或者怕某种势力人出于不得已的信仰或者被迫放弃信仰。总之,凡是受贪、恨、无知、恐惧、感情影响的信仰都不是佛法提倡的"正信"。

  正信要具备三个条件。第一是纯洁性,就是说"正信"是纯洁的心灵中产生的崇敬的感情。第二是不疑性,就是在确认其正确可靠性的基础上所产生的不怀疑、不动摇的坚定信仰。第三是向往性,就是在确认其信仰对象崇高向上价值的基础上所产生的羡慕、向往和追求的心理。从这正信的三个特点中,可以清楚地看出,佛法提倡的信仰,是自始至终离不开智慧理性的信仰。当然信仰也需要有诚挚的、热烈的、深刻的、崇高的感情,正是这种崇高的感情才驱使你全身心地投入自己信仰的事业,义无反顾地做出奉献和牺牲。这种坚定深刻的信仰既是诸善根本,也是一切善行的原动力,所以称"信根"、"信力"。这种诚信会产生不可思议的奇迹,所以密法称"诚信与戒德是产生成就的根源"。《续部经》中说:"有时钝根信虔诚,反而速获好成就。"这说明信根的重要性。"钝根"是指知识素质较低、思辨能力较差的信众。有时候钝根人思想质朴、单纯,没有利根聪明人那样容易受到各种知识学说的邪见偏见的影响和聪明人容易犯的"多疑病",容易获得成就。西藏曾经有个虔诚信佛的老太婆,托行商的儿子从印度给她请个佛的舍利子。这个儿子从途中拾到一颗狗牙,冒充佛牙给母亲供养。这老婆婆把狗牙当作佛牙,虔诚供奉,因信力,这颗狗牙后来发出佛光降下舍利。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说明了信念的不可思议的威力。

  人们也许会说:佛法重智慧分辨,重理性,为什么钝根人反而信仰虔诚,得成就快呢?

  知识理论的正确性、合理性需要分辨,但前人验证过的知识,对使用知识的人来说,不必要,也不可能样样要自己来重新验证。如果那样做,反而浪费时间和精力。在一般情况下所学的法,有《经》、《续》和著名佛法大师《疏论》根据,传法人的学问、德性被证明可以信赖的,具有讲授和实修的可靠传承者,就可以相信。因此钝根人如果遇到良师益友,得到公认的正法,老老实实、认认真真地修持,反而比那些半信半疑、思想污染较深的有学问的人,更有获得好成就的希望。因为一般的利根学人,因其见闻广,大脑就像一个杂货铺,三教九流的货色样样都有,思想意识的白纸上涂满了乱七八糟的颜色。这种人如果没有特殊的因缘和慧眼,在思想意识里很难形成纯洁的、色调鲜明的信仰画面。这就是信仰坚定专一的钝根人有时比那些见多识广的利根学人反而成就快的原因所在。现在学佛的人多如牛毛,但获得高成就的稀若晨星,究其根源,德性不足是其主要原因。在诸德性中,"信德"不足是最根本的原因。在未信之前,应慎重抉择,不可轻信、乱信;既然生信之后,就不可三心二意,一定要专一和坚定。佛陀曾对弟子说:"生命可以失去,但戒行不可失去。"又说:"戒行可以放弃,信念不能放弃。"可见信念比什么都重要。

  (二)智慧为生佛之母、解脱之门。

  《般若经》称为"佛母经",弥勒菩萨的《现观庄严论》称智慧为声闻、缘觉、菩萨、佛陀的"生母"。《般若经》称智慧为"不二解脱法门","三宝"中的真正的"法宝"指的是"智慧"。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佛教如何重视智慧。

  "智慧"从本质上分两种:一种是分别智,也称"世间智慧"、"假智慧";一种是无分别智慧,也称"超世智慧"、"真智慧"。"分别智"是指以语词和抽象概念为对象的非直观性的智慧。因为人脑中形成的任何事物形象都是模糊不清的,都是支离破碎的,不像用眼睛现观事物那样完整、具体、真实,人脑中想到的"人"不是真人,是想象的"人",所以把这类世间智称作"假智"。无分别的智慧,如视觉等五官感觉和"梦境"似的直观直觉,这种智慧不借助语词和分析推理,故无分别见道以上定中智是无分别现观智,定后智是有分别世间智。关于这两类智慧的定义、分类、作用这里不做详细介绍。这里想说说开发智慧和利用智慧的问题。

  人的智慧有天生的和学到的两种,如果没有天生的"灵心",光靠学,其作用是非常有限的,就像石刀再磨也磨不出个锋刃一样。但光有"灵心",如果没有后天的培养、开发,也是不行的,就像埋在地下的"明珠",永远发不出光来。只有充分开发培养,使内因借助外因的充足条件发育成长,才能发出耀眼夺目的慧光。佛法中所说的"本具光明心"指的就是"灵根"、"灵心",即人本身的智慧"光源"或者是智慧的"基因"。这种光明心,本身没有善恶属性,善恶的导向都是虚妄心所引起的烦恼和行为(业)习染的结果。在向上的善行环境中人心就会变善,在下堕的恶行环境中人心就会变恶。这就是人心的可塑性特点,这也是教育和环境对人有很大的影响外部原因。

  人的先天的光明心或"慧根",就象包在岩石中的一块美玉,如果无人发现,这块玉永远埋没在岩石中,不会有任何价值。如果有人从岩石中取出这块美玉,并经过能工巧匠雕琢成一尊玲珑剔透的佛像,这种加工的价值就会远远超出美玉本身的价值。这智慧的"加工"就是学习和修炼,而学佛在佛法中称闻、思、修。

  "闻"是学习佛法理论知识,包括文化和一般知识的学习,这等于"播种";"思"是知识的消化,吸收过程,是把所学的书本知识移植到自己的脑海中,变成自己的智慧的过程,这等于植物生根发芽;"修"指理论知识的反复实践过程。无分别的真智慧,只有经过反复的实践过程才能生出,这等于出土的小芽在适当的湿度和温度的条件下生长成枝叶繁茂大树的过程。一切真智慧都要经过闻思修智慧培育的过程。佛法,一切事情都讲因果,从人到佛的智慧都是学习和反复实践的结果。不学佛法而生出佛智,甚至花几个小钱能买到"开悟",那纯属骗人的把戏,佛经中没有这种违背因果律的胡言乱语。无论何种智慧都是学习的结果,是知识和经验积累的结果,先天的某些超常的智慧和功能是无数前世学修的结果,是累世知识的沉积。因此,要想成为主观认识和客观事物总量的外延完全重合的遍知一切的圆觉,必须经过世间和超世的学道,所谓密法的"捷径",也是在学道上的特殊捷径,从来没有不学而成就善知识和无上智者。

  知识无论是佛教的和普通的,对佛教来说,没有一样不需要的。但事物的性质、种类、形态、数量是无限的,有关各种事物知识也是无穷尽的,而人的寿命有限,掌握知识的条件有限,因此认识的覆盖面也是非常有限的。用有限的能力掌握无限的知识,就需要掌握一些特殊的方法和特殊的知识,如逻辑推理方法、计算方法、语言表达方法等,对学习任何一种知识都是必不可少的基本技能和基本知识。阿底峡尊者说:"生命短促而知识领域甚广,自己能活多久又没有把握,所以要如天鹅从湖水中析出乳浆那样选择吸收自己最需要的知识。"这就是说,学完所有的知识在一生中是做不到的,要有选择地、有重点地学习最重要的、最需要的知识。学佛的人首先要掌握基础理论,初学的人不能直接读佛经,原因是:

  1.佛经是佛的语录,是因人而说,因问而答,不是系统的理论。每一部经中的说法,只是整个佛法思想体系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学一经一说,很难掌握佛法的总体结构布局和总的精神实质,容易堕入有空、常断的某一边。

  现在学佛的人中大多数都是尊一经、执一说,因"小"失"大",因"事"失"理",或说空而否定业报因缘,或重观修而轻善德,或褒显教而贬密法等等,其根本原因是掌握知识的深度和数量有限,在客观上形成了可怜的偏见。不仅佛法如此,就连人世间的任何一种偏见都和时空环境与知识见解的局限性有关。龙树所说的"破除一切见",就是说要破除所有这类偏见,才能获得无见的正见。

  2.佛经中说法,有了义和不了义之分。"了义"含义是:(1)字面含义和所说的事情一致的说法;(2)说的是普遍规律和绝对真理。"不了义"的含义是:(1)字面上所说和实际所指不一致的说法,隐含别义,指东说西的说法;(2)权宜之说,变通之说,所指是相对真理。

  研究、学习佛法的人若不懂这种经典的特殊表述方法,像一般书籍那样理解它的文辞含义,没有一个不碰壁的。由于上述两种原因,初学的人直接读经,不会获得较全面系统的知识。藏传佛教学习佛法,不是从原著经典入手,而是从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入手,从掌握总的纲领性大论入手,不再走前人走过的弯路,不再重复前人已有定论的问题研究,在有分析、有取舍地接受历代佛学大师的宏伟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向更加深入、更加精细的方向发展,并取得了前所未有的丰硕成果。藏传佛教的正规教育制度和特殊的学习方法,对藏传佛教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佛教是高度理性化的宗教,若不掌握《因明逻辑》、龙树的《辩证逻辑》这样打开佛教理法宝库的"钥匙",是很难深入其中的。有人说"汉传佛教不习惯印度人那样的推理方法",这种说法不符合事实。汉传佛教在…

《佛法要义浅释——向现代人介绍佛教》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为什么要学佛?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